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洞窟研究
敦煌洞窟研究
中国十六国至元代的佛教石窟寺 (古代又写作漠高窟)。近代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 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各代开凿的石窟鳞次栉比地密布于15~ 30米高的崖面上,上下分布 1~4层不等。现存洞窟750 多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木构窟檐 5座。洞窟可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现存洞窟 487 个。各窟均由建筑、彩塑和壁画综合构成。洞窟建筑形式因题材的不同而相异,彩塑多置于佛龛内或佛坛上,壁画绘于四壁、窟顶和龛内。造像均为泥质彩塑,分单身像和群像。小者10厘米,高者33米,以夸张的色调表现人物性格,神态各殊,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所有壁画如以2米高排列,可形成25公里长的画廊。敦煌壁画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希腊、波斯艺术风格。有的洞窟地面铺设花砖,窟外建木构窟檐。北区现存洞窟250多个,除第461 ~465 窟外,窟内多无彩塑和壁画,造有土炕、灶坑、壁龛、灯台,据遗迹推测系僧房窟、禅窟、瘗窟。与窟区相对,在宕泉河东岸,为舍利塔组成的塔群。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古代东方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高窟于前秦建元二年 (366)由沙门乐 □首先创凿,禅师法良继续开窟。此后,北魏宗室东阳王元太荣,北周贵族建平公于义先后出任瓜州(敦煌)刺史,受崇佛造像的影响,莫高窟的建窟造像开始发展。北朝共开窟36个。隋和唐前期,敦煌经济繁荣,丝路畅通,莫高窟也进入鼎盛时期。安史之乱后,建中二年 (781) 吐蕃占沙州(敦煌),在吐蕃赞普保护下,莫高窟继续得以发展。大中二年 (848)张议潮率兵起义,收复河西十一州失地,奏表归唐。在张氏归义军政权统治的晚唐时期,张氏家属及其显贵姻亲在此继续修建。隋唐两代共开窟300多个。乾化四年(914)曹氏归义军政权代张而立,统治瓜(安西)沙(敦煌)120多年,共新建洞窟50余个,还全面重绘重修前代洞窟和窟檐,在下层大型洞窟前修建木构殿堂,崖面上大面积绘制露天壁画,使莫高窟外观蔚为壮观。北宋景□三年(1036)和南宋宝庆三年(1227) 先后为西夏、蒙古政权统治。西夏修窟77个,基本上都是重修前代洞窟。蒙建窟 8个,重修19个。此时尽管仍有兴造修葺,但伴随敦煌经济萧条和丝绸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已趋衰落。元代以后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鲜为人知。
莫高窟北区洞窟
在莫高窟北区有一洞窟群,窟内无壁画,被称为“画工洞”,是敦煌艺术的创造者,民间无名画家的居室。洞内高度很低,正常人难以直立起来,可以想见画工的生活是何等艰辛。莫高窟是一部历代画家共同创作的惊世巨制,但是,泱泱敦煌艺术史,留下题记的不过十来人而已,除名字外,没有任何关于他们生活、艺术以至个人生涯的记载,名字如同符号一样空洞。敦煌的无名匠师与大师林立的中原相比,已达不可企及、巍峨惊人的高峰,因此画工洞也变得更加神秘。
由于千百年来积沙掩埋和倾圮坍塌,莫高窟北区长期为世人迷惑不解。1988年,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彭金章带领助手们,对北区洞窟逐一清理挖掘。他们在二三米高,七百多米长的断崖上,用一架大型皮带输送机排沙,经过长期精心挖掘和清理,终于在1996年年初揭开了北区洞窟群的神秘面纱。
