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说《沧桑》中的佛教思想情怀
摘 要
我将从四个方面对小说《沧桑》中的佛教思想进行解读:首先,我分析了五组苦难的生命群体,用佛教思想阐释人的生命中的苦难?怎样有效的减轻人心中的贪婪呢?其次,我通过分析陈如水和赵义堂的性格中恶的方面,得出了人性中出现恶的种子的原因:一是无知,也就是“贪、嗔、痴”;二是报复之心。我通过分析一些文学作品,肯定了宽恕的思想;除此之外,我还进一步论证了“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之说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强调了“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之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再次,我从“人间佛教”理论在近代中国发展入手,通过分析两个叙事情境,肯定了“人间佛教”信仰模式在中国得以产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接着,我从古代中国的两个宗教信仰维度和佛教信仰人员的三大组成部分入手,论证了印度禅开始实践“人间佛教”信仰模式,并且在中国发展成禅宗。我肯定了禅宗在实践“人间佛教”信仰模式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我提出了构建和谐的“人性之美”,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两个理想化的人物:赵仁堂和梅娃,结合我对佛教思想的感悟和实践过程,强调了佛教思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小说《沧桑》;生命苦难;人性善恶;人间佛教;人性之美
Interpretations of the Buddhilst Feelings in Novel Vicissitudes
Abstract :
Interpretations of the Buddhilst feelings in novel vicissitudes is carried out in four
parts .First, five suffering life groups are analyzed for the ours. The existence of infinite tribulations in human beings’s life is explained by Buddhilst ideas. Why does the “eight sufferings” of life, energe the origination that cause it and how to alleviate greedness in people’s heart effectively are deeply reduced.second,evil sides of Chen Ru-shui and Zhao Yi-tang’s personnlities are analyzed , coming to the reason of evil seeds: one is ignoranle, that’s “greedness, anger, idiocy”, While the other is rengeanle. The idea of forgiveness is affirmed by analyzing several literary works. In addition, reasonableness and necessity of “Ⅲ reincarnation and retribution”are demonstrated and its importance in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s represented. Third,start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uddihist” theory in morden China,the reasonableness and inevitability of the produce of the “Human belief”are affirmed through analyzing two narrative scences. Next, starting with the two dimensions of religious belief of ancient China and the three major components of people with the belief in Buddhism.Indian Zen’s staring to practise the belief model of “Human Buddhist belief”and its development into Zen in China are demonstrated. The tremendous comtribution Zen has made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ing “ human Buddhist belief” mode is affirmed. In the end,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 human beauty” is advocated. By analyzing the novel’s two ideastic: Zhao Ren-tang and Mei-wa . In conjunction with my own insights of Buddhism and the practicing process, the active of Buddhist plays in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highted.
Key words: suffering in life;kind and evil of human nature; human Buddhist;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目 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前言:…………………………………………………………………………1
一、对“生命苦难”的重新阐释:…………………………………………2
二、对“人性善恶”的重新阐释:…………………………………………5
