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心少用脑
多用心少用脑
我十年前讲解的《金刚经》,最近已经出版了(即《圆觉宗?金刚经讲义密解》),我家人看了告诉我不好懂!他们多少还听过一点,都觉得不好懂,那一般人读起来,恐怕还真是有困难。我原以为已经讲得非常简单清楚了,但事实上初步得到几个人的反应,好像不是那么容易了解。
《金刚经》所要讲的是一种超越意识的智慧,而那种特殊的状况,也只能用《金刚经》中 释迦牟尼佛的方式来表达,很难找到其他的方法来呈现这样一个特质。如果我们用的是意识心,对这种状况是很难理解的,也难怪看不懂了。
佛教教人要除去贪、嗔、痴。像《六祖坛经》里面,六祖在讲戒定慧的时候曾有这样的解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我现在想把“心地无痴自性慧”的“痴”字改掉,改成“心地无脑自性慧”。
因为用脑就是在用“意识心”,“意识心”即是“痴”,意识心是不会有自性慧的,不会有佛法要讲的般若智,佛法中的自性慧、般若智是属于无分别的,是直觉的--我们若从“直觉”这里来体会,才能够体会佛法思议所不及的自性慧;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意识心,也就是用脑的话,心灵即在分别状态,自性慧就现不出来了。换言之,世间定义的聪明,并不是佛法的自性慧。
我有一位同修,托人入定请教 华藏上师,他现在应该怎么修行?华藏祖师给的答案是什么呢?--“多用心,少用脑”。多用心就有自性慧,用脑则没有自性慧,直觉出不来,feeling也出不来。
而这位同修原来就比较不会用心,但很会用脑,feeling 就比较弱。因此当我听说 华藏上师给了他这样一个答案,真是拍案叫绝!因为 上师的指点真是巧妙简单,一语中的!“多用心,少用脑”对他来说,是一帖最恰当的药。我想他还有另外一个困难,就是有一点搞不清楚什么状况是在用脑,什么状况是在用心,根本的困难可能是在这里。
我现在觉得要有自性慧,就是不要用脑。所以我想把六祖的偈子改一下,变成“心地无脑自性慧”。也许有人会问:无脑的话不就变成了傻瓜吗?我们怎么可以做傻瓜呢?
这里的“无脑”并不是要人做傻瓜,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你从意识心超脱出来,不要被大脑所限。并不是说没有脑筋的傻瓜就是有自性慧了,一个大脑不好的傻瓜不是表示他有自性慧,而是有个比较差的脑袋而已。
那么像阿难那么聪明的人呢?他博闻强记,多闻第一,这样的头脑是聪明的--在“脑”的阶段是有“愚笨”及“聪明”的差别,但是“自性慧”也都被脑所限制了,所以阿难在开悟前并没有自性慧,只有世间的聪明。
“心”不是“脑”,所以我们要做到“心”不被“脑”所控制,也就是要超越意识,“心”这样超越以后,自性慧才会出来。所以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第一个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的心智活动里面,哪些是在用心,是心在运作;而哪些则是脑在活动。
自己弄清楚了,能够把握了,那才能够说:我要多用心,少用脑。
如果你根本不会把握,把脑当成心,而你却想要做到多用心、少用脑,根本就无从做起。至于要怎么把握这件事情呢?我以前常常提到大家要有feeling,没有feeling的话,修行就没有办法。如果你面对事情都是在推理,在用逻辑思考,那就是在用脑;如果你是直觉的,那就是有feeling,就是在用心。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如果能体会什么是feeling的话,就比较靠近用心;如果你做事情、想事情都是推理的,那么就是在用脑。我们要多培养feeling,多培养感性,用feeling 是感性的。感性偏向于心的成份比较多,脑的成份就比较少了,所以我们要多用心,少用脑。大家要怎么掌握这个诀窍呢?我可以提供一些我自己的实际经验。
记得我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有很多东西要背,而我这个人很不会背。老师教我们读书要眼到、手到、口到,所以书本上要划线,手中又要写,嘴巴还要念出来。因为我很不会背,所以也只好跟著做。我发现自己每次考试前可以背,考试完就忘光了。初中课文的份量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问题,我一两天内就可以把所有的东西背起来;可是到了高中以后,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的东西背起来,就很辛苦。
