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明悟佛法 开启真源——记当代高僧明开法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江元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明悟佛法 开启真源——记当代高僧明开法师
  江元舟
  1994年7月8日,中国佛教界享有崇高威望的明开法师安然圆寂,世寿85岁,僧腊68。
  岁月流逝,明开法师离开我们虽已十几载,但法师一生慈悲喜舍、利乐有情的精神,愈加为人们景仰和传诵。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长老生前题写了《明开法师颂》,对他做出了公正、真诚的评价:
  一识明公正知正见律己以严与人为善年少出家诸方参学
  阅藏习禅转迷为觉弘法利生清化五浊西园选贤僧中拔擢
  住持戒幢克勤克俭既任会长不骄不谄大跃进时抢救文物
  文革期间护经护佛a1_t?罗汉未遭损失佛教史中可书一笔
  下放菜园心情故宅返回寺中维护古籍整理经书八万余册
  蔚成大观载誉全国 自利利他精进不懈爱国爱教僧伽师范
  命运多舛 幸遇佛法
  明开法师俗名徐德贤。1909年,徐德贤诞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普通家庭里。生逢乱世,每一个家庭都好像随波漂流的树叶,随时会被卷入苦难的旋涡中。徐德贤2岁丧父,6岁丧母,随舅父生活了4年后,舅父又不幸溺死,此后直到16岁,小小的德贤寄人篱下,备受欺凌。不幸的童年和坎坷的少年经历让徐德贤备感人世的无常与痛苦,也塑造了他在困厄之中坚强不屈的性格。
  16岁那年(1926年),徐德贤在杭州昭庆寺正式出家并受足具戒,法名明开,法号真源。一旦接触佛法,他对生命的轨迹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与体悟:在乱世中成为一名三宝弟子,该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明开法师感恩三宝的加持,同时回忆起早逝的父母,是他们将自己带到了世间,是他们,曾在短暂的因缘聚会中无私地呵护过自己。明开法师发愿:一定要作个好和尚,多念经,超度父母。在这个朴素愿望的驱动下,明开法师持戒、诵经、忏悔,有条不紊地做着一个出家人应做的事。就在这种相对平静的生活中,明开法师逐渐体会到佛法的博大精深,在内心深处逐渐对佛法有了更深的追求与渴望。他逐步认识到仅仅作一个清修的和尚无法在这个危厄重重的现世完成住持正法的重任。有了这种体会,明开法师暗暗发愿,要深入佛法。从此,他四方参学,哪里有佛法,就到哪里去; 哪里能读书,就到哪里去。明开法师先后到常州天宁寺学戒堂、宁波观宗寺法学社,学佛教教义、仪规、戒律等,经过5年的苦读,塑造出严谨、平和的僧格,打下了坚实的佛学基础。接着在1930年考取了厦门南普陀闽南佛学院——师从一代高僧太虚大师。经过3年的深造后,1933年至1938年又怀着精进的愿望,到宜兴会海寺阅藏,后又来到苏州穹窿山大茅蓬苦读《碛砂藏》兼习禅,培养禅定的功夫。1939年,明开法师来到苏州,在城内各寺院登坛说法,初展才华。1956年驻锡西园戒幢律寺,由此,法师即与西园戒幢律寺,与江苏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坚持信念 护法护教
  自上世纪30年代末,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民生凋敝,老百姓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还有谁去谈信仰呢?就在这种条件下,明开法师在修行之路上继续精进、随缘度化,默默地努力。
  1937年,苏外I沦陷,明开法师在穹窿山精进修行,躲避战火。1938年初,山里到处盗匪横行,明开法师数次被匪徒拷打,在山上也不能安身了,遂于1938年秋逃难到苏州,一待就是10年。在沦陷区的生活让明开法师深刻地体会到了亡国奴生活的耻辱与无助,正是这段时期的生活,在明开法师的心中植下了深深的爱国主义种子,渴望民族强大,渴望团结与正义,这种情怀从此贯穿了法师的一生。
  1947年明开法师38岁,抗战胜利之后山乡趋于平静,天性好静的明开法师再一次住山,直到1950年的几年间,明开法师在穹窿山度过了他的不惑之年。人到中年,回首生命里的悲欣交集,观照几十年来的人世无常,明开法师感觉到无论因缘如何聚散,只要正念现前,只要正信坚固,便应将法身慧命延续下去,而这正是人生之根。
  转眼到了1956年,新中国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明开法师被选举为苏州市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为佛教协会的成立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1962年苏州市佛教协会正式成立,明开法师被选为会长,又被选为苏州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这对明开法师无疑是个新的角色。过去几十年的学习除了经、律、论就是各宗派的修行实践,可是今天这个新的角色要求自己接触并参与到一种新的知识体系中。他参加了统战部门举办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学习班,学习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积极组织苏州市各寺庙僧侣学习党的宗教政策。他把政治学习与“报国土恩,报众生恩,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佛陀教导结合起来,使传统的佛教事业与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
  鞠躬尽瘁培育僧才