三、构建理想的“人间佛教”信仰模式:…………………………………9
四、构建和谐的“人性之美”:……………………………………………12
五、结语:……………………………………………………………………13
注释:…………………………………………………………………………14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前 言
小说《沧桑》是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感悟,是作者把自己感悟的佛教思想在小说中的反映。我曾经阅读过一些佛教理论著作和文学理论,参悟了两年的佛教,阅读过很多佛教理论著作。我通过向分析这部小说,解读这部小说所表现出的佛教思想:1、对人的“生命苦难”的重新阐释;2、对“人性善恶”的重新阐释;3、构建理想的“人间佛教”信仰模式;4、构建和谐的“人性之美。” 最后,我强调了佛教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规划、部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1] 我来自于关中西部农村,关中西部农村在二十多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里的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他们被迫外出打工,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家园。农民的这种现状正如贾平凹在小说《秦腔》的后记中写道:“棣花街似乎也度过了它短暂的欣欣向荣的岁月……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从土地上出走虽然他们是土命,把树和草拔起来又抖净了根须上的土,栽到哪里都难活。”[2]我曾经阅读了一些佛教理论著作和文学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佛教思想。我通过向分析这部小说,解读这部小说所表现出的佛教思想:1、对人的“生命苦难”的重新阐释;2、对“人性善恶”的重新阐释;3、构建理想的“人间佛教”信仰模式;4、构建和谐的“人性之美。”
一、 对“人的生命苦难”的重新阐释
人的生命苦难是文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话题,从古至今,中国的很多文人对人的生命苦难有着不同的见解。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在散文中写道:“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3] 以司马迁为代表的一批儒家文人对于人的生命苦难发出了共同的呼声,表达了他们强烈的抗争精神;曹操在诗歌中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4]”他表达了他对人的生命死亡的无可奈何;李白在诗歌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5] 他在诗歌中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人的生命中确实存在着无穷无尽的苦难,儒家文人和道家文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生命苦难进行解释。我将用佛教思想对人的生命苦难进行重新阐释,小说《沧桑》为我们展示了五组苦难的生命群体。
在小说的“楔子”中:一枝长箭射了出去,朱元璋与某大将的一场无聊的打赌,赔进去了河南境内千千万万无辜人的生命。于是,一场空前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持续了整整半年的时间,河南境内简直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作者为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楔子,表现了人们生命的脆弱。在一些暴君的眼里,广大人民的生命是如此的下贱,一个封建君主的一场无聊的打赌就能够决定河南境内千千万万无辜人的生命。尽管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贤明的政治家提出了一些民本思想。比如,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文言文《赵威后见齐使》中,赵威后接见齐国使臣,首先了解齐国农民的收成,我们从赵威后与齐国使臣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赵威后爱惜民力,关心人民的生计。李世民曾经多次用这样一句话教育太子:“君,舟也。民,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但是,这样贤明的君主在中国历史上是为数不多的,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量的暴君,他们毫不关心下层广大人民的生活。
既然河南境内已经成为一座人间地狱,作者就要为我们寻找一个相对和谐的人间净土。我们在小说的第二章可以找到:“在以后的六百年间,这个堡子形成了淳朴的民风。人们都喜欢秦腔,每逢哪家死了人,人们就吼几声秦腔,悼念死去的亡灵……男人们都端着大老碗,圪蹴着,一边吼着秦腔,一边吃着这些小吃,别有一番滋味。”但是,赵家庄的这种田园般的生活很快被打破了。一九七六年的秋天,这里下了四十天的雨,这长达四十天的雨是极其罕见的,人们又听说这里好像要地震了,所以,他们都显得惊慌失措。据赵家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个故事:四百年前,在距离赵家庄东边二百公里的华县,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一个县就有八十万人丧失了生命。地震过后的瘟疫很快蔓延到整个关中地区。人们都明白,明代的嘉靖年间,严嵩当政,胡作非为。当时的政治腐败,社会黑暗。那次地震就是上天给统治者的严厉警告。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家庄的人们不仅对自然灾害很恐惧,而且,他们对政治上的灾难更加恐惧。他们的心里有一个疑惑:“林彪、四人帮把一个好好的国家搞得鸡犬不宁。如今,连毛主席他老人家都逝世了,谁还能管得住他们,国家会不会灭亡?”