除原来认为的画工洞外,这次考古新发现有僧房窟、禅窟、瘗窟,礼佛窟和仓库窟等5种共250多个。僧房窟是供僧众生活用的僧房,这里是集中开凿地,人字技顶,方形窟内均有坑、灶。禅窟系供僧人修弹之用,分单室和多室,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均为全国之最。瘗窟是埋藏僧人遗体或遗骨的地方。同时,出土有西夏的20多枚铁质银币、西夏文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残页及西夏文献,有泥金字佛经、墨书佛经和世俗文书等,堪称稀世珍宝。发掘中还出土有隋、唐的一批汉、藏、蒙古、回鹃等多种民族文字书写的文献,及敦煌从未出土过的波斯银币1枚,和大量的丝织品、铜器、陶器、瓷器和木器。
北区洞窟的考古发现,填补了莫高窟乃至国内某些考古领域的空白,对于世人全面了解莫高窟的历史,促进敦煌学的深入研究和更大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极其重要的意义。
北朝时期洞窟——莫高窟洞窟(一)
窟形主要有三种:①禅窟。平面长方形或方形,正壁开龛,两侧壁附有方形小禅室,窟顶平顶或覆斗形顶。②中心塔柱窟。平面长方形,中后部凿有连顶接地的方形塔柱,柱的四面开龛造像,前部人字坡形顶,后部平顶。③殿堂窟。平面方形,正壁开龛造像或仅造像,个别窟两侧壁开列龛,覆斗形顶或人字坡形顶。
彩塑分为圆塑和影塑两种,圆塑包括主像和其两侧的胁侍像。主像有释迦牟尼、弥勒、释迦多宝并坐像等;胁侍像早期为二菩萨,晚期增加二弟子。影塑有粘贴于中心塔柱和四壁上方的供养菩萨、飞天、千佛等。此时彩塑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姿态简单,风格简朴厚重。
壁画主要有四类:①佛像画。有佛、菩萨、弟子、天宫、伎乐、金刚力士等。②佛经故事画。有佛传故事画,描述释迦牟尼一生或某些主要事迹的传记故事;本生故事画,为释迦牟尼前生作各种善行救渡众生的故事,如尸毗王割肉贸鸽、萨□太子□身饲虎、须达拿乐善好施等十三种;因缘故事画,为佛度化世人或外道皈依佛教的故事,有沙弥守戒自杀、五百盲贼得眼皈依等九种。故事画有单幅单情节、单幅多情节、多幅连环画等形式。③传统神话传说画。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羽人、飞廉、风神、雷公、雨师、辟电等。④供养人画像。即出资开窟造像者在窟内画出自己和眷属供养佛菩萨的形象,其身分有王公贵族、世家大族、僧侣以及少数民族等,形象高不及尺,千人一面,排列成行,绘于四壁下部,像前有题榜,题写供养人的姓名、籍贯、职衔。此时的早期壁画设色厚重、浓丽,线描挺拔,风格朴拙浑厚,并有浓厚的西域佛教艺术特征;晚期设色明快爽朗,线描遒劲,风格清新洒脱,呈现中原风格。
隋唐时期洞窟——莫高窟洞窟(二)
窟形多样,除四壁一龛窟、中心塔柱窟外,出现了四壁三龛窟、佛坛窟、大像窟等新的形式。其中四壁一龛窟数量最多,佛龛加深加大,形式早晚不同,隋代为内外二层龛,唐前期为内小外大的敞口龛,唐后期为仿照床帐形式的□顶帐形龛,龛内造马蹄形佛坛。佛坛窟,隋至唐前期在正壁前凿长方形或马蹄形佛坛;唐后期在窟中央凿方形佛坛,坛后部有背屏连接窟顶。大像窟,高达30米左右,上小下大,近似方锥体,正壁前造石胎泥塑大像,佛座后凿供巡礼用的马蹄形通道,前壁开大型明窗,窟外建多层窟檐。
彩塑都为圆塑,数量最多、塑造最精的为与人等高的群像,其组合为一铺三身至十一身不等,大多为七身、九身。主像多为阿弥陀、 弥勒、释迦牟尼,还有三世佛、三身佛、七佛。主像两侧的胁侍像,除菩萨、弟子外,增加天王、力士、供养菩萨等,其中天王或力士像,隋至唐初多置于前室,至盛唐时,由前室进入主室,与佛、菩萨、弟子像共同组合成一个群体。数量最多的群像,为释迦牟尼涅□像和众举哀者的群塑,如第148窟主像为长15.8米的释迦牟尼卧像,身后塑有高约 1 米的菩萨、弟子、护法、国王、大臣等举哀群像共72身。唐前期延载二年 (695) 和开元天宝时期,先后修造了高34.5米的北大像、27.3 米的南大像,均是作善跏坐的弥勒佛。此时彩塑造型浓丽丰肥,曲眉丰颐,写实手法高超,进入人物内心世界。
