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迁大师与南岳
希迁大师与南岳
第一章:缘起
公元一世纪,佛从西来,到唐朝时代,佛教已经在中国这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取得了巨大发展。——如同种子埋入土壤,当阳光、雨露充足,气节适宜,便会发出新芽,在这一个时期,各种机缘的巧合与条件的成熟成为中国佛教改写历史的必然。——禅宗,这个日后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派开始出现并形成,从此写下千年的辉煌与传奇。
禅宗以菩提达摩为初祖,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相继传承,至五祖弘忍创立“东山法门”,后传慧能、神秀,又分创南北顿渐法门。在历代先师、无数大德经过千辛万苦的艰难险阻之后,禅宗迎来了全盛发展的开始。——北宗神秀在京都、洛阳一带弘法,主张“拂尘看净”,武则天时,被召洛阳,女皇亲加礼拜,名躁天下、盛极一时,其弟子普寂继承宗门,继续弘扬其佛法教义,颇受唐中宗、玄宗器重。南宗慧能则通过山西青原行思禅师与湖南南岳怀让禅师传承宗脉,继而形成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及黄龙、杨歧两派,世称“一花五叶、五家七宗”的盛大局面。自此,南宗禅已经成为中国禅宗的绝对主流,经代代传承、持续发展,在历代禅师不断完善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至近代,已是“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
★★★★★★★★★
无疑,禅宗是中国佛教中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传播最广泛的宗派,它不仅是佛教中最耀眼夺目的一个分支,也深刻地影响着世俗人们的生活,与儒道文化一起,成为许多文人学士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法则;而且宗派创立后不久,便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于高丽、日本,并将其影响广布于整个东南亚地区;近代时,又传播至西欧、北美等广阔区域,受到大众的欢迎。——禅宗为什么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或者说其生命力为何如此旺盛,其最根本的原因也许正是其“见性成佛、直指人心、不借文字、教外别传”的主张适合了四海内外、千秋百代的人们的精神需要,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打开了通往“自由”的心门。然而,在禅宗千年不绝的传承中,更有另一个重要的、不可或却的因素,那就是举火传灯、前赴后继的无数禅门高僧!——如果说,印度来华僧人菩提达摩初传印度禅法,是为名义上的初祖;那么,六祖慧能大师开创一代新风,使禅宗从此走向辉煌,则应为实际意义的禅宗创立者。而慧能大师之后,禅宗能愈加昌盛,以至于形成“一花五叶、五家七宗”的盛大局面,其弟子们功不可没、无数高僧大德功不可没。
功不可没的,还有一处高僧辈出、人灵荟萃的佛教胜地,那就是天下独秀的南岳衡山。——“研究中国佛教,不能不提到禅宗;提到禅宗,不能不提到南岳。”——这是许多高僧大德和佛教研究专家的共同认识,因为禅宗千年的历史摆在眼前,事实已经写就,翻开南岳佛教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正是一幅南禅宗发展壮大的波澜壮阔的篇章。
不知是巧合,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南岳似乎注定要成为南宗禅发展的重要根据地。公元713年,南宗禅奠基人之一、被世称为“禅宗七祖”的怀让大师侍奉六祖慧能15年之后,得其法,来到南岳般若寺弘法,一住便是30年,广收门徒、禅风大振。门下马祖道一得其真传,承续来者衍出“一花五叶”中的沩仰、临济二宗,功莫大焉!
而在怀让大师圆寂的前两年,即公元742年,另一位人间麒麟、禅门大德希迁和尚来到南岳,他肩负着南宗禅承上启下的使命,开始了在南岳长达半个世纪的弘法传教生涯。至公元790年圆寂,共49年的时间,他长住古南台寺,潜心研佛、广播禅旨,影响日盛、学者日众,使南台寺成为长江流域以南的重要道场。其弟子有惟俨、道悟、天然等二十一人,后演化成“一花五叶”中其它的曹洞、云门、法眼三宗,而南台寺也因此成为这三宗的真正祖庭。
★★★★★★★★★
希迁大师在南岳近半个世纪的弘法传教生涯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公案、动人的传说,和珍贵的著作,它们是智慧的启迪与生活的教诲,如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历史,却在今天依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芒,如缕缕甘泉,滋润着每一颗疲惫的、恐慌的心,给人感动又发人深思。与此同时,在南台寺、在整个南岳,希迁大师还留下了众多珍贵的遗迹,它们被南岳一代代的僧人小心诚恳地保护了起来,成为历史的见证,接受着虔诚佛子的礼拜,也接受着五湖四海的游客们的参观与瞻仰。不仅如此,当今的南岳佛教界还十分注重对历史的发掘,把研究与弘扬希迁大师的著作与佛学思想当成一份重要工作,力求使其在新的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本文希望借助“佛教文化”的方便之门,向读者讲述一段发生在1000多年以前的动人故事,讲述希迁大师的真实经历、种种传说以及他令人仰止的无量智慧与高风亮节,让有愿望的朋友能够得以全面翔实地了解这位传奇高僧的伟大一生,以此纪念希迁大师圆寂1215年;另一方面,本文亦希望成为一个南岳旅游的推介工具,使更多读过此文的朋友到南岳一游,并为希迁大师上一柱清香,众所周知,希迁大师门下曹洞宗继临济宗之后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影响深远,而希迁大师本人至今在日本僧人心中具有重要地位,日本僧人与部分社会人士也因此希望了解大师的更多经历与故事。为此,笔者将尽量把南岳的自然风貌、历史遗迹囊括书中,一一呈现给读者。
第二章:少年希迁
希迁大师出生于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即公元699年,俗家姓“陈”。祖籍端州高要,也就是今天的广东省高要县。
广东地区礼佛之风浓厚,乡里之间寺院众多,人心向善。根据记载,希迁大师的母亲原本可能并不是佛教信徒,但她自从有了身孕之后,却开始厌恶荤腥,专门食素,一心崇信佛门。所以,后来人说:希迁大师同玄奘和尚一样,是“胎里素”,天生不是俗人,注定要成为佛门龙象。
果然,少年的希迁便聪慧过人,表现出与同龄孩子不同的兴趣与本领。他勇敢自立,做事很有条理,对待问题也很有判断力,小小年纪,便不需要别人照顾,能够打理自己的生活。而且他诚实有信,从不讲一句假话,对任何人都说到做到,十分受长辈和同龄伙伴的喜欢。
难能可贵的是,远在1300多年以前,一个年仅10龄的孩子,竟在家乡浓厚的宗教氛围里,表现出了惊人的清醒。可以想象,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唐朝,许多人对宗教的信仰都难免带有迷信的色彩与愿望,在他们眼中,“佛”已不是纯粹的“佛”,而是把民间迷信、各种传说、妖魔鬼怪都与“佛”混为一起,变成了神秘而迷乱的盲信,这在希迁大师的家乡也是一样。然而,少年希迁却不同于众人,他敬重佛门菩萨,却对所谓的“鬼神”深恶痛绝。每次路过村前村后的寺院,他总是放慢脚步,心怀虔诚,毕恭毕敬。但当经过供奉了“鬼神”的祠堂时,他却不屑理睬,连瞅都不瞅一眼。他的父母都是知书达理之人,见孩子这般聪颖,更是喜从心生,百般钟爱。关于这一点,在现在可以查到的史书上,还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由于家乡百姓对鬼神的迷信之风甚浓,人们受到自己心灵的恐吓,终日惶惶不安。为了寻求内心的安慰和寄托,人们不惜巨资,在当地建起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祠堂,并塑造了各种各样的鬼神塑像,小心翼翼地供奉起来。而且每到各种节令,还要杀猪宰羊,备上鲜果酒菜去祭祀。许多人家平日里生活艰苦,却在这些不符实际的事情上盲目付出,让辛辛苦苦留下的一点积蓄都打了水漂。希迁看在眼里气在心里,认为乡亲的举动实在可笑又可悲,于是四处劝阻。但乡亲们根本不把一个孩子的话放在心上,反倒觉得他无知,所以“你劝你的,我们的祭祀一切照旧。”
终于,这种风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人们祭祀的物品不仅再是猪肉羊肉、各种鲜果,人们开始传说那些鬼神喜欢大的牲畜,只有不断地宰杀活牛供奉给他们,他们才不会发怒,才不会给人间制造灾难。但如此一来,百姓的负担就更加沉重了,许多人家为了不得罪鬼神,甚至把家里唯一的耕牛也牵出来,当街杀死,“奉献”给了那些并不存在的“鬼神”。还有的人家虽然害怕鬼神会带来灾难,但为了生活,不愿把耕牛用于祭祀,当地的土绅豪强就派出家丁,强行抢夺。经常是维系着一户户人家生活命脉的十几头耕牛,一起被拉到祠堂前杀死,而背后是各家大小的一片哭声。——正直善良、勇敢聪慧的希迁再也不能容忍,于是在又一次祭祀活动即将开始的时候,他躲过众人的注意。悄悄地进入祠堂,挥起木棍,把那些泥塑木雕、奇形怪状、张牙舞爪的妖魔鬼怪,一口气砸了个稀烂。等人们进入祠堂,被眼前的景象全部惊呆了,认为对“鬼神”如此不敬,一定会让他们大发雷霆,巨大的灾难一定会马上降临。但眼前的“鬼神”已经被砸碎,祭祀也只好暂时罢休。于是,几十户人家各自牵着自家的耕牛,诚惶诚恐又略带欢喜地回到家里。
消息传开,包括周围村子的人都知道希迁砸了祠堂的鬼神,不禁对他又爱又怕。爱的是他救下了村里几十头耕牛,怕的是他犯下了“滔天大罪”,一定会让各家各户都受到连累,于是更加不安起来。
但希迁却没有丝毫担心,不仅不担心,反倒因此“找到了制止人们愚蠢行为”的办法。此后,村中再有祭祀,他通通都会跑去把鬼神的塑像砸烂,短短时间,把村里的祠堂都快砸光了。出于恐惧,乡亲族人对希迁百般阻拦劝说,但无论怎样都无济于事,只好眼睁睁地等着“灾难”降临。
——然而,时间过去了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最后一年都过去了,不仅没有灾难降临,这一年的收成却出奇地好。人们的内心逐渐平静,并由平静慢慢变成欢喜,他们想到希迁当初的英勇举动,不由万分敬佩。纷纷说:“这个孩子敢砸祠堂里的鬼神,而鬼神却不敢惩罚我们,这个孩子一定由天神佛祖保佑,是个人间奇才。”还有人说:“也许原来就没有什么鬼神,我们只是自己吓唬自己罢了,想起来我们这些大人还不如一个孩子。”
从此,少年希迁更加受到家乡百姓的喜欢,而家乡迷信的风气也慢慢减弱。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希迁对佛门的敬仰与日俱增,“出家”已成为他幼小心灵中一个美好的期望。
第三章:寻思去
有一天,希迁正在村前的田边放牛,村里一个出远门归来的人遇见了他。那人知道希迁敬重佛门,于是很神秘地对他说:“我这次在外面听说,韶州来了一位高僧,名字叫做慧能,学问很了不起。你不是崇敬佛门吗?有没有意思去拜会?”
