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即颂略解
六即颂略解
作者:张秉全
六即佛是天台宗的主要理论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关系。所谓六而常即,即而常六者是也。约修德说,全性起修,阶位分明,所以论六。如水有浅深,高低不同。约性德说,全修即性,其体无二,所以论即。如浅水深水,同一湿性。
何谓六即?即者,不二之意。《辅行》云:“体不二义。”又《妙宗钞》云:“即者,是义。”六即者,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六、究竟即。
颂,即偈颂。以五字或七字成一句,四句为一颂。六即颂即是以五字一句,四句一颂体裁,阐述了六即佛的义理。
颂文作者简介。普润大师,讳法云,号无机子。南宋长洲人,俗姓戈。九岁出家,从通照学天台,政和七年,住持松江大觉寺,由道行卓著,帝赐号“普润大师”。四众钦其高风,来者云集,路为之塞。绍兴二十八年,端坐面西而化,世寿七十一。
颂文略解。
一、理即佛,颂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动静理全是”者,吾人日用之间,一动一静,全体即是佛性也。“行藏事尽非”者,行藏,指行为。由于不知万法唯心之理,所作之事,皆不合此理体也。“冥冥随物去”者,冥冥,迷暗不觉貌。物,指六尘境界。佛性理体迷不觉故,随逐六尘境界,故云“冥冥随物去”也。“杳杳不知归”者,谓无有觉照之功,迷不知归也。此位惟论性德,无有修德。即在迷凡夫也。
二、名字即佛,颂曰:“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反恨自蹉跎。”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者,无生即不生,不死即不灭。由于听闻经教,始悟自性天真佛不生不灭,亘古常存之理。“今知当体是”者,方知佛性遍一切处,当体即是,全惑业苦,即秘密藏,惑即般若,业即解脱,苦即法身。如水成波,全波即水也。反恨自蹉跎者,蹉跎,谓虚度光阴,以佛性常存而不知,行人反悔过去行藏,事事尽非,枉自在六道中轮回流转也。此位乃修德之始,浅则圆悟藏性,深则大开圆解。
三、观行即佛,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念念照常理”者,不生不灭名常。此谓行人念念观照此不生不灭之法身理体也。“心心息幻尘”者,幻尘,指五住地惑,(三界内见惑为一住,欲界思惑一住,色界思惑一住,无色界思惑一住。界外无明合为一住。)乃真体上所幻现,故曰幻尘。由于行人念念观照法身理体,五住地惑伏而不起,故云“心心息幻尘”也。“遍观诸法性”者,行人遍观一切诸法,缘起性空,当体即是实相也。“无假亦无真”者,无假即空,无真即有,中道实相,不落二边,故云“无假亦无真”也。此位乃圆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而助观解者。三讲说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五正行六度,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以此五法,自行化他,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犹未能断,故称圆教外凡位。
四相似即佛,颂曰:“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者,四住,即见思二惑。一、见切住地,乃三界内见惑;二、欲爱住地,乃欲界思惑;三、色爱住地,乃色界思惑;四、有爱住地,乃无色界思惑。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境。行人观照功深,四住先断。人我执虽除,法我执未空,故云“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也。“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者,比喻无明尚在,法执未空。如目睛生翳,空中见花也。此为圆教十信内凡位。圆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由于行人观照功夫进一步得力见思惑断除。但无明未破,依稀见法身理体,未能真切,仅相似而已,故云相似位。
五分证即佛,颂曰:“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豁尔心开悟”者,谓于十信后心,以中道观智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初见法身,是为法身大士也。
此圆教初住位 ,以破一品无明故,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化度有情。 “湛然一切通”者,法执始破,六尘境界不能为碍也。“穷源犹未尽”者,谓尚有四十一品无明未破,未能彻法源底也。“尚见月朦胧”者,此举喻,谓如一轮皓月,为云所障,见不真切也。从初住而至等觉,凡四十一位。各各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在四十二品无明未断尽之前,均属此位所摄。
六究竟即佛,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从来真是妄”者,指从理即至相似即五位于历程。真是妄。指心体不变随缘,全真成妄,全三德之真,成三障之妄。如水成冰,故云“从来真是妄”也。“今日妄皆真”者,今日,指今日之究竟位。从等觉位再破一品无明,则证入四十二品全破,三德圆证究竟即佛之妙觉位矣。妄皆真。指反妄归真,全三惑之妄,成三德之真,如冰成水,故云“今日妄皆真”也。“但复本时性”者,谓只不过恢复其固有佛性理体而已。“更无一法新”者,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如睡人梦醒,此醒时人,即梦时人,并非换个新人也。
荆溪大师云:“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圆旨,永无诸过。”明白六而常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义。令行人尊重己灵,不致自暴自弃;明白即而常六,阶位分明,令行人离增上慢,不致以凡滥圣。