那时在报纸副刊每天都有一小方块的连载武侠小说,早上报纸送来时,家人都会抢著看,看的时候都是很快的。我发现不但是我,连同学都是一样,那些情节虽然很快看过,我们也没有要去记,却都记得。就这样每天看一点,一段一段的故事,从头到尾都记得。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那些小说情节并没有想要去记啊!也没有眼到、口到、手到,就这么看一下全部都记得了。为什么如此?我现在晓得差别在哪里--一个是用脑,一个是用心。
因为看武侠小说是消遣性的,没有压力,很轻松,那时就不会去用脑,而是在用心欣赏,这么欣赏以后,很容易就记得,过目不忘;可是读教科书,拼命想要记,什么眼到、口到、手到,记来记去,都是在用脑,虽然拼命记,结果就是记不住。
那些学速读成功的人,看书都是用翻的,一本书一下子就读完了。而且根据统计,会速读的人,东西记得比较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依我现在的了解,那些会速读的人,就是学会了用心,是用欣赏的,不是在用脑,所以记得很清楚。
最近我审察自己看东西的状况,慢慢了解这个问题。我现在的记忆力比读中学、大学时还要好,原因是我晓得看东西是要用心的,不要想著去记它,而是去欣赏,自然就会记得。有些文章读起来很伤脑筋,那是作者写得不好,因为他是用脑在写,那些东西不读也罢!
像现在流行的《前世今生》,我就这样看看,没有要记它,但是里面有些情节,要用时就出来了。书里面那些比较咬文嚼字,看起来比较不顺的地方我就记不得,但读起来顺的、心里面感到轻松的那些部份却都记得,大家只要体会这么一点差别,就知道什么情况是在用心,什么情况是在用脑。
你只要反省一下自己在阅读时的状况,如果是轻轻松松把书看完了,而内容又记得很清楚,那就是在用心;如果读得很辛苦,很难读,就是在用脑。这点大家可以在生活里面去发觉,到底什么是用心,什么是用脑。
我再举自己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两者的差异,是什么例子呢?比如说每次在精舍讲《楞严经》,我发现自己有一个状况,就是原先准备得好好的,把重点写下来,然后来这里讲,常讲得不好。
什么时候讲得最好?我一点准备都没有,就任大家随便出题目给我,我临场随机回答,就讲得最好,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如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纳闷,后来才了解,原来我在准备时,是在用脑;没有准备时,是在用心,就是这个差别。
因为作准备是脑的特长,而临时问题一来,马上要回答,此时要靠脑来作业的话,会来不及,因此它只好休息,而心就开始作用了,心一作用就好办了。
所以各位有时问我问题,我讲得很精采,这是连我自己都预料不到的。偶而我把录音带拿来听,也感到奇怪,怎么讲得这么精采,自己都很欣赏,但要我再讲一遍,就讲不出来,这个状况就是用心的结果。
各位如果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是在用心,什么时候是在用脑,能够很清楚地把握,才能够做到 华藏上师说的“多用心,少用脑”;如果把脑当心,就没有办法学得用心的好处,这是一般人经常会犯的错误。
说到心,它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很轻松自在,但在智慧上的能力却超过脑。如果想靠“脑”来和“心”比聪明,是比不过的,这是“心”跟“脑”的差异。
当然大家也可能有一个疑问: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只要用心,不要用脑,可不可以这样做?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没办法这样做,多多少少要用到一点脑,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用脑的世界,如果完全用心,就进不了这个用脑的世界。
绝大部份的书本和文章,作者都是用脑写作,如果你只用心读,会读不懂,用点脑才读得懂。你可以让用脑的份量少一点,但是不能够一点都没有,这是没办法的,因为完全用心不用脑的话,会离开这个世界。
然而大家最好能够学会多用心,少用脑,这样你的生活会很愉快。一般人不那么会用心,是“少用心,多用脑”的状况,生活就不那么轻松,而比较费力了。
问:刚才您说如果完全用心而不用脑的话,会脱离这个世界,可不可以请您解释一下?
答:因为这个世界是有相的,你完全用心的时候会无相,那么就不能够入相、不能够入世,也就会脱离这个世界。
问:经验的累积是不是feeling?和feeling有没有直接的关系?