一句话,点燃了希迁心中久违的愿望。几年以来,希迁一直希望能遇上一位师傅,把自己领进高深而智慧的佛教世界,可惜在当地他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现在,别人的一句提醒,正如同黑夜中的一道光明,似乎让他一下子看到了希望和未来的路。他急切地问:“那位师傅在韶州的什么地方?他真的很有学问吗?”
那人告诉他:“道路并不很远,就在韶州的曹溪。人们说,许多本来就很有学问的人都拜他为师,不用怀疑,一定是位高僧了。”
希迁喜出望外,谢过那位乡亲,赶紧牵着牛回到家中,向父母表明了自己的心愿。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这是他最终的心愿,便未加阻拦。只是心疼他年幼,一个人出远门毕竟放心不下。可希迁毫不畏惧,他去心已决,所有的困难都有信心克服。于是再三请父母放心,说自己可以照顾自己。
想到希迁从小自立又懂事,而且喜欢与人为善,父母心里也就稍微塌实些了。
第二天天刚放亮,希迁拜过父母,被上母亲为他准备的干粮和一件换洗的衣服,便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寻求佛法的道路。
那一年,他十四岁!
★★★★★★★★★
十四岁,独自远行,无论如何,在岭南的崇山峻岭间跋涉,对于一个平生第一次出远门的孩子来说,都是异常艰苦的。但希望在心中燃烧、佛法的信仰在前方召唤,少年希迁在千辛万苦的前进中,感受到的是无上的快乐与幸福。
当慧能大师温暖而慈祥的双手,把他稚嫩的小手紧紧握住的那一刻,他隐约感觉到,这里,正是他日思梦想的追求与归宿。
——慧能大师对这个不畏艰辛、远道而来的孩子十分喜爱。他知道,没有一颗虔诚向佛的心,没有坚韧不屈又乐观向上的心态,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是不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并坚持到底的,这种质量,是一位高僧成长的必要,也是禅宗未来发展的必要。
而且在言谈举止中,慧能大师立刻发现到,这个孩子不仅懂得尊卑礼貌,而且天资出众、聪慧过人、秉性殊异,不禁暗暗欢喜。于是,老人家笑着说:“好、好,做我的弟子。可做我的弟子可一定要像我啊。”
希迁一听,知道这是大师答应将自己收在门下,高兴地露出了与所有孩子一样天真的笑容,他拍拍胸脯,自信地说:“是啊,我当然要像你一样,一定要像你一样。”
一老一少,两位中国禅宗历史上必不可少的高僧,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从此,希迁便留在寺里,做了一名小沙弥。
★★★★★★★★★
慧能大师俗姓卢,约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祖籍范阳(今河北省大兴、宛平一带)。因家境贫寒,年轻时砍樵,卖柴为生。二十四岁时因偶然听见他人诵读《金刚经》,而接触佛法并心生信仰,于是前往湖北黄梅拜会五祖弘忍。
五祖经过交谈,知道他根性敏锐,十分欣赏,但惟恐他因此招来嫉妒与祸端,于是不动声色,安排他到后院,做些劈柴、踏碓的工作。
八个月以后,五祖召见所有弟子,要求他们各作一首偈,表达自己对佛法的领悟,并宣布以此确定衣钵传承。于是,中国禅宗史上最经典的公案由此上演。
五祖的得意弟子,即后来北宗禅的创始人神秀禅师精心写了一首偈,并题在寺院的墙上,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寺院众僧读后,无不赞叹,纷纷自愧不如,认为五祖衣钵非神秀莫属。五祖亦嘱咐各弟子认真研读,但其实内心并不满意。就在这个时候,慧能也读过了神秀的偈,认为并不达意,于是根据自己的领悟另写了一首偈,请人帮忙也题在了墙上,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两相对比,高下自见。而通过这两首偈,我们也便能一眼看出南北禅宗的分别与各自的核心主张。寺院众僧对比前后,更是大为惊奇与钦佩。可五祖为保护慧能,再次不动声色,甚至批评说“此是谁作,亦未见性。”然而暗地里,却以“杖三击石碓而去”的办法,暗示慧能三更天来见。聪慧的慧能如期而至,得到了传法袈裟,成为中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
是夜,五祖亲自摇撸,送慧能离开黄梅。在船上,五祖说:“我来渡你。”慧能回答:“迷时师渡,悟时自渡。感谢师父传法,我如今已得悟,就该自性自度。”五祖听后十分高兴,知道禅宗振兴的大任将肩负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
慧能避过风头后,居于曹溪南华寺弘扬佛法,期间,武则天和唐中宗都曾召他入宫,但慧能一心为佛,均拒绝了他们的邀请,一直到公元713年圆寂。
——公元713年,正是希迁大师到达曹溪的年份。75岁的慧能大师在欣喜地迎来这个最小的弟子之后,不久就将离开人世,而此时的希迁,还尚未受具足戒。这是悲伤、也是欢喜,毕竟,希迁大师在冥冥的安排中,见到慧能大师,并陪伴了他最后的人间时光。
★★★★★★★★★
慧能大师即将圆寂的时刻,把希迁唤到身边,轻轻拉着他的手,眼神中充满欢喜与期待,但在长久的默视中,却一言不发。他在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身上,定然有无限寄托;然而他也定然知道,今后漫长的道路只能这个孩子自己去走,漫长的时光中必定存在、也需要更多的挫折与磨练。
希迁内心中涌起悲伤,回想起这些日子,老人家对自己的教诲与爱护,不禁暗暗感叹起人生的无常。但乐观豁达的希迁并没有把这些表现在脸上,他依然面带笑容,用有些调侃的语气说:“和尚离开后,我可跟随谁呀?”
慧能大师在等待希迁的询问,他要为希迁指明方向,也要把对他的考验留到最后。他轻轻地说出了生命中最后的一句话,只有三个字:“寻思去。”随即,便安详圆寂。
“寻思去”,年少的希迁并不能完全理解师傅的意思。他猜想,也许师傅正是因为自己年幼、缺少生活的阅历与磨练,而暗示自己应该投入生活的怀抱,从生活中不断领悟生命的真谛,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寻思”佛法的存在。于是,他下定决心,谨遵师傅的嘱托与教诲,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
慧能大师圆寂后,希迁暂时离开南华寺两年,跟随一名叫做“智常”的和尚。后又重新返回,在南华寺安心地当起了一名“联络行走僧”。联络行走僧类似邮递员,或者说就是“跑腿儿”的,属于苦差使。其主要任务就是负责联络六祖门人主持的寺庵,来回奔走、传递消息,许多和尚并不愿意做,但希迁却十分喜欢。认为这样可以与自然接近、与社会接近,对自己来说,也方便更好按师傅的“遗训”去“寻思”佛法。——这不仅是一个少年“天真”的想象,综观希迁大师的一生,积极、乐观、不计较得失,是他贯穿始终的性格。
然而,这到底是一份怎样的差事呢?在荒凉的岭南一带,一个人孤零零地穿梭往来,经常几天不见人烟;有时连续十几天大雨,不见阳光,迷路、断粮、寒冷或者酷热早已是家常便饭;最危险的是,在连绵的山岭与深深森林之间,野兽出没、毒蛇遍地,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但无论多么艰难、无论多么危险,希迁曾未气馁与胆怯。每当面对困难,师傅的话便会在他耳畔响起,给他无穷的激励;他甚至把所有的磨难都当成财富,满怀憧憬地“上下罗浮、往来三峡、岭南四川一带。”
他为了防身,开始学习武术;为了排除一个人孤独行走的枯燥,他还学习音律。于是,他哼着小曲,在自然中悠闲地走过,自得其乐,把所有的苦难都变成了享受。他在途中发现,有些地方的百姓生了病却无钱医治,于是他慈悲善良的心又使他开始学习医术,由于他天资聪慧,时间不长,医术竟也变得异常精湛,沿途医好了许许多多的百姓。他还利用这个机会,游历名山大川、每到一个地方便拜会高僧、不耻下问、勤奋参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阔了眼界,对佛法的领悟与生活的认识都有了巨大的提高。
★★★★★★★★★
公元728年,希迁大师29岁。这时,南华寺联络行走僧的职务已经由其它的和尚接任,希迁回到寺里常住。经过长达15年的“寻思”之路,此时的希迁已经逐渐成熟。他认识到,也许师傅圆寂前的教诲也许不像自己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这其中一定蕴涵了某种其它的暗示。
于是,他再次陷入深深地思考之中,希望参透“寻思去”的深层奥秘。便每日静坐在禅房里,不言不语、亦不与其它僧人交往。在南华寺悠远寂寥的晨锺暮鼓声中,时光如流水般轻轻滑过,希迁如同把自己忘记一般,让生命回归到纯净与寂寞,虽然他的心一刻也不曾停止思考。
终于有一天,一位同修的师傅对希迁这种“静止”的举动看不下去了。他认为希迁是位人才,应该勤奋精进、刻苦参学,总有一天为佛教做一番事业才对,而像现在这样天天“无所作为”,无异于浪费时光。于是来到他面前,对他说:“尊师已经去世了,你空坐在这里有什么用?是为了什么呀?”