第三组苦难的生命群体是这样展示给我们的:一个老人讲了一个故事,二十年前的一天,一位妇人带着一个娃子去要饭。这个妇人的父母和男人都饿死了,她饿得连埋葬亲人的气力都没有了,只好用破席把亲人的尸体卷了。作者给我们细致地刻画了这位妇人的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她不想看到自己亲人的尸体被野狼吃掉,她不想看着自己的娃子再受罪。于是,一个可怕的念头产生了,她把自己的娃子推进井里了。娃子几乎连一丝挣扎的气力都没有了,水面上几乎连一丝水泡都看不见。于是,她诅咒天地,诅咒社会。最后,她以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建国以后,一些政治家对国内外局势的判断出现了失误,他们提出了一些错误的政治口号,发起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给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一个国家的最高层的政治家,不管做出什么决策,都应该尊重下层广大人民的生命权。这些政治家不是不能犯错误,关键是看他们所犯错误的性质和影响。因为这些政治家掌握着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他们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要剥夺成千上万的人民的生命。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不少见。就像楔子中的朱元璋一样,他对河南人民犯下的错误是不可原谅的。
在小说的最后一节,作者通过忠娃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了赵家庄的衰败: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农田的急剧缩减;两个农民为了一点热水而打架;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忠娃二爸的惨死,忠娃他大不幸残疾,忠娃他姐为了挑起家庭重担,再一次外出打工……这一件件的事情让忠娃的心情非常沉重。作者写出了忠娃复杂的心理:赵家庄,你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本应该热爱你。但是,你叫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你叫我以后有家而不能回。你叫人们要吃的,没吃的;要住的,没住的,你叫我咋热爱你呢?忠娃真诚的呼声为我们展现了赵家庄苦难的生命群体,他们在生存线上挣扎着。
第五组苦难的生命群体是这样展现给我们的:风雨之夜,忠娃奇迹般地降生了,忠娃的降生引起天地震怒,李兰是在与天地的艰难抗争中生下了忠娃。当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随后,星辰也失去了寒光。第二天,人们都在议论纷纷,这个娃子的出生是不是跟赵弘一家的兴衰有关系。这个娃子的出生对于赵弘一家来说,是福还是祸?忠娃从生下来开始,就一直与病魔作斗争。直到三岁,终娃才勉强学会了走路和说话。那时,赵弘一家刚分到了属于自己家的地,人们更加确信自己先前的判断了。忠娃在八岁之前,病魔严重地摧残着这个幼小的生命,三次大的病魔把忠娃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忠娃染上了天花,人们在驱逐忠娃。在这些村民的眼里:像董鄂妃那么高贵的人,都命丧于天花。一个幼小的忠娃能躲得过天花吗?王老汉的一剂良方救了忠娃,人们的心才安定了下来。我们可以看出,村民对于天花的恐惧心理是多么的强烈。第三次的病魔把忠娃折磨了三年,在这三年时间里,除了梅娃,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忠娃绝望了。作者为我们这样描述忠娃的:忠娃整天在炕上做痛苦的挣扎,死神向忠娃招手,黑白无常伺机以待。忠娃的“死”震惊了整个赵家庄,李兰的悲愤惊天动地。观音菩萨受了赵家八年的恩惠,大发善心。于是,观音菩萨、阎王、太上老君共同行动,佛、道两家共同拯救忠娃。忠娃虽然摆脱了病魔的纠缠,但是,我们从王道长留给赵弘的锦囊中可以看到:忠娃在以后的人生中将面临着无穷无尽的苦难。
作者在写这一组苦难的生命群体时,以忠娃的童年经历为重点,通过忠娃在病魔中的苦苦挣扎,通过描写观音菩萨、阎王、太上老君的行为,让这三个神话般的人物的身上多了一些人情味。
通过我对五组苦难的生命群体的分析,表达了佛教对于人的生命苦难的阐释。在我看来:人生之中存在着“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恨苦、求不得苦、五炽蕴苦。”这些都属于佛陀所说的“苦谛”。苦谛就是对于社会人生及自然环境所做的判断,认为世俗世界的一切都是苦。前四种苦是肉体的、生理的、自然的;后四种苦是精神的、心理的、社会的。人作为生命存在,不能逃避此八苦,它随着人的一生走完整个过程。这五组苦难的生命群体就是人生八苦的具体体现:忠娃童年遭受的种种苦难,赵家庄人对于自然灾害的恐惧都属于前四种苦;相反的,河南境内千千万万无辜人的惨死,赵家庄的衰败,这个妇人的苦难都属于后四种苦。这些苦难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政治家本来可以有效地减轻后三种困难的程度,但是,这些苦难的程度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为什么人的生命中会有着这八种不同的苦呢?我的看法是:“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苦,根源就是贪,贪的熄灭即是苦的终止。”[6] 所以,我肯定了“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所谓集谛,就是造成世间人生及其痛苦的原因。我认为:人性的本质就是贪,是指贪爱世间的色欲财宝而无厌足,当人的贪婪和欲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失去理智,做出种种不法的行为,给无辜的人带来苦难。在这部小说里面,由于某些政治家好大喜功,贪名贪利,做出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就剥夺了多少无辜人的生命。
既然贪是造成人生种种苦难的原因,那么我们该怎么有效地减轻人的贪婪本性?在我看来:只有人们持戒修行,排除心中的贪婪,学会超脱,实现灭谛、道谛的境界。何为灭谛、道谛?所谓灭谛,指断灭世俗痛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目的。所谓道谛,指超脱苦谛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的出世间的境界,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涅槃。”[7]
