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瑜伽与佛教的关系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瑜伽的梵文是Yoga,在《梨俱吠陀》中原意是给牛马“装上道具”,后来引申为联系、瞑想或心的统一等涵义。我国佛教中有译为“禅”或“相应”。《瑜伽经》称它为“抑止心的作用”。它是六师外道之其中一派。本派严格的说不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哲学思想体系,而是一种古代的遗传下来的巫术或宗教实践。本方法为印度许多宗派所摄取,佛教的唯识论在印度就称为“瑜伽行派”,
瑜伽的最早理论在吠陀、奥义有所记载(如控制心思、统一感官、呼吸出纳),但本派思想最系统的阐述是钵颠舍梨的《瑜伽经》,本人推定是公元前一世纪的人,本经分四章。在本经中批判过一切有部的四论师说,和瑜伽行派的“三界唯心”和“自证分”说,所以有人认为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本经的注释有公元五世纪时毗耶婆的《瑜伽论》,以及十一世纪时菩舍提婆的《菩舍提婆评注》。早期的瑜伽行分两种:一、行瑜伽(自律行为);二智瑜伽(道德、精神的综合修练)。这两种分八个阶段来修练,即所谓的八支的行法
有人认为,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受古奥义书中的“禅定思想”是无疑的。在佛陀求道过程中曾师事瑜伽的先行者阿逻罗•迦罗摩和邬陀迦•罗摩子,佛陀从他学禅定,早期佛教所提出的四谛和三十七道品,许多是在定的基础上来阐发的。
大乘佛教进一步发挥成“定慧双修”,也就是谈止观,正与行瑜伽和智瑜伽有相似之处,都是由定入慧的。在唯识的一些典藉中有非常详细的有关瑜伽的说明,在《瑜伽师地论》中把修行的境地分成十七层,甚至比瑜伽派还要繁琐。
到大乘密教时期,把瑜伽推到了极端。如无上瑜伽部(着重中脉)、父部(着重修气息)称命瑜伽。母部(着重意念集中),又称精进瑜伽。无二瑜伽(双修法)。
佛教的瑜伽传入我国后,对后来的禅宗、天台宗(六妙)、净土宗(念佛三昧)都有极大的影响。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