希迁正在被无法参透师傅的遗言而苦恼,加上同修如此一问,不禁有些“委屈”,于是说:“师傅让我——寻思去。可是15年过去了,我始终不能完全理解师傅的意思。我坐在这里,无非是在思索——寻思——的真正含义啊。”
那位师傅听后忽然哈哈大笑起来,说:“你啊你啊,还以为你聪慧呢。你有位师兄叫做“行思”,现在正在江西青原山弘法,是位有学识的高僧。你师傅明明告诉你——寻思去。他说的已经很清楚,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说完,便大笑着离开了。
希迁恍然大悟,如同一梦初醒。他终于明白:寻找师兄行思,才是寻思去的真正解释,而自己却被他迷惑了15年、考验了15年,也心思苦苦思索了15年。
当天,希迁打点行囊,直奔江西。
第四章:行思慧眼识英才
行思大师,俗姓刘,慧能弟子之一,是南宗禅青原系的创始人。他出生在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年纪很小时便出家为僧。根据《传灯录》记载,行思才思敏捷、非常善于辩论,经常与寺中许多比他年长的僧人聚在一起讨论佛道,师父对此非常喜欢,总是在一旁暗自称许。慧能在曹溪开设法坛、广传佛法后,行思前去参礼,拜慧能为师,慧能也对他十分钟爱,将他列为上首。得法后,行思回到吉州,住青原山静居寺,弘扬禅法,创立了青原一系,故史称“青原行思”。
行思的佛法主张平和晓畅,将深刻的道理归于日常生活,讲法时用平常的语言来说明佛法与修禅的意义。有一个著名的公案,说一位僧人问行思:“如何是佛法大意?”行思回答:“庐陵米作么价?”——按照正常的理解,这种回答完全驴唇不对马嘴,但行思正是希望用这种方试告诉对方,佛法不在别处,就在现实的生活之中。——正是因为行思大师的佛法这般诚恳、而又通俗易懂,所以受到众人的喜爱,追随者也越来越多。至公元728年,希迁大师前来投奔之时,他已是声名远播的一代高僧了。
★★★★★★★★★
希迁大师一到青原山,便去礼拜行思大和尚。他们会面时的对话,历史的记载是样的:
祖(青原行思)曰:子何方来?
师曰:曹溪。
祖曰:将得甚么来?
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祖曰:若恁么,用去曹溪作甚么?
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
师又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
祖曰:汝今识吾否?
曰:识又争能识得?
祖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
把这段对话翻译成现在的文字,意思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答曰:曹溪!——将得什么来呢?答曰:即使不去曹溪也没有失去什么!——既然如此,那你还去曹溪干什么?答曰:如不去曹溪,怎么知道没有失去?——希迁反过来问行思:曹溪的慧能大师还认识你吗?行思曰:那你认识我吗?——希迁说:认识,又怎么能认识?
行思于是十分欣慰,说:在我座下学佛的人虽然很多,但有你这一位麒麟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个典故让我们知道,在希迁大师初见行思时,已经通过答问之间表露出的智慧得到了行思的赏识。
青原山静居寺的首座见希迁是来自曹溪的和尚,而且得到了行思的夸奖,所以自己也对希迁非常尊重,带领他熟悉了寺里的情况后,晚上把他安排进了上座僧舍。但生性谦卑的希迁却认为自己是刚刚进门的弟子,应该懂得尊卑礼让,于是自己搬进了大僧寮,和许多小和尚住在一起。不仅如此,他对那些年龄比他小的和尚也十分尊敬,彬彬有礼,待人谦和。
★★★★★★★★★
有一天,行思大师升堂说法,又问希迁:你从哪里来?
希迁照答:曹溪。
行思于是顺手拿起一把拂子,说:曹溪有这个吗?
希迁说:不但曹溪没有,西天也没有。
行思说:你这么说,恐怕是到过西天了吧?
希迁说:如果到过,就知道有这个了。
行思说:不行,你重新说一遍。
希迁说:师傅你也应该说一半,不要全靠学生啊。
行思说:说给你听不要紧,只是我害怕以后没有人接受承担啊。
又一天,行思用过晚斋,把希迁叫进了方丈寮,问道:你来到这里之后,习惯吗?
希迁说:惯!——只回答了一个字,却开始反问:大和尚离开曹溪,什么时至此间?
行思说:我怎么知道你什么时候离开曹溪?
希迁说:我不从曹溪来。
行思说:我不仅知道你从哪里来,而且还知道你的去向呢。
希迁笑笑,说:你是大和尚,不要乱讲。
行思高兴地说:放心,我会让你的愿望实现的。
又过几日,正在升堂时,有人来通报,说嵩山要举行戒典,行思借这个话题,对希迁说:有人知道岭南有消息。
希迁说:有人不知道岭南有消息。
行思说:那大藏小藏从哪里来?
希迁拍拍自己的胸口,说:都是从这里来的。
行思立刻说:说的好。近几天我的身体不好,你明天代替我说法吧。
师徒二人经过几次的问答,彼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行思的话看似云里雾里,不可琢磨,却在简单中暗含玄机,一边是对希迁的考验,一边也在启悟佛理;希迁的回答同样是行思的风格,简洁而玄妙,句句不离一心。如此一来,行思验证了自己对希迁的判断,决定对他委以重任。
于是,此后不久,青原山便流传开这样的评论:山上的大石头(行思)高峻坚挺,令人高山仰止;山上的小石头(希迁)也不失圆润硬朗,让人可亲可敬啊。
★★★★★★★★★
时间在静静地流逝。希迁大师跟随行思研习佛学,已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学思想,而这时,在几百里之外的南岳,已是高僧云集。
历史在等待时机,安排一场希迁与南岳的会面,并为南禅宗的发展写下一段不可或缺的传奇。
第五章:结缘南岳
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希迁大师37岁。
此时,怀让禅师已经在南岳开堂说法,成为一代高僧。
怀让(677-744),南宗禅奠基人之一。俗姓杜,金州安康人。十五岁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出家。后往曹溪参谒六祖慧能,执侍左右十五年,得其法。唐先天二年(713)前往衡岳居般若寺,弘扬禅法。怀让居般若寺三十年,对弘扬南宗禅旨作出重要贡献。其入室弟子六人,怀让这样评价过他们:“汝等六人同澄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仪(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顾盼(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气(神照);一个得吾舌,善谭说(严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可见道一得其心印。怀让对“心”评价是极高的,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天宝三年(744)终于衡山,春秋六十八,僧腊四十八。道一为其师建塔于别峰。后谥号为大慧禅师,塔号最胜轮。
为了让逐渐成长起来的希迁和尚真正开阔眼界,接受更多的考验与教诲,行思大师决定让他前往南岳拜会怀让禅师。于是他写好了一封信交给希迁和尚,说:“你把这封信送到南岳怀让禅师后,立刻返回,我有一把钝斧子给你住山。”
希迁大师遵从师命,来到南岳。可是见到怀让禅师后,他却不把书信呈上去,反倒问:“请问大和尚,一个人不仰慕诸圣,不重视自己心灵本体的时候,如何?”
怀让禅师不动声色,淡淡地说:“你问得太深奥了啊,何不往下问?”
希迁大师没有继续发问,却自言自语道:“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
一语即出,怀让禅师沉默了,他平静地看着眼前这位其貌不扬却表现出惊人智慧的年轻和尚,心中感到无边的欢喜、亦感到巨大的震惊。
希迁大师见此情景,没有在南岳做过多停留,又立即返回了青原山。
行思大师见他步履匆匆、风尘仆仆地回来了,于是问他:“你来回怎么这么快?难道书信已经送到了?”
希迁大师回答说:“信也不通,书也不达。”
行思大师略微感到了什么异样,却依然有些迷惑不解,于是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希迁笑了笑,于是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把发生在南岳的一幕一五一十地讲给了行思大师。行思大师边听边露出会心的微笑,他知道,眼前这位人间麒麟已经真正成熟了,他担当起南宗禅发展使命的日子开始了。
师徒二人心音相通,智慧的思想在这个瞬间碰撞在一起。希迁大师说:“师傅在我去南岳之前曾经答应要给徒弟一把钝斧子住山,现在您应该给我了吧?”