二、 对“人性善恶”的重新阐释
什么是“人性、人性论”所谓人性,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性论,就是一种主张人具有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共同本性的观点。[8] 从古至今,各家思想对“人性的本质”有着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论。 孟子提出了“人性善”的观点,荀子加以反驳,提出“人性恶”的观点。基督教提出了“人性原罪论”。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所以,人需要不断的忏悔。当年,耶稣为了拯救人类,被钉在了十字架上。佛教对人性的善恶是怎么认为的?通过我对小说《沧桑》中的两个主要人物陈如水和赵义堂的性格的分析,用佛教思想对“人性善恶”进行阐释。
陈如水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所作所为表现了人性恶的方面。小说是这样叙述的:一九七三年,陈如水煽动赵仁堂倒卖西凤酒,出卖赵仁堂。他又逼死陈兰凤,造成了一桩冤案。他利用陈幼青的权势,压制了这桩冤案;在八年后的分地过程中,他利用村长的权势弄虚作假,给赵仁堂一家少分了几分地。面对赵义堂、赵义月、梅娃的质问,他极力回避。为了对付赵义堂,他指使陈家兄弟寻衅闹事;村委会换届,他利用陈幼青的关系,压制赵义堂,自己连任村长;在征地过程中,他私扣征地专用款。面对赵义堂、梅娃的举报,他动用建设局、公安局的势力打击赵义堂;他经营造纸厂,任意向渭惠渠排放污水。面对农民的举报,他贿赂调查组的组长,瞒天过海。最后,陈如水死车祸。
陈如水长期把持着赵家庄的政治权力和造纸厂的经营权,他精明能干,善于玩弄权术,干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他不惜损害无辜人的利益。他的辉煌事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陈幼青的权势,然而,他的事业不会长久的持续下去。小说在第五章第一节和第六章第一节分别写了他的事业的兴衰,他出任造纸厂厂长,很多行政部门给他大开绿灯,他连续十几年被评为“全县十大杰出企业家”。他以造纸厂的名义承包了堡子北面的经济开发区,修建游泳池和赵家庄商城。最后,伴随着他的死,造纸厂欠发工人半年的工资,会计不见了。很多工人在县政府和县委门前请愿。造纸厂亏空了两个亿,全县人民为之震惊。以陈如水为代表的一些官僚,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作威作福,为了谋求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他们代表着代表着权力对人的心灵的扭曲。
再看赵义堂,这个人物的性格比较复杂,我对赵义堂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赵义堂曾经是赵弘一家的顶梁柱。他年轻气盛,有胆有识,敢于和恶势力作斗争。赵义堂曾经是赵家庄正义力量的化身。同时,赵义堂很勤劳,很有魄力,他率先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成为堡子里的大款。现在,我着重分析赵义堂性格中的恶的方面。在小说第五章第三节的发“分家大战”中,赵义堂联合赵义月,提出分家要求。他们又收买王老汉,篡改赵弘的分家契约,强行霸占赵仁堂应该得到的家产。他们兄妹二人打伤大哥、大嫂、侄女,逼死赵弘。在埋葬父亲期间,他们在大哥家大吃大喝,不肯分摊安顿父亲的费用,她又逼走梅娃。七年之后,赵义堂前往大哥家打架,自取其辱;他不顾赵义月的规劝,斩断兄妹之情;他刚愎自用,不顾王老汉的规劝,造成了虎娃的惨死,自己的残废。大哥一家人不计前嫌,为虎娃收尸,舍命相救自己。一片赤诚的亲情感动了他,他终于弃恶从善,皈依佛教,在小说最后一节,他以自己的死化解了陈赵两家三十年的恩怨,宽恕了陈如川,修成正果。
人性之中为什么会出现恶的种子呢?佛陀说过:“无知是世间诸恶之根源。”[9] “贪、瞋、痴”是佛教中的三毒。《俱舍论》卷十六:“于他财物恶欲名贪。瞋,谓仇恨和损害人的心理。” 《大乘五蕴论》“云何为瞋?谓有情乐作损害为性。痴,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也就是过分的执迷于物”。[10] 由于无明而执著于各种贪欲,便会生起种种烦恼,造成种种惑业,依业受报,即有轮回之苦。”[11] 我认为陈如水贪恋金钱、权势和地位,依赖他大伯陈幼青的权势,造下了种种罪孽;赵义堂、赵义月在分家大战中的一系列做法,无非是为了霸占大哥应该得到的那一份家产。作者在分家大战这一节中,改变了农村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在农民看来,自己的儿子闹分家是儿媳妇挑拨的,很多父母都抱怨自己的儿媳妇,把儿子闹分家的责任都推到儿媳妇的身上。作者提出了观点:农村出现的大量的分家现象,很大一部原因还在于自己的儿子。作者在第五章第一节中就把赵义堂的人性中恶的方面展示给读者,这是由赵义堂本身的性格所决定的。在小说的楔子中,作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朱元璋和某大将。某大将为了发泄个人私愤,对河南境内的千千万万的无辜人产生的强烈的报复心理,他向朱元璋提出了无理的要求;于是,河南境内的千千万万的无辜人惨遭屠戮。所以,我认为:导致人性恶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人的复仇之心。这种心态使一个人的心灵发生了扭曲,一个缜密的复仇计划不知道要使复仇者犯下多么大的罪孽。所以,“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家宜解不宜结”就成为了化解仇恨的有效做法。法国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为读者展现了宽恕的思想,邓蔕斯被邓格拉斯、弗南、维尔福陷害,坐落了十四年的牢,心爱的女人被弗南占有,善良的老爹困顿而死。小说用很大的篇幅写他怎样接近这些陷害他的人,怎样实现他的复仇计划。最后,当这三个人得到报应的时刻,他的心里又非常不好受,他又宽恕了这三个仇人。金庸在小说《雪山飞狐》中为我们展现了胡、苗、田、范四个家族的百年恩怨,胡一刀向苗人凤提出和解一事,就足以表明金庸鲜明的和平思想;我们再看琼瑶的系列小说《还珠格格三部曲》,箫剑和小燕子的父亲被乾隆杀害,母亲自刎而死。起初,箫剑有意接近五阿哥和小燕子,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复仇计划。后来,这一群年轻人年的仗义行为感化了他,福尔康的一番话语劝说了他,五阿哥和小燕子的真挚爱情感化了他。