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哲学>>正文内容

谈谈佛教哲学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光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中的“佛”字,不是指神,也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智慧”的意思。哲学正是关于“智慧”的学问,哲学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高度概括。古希腊哲学家把哲学称做“爱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你去书店买书的时候,或是在网上,你常常可以看到“哲学宗教”这个类别,人们常把哲学知识、宗教知识归类在一起。其实,哲学和宗教都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文化。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流传于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中国、朝鲜、日本、越南、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甚至马来西亚等国。从空间地域面积看,差不多传播到了大部分亚洲地区。近代以来,佛教也流传至欧美等国。从时间轴看,佛教至今己有约2500年历史。佛教对亚洲传入国的政治、经济、哲学、道德、文学、艺术、医学、民俗都有着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乔答摩(又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陀”),悉达多·乔达摩出生于世界高峰喜玛拉雅山南麓山脚下的古北印度的一个小国迦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是当时这个小国国王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为了治学而出走,放弃了王位的继承。
  二、佛教教义
  佛教教义主要认为:1.世界上一切事件都是由各种关系(或条件)和合而成的,即“缘起”(这己具有了类似当代系统论的思想)。2.事件的和合或离散是变化无常的,也就是不断变化。3.事物是随时间发生的“事件流”,事物是由一个一个“事件”串接起来的,事物是一种过程。就象连续放映的电影片断一样,每个片断就是一个“事件”,很多片断连继不断地串接起来就成了这部电影,就成了这部有特定内容的电影事物。4.佛教认为,人的痛苦是人自己本身的一种情绪反应而已。举个例子,天天就近步行上班的两个人,都买了自行车,其中一个人就可能感觉到满足、幸福了,另一个人却可能还想转而买车,如果因经济受限买不了车,他就会感到痛苦。如果这个人买了车满足后却又还象买名车标榜自己身价,这时他又会产生另一种痛苦。5.佛教认为,人生过程就象其它事物一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是无常的,不恒定的。如果你太执着,一心想维持现状,不随事物发展改变心态或意识,作出心智应变,你也会感到痛苦。比如,你去维系己有严重感情变化的婚姻,你就会产生痛苦。又比如,人生就象是上了一道旅行的列车,童年时有父母在身边陪伴你、扶持你,青年时你又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成立了家庭,结婚生子。你与别人不断发生相互作用,认识你周边的高官升了职,或认识了大采购商,大采购商使你发了财。你到中年,你的父母可能要离你而去要下这趟人生列车了。你到了老年,你也将下车了,而把一切复又交给子女,轮回你父母那样生儿育女的过程......所以人生是变化无常的,你大不必为一时困惑感到痛苦,认识到了这一点,你就“解脱”了。6.事件的联系是普遍的,不但存在于空间中,而且存在于时间中,即前后事件存在关联。你先前做的事情会影响你的未来,即从前发生的事件会影响后面发生的事件,从前事件的结果可能成为和合后发事件的原因、条件,即反馈,也即“因果报应”。比如,昨天你是打工仔,但是平常你善于创造条件,避开不利条件,善于把握,因为各种关系的和合,之后就会“缘起”创造出你这位老板来,并因你平常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你成为大老板或小老板的走向。
  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当时主要是从人生现象悟出这些道理的,故佛教首先是一种关于人生的哲学,然后推而广之,对整个宇宙产生了一种看法,即佛教世界观。
  三、佛教与马克思主义
  1.关于世界本原:
  佛教虽是从人生领域归纳出来的一种世界观,但佛教其实是一种唯物主义,佛教认为,人的痛苦仅仅是人自己的情绪、感觉、意识而己!与正在不断变化着的和合或离散的“物性”世界无关,即“无我”。佛教认为,事物的“缘起”或产生,在于各种关系、条件的和合,因此,佛教是一种无神论。
  2.关于世界发展:
  佛教和马克思主义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变化发展的,即佛教说的“无常”。事件的普遍联系不但存在于空间范围中,而且存在于时间中,即前后事件存在关联。佛教尤其注重时间轴中的普遍联系,即前后事件的联系,也即“因果报应”。这种“报应”可能是即时的,也可能是隔一段时间的,即“现世报应”与“后世报应”。不过,我认为人死后的“后世报应”是迷信,是封建统治阶级用佛教来麻醉人们思想的延伸引用。我认为把佛教的“现世报应”与“后世报应”翻译为“现时报应”与“延时报应”更为科学。
  佛教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即二点论,表现为对立统一、矛盾、阴阳、吸引排斥、正极负极的观点。马克思错误地将社会分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极,但我要反问:政府官员算哪个阶级呢?毛> 泽> 东是运用矛盾论的高手,时刻关注着毛蒋双方的力量对比的变化。
  佛教却是“一分为多”,是多点论,有点现代系统论的味道。事实上,客观世界,多“点”发生聚合、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形更多!多点论比二点论更符合实际情况,多点论强于二点论。
  四、佛教与西方哲学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佛教有相似之处,即都认为事物是“关系的过程”。(参见: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1435120)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与佛教有相似之处,即都认为痛苦仅仅是人自己的情绪、感觉、意识而己!“意志是世界的表象”。
  古老东方的佛教似乎早己集成了现代西方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和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的观点。
  五、佛教的社会意义
  宗教是一种文化,并且是与政治有关的哲理文化。一种大众认可的哲理文化被政治化了以后,极有可能成为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们思想的宗教文化。
  佛教这种多点论明显优于马克思主义的二点论。二点论容易被演绎为“斗争论”。这己不适应现在国内强调和诣、国际强调和平发展的现实。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教人为善,教人不偷盗抢掠。有利于社会管治,有利于政治稳定。佛教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政府和民间共同接受的哲理观点,进而上升为一大宗教,原因就在这里。佛教有利于“协商型”民主社会体制的形成,而抑制“斗争型”强掠专制的社会体制的形成。
  在今天中国社会腐败横行、公平失衡、信仰缺失的情况下,佛教文化对中国尤有意义。建议中国政府恢复佛教文化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佛教文化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六、当下中国应如何对待佛教文化
  1.佛教现代化。用现代语言重新诠释佛法佛理,扫除古今文字语言因时代久远引起的隔阂,让更多人明白佛法佛理(就象人们读外文中译本时希望翻译得简洁明白一样)。现在,佛经的翻译人员很缺乏。
  2.恢复佛教文化的地位。文革时代毁坏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佛教文化,应恢复佛教文化这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毛时代由于出于对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尊重,西藏自治区的佛教文化保护和发展得较好,藏传佛学走在了中国其它地方的佛学研究前列,现在,很多佛教书都出自西藏人之手,这一点,应发掘和利用起来。
  3.铲除佛教文化中的封建糟粕。佛教文化对中华民族影响很大,一直延续至国民党的老蒋时期。佛教在隋唐时期达至大成顶峰,此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政府与民间文化交流融合。中国历史上,信仰佛教的文化名流人物也不少,远的不说,近代就有林则徐、梁启超等等。解放后,佛教文化基本中断。中国历史上,一方面,有些封建朝代奉佛教文化为主流文化,成为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们思想的宗教文化工具。另一方面,民众盲目信佛,根本不懂得佛理是什么,只知烧香拜佛进庵庙,凡事有度,信仰过头或盲目信仰,免不了打上封建迷信的烙印或色彩。我们应理智吸收佛教文化的精华,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一种信仰、一种学说,迷信到去戒食和穿迦衣的地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