六即佛是天台宗的主要理论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关系。所谓六而常即,即而常六者是也。约修德说,全性起修,阶位分明,所以论六。如水有浅深,高低不同。约性德说,全修即性,其体无二,所以论即。如浅水深水,同一湿性。
何谓六即?即者,不二之意。《辅行》云:“体不二义。”又《妙宗钞》云:“即者,是义。”六即者,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六、究竟即。
颂,即偈颂。以五字或七字成一句,四句为一颂。六即颂即是以五字一句,四句一颂体裁,阐述了六即佛的义理。
颂文作者简介。普润大师,讳法云,号无机子。南宋长洲人,俗姓戈。九岁出家,从通照学天台,政和七年,住持松江大觉寺,由道行卓著,帝赐号“普润大师”。四众钦其高风,来者云集,路为之塞。绍兴二十八年,端坐面西而化,世寿七十一。
颂文略解。
一、理即佛,颂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动静理全是”者,吾人日用之间,一动一静,全体即是佛性也。“行藏事尽非”者,行藏,指行为。由于不知万法唯心之理,所作之事,皆不合此理体也。“冥冥随物去”者,冥冥,迷暗不觉貌。物,指六尘境界。佛性理体迷不觉故,随逐六尘境界,故云“冥冥随物去”也。“杳杳不知归”者,谓无有觉照之功,迷不知归也。此位惟论性德,无有修德。即在迷凡夫也。
二、名字即佛,颂曰:“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反恨自蹉跎。”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者,无生即不生,不死即不灭。由于听闻经教,始悟自性天真佛不生不灭,亘古常存之理。“今知当体是”者,方知佛性遍一切处,当体即是,全惑业苦,即秘密藏,惑即般若,业即解脱,苦即法身。如水成波,全波即水也。反恨自蹉跎者,蹉跎,谓虚度光阴,以佛性常存而不知,行人反悔过去行藏,事事尽非,枉自在六道中轮回流转也。此位乃修德之始,浅则圆悟藏性,深则大开圆解。
三、观行即佛,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念念照常理”者,不生不灭名常。此谓行人念念观照此不生不灭之法身理体也。“心心息幻尘”者,幻尘,指五住地惑,(三界内见惑为一住,欲界思惑一住,色界思惑一住,无色界思惑一住。界外无明合为一住。)乃真体上所幻现,故曰幻尘。由于行人念念观照法身理体,五住地惑伏而不起,故云“心心息幻尘”也。“遍观诸法性”者,行人遍观一切诸法,缘起性空,当体即是实相也。“无假亦无真”者,无假即空,无真即有,中道实相,不落二边,故云“无假亦无真”也。此位乃圆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而助观解者。三讲说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五正行六度,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以此五法,自行化他,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犹未能断,故称圆教外凡位。
四相似即佛,颂曰:“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者,四住,即见思二惑。一、见切住地,乃三界内见惑;二、欲爱住地,乃欲界思惑;三、色爱住地,乃色界思惑;四、有爱住地,乃无色界思惑。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境。行人观照功深,四住先断。人我执虽除,法我执未空,故云“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也。“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者,比喻无明尚在,法执未空。如目睛生翳,空中见花也。此为圆教十信内凡位。圆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由于行人观照功夫进一步得力见思惑断除。但无明未破,依稀见法身理体,未能真切,仅相似而已,故云相似位。
五分证即佛,颂曰:“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豁尔心开悟”者,谓于十信后心,以中道观智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初见法身,是为法身大士也。
此圆教初住位 ,以破一品无明故,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化度有情。 “湛然一切通”者,法执始破,六尘境界不能为碍也。“穷源犹未尽”者,谓尚有四十一品无明未破,未能彻法源底也。“尚见月朦胧”者,此举喻,谓如一轮皓月,为云所障,见不真切也。从初住而至等觉,凡四十一位。各各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在四十二品无明未断尽之前,均属此位所摄。
六究竟即佛,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从来真是妄”者,指从理即至相似即五位于历程。真是妄。指心体不变随缘,全真成妄,全三德之真,成三障之妄。如水成冰,故云“从来真是妄”也。“今日妄皆真”者,今日,指今日之究竟位。从等觉位再破一品无明,则证入四十二品全破,三德圆证究竟即佛之妙觉位矣。妄皆真。指反妄归真,全三惑之妄,成三德之真,如冰成水,故云“今日妄皆真”也。“但复本时性”者,谓只不过恢复其固有佛性理体而已。“更无一法新”者,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如睡人梦醒,此醒时人,即梦时人,并非换个新人也。
荆溪大师云:“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圆旨,永无诸过。”明白六而常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义。令行人尊重己灵,不致自暴自弃;明白即而常六,阶位分明,令行人离增上慢,不致以凡滥圣。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