在第三部小说中,箫剑放弃了复仇计划,宽恕了乾隆,带着晴儿远走高飞。我们再往深层次探究: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就是战争,战争真的能够给人们带来和平吗?从本质上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不同的政治集团为了实现一定的利益而展开的大范围的流血冲突。我们可以看出,战争揭示了一些政治家内心的贪婪和自私,在一些政治家的眼里,军队和广大的人民是他们手中的一枚棋子,任其摆布。无休无止的战争剥夺了千千万万的无辜人的生命,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当年,佛陀曾经巧妙的化解了拘利族和释迦族的战争。在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中,乔峰为了宋辽两国人民的长期和平,他屡次阻止耶律洪基南征,甚至胁迫耶律洪基罢兵。最后,他不被大宋和辽国容纳,在雁门关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既然我们探究了人性之恶的根源,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减轻人性之恶呢?济群法师在他的佛教理论著作中强调了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之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表示赞成。在这部小说的第六章的第二节中,赵义堂弃恶从善的例子就能够说明问题。作者设计了三个情境:第一个情境是虎娃的惨死,赵义堂的残废;第二个情境是大哥一家人不计前嫌,为虎娃收尸,舍命相救赵义堂;第三个情境是赵义堂梦游阎罗殿的所见所闻,陈如水被两个小鬼扔进滚烫的油锅,虎娃替他赎罪。这三个情境共同作用于赵义堂的身上,让赵义堂弃恶从善,皈依佛教。我认为: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之说的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辩证法色彩,比较符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现代的一些哲学完全否定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之说,这种哲学本身就割断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佛教中的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之说可以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阻止人们去作恶。也许学有人会说:“法律和道德也具有这方面的约束作用。”我们承认法律和道德在约束人的行为方面的作用。但是,法律毕竟是由人制定的,本身就有漏洞。有些人就钻了法律的漏洞,这些人在作恶时,不相信来世的报应,就更加肆无忌惮了。这是其一;其二,法律对罪犯的惩罚作用是在罪犯已经作恶之后,罪犯已经给无辜的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这种无法挽回的伤害不是法律对罪犯的惩罚就能补偿的。再说,法律的审判程序对受害人的家属提供证据途径的合法性和证据的真实性还有待于审查;法律的审判过程是否公开和公正?法律的审判程序对罪犯的量刑是否科学和合理?法律对罪犯的惩罚作用能否引起人们的沉痛反思?这些问题说明:法律不能从根本上抑制一些人的犯罪活动。法律对罪犯的惩罚作用在一定作用上是治标不治本。要想真正抑制有些人的犯罪活动,还要从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人们的价值体系上去思考,谁又愿意去犯罪呢?一部中国古代史,官逼民反的事实就说明了整个社会体制和人们的价值体系的混乱才是引发大量犯罪的根源,除此之外,人性中的恶的根源是无法彻底根除的,只能合理的抑制。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果三世轮回和报应之说就已经融入中国的传统道德体系之中,三世轮回和报应之说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作者认为:三世轮回和报应之说和法律应该和谐相处,共同发挥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阻止人们去作恶。
三、 构建理想的“人间佛教”信仰模式
何为“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理论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人间佛教理论最早是由太虚法师提出来的,基本内容如下:“第一,契合真理的人间佛教。他认为,佛教的根本精神在于解决人的生活问题而非生死问题;第二,契合时机的人间佛教;第三,人间佛教的目的,重在于人间改善与法界圆明;第四,人间佛教的层次进化观。”[12] 由于当时的主客观环境,太虚法师的这套理论体系每当进入实践,往往会经受挫折。印顺法师对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理念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他认为: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关涉到一切圣教,这一问题的核心,就是“人、菩萨、佛—从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进而成佛。”[13] 真禅法师说:“现在一讲起佛教,有人就会说,不就是烧香叩头,求神拜佛吗?他们把佛教看得过于简单化。其实,他们不懂大乘佛法,因为,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做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14] 我比较认同这三位法师的观点,人间佛教的信仰模式值得提倡。
在这部小说中,有两个叙事情境为我们表达了“人间佛教”的信仰模式。
