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莆田塔
漫话莆田塔
塔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大观园里一个独特的种类,也是中国喜闻乐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塔起源于印度,是安置、供奉佛陀舍利的专门建筑物。随着佛教的东传,在东汉,中国开始出现这种建筑。
佛教传入莆田是在南北朝时期,迄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标志是永和尼院的创建。此后,佛教在莆田盛行。随着佛教传入莆田的还有塔(浮屠)。莆田始建佛塔的时间目前尚不得而知,从现存实物看,莆田最早的宝塔是东岩山报恩寺塔。据塔碑载:此塔“宋淳化元年(990)建,明代局部依宋制重修,仿楼阁式八角三层,空心、石构……”。其他存世的塔均为后世重建、改建。
中国早期佛塔的建造,采用传统的木构建筑技术。遗憾的是,木塔在莆田早已湮灭。莆田最后一座木塔是在1950年拆毁的。这座木塔名凤山寺木塔,位于莆田城内凤山寺。
据史料记载,凤山寺木塔创建于宋淳化三年(992),称无量寿佛塔,初为三层,政和间(1111-1117)增建为五层,后毁圯。明万历七年(1579),兴化知府陆通霄命僧心园重建,为五层木塔。1604年,莆田发生八级大地震,此塔岿然不动。崇祯十二年(1639)毁坏,后由僧渲章于弘光元年即清顺治三年(1645)重修。庠生林衍祚捐铸铜塔刹铜葫芦宝顶。
凤山寺木塔高约30米,八角形,五层,底层八边每边皆宽2.8米,塔中心长宽为7米,长宽每层渐减一米,到第五层中心长宽为3米,有楼梯直通第四层,人可以到塔上一至四层观赏。塔以木柱为主,每层周围木柱间用多扇木门扇与外廊隔开为墙,中央四根主木柱以榫卯连结其他木柱的枋梁及塔檐,塔檐长举,翘角,非常雄伟壮观。该塔因年久失修,致使木塔末层损坏倾斜,1950年,原莆田文献小学为了学生安全(木塔当时在文献小学校园内),经上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拆除此塔。现仅存塔尾的铜葫芦宝顶,保存在原莆田县博物馆内。
随着社会的发展,莆田建塔在唐以后越来越多地使用砖、石等材料。石头和砖的承载力强,耐腐性好,因而,莆田现存的宝塔全部是用石料和砖建筑的,比较著名的有:东岩山报恩寺塔、广化寺释迦文佛塔、芹山镇风塔、九座寺无尘塔、龙华双塔、天中万寿塔、鲤城雁塔、赖店东渡塔、石室岩砖塔、赤屿塔仔塔、东埔东吴塔等。
莆田塔的形制变化多端,有单层塔、多层塔,有楼阁式塔等,有高达数丈的巨塔,也有仅尺许的精巧石塔,形状各异,而且无一不溶入莆田特有的建筑特点。从外观上讲,多秀丽挺拔,呈瘦长状,塔的出檐远,讲究装饰,切雕刻细腻。塔座以须弥座为多,腰檐下浮影围绕,塔刹有宝葫芦状、有覆钵状、有楼阁式小宝塔状、有王冠状,使塔的外形富于变化。
莆田楼阁式塔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重视塔下基座的坚固。早些年,有关专家对龙华双塔进行考察,发现此塔基础异常牢固,地下基础至少是塔基的三倍以上,约占地190平方米,全部用大石块斜扎在地里,深而坚硬,宽大牢固,故经受千灾万难而不毁;而赤屿塔仔塔的塔底盘四周以铁砂、铜浇铸,坚固异常;天中万寿塔塔基下层是1米高的平台,平台再筑须弥座,四转角各雕一尊力神,略作半蹲,用头着力顶住上层塔座,塔身四面分别刻着龙、花卉、佛像等精美图案。这些基座的构筑,既保证了塔身的稳固,也增加了视觉效果。其次,塔身多仿木构造。斗拱精巧,檐、栏婉丽,藻井绘饰,是我国传统木构建筑特色。这些特征莆田石塔都加以仿效。例如,创建于隋开皇十三年(593),重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的释迦文佛塔,亦称广化寺石塔,高约28米,八角,空身,五级楼阁式形制,内有石级可登塔顶。塔身用丁头拱逐层出挑,挑出塔檐,明显是仿木构造;各层塔门外围栏使用海水卷云纹栏石板,亦是仿木构造;塔内顶用条石仿木构砌成藻井,其造型艺术为八闽石塔之冠。创建于唐咸通六年(865)的无尘塔,石构,三层,八角,塔身八个转角的立柱作瓜楞形,柱头铺作由二杪二昂挑出托檐,塔檐下各两层弧形迭涩,均系仿木构造。龙华双塔、东岩山报恩寺塔等亦是这般构造。这两个特点说明,莆田石塔受我国传统木构建筑样式影响很大。当然,莆田塔也有一些特殊形制。比如,枫亭镇塔斗山上,天中万寿塔就是典型代表。此塔俗称青螺塔,又名摘星塔。石构实心,四方,五层,高近10米。塔顶似西班牙王冠状,四个角竖立着波纹状的冠羽,冠羽中心是连接葫芦形的顶轴。经有关专家鉴定,此塔属阿育王塔。
