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祖师如何运用公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元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祖师如何运用公案  
  李元松
  文章来源:《佛学文摘》第12期
  参公案的情形已大略说过,但什么是公案呢对于这个问题,佛教学者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依我个人的体会,“公案”有“放诸四海皆准”的含意。修行人虽有古今,但公案的精神和境界是历久弥新的。
  祖师为什么要叫人参公案呢第一、是因为学人的道心不强,不知道自己的疑情或疑团在哪里,所以祖师就代替他提出一个问题来,如果学人不懂,就不可以说自己已经开悟,而应当提起精神继续寻师访道。祖师就用这个方法来引诱学人、激励学人向前再突破。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正如刚才所说,唐朝以后,丛林里追随祖师的学人时常是数百人甚至数千人,有些真的是为修行而来,也有只是来混日子的,但祖师一个人的体力和时间都有限,无法一个一个指导,所以权宜地开个大众皆可用功的功课,叫大家去参参看“狗子有无佛性”,自认参到答案的或参得如醉如痴的人,才可以来找师父。经过这样的教示,那些不是真的想修行的人,因为都在玩,都在混日子,哪里会有答案,自然也就不敢去找师父了。祖师经过这样的过滤之后,便知道谁真的想修行,谁不想修行,于是才有更多的时间来指导真正想修行的人。所以有些祖师说,你想学佛,那很好,你回去念十万遍“阿弥陀佛”再来找我。没有道心的,他回去之后怎么会念,既然没有念,也就不会再来找师父了,这样正好彼此省事!如果果真回去念完十万遍的佛号,除了表示对师父的信心之外,道心也更显真切,则可作进一步的指导。
  二祖砍断自己的手臂,向达摩表示向道的决心和对达摩的信心;公案禅盛行的时代,禅师则是叫学人参公案,并以是否依教奉行努力参究,考验学人的道基和信心。而学人如果真的参透公案的精神,则祖师会勘验他的深浅,看看是否彻底了解那个公案;如果真的了解,接下来会再拿另一个更难的公案给他参。不同的公案意境深浅是有差别的,一个真正大彻大悟的人,没有一个公案是他不通的,如果有一个公案不通,那就表示尚未真正的开悟,或悟得还未彻底。所以公案的使用是古代的祖师用来考验与诱发学人道心的一种方便,至于什么样的公案,适合指导什么样的人,须是真正明眼的禅师才能精准的判断。
  修行的境界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比如惠能在未绍祖位之前,就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悟境了,但为什么五祖弘忍大师还要半夜把他叫来,用袈裟围着,然后替他讲解金刚经呢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至此才豁然大悟地说:“啊!没想到本来面目是这样的!”
  其实这个故事也是一个公案——到底六祖见五祖的前后,他的悟境差别在哪里
  公案是有高低深浅的,有的公案精神境界较高、工夫较深;有的公案较浅,你通这个公案,第二个公案未必能通,第二个通了,第三个又被堵住了。有的公案则通了之后,可以同时解开五十个公案的谜底,不过第五十一个又不通了,这时候师父就会叫他继续参究第五十一个公案,就这样一路前进,直到所有的公案全部突破贯通为止。一般情形是按难易程度一步一步来,而像六祖那样一悟永悟,不再生起疑惑的例子是很特殊的。
  当临济在大愚禅师座前开悟之后说:“原来黄檗的佛法无多子。”意思是,原来黄檗的佛法不复杂、没什么嘛!大愚说:“你刚才还在问,为什么问三次被黄檗打三次,而现在马上就这样的夸口,说黄檗的佛法无多子,到底有多少,快说,快说!”这是临济的开悟情况,但黄檗的佛法,真的只是这样而已吗不是!临济那个悟只是极为关键的一次而已,不久之后,他还被他师父再指导过。
  那是临济在大愚禅师的协助下,开悟回去以后的事。有一次住众全部出坡去耕锄茶园,结果临济的师父黄檗晚了一点才到,被临济一手推倒在地上。维那拉黄檗起来,结果黄檗却打维那不打临济。这次的机锋,是在肯定临济,只是临济并未就此达到大彻大悟。有一次,临济回去看他的师父黄檗,黄檗这时正在方丈室内看佛经,临济就出口说:“原来天下的大禅师,也一样离不开佛经啊!”语气中颇有轻蔑之意。黄檗马上就看出临济的毛病,就把他叫来面前责备:“你在干什么大家都在结夏安居,你为什么迟到又想早退很不应该!”说完就赶他离开。临济被赶了出去,
  本来也不在意,后来走了数里之后,才感觉自己是有点不对劲,于是才又折返向黄檗忏悔,过完夏天才离开。临济这次又悟到什么呢前后的差别在哪里
  祖师就是有那种金刚眼来看透你,逼考你,他不仅会问“六祖见五祖前后悟境的差别何在”,不仅会问“临济的开悟层次”,还可能问你“达摩为什么要面壁九年”所以公案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公案的精神是没有古今的,后代的人必须走过达摩、六祖、黄檗、临济等大禅师的心路,或者说——你必须变成公案的剧中人,你才能了解公案的精神。
  综合上面所谈,公案禅有三个作用,第一是淘汰—些不想修行的人;第二是帮助行者明确了解自心;第三是勘验行者悟境的深浅。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