行思大师没有正面回答,只是从法座上轻轻垂下一只脚来。
希迁大师当即叩谢师恩,依依不舍又信心百倍地踏上返回南岳的道路,他知道:师傅垂下的一只脚就是暗示自己,可以独自行走、住山弘法。他从内心中感谢师傅的培养,更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自出家以来诸位爱护自己、关心自己、无私地教诲自己的恩师。
★★★★★★★★★
希迁大师到达南岳后,便立刻前往拜会怀让禅师。这是怀让禅师门下已经有六位高徒,其中,马祖道一最得其心法。
马祖道一(709-788),唐代著名禅师。汉州什邡县(四川什邡县)人,俗姓马,的人尊为马祖。幼依资州良和尚落发,受具于渝州圆律师。唐开元中(735),习禅定于衡岳山中。时居于般若寺的怀让禅师见他不凡,遂借“以砖磨镜”导之以理,使他豁然开悟。从此在衡岳师事怀让十年,得其心印。离开衡岳,先后到建阳佛迹岭、临川、南康龚公山开堂说法,创建禅林。大历中(766-779)居钟陵(江西进贤县)开元寺。四方学者,云集座下,其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传布于天下。道一在洪州传怀让宗旨。被称为洪州宗。六祖慧能所创禅宗至此而大盛。其言行,后人辑有《马祖道一禅师语录》,《马祖道一禅师广录》各一卷。唐贞元四年(788)二年殁,谥“大寂禅师”,塔日大庄严。
怀让见希迁大师再次归来,知道这是自己的大师兄行思有意让自己培养这位被众多高僧看好的“人间麒麟、佛门天才”,以使他早日成材,开创曹溪禅门的光辉未来。于是,他便派道一外出福建弘法,将希迁留在身边,并让其出任般若寺首座,代替道一为众僧的大师兄。这时,希迁大师谦卑礼让的品质再次闪耀光芒,他执弟子礼,无论如何不肯接受这种极高的礼遇。只是在弘法院外边的一片空地上搭起一座简陋的草庵居住,每天恭恭敬敬地修学听讲。
当时,南岳除怀让禅师外,还有坚固、懒残和尚,并称南岳三大高僧,他们影响巨大,声名远播,此时的南岳佛教在他们的带领下,正如日中天。可喜的是,他们都对希迁大师十分欣赏,决定齐心协力,共助希迁成就一番光辉的事业。
希迁大师也不失众望,他不仅有令人仰止的道德品质和聪慧过人的天分,而且此时已经是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更令三位高僧欢喜的是,希迁大师善于思考,善于分析与总结,他从三位高僧的说法中获得营养,却又不为他人的思想所束缚,总能从不同的方面对佛学做出新的认识,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于是,他们四个人便经常聚在一起,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共同探讨人生的真谛。时间在一天一天流过,他们的佛学造诣也愈加高深。
★★★★★★★★★
唐天宝初年,公元742年,希迁大师43岁。
由于出众的才学以及日渐高远的威望,也由于怀让、懒残、坚固三位大师的极力举荐,希迁大师终于被敕南岳南台寺,正式开堂说法。虽然这样,他依旧没有入住寺内,他看见寺的东侧有一座形状如台的巨石,便在此继续结草庵居住,每天在石头上宣扬佛法。四方弟子闻此,纷纷至此、云集坐下,尊称他为“石头和尚”。
而怀让、懒残、坚固三位大师也由原来对他的喜爱,逐渐变为敬重和钦佩,纷纷对自己的弟子说“彼石头真狮子吼,必能使汝眼清凉。”
第六章:南岳天下秀
南岳,也就是衡山,又名岣嵝山或虎山,位于湖南衡山县西部。因地处五岳的最南端,故名南岳。风光秀丽,人文荟萃,素有“五岳独秀”、“文明奥区”、“中华寿岳”之美誉。它南起“雁阵惊寒,声断衡阳止浦”的衡阳回雁峰,北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长沙岳麓山,横跨湖南省八个县市区,逶迤八百里,共72峰,其中南岳区境内有43峰,群峰巍峨,气势磅礴。清代著名学者魏源在《衡岳吟》中称赞道: “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南岳独如飞,朱雀展翅垂云天。”
★★★★★★★★★
南岳衡山历史悠久,其来历有着众多美丽动听的传说:一说开天辟地的盘古,死后化为五岳,其头为东岳,足为西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腹部隆为中岳,他的毛发则变成了美丽的花草树木,给五岳添上华丽的服饰。又说中华始祖之一的炎帝神农氏追赶仙鸟,用神鞭打落朱鸟变成了南岳,朱鸟图案一直作为南岳的山徽,山上曾留下了神农采药的足迹。再说南岳称为衡山,是根据古代《周礼》、《春秋》、《星经》记载,衡山位处星度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象衡器一样可以称量天地的重量,能“铨德钧物”,所以名衡山。又因轸星旁有一小星,名叫“长沙星”,此星主管人间苍生寿命(主长寿、子孙昌),而衡山古属长沙,所以南岳又有“寿岳”之称。自宋徽宗在南岳留下“寿岳”石刻和“天下南岳”题词后,“寿岳”之名更称于世,后人祝寿常称颂“寿比南山”指的就是南岳衡山;康熙皇帝在四十七年《重修南岳庙碑记》中的第一句话便是:“南岳为天南巨镇,上应北斗玉衡,亦称寿岳”;雍正十年上谕第一句话是“南岳为皇上主寿之山”,李白曾有诗称赞南岳为:“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这里的老人星指的就是寿星。可以说以寿为景自古以来在南岳可谓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如万寿宫、延寿亭、仁寿阁、寿佛殿等。2000年在中华寿岳——南岳衡山筑中华寿坛,铸中华万寿大鼎,创造了寿鼎文化的二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进一步奠定了南岳衡山“寿岳”、“寿山”的特殊地位,形成了南岳独有的福寿文化内涵。
★★★★★★★★★
衡山属花岗岩断体块山体。地近亚热带,年平均气温为11.2℃,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花草繁盛、山青水秀,森林覆盖率高达80%,1700多树种,600多科目,30万亩风景林,5.7万亩原始次森林,其中有弥足稀有的珍贵树种,如号称活化石的千年银杏,濒临绝种、世界罕见的绒毛皂荚,富有神秘色彩的摇钱树、同根生、连理枝等等。野生动物有锦鸡、竹鸡、大头平胸龟、穿山甲、野猪、狐狸等,是一座天然的生物宝库。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悠久的文化历史,使南岳成为一个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秀丽的风光引人入胜,五里景不同,十里一重天,素有三个胜地,四绝,四海之称。三个胜地即著名的旅游胜地,有名的避署胜地,独特闻名的宗教胜地;四绝指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水帘洞之奇,方广寺之深;四海即花海、林海、云海、雪海。春观花、夏看云、秋望日、冬赏雪是南岳四季风光特色。
由山麓远眺,但见群峰罗矗,层现迭出,其中以祝融、天柱、芙蓉(一说为云密)、紫盖、石廪五峰最为著名。
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相传燧人氏后代古代帝王“三皇”之一的祝融曾在此栖息奏乐,死后葬于此地,故名。峰为群山环拥,位于中心“独尊”位置。祝融峰之高,为衡山一绝。因其山高风大,故“草木坚瘦”、苍松低矮。峰顶有祝融殿,殿旁有望月台,还有风穴、雷池。相传风穴“每雨将作,阴风怒号自其穴而发”。雷池为古人祷雨的地方,旁有甘泉涌流。峰下有罗汉洞、舍身崖、会仙桥等景致。峰顶气象万千。当“烟霭未尽澄澈”时,“四望渺然不知所极”,如“大瀛海环之”。当月明星稀之时,则会感受到“人间朗魄已皆尽,此地清光犹未低”的意境。至于日出,更令多少登山者为之惊心动魄。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雅士趋之苦鹜,在此留下美好的诗篇。
紫盖峰,在南岳庙东。其形嵯峨有似麾盖,因以为名(一说有“紫霞华笼之状,其形如盖”故名)。诸峰皆向祝融,如“拱揖”之状,独此峰面南。杜甫有诗述及:“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竟相望。”峰顶有鹤泉、仙人池、翠麓岩、鹤鸣台、宝露台及天宝台等景观。相传宝露台系夏禹埋宝露瓮之处。峰有飞泉如素绢,“分映青林,直注山下”。朱熹在《紫盖峰》诗中吟咏道:
谁能张紫盖,杳杳来空中。
双双逼人清,对待两碧瞳。
我来待高秋,飘然御天风。
前驱二彩凤,乘予一苍龙。
芙蓉峰,在南岳庙北。峰有飞泉瀑布下灌田亩。相传赤精子曾授经于此,今留有讲经台。此峰风景极佳,《荆州记》称,衡山三峰极秀,一紫盖、一石困、一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非晴不见”。
石廪峰,在岳庙西南。其峰耸峙,远望如仓禀之形,故名。相传此“仓”有二石门,门开预示歉收,门闭则预示丰收,所谓:“时雨闻开阖,年秋识俭丰。”峰顶有陈真人炼丹台等遗迹。相传南朝刘遗民曾受指点在此峰觅“仙方上药”,因迷路不复至,故称当地为“迷津”。有诗咏此:“新陈四时雪,启闭一天风。上药何曾得,迷津路罕通。”
天柱峰,在南岳庙西北方向。其形如双柱,因名。山势俊伟,正所谓:“一柱通天镇火维,层标拔起势孤危。翠摩日蟠三楚,影落元湘带九疑。”