  1971年9月,明开法师与安上法师一起整理经书。这些经书都是在“文革”期间明开法师向有关人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保存下来的古本善本。面对这项工作,明开法师立刻投入自己的所有精力,本着向历史负责、向文化负责的高度使命感,在繁复的工作中,默默地度过了日日夜夜。他埋头苦干3年,初步整理编目了数万册古籍善本经书。在《苏州市古籍善本书目录》的引言中,对凝聚着明开法师心血的护法成果,做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书中写追“苏州佛教经藏蔚为大观,虽屡遭浩劫,然大致幸存,数量之多,品种之富,版本之全,殆可称为冠绝东南,载誉全国。”整理经书的工作让明开法师感到充实而快乐,同时也让他感到光明即将到来。
  1980年,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作为市佛协会长的明开法师,开始了新的工作。他检点法脉,及时向各寺庙提出了尽快修复寺庙、刊印佛经、举行佛教活动等事项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江苏省佛协会长,他在全国佛教会议上,对修复江苏省内一些重要寺院提出了极具参考性的意见与建议,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江苏省重点寺院的恢复工作带人正轨。他果断地呼吁各寺庙多方筹集资金以减轻国家负担。明开法师常常告诫僧众:“寺庙应以和尚为主,庙是和尚的家,做到庙要像庙,和尚像和尚。把庙管好,有利于为四化服务。”明开法师始终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待佛教问题,把握佛教方向。在明开法师的指导下,省市各寺庙量力而行,逐步修缮庙宇,恢复了烧香拜佛、晨钟暮鼓、早晚课诵等佛事活动。
  至上世纪90年代初,苏州各寺庙通过自筹资金,不仅翻修整饬了原来的寺观景观,还增加了不少新景点。在较短时间内,苏州的历史名寺逐步恢复,呈现殿宇辉煌、佛像庄严、香火旺盛的景象。各寺庙环境优美、僧众生活如法如仪。
  在抓管理的同时,明开法师认识到正统的道风建设是正法住世的关键,他要求各寺院重视道风建设,注重僧格的养正教育,保持汉传佛教的优良传统。他看到人才是壮大佛教队伍、提高佛教底蕴的关键所在,特别要求江苏佛教界在培养人才上下功夫。在他驻锡的西园寺,他与安上法师共同确立了“重视文化建设,重视发展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确立了“学修一体、持戒习律”的发展方向。
  1982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来苏州考察灵岩山寺,陪同的明开法师抓紧时机向赵朴老提出了在苏州开办佛学院的想法,他说:“当前住持佛教者,大多数年老体弱,亟需一批有文化、有佛学知识的年轻人来接班,大力培养新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赵朴老十分赞同他的意见。仅隔9个月后,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在国务院宗教局(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佛学院的关心支持下正式开学。明开法师担任该院名誉院长,学员经省、市佛协和名山大寺的推荐,再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明开法师治学严谨,重视教学质量,注重学术研究,严格管理制度。学院课程以佛学为主,要求学僧研读佛学,熟悉和了解佛教仪轨以及寺庙管理制度,养正僧格。以文化课为辅,增修时事政治,以此提高学僧的政治素养,培养爱国爱教,与祖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人世胸怀。
  践行佛法风范长存
  明开法师一生严持戒律,精于禅定,理事并重。大德风范不仅在于他对佛法的认识与理解,更在于他终其一生对佛法的身体力行,严格实践。
  1962年,明开法师出任西园寺方丈以后,提出选贤任能的主张,把传法丛林改变为十方丛林。从此,西园寺面向四面八方选拔人才,由选贤制替代了传法制,开创了积极发挥集体智慧建设寺院的新风。
  他知贤善让、淡泊名利。为了培养新一代的管理人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明开法师就数次提出让贤之事。1988年,80岁高龄的明开法师自感年老体弱,向江苏省和苏州市佛协提出书面申请,恳辞会长和西园寺住持的职务。不久,他又向省政协和市人大提出书面申请,辞去江苏省政协委员和苏州市人大代表的职务。1993年2月,他又致函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辞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他热心慈善,心无挂碍。就在去世前不久,他还念及孤老病残人员的生活,带病前往福利院慰问、捐赠。明开法师晚年虽身兼数职,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习惯,粗茶淡饭,在财物上严格要求自己,不取他人一分一毫,甚至临终前还自备了善后所需支出,除此之外一生所积全部留给寺院,其艰苦朴素可见一斑。
  明开法师圆寂至今已11个头年了。如今,明开法师曾驻锡的西园戒幢律寺在安上法师及普仁方丈的带领下,开拓思路、适应时代、弘扬正法、利乐有情,提出并制定了西园特色的寺院发展理念。
  逝者已矣,明开法师虽早已舍报西归,却音容宛在、风范犹存。他一生遭遇挫折却不改其志,虽曲折而不迷其心的坚忍与智慧,他一生情系众生、爱国爱教的博大胸怀始终是晚辈佛子们学习的榜样。
  责任编辑 田悦阳
  摘自:《中国宗教》2007年第2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寺的来源
下一篇:朵玛(食子)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