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广济大师的师承探源
三平广济大师的师承探源
佛教传入中华后,门派支分,各有传法世系,三平大师的师承源本属于禅宗一派的传法世系。禅宗的初祖为南天竺人菩提达,他自称是天竺禅宗的第二十八祖。(天竺禅宗始祖为摩诃)。南朝梁武帝时从海道来到中国,原来佛教在南朝重义学(讲理),在北朝重禅学(坐禅),达摩到金陵见武帝时,不受礼,又渡江北上,转北魏传播他的禅学。
禅,梵语禅那,意为坐禅或静虑。禅宗,即因主张以禅定概括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达摩的禅学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文字”。所谓见性成佛,意思是觉悟到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如此修证,是最乘。达摩教人首先是安心,安心的方法是修壁观,要人心安静象壁那样坚定不移。其次是发行,即一报冤行(逢苦不忧),二随行(得乐不喜),三无所求行(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四称法(法指空无之理,称法而行,即无心而行)。达摩说法虽说离言相,离文字相,但仍以《楞伽经》为依据,所谓安心发行,都是深入的修行法,所以达摩所传的法,佛门称为渐教。并有达摩面九年之传说。
二祖慧可,“博通群书,尤善老庄”,达摩认为堪充法嗣,要表示为法舍身命的决心。慧可便自断一臂以表真诚,于是达摩就他从天竺带来的一件木棉袈裟,说是历代传法的凭证,付给慧。
三祖僧璨(隋时人)作《信心铭》一篇,把禅学与玄学结合起了。四祖道信(唐初人),他在楞伽禅外又参用了般若法门。道门下有法融,因住金陵牛头山而成为牛头禅一系,传承数代而终。道信的直传弟子是五祖弘忍(601~674)。他在黄梅双峰山东冯茂山传法40多年,门徒多至700人。有一天,弘忍宣称要选择法,令门人各写一个偈,表示所见。弘忍的门徒中,神秀早为上座为教授师,门人都推崇神秀,不敢作偈。神秀夜间在壁上写了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见偈,唤神秀来说,你作此偈,只到门前,还未入门。你思考,再作一个来,如入得门,我付法衣给你。神秀回房苦思日,作不得新偈。一个舂米行者(未剃发,在寺服役的人)慧,不识文字,请人代写一个偈,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为慧能见地透彻,就选定他为嗣法人,当晚秘密给他讲《金刚般若经》,把木棉袈裟传给他,教他急速逃回新州(广东新兴县)原籍隐居,待时机成熟再出来行化。于是慧能到广东曹溪(今曲江县东南),在怀集一带隐遁15年,才南下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寿寺)。据传,当时有两个僧人辩论风幡,一说是风动,一说是幡动,争论不休,相持不下。慧能便插嘴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心动。僧人听了十分诧异。寺院主持宗印法师便请他至上席,相问佛法,慧能对答如流,并乘机出示黄梅衣钵,随之应请,为僧人开示禅门。不久,慧能回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又应请在韶州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后来门人法海将其录为《坛经》。此经的中心思想是注重性净,强调自悟。从此,禅宗分南北两宗,慧能在岭南传顿教,被称为南宗;神秀在北方传渐教,被称为北宗,简称北秀南能。南北两宗都自称禅的正宗,因慧能传得木棉袈裟,徒众又盛,门徒之一的神会,冒险到北方争夺正宗地位,最后南宗的正宗地位得到公认。
慧能的门人很多,嗣法弟子中最著名的有怀让、行思、神会。但神会的一系(后来形成菏泽宗)并不太盛,在唐末繁衍流传广远的是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系。