答:没有关系,经验的累积是用脑的,用心的东西则是无学的,不是经验,只是恢复本性。
问:我曾经在“牛顿杂志”上面看到一小块文章,讲人工智慧在发展的过程中,到最近碰到的一些问题。
比如说一只很小的蚊虫,在丛林里穿梭,很快的就可以把一些东西闪过去,然后继续飞行。但是到目前为止,再高速的电脑都无法办到。
作者探讨这个问题,也观察到人的一些动作,比如开车开了很久的人,因为经验很多,技术熟练,所以在开车时都不太注意,几乎都是边开车边谈话。而且他们会注意谈话的内容,甚至还会思考和这内容相关的事情--这种不专注但却又能操作的本事,是电脑很难做到的。我不晓得人工智慧碰到这样的问题,跟您刚刚所讲的用心与用脑有什么样的关联?
答:很好。这是有关联的,这表示小昆虫有灵魂,也就是说它也有本心,可以用心。而电脑没有灵魂,只能用脑。
蚊子是很会学习的,比如有只蚊子在飞,你要打它,没有打到,第二次要打它就难了,它很快就学会怎么逃避了。你第一次打比较容易,它会傻傻地被你打到;但是如果第一次没打到,而第二次想要再打它时,它就精得不得了,你一靠近,它就“咻”地飞掉了,这都表示它有心,比电脑聪明。
我以前一直想要告诉人家,电脑是没有灵魂的,但一直找不到证据来说明,你今天提的是一个很好的证据,证明电脑是没有灵魂的,也就是没有心。我以前讲到电脑的时候,说它是人意识心的一种模拟,而且一定要有人去用它,如果没有人去用,它自己不具备像人这样的独立能力。
所以人类不用害怕电脑,像科幻小说常有装了电脑的机器人把真的人都打败了,这种事情是想像的,并不会发生,因为没有灵魂住在电脑里面。当然如果有一天电脑做得够好,灵魂可以住进去了,那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了!
像我的小孩买了漫画书,其中有关于生物科技人的故事,如果科技再进步,有可能把人的基因弄出来,然后发展成另外一种人,现在的科幻卡通就画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想要真做成功,一定要做到灵魂愿意住进去,灵魂一旦住进去以后,就真的弄出一个生化科技人来了。
问:我现在对人慢慢有感觉,比如有一次看到一个女孩子在做事,可以感觉到她的心很柔顺,只是经过看一下,就有这种感觉。又有一次碰到一个酒鬼,他的心好像很邪恶,很贪婪、很吝啬、也很愚痴,这些我也感觉到了--也就是好的和坏的我都能感觉得到。
我现在想请教的是:如果碰到坏的,自己好像有被拖去的感觉,比如说酒鬼来跟我说话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有被他的习气沾到一点,大概要经过一、两天才能把这些东西消除掉。我想请教您像这种感觉太多是不是不好?
答:并不是说你感觉到了才被沾到,就算没感觉也会被沾到。
问:对!对!我以前被沾到的时间更久。
答:并不是你有感觉才被沾到,你没感觉一样被沾,而且沾的时间更久。
问:有感觉才能看得更清楚?
答:对!你这种情形就是有 feeling,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状况。我常常跟人家谈话,当下观察自己,发现和高明的人谈话,自己也会变得高明起来;遇到昏头昏脑的,我也昏头昏脑,一点也不高明,怎么是这样的呢?我现在才了解这就是 feeling。
因为我在跟一个人、一个对象谈话时,我想要他懂,希望能与他沟通,就要去感觉他的状况,如果他的心很钝、很乱,我也跟著混乱,有点糊里糊涂--其实这就是那个对象心里的状况。
以前我搞不清楚自己怎么会变得这样,现在晓得这是 feeling的关系。一旦晓得这是feeling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去用它了,不然会以为自己有毛病。
Feeling 到后来会变得非常灵敏,比如说我本来要和人谈一件事,而那个人打心里就不想听我讲那一类的事情,此时就有一个状况:我一想到那件事情时脑筋会突然停顿,想不动。其实这件事我早已想好了,但是要面对的这个人,他正好不要听,我就觉得自己的心被卡住了,要去想这件事情就转不动。
现在我知道了,脑筋会变钝、想事情想得不灵光的原因是对方不想听,所以自然讲不出话来;如果碰到一个人很想听,我心里就会自动浮出一些话讲给他听。