衡山不仅峰美,而且水也很美,不少飞流清泉奔突其间。一动一静,使得南岳更加多姿而迷人。据有关志书统计,主要有三涧、九溪、二十五泉、九池。三涧为灵涧,出自天柱峰下;寿涧,出自紫盖峰下;洞真涧,出紫盖峰东祝融峰南。九溪为舜溪、禹溪、清溪、明溪、双溪、渭溪、宏溪、云溪、夕阳溪。二十五泉为玉砂泉、鹤鸣泉、观音泉、梦应泉、甘泉、虎跑泉、夜乐泉、得道泉、浴丹泉、普客泉、悬泉、金砂泉、白鹤泉、卓锡泉、灵泉、洗药泉、白泉、雷霆泉、安乐泉、苍龙泉、一酌泉。九池为仙人池、长生池、浴丹池、法雨池、洗钵池、雷池、洗药池。
充足的雨量和江河溪流的环绕,盆地的地形,使七十二峰常笼罩在云雾弥漫之中。烟云的飘移变幻,为南岳群峰蒙上一层瑰丽而神秘的色彩,“衡山烟云”成为一大奇景。
★★★★★★★★★
根据《中国佛教文化大观》的描述:早在远古时代,衡山已被抹上浓厚的文化色彩,相传黄帝定五岳,衡山为南岳。这里有许多关于黄帝、炎帝的传说。据详和禹导水岷山之阳至衡山,还在岣嵝峰得金简玉牒治水之书,后人立有神禹碑以示纪念。周武王受命辨九州之国,正南称荆州,其山镇称衡。(礼记?祭法):“山林川丘陵,能祟对立面,为风雨,风怪物,皆日神。”清代以闰的历代统治者每年都有剑山神的活动,南岳衡山历来为享剑之山。现存的南岳大庙,即唐武德年间高祖李渊遗人修建的山祠,后经历代修建,至清光绪八年形成现在的规模。它是湖南最大的古建筑,位于衡山脚下,坐北向南。有正殿、寝宫、御书楼、般龙亭等。占地九万八知五百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宏伟壮丽。正殿中的七十二根大柱(象征南岳七十二峰),由石凿万,柱头还有精美的雕刻。大殿四周的石栏上,还有一百四十因四块汉白玉浮雕。表现的是《水经注》中的典故。周围环境极佳,据史载,通向岳庙的道路绵亘数十里,“夹道皆合魏松桂相间,连云蔽日,人行空翠中,而秋来香闻十里,计其数一万七千株”。岳庙正所谓“千杉翠拥,万瓦烟生”。
衡山是历代知识分子游历、讲学、休憩和陷居的绝好去处。唐代的韩愈、柳宗元都在此逗留过,李白、杜甫、王维、刘禹锡、陈子昂、韦庆物、贾岛、王勃、宋之问、张九龄等人都来过这里;宋代欧阳修、偿熹、张 等都在此游历和生活过。他们为山川所陶醉,留下许多动人的篇章。李白认为衡山是“江南之仙山”,具有“黄鹤之英气”。王维在《方尊师归南岳》中描绘道:“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瀑布松杉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韩愈在《谒南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中写道:“喷云汇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值秋雨节,阴风晦昧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 撑青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空。”衡山开云,从此被传为佳话。后人为纪念他,还在衡山县城西门高台上建开云楼,其岭称开云岭。钟灵山川,似乎可以予人以钟灵之气,许多文人学士都看中这块园地,在此讲学和研讨学问。见于记载的著名书院有邺侯书院、石鼓书院、胡安国书院、周濂溪书院、胡铨书院、南轩书院、甘泉书院、白沙书院、急东廓书院、集贤书院、文昌书院等。邺修书院即南岳书院,最先系唐朝宰相李泌子李繁为纪念其父曾在此隐居而建,们于集贤峰下。相传李泌、张九龄曾在此论道。石鼓书院位于回雁峰下,初建于唐朝,宋代重建,景祜年间宋真宗赐额并学田,与睢阳、岳麓、白鹿合称为四大书院。许多著名的学者在此留下他们的足迹。创办周濂溪书院的周敦颐(1017-1073),系北宋著名哲学家,其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创办胡安国书院的胡字国(1074-1138)系南宁产著名经学家,他的《春秋传》明初被定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创办胡铨书院的胡铨(1102-1180)系南宋学者。创办南轩书院的张式(1133-1180)也是南宋著名学者,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建甘泉书院的是明代著名学者湛若水(1466-1560),与王阳明为友。以其号相称白沙书院的陈献章也是明代著名学者。建邹东廓书院的邹守益(1491-1562),初讲学于石鼓书院,从学者甚众。衡山可说也是儒学延播鼎盛之山。
不仅如此,衡山还被称为道教的洞天福地,道教甚至早于佛教在此传播,但基本上也是始于晋,发展于南朝,盛于唐。见于记载的道观有数十处之多。其中有,建成于晋代的衡岳观、元阳宫、洞灵宫、招仙观、九真观;建于南朝的中宫、北帝院、九仙宫、西台观、西灵观;建于唐朝的紫盖院、圣寿观、田真院、寻真观、洞阳宫、紫虚阁等。现存的水帘洞古称朱陵洞,传为朱陵大帝所居,道教三十六洞天福地,此为第三。洞地紫盖峰下,上有谷地,下临绝壁,中有水池。水自谷奔泻而下,形成瀑布,甚为壮观。张居正诗“误疑瀛海翻琼浪,莫拟银河倒碧流。自是湘妃深隐处,水晶帘挂五云头”及毕田诗“洞门千尺挂飞流,玉碎珠帘冷喷秋”即咏此。水帘洞之奇也为衡山一约。衡山自古流传许多道教修炼成仙的传说,为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从全国范围看,佛、道教都盛行于唐代,但因李唐王朝尊李耳为祖,对道教更为推崇,故道教的发展应具备更为有利的条件。而事实上道教的影响远不及佛教。据唐末道士杜光庭所作《历代崇道记》,道士共一万五千余人,不及僧人二十分之一。据衡岳有记载的寺观来看,道教的观、宫不及佛教寺庵的三分之一。一些寺院是原道观改建而成。如柚几西北的西观台,相传最早为周穆王所建,陈代改为太初观,后改为寺,又如光天观,系道教二十二光天坛福地,大业中改观为寺,即上封寺。西有青玉坛福地,佛教改名为罗汉行道坛。灵峰寺建于五代天福年间,其西北有王母殿基,下有石刻真人像,原当系道教宫观。从一定角度上可看出佛长道消之势在衡岳,佛、道的分布大体是:道教宫观多集中在山之东北;而佛教寺院则多集中在山之中、西部。也有佛、道共处于一地的记载,如《南岳总胜集》载:“北有仰天台神庙尼寺基,亦有庵宇,僧道居之。”白马峰“上有庵宇,僧道居之”。
儒、释、道三家都在衡岳蓬勃发展,它们在斗争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本,就必须适应中国的国情,向中国的传统文化靠拢。无数佛教学者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这项工作。魏晋时期,佛教学者多用老庄玄学思想来解释佛教教义,以迎合上层社会的需要。南北朝时期,南岳高僧慧思在此基础上,还吸收中国道教的社仙方术思想。例如在他的《誓愿文》中曾发愿“成就五通社仙”以期长生。至于后来创立的禅宗,则完全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了。庄子的虚无主义思想和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玄学家的得利民忘言理论以及旷达放荡、纯任自然、蔑视礼法的性格,以及儒家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性善论都对禅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南岳高僧怀让对南宗禅的创立及其在南岳的传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道教对佛教产生影响的同时,佛教对道教也同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南北朝时期,道教菱中有许多宣传神仙长生的思想,而到隋唐时期则转向唯心主义理论的研究,这同佛教理论的渗透不无关系。唐代曾在南岳活动,并对南岳道教产生重要影响的道教大师司马承祯倡导五戒、八戒、十戒。这些戒律是在吸取了佛教有关戒律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至于他提出修炼主要在于修心,修心在于主静,以及“坐忘”、“静则生慧”等主张,显然源于佛教的“三学”。
★★★★★★★★★
衡山是佛教名山之一,自古以来这里寺院遍布、名僧荟萃,是万千信徒朝拜的圣地。据史载,这里祠宇寺观有三百余所,其中佛教寺庵约有百余所。从记载看,最早的寺院建于晋代,多数建于南朝、唐及五代宋以后新建的寺院已为数不多。《中国佛教文化大观》的统计与描述是:
建于晋代的寺院主要有法轮禅寺、会善寺。法轮禅寺,位于岣嵝峰,晋咸和年间建,号云龙寺。隋大业末年,高僧大明居之,至唐末迁移山下,五代时楚马殷更名为金轮寺,宋太平兴国中,太宗赐法轮寺额。这里“环寺杉松数万,每至风激,林响声若海涛”,诗云:“茂林深似海,古刹湛如渊。”寺旁有普客泉、道人亭。会善寺,在会善峰,建于晋咸和年间(326-334),时称重理寺,相传为十八高僧禅会之所。据唐朝沙门惠日所撰《十八高僧传》,十八高僧指陈之惠思、梁之惠海、隋之智张、大善、僧照、惠成、大明、惠勇、惠稠、惠诚、惠颤、善伏、昙楷、义本、义颢、悟实、道伦、智明。