壁画题材主要有五种:①佛像画。出现较多的单身佛像和菩萨像,如药师佛、卢舍那佛、观音、势至、地藏以及密教题材的菩萨像。②经变画。有阿弥陀、弥勒、东方药师、观无量寿、法华、宝雨、维摩诘、涅□、劳度叉斗圣、观音、文殊、普贤、报恩、华严、天清问、思益梵天清问、金光明、金刚、楞伽、密严、报父母恩重、降魔经变等二十余种。隋和唐前期经变种类较少,场面宏大,构图谨严,内容精练,每一壁一铺,后期种类增多,内容丰富,构图充塞,一壁二至三铺,甚至经变画下还增加屏风画,以补充经变的内容。③佛教史迹画和瑞像画。唐后期出现,为传自西域于阗以及天竺、尼婆罗、犍陀罗等地的佛教传说,如于阗舍利佛毗沙门天王决海、尼婆罗阿耆波尔水火池、中天竺波罗奈国鹿野苑中瑞像,犍陀罗分身瑞像等数十种题材。④佛经故事画。隋代逐渐消失,至晚唐复又出现,有善事太子入海、萨□太子□ 身饲虎等。个别洞窟绘《贤愚经》的故事二十余种。⑤供养人画像。形象服饰描绘细致讲究,形象逐渐增大,晚唐已出现等身大像。并从四壁下部进入入口甬道两壁。场面宏大、结构严谨的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及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是重要的历史画卷。此时壁画艺术经过隋代的探索,唐代臻于娴熟精湛,唐前期人物丰浓,肌胜于骨,色彩富丽,线描采用自由豪放的兰叶描,一派雄浑健康、生机勃勃的气派。吐蕃时期,色彩明快清雅,线描精细柔丽,人物性格刻画细腻,构图严密紧凑,形成细密精致柔丽的风格。至晚唐出现公式化的趋向,已缺乏意境和情趣。
五代、宋时期洞窟——莫高窟洞窟(三)
基本继承晚唐的规范。窟形主要有中心佛坛窟和四壁一龛窟,前者在覆斗形顶四角凿出凹面,以绘四天王。
彩塑遭到严重破坏,仅存两窟,造型虽有唐的余风,但表现技艺不如唐代精湛。
壁画主要有五类:①佛像画。大幅的四大天王、天龙八部、八大龙王、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是此时常见的题材。②经变画。各种经变的内容进一步增加,在每个内容旁插以书写变文的榜题。此时经变与变文相结合。③故事画。《贤愚经》的故事画进一步增多。第 61窟 33扇屏风所绘的 131个画面的佛教故事画,是同类题材的鸿篇巨制。④佛教史迹画和瑞像画。以大幅经变形式出现,如刘萨诃变相,以30多个内容描述圣僧一生的圣迹;第61窟的巨幅五台山图,运用鸟瞰式透视法描绘了河北道镇州至太原、五台方圆数百里的山峦、河流、城市、桥梁、店铺、寺庙、兰若、庵庐、佛塔,还有各种人物活动,如送贡、进香、商旅、行脚、推磨、踏碓等等,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地图。⑤供养人画像。数量进一步增加,形象更为高大,归义军曹氏政权一门五代及其姻亲、显官、属吏均与入壁。还有与曹氏联姻的于阗国王和王后、甘州回鹘公主供养像等。于阗国王像高达 2.92 米。这个时期的艺术,前期犹存唐代余风,人物肌肉丰腴,设色热烈,线描豪放而有变化,但用笔粗糙简率。后期出现公式化现象,经变内容空洞,人物神情呆板,色彩贫乏,线条柔弱无力,缺乏艺术性。
西夏、元时期洞窟——莫高窟洞窟(四)
窟形,出现一种在平面方形窟顶覆斗形窟的中央设多层圆形佛坛的新形式。彩塑,西夏仅存二、三十身,有佛、菩萨、弟子、供养天女等,继承唐宋遗风,面貌丰润,修眉细目,衣纹流畅;元代彩塑已荡然无存。壁画,西夏的题材有千佛、供养菩萨行列、药师佛、说法图、西方净土变、水月观音、十六罗汉、如意轮观音、不空□索观音等。供养人画像为西夏党项羌人的形象和服饰,身材高大,面形浑圆略长,两腮外鼓,秃发高鼻,细眉修目,戴毡冠或云缕冠,着圆领窄袖团花袍,束带。西夏艺术题材贫乏,内容空洞,形式概念化,神情千篇一律,线条采用挺拔有力的折芦描,色彩单调清冷,装饰部分多用浮塑贴金,沥粉堆金。元代壁画题材以密宗为主,出现藏传萨迦派的五方佛、明王、金刚等新题材。供养人画像面相宽肥,男像着笠帽,窄袖袍,六合靴,女像着顾姑冠,文绣衣,长裙曳地。元代的艺术有迥异的两种风格,一种以第 3窟千手千眼观音、第61窟炽盛光佛为代表,采用铁线描、折芦描、游丝描、丁头鼠尾描多种线描造型,设色清淡典雅,这是中原传入的汉密风格。另一种以第 465窟的萨迦派壁画为代表,人物的形象有印度、尼泊尔人特征,铁线描挺拔秀劲,色彩多用青、白、蓝、绿,敷色厚重,这种线描和色彩并重,神秘、粗犷、冷艳的风格,来自藏传密教。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