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嵩《太姥山记》校勘
林嵩《太姥山记》校勘
□谢学钦
林嵩,唐末诗人。字降臣(见《新唐书》),一作降神(见《福宁府志
》)。长溪赤岸(今属霞浦县)人。唐代以诗赋取士。僖宗乾符二年(
875年),他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的《王者之道如龙首赋》等篇章,
登进士。第二年返乡省亲,观察使李晦奏改他的故乡为“劝儒”,故里
为“擢秀”,僖宗准许表彰他。召除秘书省正字。黄巢占领长安(881
年1月)后,林嵩东归。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十二月,地方割据势力
,福州团练副使陈岩逐走福建观察使郑镒,并自己代替了他。此时,林
嵩被陈岩辟为团练巡检官,不久又转为度支使(即管理银库、段疋库、
颜料库的官员)。后迁国子监毛诗博士,官至金州刺使。唐金州辖境相
当今陕西石泉以东、旬阳以西的汉水流域,治所在西城(今陕西安康西
北)。生卒年不详。有诗一卷、赋一卷,以及《太姥山记》、《〈周扑
诗集〉序》等作品传世。
《太姥山记》现有地碑,相传是僧师待勒石。明谢肇氵制《大姥山志》
,以及清乾隆本《福宁府志》、嘉庆本《福鼎县志》和民国本《霞浦县
志》,皆有收录,只340多字,相互间出入不大。然而,明黄仲昭《八
闽通志》卷十二《地理》“大姥山”条却说:“山有新月、天冠……凡
二十二峰,最号秀拔。宋林嵩记:‘山旧无寺,祥符间,僧师待始筑居
于此,乃图其秀拔二十二峰示林陶,陶因名之如此。’州志所列峰名多
与此不同,恐当以嵩之记为正。”据此,不但“太姥山”又称“大姥山
”,而且原本的《大姥山记》还有林陶给“最号秀拔”的“二十二峰”
所起的名称。
明何乔远《闽书》卷三十《方域志》“太姥山”条,不但有相同说法,
而且还说“近闽人谢肇氵制,复增金峰、锦屏、钵盂、三台、叠石、曝
龙、三枝、三灵、和尚九峰”,连同《八闽通志》中已经出现的摩霄、
仙掌、石虎、悬钟、石笋、天柱、拨云、卓笔、□子(按:《闽书》及
《福宁府志》均作“童子”)、莲花、石鸦、飞仙、棋盘、隐真等十四
峰,总计“为四十五”奇。细细对比,你会发现,其中“三灵峰”重出
,故《福鼎县志·名胜》误认为只有“四十有四”。为什么会有两个“
三灵”呢?可能因为南宋《舆地纪胜》中有“一灵峰:在长溪县太姥山
,乃三十六峰之一。有名山院。昔闽王将郊天,乃封此山为西岳,霍童
山为东岳”等记载。《八闽通志》认为:“考之《三山志》,有云:‘
伪闽将郊天,乃封高盖山为西岳,霍童山为东岳。’《三山志》修于宋
时,去伪闽未久,必有所据。”因此,为了倒脏水,连孩子也倒掉了。
谢肇氵制相信《舆地纪胜》的说法,便认为三十六峰中的“三灵”系“
一灵”之误,故他又“复增”“三灵”一峰。
那么,《八闽通志》为何又称林嵩为“宋”时人呢?《三山志》也说:
“国兴院,宋大中祥符四年置。”这当然与《大姥山记》中有“祥符间
”始筑等记载有关。按,《新唐书·艺文志》收有《林降臣赋》一卷。
由此可证,“祥符间”应为“乾符间”。
《大姥山记》开篇即说:“山旧无寺。乾符间,僧师待始筑居于此”。
这个“寺”,指的是“国兴寺”。然而,后文又冒出一个“白云寺”。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考《福宁府志》卷三十五《寺观》“摩霄庵”条:
“一名白云寺,在太姥山之巅。明万历志叙:白云庵。而太姥志误作飞
龙庵。”据此,“白云寺”当为“白云庵”。
现将校勘后的林嵩《太姥山记》整理於下(黑体字为增改部分):
大姥山记
山旧无寺。乾符间,僧师待始筑居于此,乃图其秀拔二十二峰示林陶。
陶因名之如此:新月、天冠、神羊、球头、宝旌、仙女、仙童、仙仗、
迎仙、象简、呈珠、团玉、碧锷、怪石、一灵、抗天、捧玉、摘星、飞
盖、灵龟、龙角、天圭。
游大姥者,东南入自金峰庵;东入自石龙庵(即叠石庵);又山外小径
,自北折而东,亦入自石龙庵;西入自国兴寺,寺西有塔;北入自玉湖
庵,庵之东为圆潭庵。
国兴寺东有岩洞,奇石万状:曰玉笋牙签,曰九鲤朝天,曰石楼(楼下
有隐泉),曰观音洞,曰仙童玉女,曰半云洞,曰一线天——石壁夹
一小径如委巷,石罅中天光漏而入,仅容一人行,长可半里。蹑登而上
,路中曰牛背石,石下曰万丈崖,崖直为望仙桥。桥西曰白龙潭,有龙
伏焉。雷轰电掣之时,洞中如 鼓声,天旱祷雨辄应。潭之西曰曝龙
石。峰上曰白云庵。又上曰摩尼宫。室后有顶天石,石有巨人迹二,长
可二尺。此摩霄顶,大姥山巅也。山高风寒,夏月犹挟纩。山木无过四
尺者,否皆皲。秋霁望远,可尽四五百里。虽浙水,亦在目中。
也许有人会说,此文紧接“又上曰摩尼宫”一句是“室后”两字,这在
逻辑上有点不通,“室后”应为“宫后”,而且《霞浦县志》也是这样
改的。我有同感,但又不想改。理由很简单:这只是猜测。如果允许猜
测,我还想说:太姥山的摩尼宫方广只有一丈多,无法进行宗教聚会,
最多只能供一尊古佛,或在室外搞些“朝拜日,夕拜月”的活动。因此
,如其称“宫”,不如称“室”。既然如此,那么,正确的改法恐怕是
:“又上曰摩尼室,室后有顶天石”。我甚至认为,位于摩尼室左侧的
“白云庵”,才是当年摩尼教信徒进行宗教聚会及隐居的地方。首先,
摩尼教宣称宇宙间有光明之神(即善神),认为火、光明、清净、创造
、生是善端,而庵名“白云”正暗合“清净光明”之意。据史载,唐代
宗大历六年(771),荆、洪、扬、越等州奉诏建摩尼寺,就均称为大
云光明寺。其次,宋以前所谓“庵”,并不是后来人所说的尼姑庵,而
是指隐世修行者所居的圆状茅屋(参见北宋释道诚辑《释氏要览》卷上
《居处》)。这种草庵也是民间摩尼教惯用的屋宇。譬如,《闽书·方
域志》载:“泉州府晋江县华表山,山背之麓有草庵,元时物也,祀摩
尼佛”。这些当然都是题外的话。到此打住吧!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