建于南朝的寺院很多,有南台禅寺、福严禅寺、方广寺。其中南台禅寺,便为希迁大师驻居之地。福严禅寺,在掷钵峰,被称为岳中禅刹第一。陈太建中(569-582),法华宗先驱者惠思和尚自大苏山领众来此建立道场,因修《法华》、《般若》,故寺称般若寺。唐代南宗禅奠基人之一怀让禅师也曾结庵于此,为七祖道场。寺东北有磨镜台,相传,怀让曾在此以磨砖方式启发道一,使之“决然开悟”。这里古木参天,浓荫蔽地。怀让墓在台后,有唐碑“最胜轮塔”四字,传为裴休所书。寺周景致极多,有虎跑泉、马祖庵、三生塔(慧思墓)、七宝塔、坚固塔、玄泰塔、率桥等。风景极佳,有诗吟道:“掷笔峰高处,鳞排殿数层。有名千古寺,无念十方僧。”宋绍兴年间被焚毁,虽经修复,规模已远不及前。现寺内有大雄宝殿、藏经阁、斋堂、禅堂等建筑。除佛教殿堂之外,寺内又有岳神殿,属儒家神殿,寺兼儒、佛,可谓特色。主业寺在南岳佛寺中占有重要地位。方广寺,在莲花峰,梁天监(502-519)初,僧希遁结庵山上,为南岳十八高僧惠海和尚的道场。唐代,李白曾到此游,留有《咏方广诗》:“圣寺闲栖睡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满窗明月天风静,玉磬时闻一两声。”描绘出山中古刹的幽深和闲适。方广寺之深为衡山一绝。宋元丰中,山洪暴发,移寺于峰下。明再修缮。寺有正殿和祖师殿,侧有二贤,西有惠海和尚补衲台、洗衲台,附近还有石涧潭、黄河潭、黑龙潭等景观。云峰寺,后倚云密峰,前临禹溪,建于梁天监年间,高僧法磴,曾在此聚徒讲道。有会圣阁、齐云阁、养亭、清照亭、松风亭、观音泉、梦应泉。风景极佳,正如诗云:“绀宫清绝占奇峰,迥在朱陵宝界东,赏遍禅林归驭晚,禹溪叙日照丹枫。”
隋唐五代寺院很多,其中有上封禅寺、胜业禅寺等。上封禅寺,位于祝融峰下,原古先天观,隋炀帝时始易为寺。“其势孤峭特迥,禽鸟不能及”,下视众山如觞豆而已。因高寒,故秋初已结冰,虽盛夏亦夹服,木之高大者不过六七尺,万年松亦不盈丈。若烟云稍开,四望千里,使人心旷神怡,历来游赏骚人题咏甚多,僧齐已诗云:“猿鸟共不到,我来身欲浮,四方皆碧落,绝顶正清秋。宇宙知何极,华夷见细流。坛西独立久,白日转神州。”寺侧有风穴、雷池、龙年党、祝融庙基、青玉坛、白壁坛等。佛寺与儒、道遗址共存。胜业禅寺,在衡岳庙东,即古圣容寺。相传,夏禹建清冷宫以奉虞舜之像,唐武宗朝(841-846)废之,五代楚国马氏再建,改为报国寺,北宋政和中(1111-1118)改为神宵宫,后复为寺。寺内有株禹柏树,极为高大,“庭际虽广,一柏尽毙蔽”。寺的甘泉上筑有悦亭。寺中还有柳宗元所撰弥陀和尚第二碑。
此外,藏经殿也为佛教一圣地。因明太祖朱元璋赐大藏一部于此而得名。位于祥光峰下,殿极宏伟,周围林木繁盛。附近无碍林中还有三株“宝树”:“金钱柳”、“连理枝”、“同根生”。这里风景极为秀丽,“藏经殿之秀”为南岳四绝之一。
南岳是名僧荟萃之所,影响最大的除希迁大师和前文提到的南宗禅奠基人之一的怀让禅师、马祖道一之外,当推天台宗三祖师之一的慧思。
慧思(515-577),被追为天台宗三祖。俗姓李,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人。十五岁出家,“奉持守素,梵行清慎”。二十岁受具足戒,“道志弥隆”,“栖幽静,常坐综业,日惟一食,不受别供,杜绝周旋迎送,每日诵法华等经数年之间便满千遍。因读《妙胜定经》,开始修习禅观。时慧文禅师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乃往归依,从受正法。每天认真完成僧人常务,不怕劳苦,然时时不忘潜心修禅。终于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灰。后将自己悟得的道理,请教于鉴、最等法师,得到他伞兵赞许。研炼越久,领会越深。后游行各州,讲习禅学,其名远闻四方,学徒日盛。他以大小乘中定慧法,懯扬引喻推及其他。梁承圣三年(554),辗转来到大苏山,在开岳寺、观邑寺讲《大品般若经》,信徒日众。陈永定二年(558),于光城县齐光寺实现写金字经本并贮以宝函的心愿,并撰写《立誓愿文》,陈述自己双扬般若、广度众生的思想。陈光大二年(568)自大苏山带徒众四十余人人住南岳,继续倡导心学(修禅),当地信徒莫不归宗。陈主(废帝)迎他到建业(今南京),住栖玄寺,讲《大品般若》。鉴于当时南地宏重义门(理论),轻视禅观,于是双开定、慧两门,昼谈义理,夜间修禅,使禅法尽力于引发智慧、穷究实相。走所谓“因定发慧”的学道之路。陈主尊他为“大禅师”道谷倾仰。后又返南岳,继续传授禅法。他平时讲学,“善识人心,鉴照冥伏,讷于言过,方便诲行”,深得徒众爱戴。平时奉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则装以艾叶以避风霜。时人认为“自佛法东流凡六百载,惟斯南岳慈行可归”。陈太初九年(577),从山顶下到半山道场,大集门徒,连日说法,语极苦切,旋终。凡所著作,口授成章,无所删改。撰有《诸法无净三昧法门》二卷,《立誓愿文》、《随自意三昧》一卷、《法华安乐行义》一卷,《大乘止观法门》二卷等。慧思的中心思想虽属于《般若》,但他更推崇《法华》。认为讲《大品般若》只有讲到《法华》才讲圆顿义,这对于他的弟子智凯后来创立以《法华》为中心的天云贵宗学说,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故后来被推为天台宗的三祖,他的弟子很多,著名的还有新罗人玄光、大善,南岳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威等人。慧思在南岳的主要道场是般若寺,即后来“岳中禅刹第一”的福严寺,另外许多地方也留有他的遗迹。例如,天柱禅寺下有慧思三生塔;会善寺也曾是慧思禅会之所;高台禅院处,相传原有五百和尚居住,闻慧思将至,说:“山主即到,我辈当避之”。遂徙他所,石上犹留车辙痕,这些传说都说明慧思在此地影响之大。
第七章:南岳弘法五十年
在南岳秀美的风光之中,在深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在四方僧俗对佛法的无限渴望之中,希迁大师看到了未来。自天宝初年算起,他常住南台寺,兢兢业业、不辞劳苦,在南岳及附近地区,整整弘法五十年。他把他伟大的智慧留在了南岳、留在了人间。
五十年中,他穷其所力,广播佛法、培养弟子。不仅留下了《草庵歌》和《参同契》等重要著作,也用实际行动影响着学佛者和后来的人们。
他与江西马祖道一相互往来,两派法嗣兴隆,海内域外,声名远播,人们盛赞他们为“并世二大士”。
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希迁大师肉身成佛。唐德宗赐谥号“无际大师”,塔曰“见相”;清朝雍正十三年,加封石头希迁大师为“智海无际禅师”。
综观石头希迁大师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中唐时期禅宗南宗最出色的高僧之一。他绍继六祖惠能法师和青原行思法师的大法,在湖南弘扬曹溪宗风,和同时在江西弘法的马祖道一法师一起,造就了禅宗南宗蓬勃兴旺的局面。
作为曹溪传人,希迁大师禅学思想的基石是禅宗传统的“即心即佛”。在这一方面,他继承六祖明心见性,不假于外的宗旨,特别强调真如自性的本自具足。在人类社会由中古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历史进程中,这一主张的实质,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人格的觉醒。除此之外,希迁大师在“无情有性”的思想上,倡言“众生平等”、“凡圣齐同”。这一主张,传达了社会平等的时代要求。几百年以后西方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走的是同一条路。由此看来,希迁大师的思想,反映了人类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历史转折时期的时代要求,即使是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
希迁大师禅法的基本特征,是理、事关系的圆融会通。理事关系的实质是心、物关系。禅宗以自心自性为万物的本根本体,所以,以理为本,以事为末,理事之间的关系是明白无误的。
但心性本无,无可捉摸,要悟入理谛,又不得不藉助于格物即事。禅林诸宗诸派的分歧,也就在即事契理的方法、途径上。一般认为,北宗主张渐悟,比较重视事相,南宗主张顿悟,更看重理体。希迁大师的禅风则与众不同,一方面,他承认万法的本体是非空非有的真如法性,另一方面,他又透过真如遍在的思想,确认真如法性一一分布于万法。所以,希迁大师的禅风,理事并重,顿渐并存。但由于真如法性,一以贯之,等无差别,而万法殊相,枝叶分布,千差万别,所以希迁大师的禅法,既主张目见道,又主张即事而真。具体说来,希迁大师对理事关系的性质,从“回互”和“不回互”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所谓“回互”,指由于真如的普遍性所决定的事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性质;所谓“不回互”,指由于万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事理之间的独特个性。掌握了事理之间“回互”、“不回互”的特性,再从本末、明暗、尊卑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分析,最终达到理事圆融的境界,这就是希迁大师的禅法。
除了对佛学理论的贡献之外,希迁大师一生最重要的活动,是从事佛学教育的普及推广。他门下弟子众多,所谓“湖南海众”,可以想见当时盛传天下的盛况。他门下卓有成就的弟子也为数不少,其中不乏开宗立派的佛学大师。中唐以后形成的禅宗南宗五家,就有三家出于石头一系。希迁大师对中唐佛学繁荣以及后代禅宗繁衍兴旺所作出的贡献,除了马祖道一法师之外,几乎是无人可比。可以说,希迁大师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他留给后人的精邃的理论思惟之中,更突出地体现在他透过培养人才而造就的佛学兴励的局面,以及透过他的弟子们代代相传流衍至今的禅学禅风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希迁大师的精神,已经透过他的弟子们一代又一代的发扬光大,得到了永恒的延续。