第一个叙事情境是这样的:忠娃在八岁之前,身患重病。李兰和她妈整天去给送子观音烧香叩头。八岁的忠娃终于“断了气”,观音菩萨受人之惠,动了慈悲之心。观音菩萨拜访阎王、太上老君,佛、道两家联合拯救忠娃。作者在写这一叙事情境时,已经给这些观音菩萨、阎王、黑白无常、太上老君赋予更多的人情味。观音菩萨受人之惠,替人消灾;黑白无常不忍心让忠娃冤死;作者写出了阎王复杂的心理,阎王对于忠娃的死也是无可奈何。而且,阎王和观音菩萨达成了一项交易。阎王为观音菩萨出主意,观音菩萨会报答阎王的恩情;佛祖当年派众比丘传道,在舍卫国赵长老家讲经,仅讨得三斗三升米粒的黄金,害得子孙没有饭吃。观音菩萨用这个故事打动太上老君,太上老君说:“佛道本一家。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和谐相处。”作者把看来极其神圣的宗教人物拉向了人间,这些宗教人物有着我们普通人的感情,懂得知恩图报。作者还通过赵家庄村民的心理活动,强烈地抨击了陈如水、韩虎之流。这些官僚不管下层贫苦人的死活,成了政治口号的传声筒。大家都在背地里骂这两个人:“人家忠娃都快要被病魔折磨死了,人家还能听你的政治口号。忠娃害了八年的病,这些当官的有谁关心过忠娃。科学再重要,你没有钱,谁会治好你的病?不管它是科学还是封建迷信,只要能够给赵仁堂一家人带来一丝的精神安慰,只要能够叫忠娃起死回生,那就是灵丹妙药。这些当官的没有一点人性,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作者在这部小说里远离政治权力话语,站在下层农民的角度写出了农民的生活和农民的心理活动。我们从农民的心理活动认可了人间佛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第二个叙事情境是这样的:赵义堂、赵义月霸占了大哥应该得到的那一份家产,逼死了他大,逼走了侄女。赵义月和赵义堂相继得到了报应。赵义月的长女吴玉玲病危,赵弘的阴魂宽恕了赵义月,给赵义月提出了拯救吴玉玲的方法。作者着重写了无我大师与赵义月的对话,无我大师的一席话点化了赵义月,年仅六岁的吴玉玲与佛教有缘,为了替母亲赎罪,皈依佛教,法号“明空”。赵义月顿悟之后,弃恶从善,皈依佛教。每天参悟《坛经》,乐善好施,为冤死的她大超度,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在家居士。七年之后,虎娃惨死,赵义堂生命垂危。赵仁堂一家人为虎娃收尸,舍命相救赵义堂。赵义堂梦游阴间的所见所闻所感,三个情境共同作用于赵义堂的身上,赵义堂弃恶从善,皈依佛教。在小说的最后一节,赵义堂面对陈如川的突然袭击,两个人扭打在一起,都在争夺刀子。赵义堂已经皈依佛教,不忍心再造杀孽,想让两个人同时罢手。陈如川不罢手,赵义堂用自己的生命化解了陈、赵两家长达三十年的恩怨,感化了陈如川。最后,陈如川向公安局自首,弃恶从善,皈依佛教,为赵义堂超度。赵家人遵从赵义堂的遗愿,没有起诉陈如川。赵义堂平静的离开了人世,走进了西方极乐世界,最终成佛。
如果说第一个叙事情境把看来极其神圣的宗教人物拉向了人间,让这些宗教人物弘扬人间佛教的信仰模式的话,那么,第二个叙事情境重在写普通人开始实践人间佛教,由起初的恶人开始顿悟,进而皈依佛教,成为虔诚的在家居士,实现了人间佛教的信仰模式从自然到自觉,从自我忏悔到感化宽恕他人,这是人间佛教信仰模式发展的最终目的。
中国人非常讲究功利性了,在很多中国人的心里:没有一个明确的宗教信仰模式,不管是哪种宗教,只要哪种宗教对自己有利,他就信仰哪种宗教。中国人的这种宗教信仰模式有利也有弊,尤其是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发生巨大的变革时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就会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中国人没有了明确的宗教信仰模式,比较容易出现精神信仰的危机。我从两年来对佛教思想的参悟中明白:中国人出现了两个宗教信仰维度:“自然信仰和自觉信仰。” 《中国宗教》一书对中国人的两个宗教信仰维度是这样说的:“自觉的信仰使自己的生活拥有超凡脱俗的境界,自然的信仰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信仰,信仰者希望宗教能够给自己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求得福祉。”[15] 我在一定程度上认可这种说法:“承认物质生产的第一性,精神活动的第二性。物质生产是人类为了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改造自然界物质改造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16] 在这部小说中,王道长、无我大师的宗教信仰属于自觉的信仰;赵义月、赵义堂起初的佛教信仰是出于忏悔、赎罪的目的,是自然的信仰。随着故事的深入发展,他们二人逐渐由忏悔、赎罪到感化他人、宽恕他人,已经成为一名虔诚的在家居士,实现了佛教信仰模式的自觉状态;我们再看李兰、赵弘,这两个人的佛教信仰是为了拯救忠娃,属于自然的佛教信仰,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我是这样认为的:佛教在中国的地位决定了中国人不同的佛教信仰模式。具体说来,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它要在中国人的传统的信仰体系中拥有一席之地,它就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上层的知识分子、达官贵人的数量只占全国总人口的很小一部分,他们过着优裕的生活,所以,他们的生活相对稳定,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宗教人生;我们再看广大劳动人民,这些人的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很大比例,这些人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证,更别说自觉地信仰佛教了。再说,这些人的总体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他们看不懂高深的佛教理论。面对中国人不同层次的生活和知识文化水平,佛教对自身做出了调整。一般说来,佛教信仰人员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的:出家的僧尼处于佛教信仰的上层,他们组成了佛教僧团,是佛教信仰的精英。同时,他们也是佛教信仰的模范,他们必须严格遵守佛教的各种戒律,他们是佛教信仰的最稳定的部分;在家居士处于佛教信仰的中间层,他们对弘扬人间佛教的信仰模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发挥着沟通佛教僧团与广大的劳动人民的桥梁作用;广大的劳动人民整天为了生存而奔波,经常遭遇着种种的不幸。他们需要给自己带来实惠和精神安慰的佛教信仰。这一部分人的数量最多,所以说,这三大部分的佛教信仰人员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他们对弘扬人间佛教的信仰模式是缺一不可的。