怀让(677~744),少年出家后随慧能学习15年,后往南岳传法。弟子中最著名者是道一(709~788)。道一本姓马,后世称为马祖,也是年幼出家,后到南岳结庵而居,整天只管坐禅,谁也不理。有一天怀让大师来到山上,看到山上有一股灵气,发现有真修行的人,就跟他打招呼,道一根本不理他。于是怀让就拿一块砖头在道一庵前的石头上磨。把道一磨烦了,就问道:“师父,您磨砖头干什么?”大师说:“我磨它作镜子呀!”马祖说:“您磨砖头,怎能磨成镜子呢?”怀让趁机反问道:“那么你打坐干什么?”“我打坐想成佛呀?”怀让笑道:“我磨砖既不能成镜,你打坐又怎能成佛呢?佛无定相,佛只是一种心态,并没有限定甚么姿势。”道一疑惑不解了:“那我就不懂了,要怎样才能成佛呢?”怀让启示道:“我打个比方:如果车要是不走,你是打车,还是打牛?”道一说:“当然打牛呀!”“你这样打坐却是在打车。”马祖当下豁然大悟,就拜怀让为师,从此深得堂奥。以后马祖在福建、江西一带建立丛林,聚徒说法,弟子众多,禅宗至此大盛。
马祖的著名弟子怀海(720~814)后在洪州百丈山(今江西省奉新县西)创立禅院,他采录大小乘戒律,制定“禅门规式”,规定禅宗寺院的僧职、制度和仪式,成为后代“丛林清规”的模式,号称“百丈清规”。义中青年时期曾谒百丈,巾侍怀海多年。
义中的另一位师尊是西堂智藏禅师,他和百丈怀海,南泉普愿,都是马祖(谥大寂禅师)的著名弟子,时称“三大士”,皆承印记。西堂智藏于元和九年四月八日归寂,宪宗谥大宣教禅师,穆宗重谥大觉禅师。义中的师尊石矾,也是马祖的弟子。
义中最终的一位师尊是潮州灵山大颠宝通禅师,他却是石头和尚希迁的弟子,希迁是慧能的法孙,行思的衣钵传人。因而大颠与怀海都属于慧能南宗的传人。义中巾待大颠十年,深得禅宗心法。长庆四年大颠圆寂,享年九十有三。翌年(宝历元年),义中游于漳水,终于在漳州开元寺后边,卓庵建三平真院,从此自立门户,开始收徒传教。
唐武宗李炎即位后,开始灭佛汰僧,命令各地拆毁寺庙,勒令僧尼还俗。从会昌二年到五年(842~845),总共拆毁寺庙约4600所,强迫还俗的僧尼约26万多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这是一次对佛教的空前沉重的打击,对以后佛教的命运关系极大,绝大多数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从此一蹶不振。
在漳州,幸亏义中大师早有觉察,事先率领僧尼们避入平和山区蛮荒之地,坚持信佛,垦创田地,过农禅生活,保存了禅宗主流一脉,三平义中禅师之功莫大焉。
注释:
禅宗顿教,慧能是创始人。慧能一派的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重禅定,强调顿悟。他认为人人本来是有心性(佛性)的,彻见此心性就能成佛。慧能不识文字,不主张读经,而提倡顿悟法门。自称这是释迦教外别传的心法。所谓心法,是师弟子间在十分玄虚难以捉摸的某种动作或言语上相互默契,就算以心印心,师弟子心心不异,师必是佛心,弟子的心也是佛心了。相传释迦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人都不懂得,只有大迦叶破颜微笑,表示会心,释迦承认佛心传给了大迦叶,这就成为禅宗传法的根本规则。南宗自慧能归寂后,十个大弟子分头传教,宣扬求作佛的方法,最简便易行的便是“谈公案”,即把用以判断是非、迷悟的前辈祖师的言论(“公案”)中的某些语句当作“话头”(题目)来参究。由于公案都是含义隐晦,无人能确实懂得的事情或话头,如果弟子思索得一个公案的答案,说给师听,得师印可(同意),那就表示得道了。一个著名禅师门下常有弟子五百人乃至一千人以上,这些人从禅师口风取得成佛的印可,因此禅门师弟子间互斗心机(机锋)异常尖锐,弟子提出谜语式的问题,师不能理解,便输给弟子,所佩“最上乘离文字之心印”不得不让出。禅师当然不肯轻易印可,故意做出怪动作或怪话头,使弟子不能理解甘认失败,这些动作和话头成为新的公案,流传在丛林(禅寺)间,愈积愈多,禅学转化为公案学。自景德中有《传灯录》行于世,记载流传在丛林(禅寺)间的许多前辈祖师的公案与话头,继而有《广灯》、《联灯》、《续灯》、《普灯》,灯工相续,派别技分,同归一揆。后由慧能禅师采五灯为一集,名曰:《五灯会元》,便于观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