除此之外,中唐以下的儒学革新,也蒙受过希迁大师思想的重要影响。如果说,韩愈与大颠法师,李翱与惟俨法师的交往还只是潜在影响的话,那么,希迁大师真如一贯、万法殊质的命题,对宋代理学家理事分殊的理论,就是直接影响了。此外,明代的左派王学被称之为“狂禅”,则显然蒙受了丹霞天然呵佛骂祖的影响。总而言之,作为一代高僧,希迁大师不愧为开宗立派的宗祖;作为哲学家,希迁大师对中国哲学的理论建设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不少禅学理论,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正因为如此,对于二十世纪的现代人,希迁大师仍然具有无尽的魅力。
第八章:《草庵歌》
吾结草庵无宝贝、饭了从容图睡快。
成时初见茆草新、破后还将茆草盖。
住庵人、镇常在。不属中间与内外。
世人住处我不住、世人爱处我不爱。
庵虽小、含法界。方丈老人相体解。
上乘菩萨信无疑、中下闻之必生怪。
问此庵、坏不坏。坏与不坏主元在。
不居南北与东西、基址坚牢以为最。
青松下、明窗内。玉殿朱楼未为对。
衲帔幪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
住此庵、休作解。谁夸铺席图人买。
回光返照便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
遇祖师、亲训诲。结草为庵莫生退。
百年拋却任纵横、摆手便行且无罪。
千种言、万般解。只要教君长不昧。
欲识庵中不死人、岂离而今这皮袋。
《草庵歌》是希迁大师的早期著作,经考证作于唐天宝初年,此时,他刚刚敕住南岳南台寺。通观全篇,本作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却寓意深刻,富有教化作用,十分适合普通学佛者阅读。所以,希迁大师当年经常在南台寺外的石头上向各位听法者诵读,影响极为广泛。
其中前四句叙述了大师结庵住山的用意。凡大修行人结庵住山,旨在了生脱死,而禅家的这种修行大多放在实际的行持中,所谓担水劈柴皆是修道,举足下足常在道场。
接下来的四句揭示了佛法的中道思想,也表现了禅师远离世间嚣尘垢染,发大心出生死流的弘誓。
“庵虽小、含法界。方丈老人相体解。上乘菩萨信无疑、中下闻之必生怪。”四句则是理解全篇的一个“方便”,大师把小小草庵比做大千世界,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就不难理解大师在全篇中其它主张与表达。
后面“问此庵”四句,意思是:坏与不坏,是站在分别法的角度上讲的;若站在不二法门上讲,即无坏与不坏之别。因为,那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真如法性是不增不减的,以故不管庵之坏与不坏,其真如法性本元自在。
“青松下”四句表明了大师矢志悟道,不慕世间玉殿朱楼而住草庵之宏愿。“住此庵”四句意思是无所不敷的佛法之本体是无向背之分的,而学人识得这一本体,唯有收视返听,回光返照自性,才有可能体悟得到。“遇祖师”四句为大师警勉之语。
最后四句表明了大师不昧正法之见,也表现了大师以般若之智观照色身(皮袋)而返归灵根之思想。
第九章:《参同契》
竺士大仙心,东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
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色本殊质像,声元异乐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
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
当明中有暗,勿以明相遇。
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
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
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住。
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
触目不见道,运足焉知路。
进步非远近,迷隔山河固。
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参同契》是希迁大师禅学思想的总结。相传大师因读《肇论》至“圣人会万物为己”句,得到启发,对于《肇论》中所说的“法身不隔自他,圆镜体现万象”之旨深有契会,于是有《参同契》之作。“参同”二字,原出于道家,希迁盖取其意,以发挥他的以“回互”为眼目的禅法。其所谓“参”是指万殊诸法各守其位,互不相犯。其所谓“同”,意示诸法虽万殊而统于一元,以见个别之非孤立地存在。而他所创倡的“回互”,则指见于万殊诸法间的互不相犯而又相涉相入的关系。修禅者领会此旨,于日用行事上着着证验,灵照不昧,是谓之“契”。他把这种思想导入禅观,加以发挥,丰富了禅法的内容,遂开辟了他这一系的宗风。《参同契》中反复阐明一心与诸法间的本末显隐交互流注的关系,以见从个别的事上显现出全体的理的联系。要是将理事分开来看,则“执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如果统一起来看,则每一门都有一切境界在,即所谓“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这里面有相互含摄的地方,也有互相排斥的地方。中间说到诸法自复其性,如子得母,以见会末归本之不待安排;同时一法体而用(动态的)处(静态的)兼具,而彼此互相倚待,如明暗相生,往来转化,展转无住。能这样地体认一切事象,自然事存理应,举足知路,而达到“即事而真”的境界。其禅法运用之妙,圆转无碍,如环无端。和希迁同时异派的禅家马祖道一,对于希迁大师的禅风,常有“石头路滑”之说,很足以道出它的特征。
希迁大师的禅风,显然带有哲学的思索的倾向,和同时的马祖道一之盛倡大机大用相比较,它是近于静态的。因而他所创倡的禅法,也可以说就是一种禅思想。这种思想,以后还结合了坐禅而续有发展。承受希迁付法的药山惟俨即常事闲坐,并有“思量个不思量底”之说。再传到云岩昙晟(782—841),又提出了“宝镜三昧”法门,以临镜形、影对显的关系,说明由个别上体现全体的境界。续传到洞山良价(807—869)、曹山本寂(840—901)师弟,都向这方向发展,成为曹洞一派。他们更从事象各别相涉的关系上建立了偏正回互、五位功勋等等说法,禅法的运用愈趋细密。曹洞一派和同时马祖下再传临济一派,并世各行其是。临济宗风以棒喝峻烈著称;而曹洞禅则回互丁宁,亲切绵密,颇重传授,表现出慧能门下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两大系各自发展,形成不同宗风之显著的对照。
希迁大师的禅法,还经他的门下天皇道悟弘传,到五代时,更衍为云门、法眼两系,他们同样着重在“一切现成”,都和希迁所主张的“即事而真”的宗旨一脉相通。禅宗五家中,沩仰一家早绝,其余四家除临济外,曹洞、云门和法眼三家,在传承上都渊源于希迁。曹洞禅后传入日本,迄今传习不衰。法眼的再传也曾繁衍于高丽,对于国内外的禅学界,希迁大师的禅思想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希迁大师的门下颇多,著名的法嗣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招提慧朗、兴国振朗、潭州大川、潮州大颠等。惟俨在同门中最受希迁器重,他传法于云岩昙晟,昙晟传洞山良价,良价传曹山本寂和云居道唐。后曹山一脉中断,赖云居门下单传,到了南宋而再兴。另一方面,道悟传龙潭崇信、信传德山宣鉴、鉴传雪峰义存而续传于云门文偃,行化自南而北。义存的别系经玄沙师备、地藏桂琛而传法于清凉文益,为五家中最后出的法眼宗的开祖。文益的再传永明延寿(904—975),着有《宗镜录》一百卷,导天台、唯识、贤首以归于宗门,集禅理之大成。延寿又以禅来融摄净土法门,开后世禅净一致之风,尤为中国佛教从教、禅竞弘转入诸宗融合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第十章:《心药方》
慈悲心一片
好肚肠一条
温柔半两
道理三分
信行要紧
中直一块
孝顺十分
老实一个
阴骘全用
方便不拘多少
大师在南岳弘法期间,曾劝告世人曰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十味妙药,方可成就。于是他用十分明了、甚至幽默的语言,为我们留下了以上令人叹为观止又不得不由衷敬佩的十味心药方。
他告诉众人,要将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
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以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况此方不误主雇,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偈曰:
此方绝妙合天机
不用卢师扁鹊医
普劝善男并信女
急须对治莫狐疑
我们不得不叹服这是怎样的智慧和心胸!
无须过多解释,相信每一个心存善意,渴望快乐的人,都可以从希迁大师这不动声色的教诲中得到无穷的启示!