当年,佛陀弘扬佛法,就是充分发展这三大部分佛教信仰人员,使人间佛教信仰模式迅速向周边国家传播。佛教在我们国家的发展,从西汉末年到东晋时期,佛教信仰主要集中于佛教僧团和中国上层的知识分子、达官贵人。自从达摩在中国创立了禅宗,佛教信仰开始面向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慧能的南宗禅迅速地把佛教信仰推向了民间,对人间佛教信仰模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前的小乘佛教提出自我修行,清静我心,远离世俗,认为只有一个佛,那就是佛陀;禅宗属于大乘佛教,提出:“人人皆可乘佛”的观点。慧能当初在参拜弘忍大师时,弘忍大师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狫,若为堪作佛?”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祖云:“这獦狫,根性大器。”[17] 我们通过弘忍大师与慧能的对话,肯定了禅宗是真正实现了人间佛教的信仰模式,禅宗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宗教信仰维度,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中国社会。在这部小说中,无我大师是佛教信仰体系中的上层人物,他的法号是“无我。”何为无我?“佛说法五十年,一言以蔽之,曰无我,无我之意何以可尊耶?我之毒害,在我爱、我慢,而其所由成立,则在我见。”《成唯识论》(卷四)曰:“爱我者,谓我贪,于我执,深生耽着。[18] 我的观点是:作者在给无我大师命名时,抛弃了我执、我见,取名无我。无我大师点化赵义月,让赵义月放弃我执、我见,参悟《坛经》。无我大师的做法,正是弘扬人间佛教的信仰模式,符合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维度。
四、 构建和谐的“人性之美”。
和谐的“人性之美”是什么?我认为:“和谐的人性之美就是宽恕一切众生所犯的罪恶,淡泊于名利,通过度我,进而度他人,以慈悲之心利众生。” 小说中有两个鲜明的人物,他们的所做所为就体现了和谐的人性之美。
赵仁堂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农民形象,在三十年前,赵仁堂被陈如水陷害过,母亲被逼自杀,自己蒙受不白之冤。但是,他安守本分,没有想到要去报复陈如水。在分家大战中,他受到赵义堂、赵义月的联合打击,他大被逼得上吊自杀,女儿被逼得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他也没有报复赵义堂和赵义月。在赵义堂危难之际,他不计前嫌,他用宽恕之心和仁爱之心感化了赵义堂。在小说的最后一节,赵仁堂不幸残废,生活艰难,但是,他无怨无悔。我个人认为:赵仁堂是一切苦难的代表,一系列的沉重打击没有磨灭他内心的仁爱和宽恕,他的心胸是何其的广阔。他任劳任怨,宽恕一切众生之罪恶,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梅娃,梅娃是赵仁堂的女儿。父母忠厚老实、胆小懦弱,造就了梅娃坚强的性格。三岁的梅娃敢于在村民大会上质问村长;四岁的梅娃敢于教训陈家的人;十四岁的梅娃镇住了建设局的人;十五岁的梅娃经历了巨大的家庭变故,为了忠娃能够继续上学。她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主动地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外出打工;二十二岁的梅娃赢得了厂长的高度评价,她治服了赵义堂,争取到自己家应该得到的那一份家产。她还宽恕了赵义月和王老汉;在赵义堂一家人危难之际,她不计前嫌,舍命相救赵义堂,宽恕了赵义堂;父亲不幸残废,忠娃还在上学,二十六岁的她再一次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外出打工。她为了这个家庭,牺牲了两次好机会,她无怨无悔;她顺应民意,当选为新一届村长,但是,她淡泊名利,向镇长提出辞呈。因为,她从赵家庄二十多年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中看到:两大能人陈如水和赵义堂争斗了一辈子,两个人的事业都曾经辉煌过。但是,这两个人的事业都是昙花一现,没有给广大的村民带来福利,却给赵家庄留下一个烂摊子。她看透了一些官员的本质,无心参与政治。他的一席话点化了王老汉与赵义堂。
在我看来:作者在塑造梅娃的人物形象时,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梅娃的勇敢、大胆、坚强、富有家庭责任感的性格;作者着重从众人的心理变化刻画梅娃的勇敢个性,着重刻画了梅娃的行为对众人的心理造成的威慑力。在我看来:赵仁堂和李兰忠厚老实,善良软弱,忠娃又非常的羸弱。这两口子把希望寄托在女儿梅娃得身上,希望梅娃能够支撑起这个家庭的门面。梅娃是赵仁堂和李兰能够生活下去的希望,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就是考虑到这些因素,把梅娃塑造成作者所期望的理想化的女性。
通过我对赵仁堂和梅娃性格的分析,我得出了佛教思想是:构建和谐的人性之美。那是因为:我参悟了两年的佛教,又阅读了一些佛教理论著作。我发现了佛教思想中的很多美好的东西,我坚定地相信佛教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佛教思想可以鼓励人们扶危救困;佛教思想可以抑制现代社会中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佛教思想可以鼓励人们追求理想中的至善境界,维持社会安定。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对小说《沧桑》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人的生命的苦难;人性的善恶;肯定了宽恕的思想和“三世轮回与因果报应”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我还阐释了“人间佛教”理论的发展,“人间佛教”信仰模式在中国古代得以产生的原因,肯定了禅宗在实际人间佛教信仰模式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我分析了两个理想化的人物,肯定了这两个人物的身上所表现出的人性之美。强调了佛教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注 释
[1] 汪志强、李合春. 佛教净土思想与和谐社会.[J].中国宗教.2006.(1).P56.