莆田塔或供奉佛陀,具有宗教意义,或主风水镇煞,用来镇江、镇海、镇风,或是导航标识,用来引导过往船只航行,或点缀风景,以助观赏游览,也有安置僧人信士骸骨的墓塔。莆田年代较早的古塔,大多都为奉佛而建。如位于兴化湾赤屿的塔仔塔创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方形,空心,五层,通高15米,各层外墙均设佛龛,内供佛像。明代郑纪于万历年间所建、用为科举张榜的仙游雁塔恐怕也属佛塔一类。雁塔的命名,见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西域记》说:从前有个和尚,看见双雁飞翔,就思量着如果打得这雁,就可以有一顿饱了。正想着忽然有一只雁坠地自杀。大家都说,这大雁自杀,是为了警诫那和尚,应该表彰它的功德。于是,它把大雁瘗埋了,并为它建了塔,称做雁塔。后来,雁塔和科举发生了关系,进士们登第,由皇帝赐宴曲江,聚会之后,登大雁塔,题名以示荣宠。后来,雁塔题名几乎成为科甲登第的同义词。龟山寺定光舍利塔共七层,层层供有菩萨,镌有罗汉像和法语、经文。
风水塔的建造,宋代已见端倪。莆田大部分塔属于镇风、镇水之类的风水塔,其目的就是借佛塔的威力来镇风沙,固水土,保平安。芹山镇风塔就是典型实例。该塔位于秀屿区平海镇卓东村芹山自然村,创建于宋代,石构台座式,方形,实心,三级,边长0.8米,高2米,上为覆盆形刹顶,四面均浮雕佛像,线条粗犷,镌刻多已风化,塔身保存完好。创建于明代的东埔东吴塔、赤屿塔仔塔也属于这种性质的,它们既是佛塔,也是镇风塔。湄洲湾秀屿港、涵江三江口港都是当时莆田重要的港口,古塔建在这里,显然有祈风、镇浪意图。塔仔塔屹立在三江口港外的海中礁石上,塔基四周以铁砂、铜浇铸,坚固异常,抵挡潮汐冲刷,几百年来岿然不动,显然,此塔不仅事关勘舆,也具有固堤防洪的实际功用。东埔东吴塔每层门额上都分别刻着“海天清梵”、“古刹嘉馨”、“视圣伟望”等字样,还刻有咒语经文,自然是起镇煞作用的。
莆田塔还有一种非常实用的功能,那就是作为导航标识。大凡建在海滨港湾,如赤屿的塔仔塔、枫亭的天中万寿塔、东埔的东吴塔等都有这种功能。东吴塔雄居秀屿港主航道要冲,是古时入港的主要航标,而塔仔塔几百年来一直是三江口港的航标塔。
由于中国塔在建筑形态上采用了与传统的楼阁亭台相结合的方式,国人很自然地把它当作登临观览的好地方。在莆田,几乎所有的楼阁式塔,都有资游览、助观赏的功能。
莆田僧人信士墓塔,形制多样。位于华亭镇龟山福清禅院有无了禅师墓塔,说起无了禅师墓塔,还有一段神奇故事:唐咸通八年(867)十月一日,无了祖师80岁述偈告寂,端坐如生,全身座葬,建塔供奉。十年后的夏日,山洪暴发,墓塔淹没毁圯,无了法身不坏,活像生前打坐入定浮于水上,众僧迎进法堂安座,异香远熏,并重修墓塔,从此龟洋“肉身祖师”名扬海内,南北归敬。莆田墓塔比较有名的是越浦大师塔。据清乾隆《莆田县志》载:吉祥寺“在宁海桥北岸,元元统二年,龟洋寺僧越浦架海为桥,即建寺护桥。”清雍正十一年(1733),为纪念越浦禅师募建宁海桥和创建吉祥寺,吉祥寺在寺内修建越浦大师塔。越浦大师塔于二十世纪30年代倒塌,直至1992年方才用原构件重修。此塔高3.63米、六角形,全花岗岩石料砌造,塔基上是覆莲座,覆莲座上是须弥座,塔座侧壁刻着花卉和瑞兽的图案,仰莲上是四层规格石筑成的圆柱形塔身,塔身直径1.8米,正面有凹入的佛龛,莲座承托。整体形状浑然如一个覆地巨钟。1990年12月,福建省考古队在对莆田南少林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真觉大师 堤之塔”的唐代石刻及大量墓塔的构件。真觉大师是唐代皇帝对得道高僧的封号。可见,莆田南少林寺早在唐代就有得道高僧圆寂安葬于此。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