所以在座也有些同修曾经问我是不是有“他心通”,好像每次他想要听的话,我就会讲,可是我不觉得自己有这种能力啊!经过一番审查,就发现我自动会讲的东西就是有人想听,我才会讲--这种应对方式本身就是顺著feeling在做;若讲深一点,就是顺著「菩提心”在做,并没有刻意设计好要这样做或那样做,所以是没有准备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问我问题,我临时随机的回答会比较好的缘故,因为此时是顺著「菩提心”在做。举这些实例是给大家做参考,藉此可以了解各位自己的心性和烦恼。
问:请问您一个问题,最近我在写博士论文,我都是先知道答案,然后再找理由,编出一个合逻辑的程序。因为写论文,整个过程要很严格,一般人都是从假设开始一步一步往下推,经过严格的过程,然后才得到答案。
可是我发觉自己的过程不是如此,我是先知道答案,然后把假设做好一点,应该说是倒回去找理由。我问自己为什么会知道答案,我想不出真正的原因,就是有这种问题存在。
答:很好,很好,这个例子太好了!用心做事就是这样,不需要辛苦地思索,答案一下子就出来了。事实上其他人也是如此,你看很多人在辩论的时候,他其实已经先认定是什么结果了,他所讲的那一大堆道理,都是后来找的。
科学家做研究是否仍是如此?还是一样的,其实他们心里面早已有答案,也有认定,但是不认为这样算数,一定要整个按逻辑的方式推衍下来,才算得到真正的结果--这是科学的理论部份,假如实验也能做出同样的结果,那么整体才可说是对的。
各位也许会想这样推出来的东西,不是在凑答案吗?因为是先知道结果,然后再凑成符合答案的过程!其中逻辑的推演是不变的,但是假设的部份是可以调整的,那岂不是自己造的结果吗?其实要造什么结果都可以造得出来,但是科学还有另一个把关的层次--实验,如果没有实验,就根本搞不清楚答案是对是错。
未经逻辑推演,事先就得到答案,那是心给你的。因为心是空的,会无中生有。不过你所做的研究能自己先得出答案,事前多多少少要用过一点脑,不能完全排除用脑。至于这样的答案要电脑弄出来,门儿都没有。现在有人相信,用电脑来推算,可以把所有的答案推演出来,若用佛法的观点来看,这种想法就是“痴”。
王守益教授:
刚才谈到科学,我做科学做了几十年,应该有一点意见。科学家中重要的有两位先生,一位是爱因斯坦,这是大家所公认的;还有一位是俄国人蓝道(L.D.Landau)。他们最成功的地方是用猜的,其实“猜”就是用心,用心最好的法子就是猜。猜出答案后,再从前面推导出来,最后用实验来证明。
蓝道有一套书《理论物理》(Theoretical Physics),非常好,也很完整,不过那不是他自己写的,而是由他提供观念,再由另外一位科学家Lifsitz 帮他写的。他有的文章答案是对的,理论推导则是错的。
所以第一流的物理学家是猜的,第二流是用思维的,第三流是用数学推演的,那就很差了,做起来很辛苦,只能保持饭碗。
另外我想补充“心”和“脑”的部份,当然这是用现代的语词来讲,现在我想回归到佛学的术语。《六祖坛经》里有一句话:“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要分别一切法,基本上要用到“心”,但不起分别想,就是要少用分别意识(脑)。也就是“直心是道场”,这点华藏上师曾经讲得很深入。
若要用意识时,最好是和本心连起来。圆瑛法师也曾讲过“用根不用识”,也就是不要用识心。从根、尘、识来看,识心多的话,自性本心就给障住了。用根就是不起分别想。我就补充这些。
答:王教授刚才举爱因斯坦及蓝道这两位大科学家为例,蓝道那套书的确是如此,意见是他的,但字是别人的,里面的结果有许多不知是怎么推的。到现在还没推出来的都有,但是它的结果是对的,所以蓝道也跟你一样,是用心的。这也显示要做出真正精采的东西都是用心的,用脑做不出来,用电脑更做不出来。
王守益教授:
蓝道后来出了车祸,大概脑筋受伤了,回头再看自己的书都看不懂,心已经受到阻碍了。
问:禅宗说要“离心意识参”,是不是要人用心的意思?
答:要离开意识心参,就是用心参的意思。好!我们今天就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梁慧伊居士记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