[2] 贾平凹. 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5.(4). P561—562.
[3]、[4]、[5] 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6). 上篇第二册P131、P238;中篇第一册P74。
[6]、[9] 贾雅瑟纳. 嘉亚提亚著. 觉者的生涯.[M].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3.(6).P62、P70.
[7]、[10] 杜继文、黄明信.佛教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12).P219—220.
[8] 吕叔湘. 现代汉语词典.[M].上海: 商务印刷馆. 1996.(7).P1065.
[11] 汤一介、洪修平. 国学举要—佛卷.[M].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9).P115.
[12]、[13] 濮文起.人间佛教理念的发展历程.[J]. 中国宗教. 2006(2). P57.
[14] 觉醒.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M] .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6).P119.
[15] 王国英. 自觉与自然—古代中国宗教信仰的两个维度. 中国宗教.[J]. 2006.(3). P39.
[16] 童庆丙.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4).P97.
[17] 夏雨虹.金刚经. 坛经.[M]. 吉林: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3.(12).P67.
[18] 梁启超. 梁启超谈佛.[M]. 东方出版社. 2005(6).P63.
参考文献
[1] 汪志强、李合春. 佛教净土思想与和谐社会.[J].中国宗教.2006.(1).
[2] 张立文、向世陵.空境—佛教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 2005(7).
[3] 贾雅瑟纳. 嘉亚提亚著.[M]. 觉者的生涯.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3(6).
[4] 汤一介、洪修平. 国学举要—佛卷.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9).
[5] 濮文起.人间佛教理念的发展历程.[J]. 中国宗教. 2006.(2).
[6] 觉醒.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M] .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6).
[7] 王国英. 自觉与自然—古代中国宗教信仰的两个维度.[J]. 中国宗教. 2006(3).
[8] 童庆丙.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4).
[9] 任继愈 .任继愈禅学论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5(8).
[10] 夏雨虹.金刚经. 坛经. 吉林摄影出版社.[M]. 2003(12).
[11] 梁启超. 梁启超谈佛.[M]. 东方出版社. 2005(6).
[12] 姚卫群. 佛学概论.[M].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11).
[13] 吕瀓.印度佛学源流略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
[14] 刑莉.观音—神圣与世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5).
[15] 印顺.中国禅宗史.[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3).
[16] 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
[17] 南怀谨.中国佛教发展史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8).
[18] 洪修平.中国禅学发展史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9).
[19] 李叔同.李叔同说佛.[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20] 济群.济群法师文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
[21] 吴言生.佛教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转自:首届世界佛学论坛.
[22] 戴继承.当代佛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转自:首届世界佛学论坛.
[23] 赖永海.中国佛教百科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
[24]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M].团结出版社.2005(3).
致 谢
在我写本科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陈万珍老师对我的选题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在我完成初稿之后,陈万珍老师又在百忙之中仔细阅读,并给予简约而深刻的修改意见。陈万珍老师治学严谨,思维深邃,平易近人,使我学会了很多,在此我深表感谢。
如今,大学四年将尽,我们即将离校,快要踏上新的征程,回顾大学四年历程,陈万珍给予了我们许多的教导和帮助。陈万珍老师渊博的知识,带我们领略了文学的光辉殿堂;严谨的治学和为人师表的优良作风,为我们树立了为人师表的典范。在此,我对陈万珍老师表示感谢,并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贾鹏鹏
2007年5月于河南师范大学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