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佛法的大名家---周叔迦先生
普及佛法的大名家---周叔迦先生
作者:白化文
周叔迦先生(1899—1970),原名明夔,以字行。又字志和。笔名有云音、演济等,室名最上云音室。原籍安徽东至县,长期生活在北京与天津。1918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工科肄业,此后,在青岛起始研究佛学,遍读汉文经、律、论,旁及其他文种经书,并受菩萨戒为居士。1930年后,在北京、天津一带地区以弘法为务,据我闻知,在解放前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在当时的北平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义务劳动,全面查考将出版的《敦煌劫馀录》,考出其中有差误、未著录有原名称和“俟考”的共五十多种。对于此项工作,王重民先生在《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后记》中曾给予极高的评价。周先生还曾为北平图书馆早期馆藏的西夏文等佛经残卷的书名(经名)辨识与著录做了许多,这些在当时都是开创性的业绩。
二是,大体上从1930年起,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中法大学、民国大学等校教职,讲授“中国佛教史”、“佛教文选”、“因名学”、“唯识学”、“成实论”等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周先生无论是在图书馆工作,还是在大学,授课均以“布施”为宗旨。既不接受专任聘书,也不要讲课费,纯粹义务劳动。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法施”又对学校做了“财施”,“布施”的两面都有了。当时的北京大学只对专任教授发“教授”、“讲师”两种聘书(个别的李克信归国博士法专人副教授聘书极少),周先生既不接受专任邀请,又不要讲课费,格于成例,只可发“兼任讲师聘书”。但是,每年的“教职员名录”和“年鉴”中,周先生的履历、照片照登不误,以示借重,其他各校就没有这种规定,一概聘为教授,但也并非专任,这是周先生提出的特殊要求。一贯如此的,并非学校做梗,深恐后世的人不明次理,反以为周先生不够专任资格,特别是不够北大专任教授资格,故不嫌辞费,说明史实如上。
三是,在寺院中领导弘法工作。重点有二:一来组织并亲自编纂各种佛学书刊;二来培养僧材,并导致后来创办“中国佛教学院”,自任副院长。这也是倒赔家财的大大的“布施”。
抗战胜利后以至解放前这一阶段,周先生积极要求进步,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并在自己领导的佛教学院内陈列进步书刊,如《论联合政府》、《大众哲学》、《晋察冀日报》、《解放》《文萃》等,开放供群众阅览,一时观者云集。周先生还经常在各种书刊发表抨击反动政府的言论,爱国反蒋,伸张正义,极受各大学师生注意与欢迎。
解放后,周先生出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组织船利中国佛学院并任副院长兼教务长,积极协助赵朴初先生,做了许多日常事务教务工作。特别是实际主持了《房山石经》的拓印(共拓七份),印制成书的事,则在改革开放后由先生的哲嗣周绍良先生继续完成。党和人民也给予周先生极大的信任与荣誉。周先生曾担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尼泊尔友好协会副会长。1956年被印度摩诃菩提会推举为终身会员。
周先生研究佛学有自己的显著特色。兹举出其中的两点:
一点是,周先生研究佛典,以广泛地精研读透原典为主。几乎对读过的大部分经典都在读透后写有提要。这就使他的学习基础异常宽厚,并能融会贯通,能以通俗的语言文字向初学转达。
又一点是,周先生结合在大学和寺院中的教学实践,着意使初入门者既能清楚的理解佛典的内涵,又能了解寺院的实际。他深深地懂得,探究佛教而不深入寺院,就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因此,他把自己长期生活于寺院的观察与研究所得,尽可能地用浅显的文字写下来,供初学者学习,让群众知道寺院里有什么及其蕴含的真义。
综合以上两点,周先生在近代佛学大师中,堪称独一无二的“佛教科普大家”。他写的文章中,有一大部分是为初学指路的。笔者就是通过周先生这些著作的指引,并在寺院中不断观摩体会,才初步地步入佛教殿堂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大发展,介绍佛寺、佛像等等的图书如雨后春笋,拙作数种也孱杂其中。照我看,大体上都是从周先生大著脱化而成,也不过是周先生的徒子徒孙罢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