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因果圆融与即本即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赖永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因果圆融与即本即始

  中国佛学越往后,越趋合流,这也是一个表现,即从起先的倡本倡始,谈因说果,最后因果圆融,本始相即。这个思想主要体现在隋唐几个佛教宗派中。

  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即主佛性通因果,贪欲即是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在《法华玄义》中,智顗指出:"泛论观智俱通因果,别则观因智果。例如佛性通于因果,别则因名佛性,果名涅槃,"在《观音玄义》中,智者以不纵不横说佛性:"是因非果名为佛性者,此据性德缘了皆名为因"。"是果非因名为佛性,此据修德缘了皆满"。"了转名般若,缘转名解脱,亦名菩提果,亦名大涅槃果,皆称为果也。佛性通于因果,不纵不横,修德时三因不纵不横,果满时名三德。"天台宗的章安大师灌顶在罗列并考察本有始有诸家说法后指出:"若定执本有当有,非三藏通教之宗,乃是别圆四门意。本有是有门,当有是无门。"并说这些都是"别家"偏据不融,门理两失,为圆家所不齿。他以树木梁箭为喻,指出若执本有,犹如工匠以曲者为梁,直者桁用,长者为矛,短者为箭,这是以树木之天然之性为用。实则不然,草木之生长,本无梁箭之用,工匠裁之,因缘获用,但工匠如果裁曲者为直,曲则无梁用,展直为曲,则直者无桁用,割长为筹,则长者无矛用,折短为薪,短者亦无箭用,为什么要死执本有之用呢?并引经云:"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何得苦执有当者?"灌顶直抒自家看法,曰:"今依经,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那得无性之惑,复于无惑之性,不会旨故不用。私谓非但惑性相即,一切何法不收,涅槃何法不立,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一切国土即涅槃相。"从这些话看,灌顶也是用本即始、始即本、众生即佛性、生死即涅槃的圆家意释本始的。

  华严宗更是因果圆融、即本即始思想的积极倡导及发扬者。在华严宗那里不仅因即是果、本即是始,而且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念该九世,十方入微尘,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相融互即,圆融无碍。智严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说:

  若小乘说因果者,即转因以成果,因灭始果成, 若据大乘因果,亦得同时,而不彰其无尽。如似舍缘以成舍, 因果同时成,而不成余物,以因有亲疏故,所以成有尽。若通宗明因果者,举疏缘以入亲,是故如合成时,一切法皆一时成。这里的通宗即指华严自家。对于华严宗说,因果原无本始之分,一切法皆一时成。

  此外,智严还以见空辨本即始。他说本有如室中空,开门见时,此空即是本有;但此空不见时不言有,见时始言有,故亦名始有。总之,别而言之,本始是一理之两面,通而言之,则即本即始。

  禅宗之前期,虽有直心是道场的思想,但更侧重于迷凡悟圣,至后期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运水搬柴、无非佛事","举手下足,皆是道场"等思想出现后,就完全不分因果,更无本始了,或者说因果融通,即本即始了。

  中国佛学中的佛性本始说,因果佛性观,细说也许还有许多,但就其衍变过程及发展大势言,大体如是。通过对这一衍变过程及发展大势的考察,可以使我们对中国佛性思想的其中一个侧面有更深入具体的了解。侧面是整体的一个部分,如果我们能对各个侧面逐个地进行较深入的认识,那么,作为整体的中国佛性思想的总画面就会逐渐清晰、生动与具体。这就是我们所以采用以范畴为线索,一个侧面一个侧面地去研究中国佛性思想的根据所在。这种根据如果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说,也就是所谓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抽象的规定(如范畴)在思维的行程中导致具体(整体)的再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