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的祈愿与满愿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土丹却准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的祈愿与满愿
  祈愿有许多种类,有些是为了引导和鼓励我们,使我们的心趣向于某种功德或目的,这类祈愿能种下获得这些目标的因,如祈愿对别人更能安忍、更为悲愍便属此例。有的祈愿是针对某些人或某个情况,如祈愿某人病愈。若是希望祈愿能够实现,单作祈祷是不够的,还必须产生相应的因才行。如果只是口里说道:“佛陀啊!请你辛苦一下,帮忙使那些事发生,现在我要喝杯茶放松一下。”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举例说,如果我们祈愿自己能更慈悲,但是却不努力控制自己的瞋恨,那么我们就没有植下使祈愿实现的因。改变来自我们自己的努力,不过我们可以祈求佛陀的加被,让我们能做到它。
  获得佛的加被并非指有形的东西由佛那边进入我们的身体,它指的是通过佛菩萨说法引导及我们依教修持这两个方面的努力而使自己的心得到转化。“祈求佛陀的加持”的一种涵义是请求他们给予鼓舞,以便使我们的内心与行为得以转化,并且使它们变得更为善良。
  有些佛教徒希望死后能往生净土,因为那里所有的条件都对修法有利,并且容易产生智慧与悲心。但是我们不应光是祈愿生于净土,而期望佛菩萨来做所有的事!我们应避免以自私的态度而耽着世间的快乐,并修习悲心与空性见,以这些举动来努力实证佛法,这样祈愿才会对自心有深刻的作用。反之,如果我们不花功夫纠正自己的坏习惯,祈请时心又散乱,那么作用就极为微小。
  有些人祈请别人的疾病得到治愈、家庭经济得到改善或亡故的亲属投生善趣,这些事若要如愿,当事者必须造过必要的因,如果有这些因,那么我们的祈请就能提供有利的条件(缘),而使他们先前所造的善业成熟感果。然而,如果他们过去没有造过那种善业,没有相应的种子(因),我们的祈请就难以如愿。我们可以给土地施肥灌水,但是如果农夫没有播种,则是不可能长出庄稼的。
  佛在解释因果如何在我们的心中产生作用时,他说杀生会使人短寿多病,戒杀或挽救生命能使我们长寿无病。如果我们忽视佛陀的基本教诫而祈愿长寿健康,那就不得要领了。反之,如果我们戒杀放生,那么祈愿就能帮助这些善因成熟。
  同样,佛说布施是财富之因。如果我们过去生中喜好布施并且现在又祈愿财富增长,那么我们的经济就能改善。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很吝啬,则不但不能致富,反而会成为将来贫困的因。帮助贫困者及与人分享财物等待人慷慨的行为会在将来带来如意的果报。然而,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可以自问:“我曾经造过哪一种业,以致得到这种果报?”我们可以由学习佛法而了解更多有关因果报应的情形,这样,我们就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在自己心中多种一些感招乐果的种子。
  作者:土丹却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