第十一章:今昔南台寺
南台寺在福严寺下方两里许,于瑞应峰下,素有“天下法源”之称。它建于梁天监年间,原是海印和尚修行的处所,在寺院后左边的南山岩壁上,有一如台的大石。据说当年海印和尚常在这块石上坐禅念经,所以寺名“南台”。现在台边还清晰可见“南台寺”三个径大二尺的大字,左边有“梁天监年建”,右边有“沙门海印”两行直刻小字,该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台寺名声很大,海内域外的佛教徒对它非常崇拜。这不仅它是六朝的古刹,历史悠久,更重要的还是因为石头大师的出现。
南台寺自唐代创建后,曾经废圮,直到宋代乾道元年(公元一一六五年) 才得重新修缮。明朝初年,寺院荒废。明弘治年间,元碍和尚重建。清初,寺院又废圮。有些僧徒乘机分移寺产,在山下岳庙旁各建小寺,自称南台嫡系正派。
光绪年间衡阳人淡云和尚与其徒 ,见新老南台真伪并出,“争利于禅林,有辱佛门”,便下决心重振南台正宗。光绪十六年(公元一八九0年),他找到了南台寺旧址。募捐一万八千余贯,光绪二十八年(公元一九0二年)开始动工,历时四年,到乙已年(公元一九0五年)将寺建成。寺宇规模宏大,超过历代所建的规模。南台寺有四部分, 山门挂“古南台寺”匾额。二进为弥陀殿。里面有欢喜佛像,坦腹露胸,满脸笑容,谁看了都会欢喜他。正门前有“南台禅寺”门额,三进为佛殿,有塑像饰龛,四进为法堂、祖堂、云水堂。两厢各有斋堂、禅堂、客房等。寺中大小舍房一百余间。
光绪癸卯年间(公元一九0三年),日本曹洞宗法脉高僧梅晓和尚(六休上人),自称是石头和尚第四十二代法孙。专程来南台寺。这时南台寺的重建工程正在进行,梅晓见屋基楚楚、砖墙厚实,规模宏大,十分高兴。当即向淡云和尚提出:寺宇落成,愿赠“藏经”一部。淡云和尚表示乐意接受。他回国后第四年(公元一九○七年),就率瓴日本佛徒数十人,亲自护送到南台寺,并举行了隆重的赠经仪式。这是当时一件盛事。它成了中日友好往来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自梅晓赠经以后,至今日本佛教徒不时派出代表团来南台寺礼祖。南台寺为中日友好交往树立了友谊的丰碑。
现在的南台寺,仍保持清末修复时的规模,由山门、弥陀佛殿、大雄宝殿、说法堂、祖堂、云水堂等建筑组成。入山门后至弥陀佛殿,殿内供奉弥陀佛像,再后行至大雄宝殿,内供佛像。大雄宝殿后有说法堂、祖堂、云水堂,两侧则有斋堂、禅房等。四周绿荫蔽日,古木森茂,寺前有一片落叶杉林,名叫水杉林。树高达二十余米,直插云天,羽状针叶,树影婆娑。 1983年,南台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南台寺有一条小路通南岳古镇。中经一个大石坡,石坡间有石磴数百余级。在岩石上,好象天梯架于岩壁上,故名天生磴。梯下悬崖峭壁,有挂着铁链的石栏杆,山坡旁边有一石,名叫金牛石,相传上面印有金牛足迹。明正德十年(公元一五一五年)秋天,夏良用在金牛壁刻上了一首诗云:“手招黄鹤来,脚踏金牛背。尘世无人知,白云久相待。”沿山坡下行四里即到黄庭观,从此走上坦道,便可迤逦直达南岳古镇。如今南台寺已修葺一新。一九八一年泰国华侨黄彰任先生捐赠铜佛一座,供在寺中殿堂上,为古刹增色不少。
1987年,宝昙大和尚出任南台寺方丈,成功地举行了南台寺方丈升座典礼。在任期间,建南台寺居士楼,建斋堂,筹建金刚舍利塔,改建方丈室、藏经楼、祖堂、思本堂。短短几年,南台寺发生了覆天盖地的变化,古刹重新成为南岳上的一道靓丽风光,海内外善男信女至其拜者难以计数。古刹每年举办一次水陆大法会,1992年成功举办了解放后湖南第一界传戒法会,1300的受戒人员齐聚南台寺,盛况空前。
第十二章:南岳佛教协会
南岳佛教协会成立于1954年4月,现有僧众221人,99年11月换届,现为第六届。理事23名,常务理事9名。会长释惟正,副会长:释宝昙、释大岳、释怀泉,秘书长释怀泉(兼)副秘书长:释演明、释玺岳、释怀恒、罗步庵。会址设在南岳祝圣寺。
多年来,南岳佛教协会在释惟正会长的带领下,认真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加强了对佛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带领佛教徒自觉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受信教群众自愿捐款和海外人士没有任何政治条件的捐款以及自筹资金达1.2亿元,修复了祝融殿、上封寺、福严寺、南台寺、祝圣寺、大善寺、香山寺、南岳大庙西八寺等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建南台寺金刚舍利塔,总面积达十万余平方米。还恢复各类佛像1500余尊。法物、神龛等宗教设施6000余件。二是积极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自85年来,举办了5次传统庙会、各种大型法会20余次,特别是1992年南台寺、1993年祝圣寺、1999年南台寺、大善寺举办三坛传戒法会,来自全国各地受戒弟子达1800余人。三是积极弘扬佛教文化,参加并支持拍摄了《南岳传奇》等电视剧,出版《南岳大庙》、《南岳名刹》、《南岳名僧史趣》、《祝圣寺》、《南台寺》、《福严寺》、《方广寺》、《上封寺》、《天下南岳佛教圣地》等旅游丛书20万册,摄制《南岳禅风》光碟5000盘。四是努力加强佛教队伍建设,提高教职人员爱国爱教觉悟、文化素质。近几年来,举办了宗教政策、法律学习班3次,参加学习达400多人次。此外,还选送了30名佛教徒到佛学院学习。五是积极开展国际交往活动,1981年、1983年、1984年、1986年、1990年、1996年接待日僧访问团。1994年释宝昙出访日本,1995年释惟正、释慈茕、释大岳出访日本、韩国;1999年,释怀泉出访韩国;2000年,释大岳、释怀泉出访日本。六是积极为灾区人民、希望工程、特困职工、贫困农民、贫困学生捐款捐物,近10年共计200多万元。
1996年11月12日,经多年筹备和各级政府的鼎力支持,南岳佛教协会在中国佛教协会和湖南佛教协会的领导下,成功举办了“石头希迁及曹洞禅学术研究会”,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法师、专家、学者、护法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期间,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大和尚亲临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湖南省委统战部、省宗教局、长沙市委统战部、市宗教局的主要领导也亲自到会看望了各位代表并听取了学者发言。这次会议被各方人士认为是有史以来,针对希迁大师的佛教研究中,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研讨会。
★★★★★★★★★
南岳佛教协会会长释惟正,俗名梁瑞芬,男,1927年生,湖南耒阳县人,汉族,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衡阳市佛教协会会长,南岳区政协副主席,祝圣寺住持。
惟正会长1942年在耒阳城南寿佛寺出家,礼智度法师为师,1947年在耒阳天中寺受具足戒;解放前夕曾为湘南游击队做过联络工作。1958年调南岳佛协任秘书,1959年去中国佛学院学习,毕业后回南岳工作,1962年当选为南岳佛教协会副会长;1963年被选为南岳县第一届人大代表,县人大委员会委员;1977年选为耒阳县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耒阳县第一届政协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第四届委员;1982年、1987年、1992年分别当选省政协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常委;1987年、1992年分别为南岳区第一届、第二届人大副主任;1997年为省政协第八届委员、衡阳市政协委员、南岳区政协副主席;1985年当选为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1989年当选为南岳佛教协会会长;1989年前后,他为落实宗教房产政策费尽千辛万苦,协助党和政府落实上封寺、大善寺、福严寺、南台寺、祝圣寺等宗教活动场所13处,面积达32051.92平方米,逐步落实僧尼归寺达60余人。筹集数千万元资金,修缮了祝圣寺、南岳大庙西八寺、祝融殿、藏经殿、香山寺等大型寺院。2000年选任祝圣寺方丈(住持)。
因工作突出,惟正法师曾先后获各级党和政府授予的各种荣誉奖励。1995年,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成绩显著,受到南岳区人民政府嘉奖;1996年在中国旅游购物节暨旅游商品展销会中,被南岳区委、区人民政府评为先进个人;2000年在湖南省宗教界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活动中,成绩突出,被湖南省宗教事务局、湖南省宗教自养协会评为先进个人;2000年,被湖南省政协办公厅、全国政协、人民政协报社列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成立50周年重点宣传人物。2000年,因他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突出贡献,业绩被载入大型文献《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2001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业绩被中国名人志编纂委员会载入《中国名人志》史册中。
南岳佛教协会副会长释宝昙,俗名赵墩煌,男,1925年8月出生于湘乡市巴江乡,汉族。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南岳南台寺和湘乡云门寺方丈、南岳区政协委员、湖南省第九届人大代表。
他一岁多就失去了生母,六岁时就随父在家乡小庙里吃斋、上小学读书。1934年到南岳后山野鸡潭礼镇宗上人正式削发出家,1935年到衡山福田铺白云寺当小沙弥。1938年冬在南岳上封寺受具足戒。1939年在南岳祝圣寺佛学讲习所就读,其间曾参加南岳佛道救难协会的抗日活动,1943年佛学讲习所被迫遣散,宝昙回原籍永丰镇南岳殿,解放前夕回到衡山福田白云寺,一直到1952年后去湘潭市海会寺参加僧尼自救工厂,学习织布,在海会寺住了七年。1957年重返南岳,在曼慈法师支持下,代理南岳佛教协会秘书长职务。1980年由明真上人介绍到北京广济寺即中国佛学院任教。1982年衡山县委统战部落实宗教政策,返回湖南南岳祝圣寺。1983年参学于广东丹霞寺、再去南京栖霞山执教。1985年回到南岳上封寺。1987年任南台寺方丈至今。从1988年到1992年他把南台寺全面翻新扩建,并且每年举办一次水陆法会。1992年9月南台寺举办解放后湖南第一届传戒法会。1994年他又着手筹建金刚舍利塔,经过四年努力,新建一座高49米的九级金刚舍利塔,巍然耸立于寺后瑞应峰之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他的倡议下,带领弟子先后恢复了江西乡宝税禅寺、岳阳圣安寺、湘乡云门寺、衡山镇南寺等数座丛林。
宝昙法师1988年至1995年任衡阳市政协委员,1996年至今为南岳区政协委员,1998年当选为湖南省第九届人大代表。
南岳佛教协会副会长大岳法师,俗名蓝贵文,原籍湖南省茶陵县平水镇把集村,1963年1月1日出生。1979年高中毕业。1980年后在家务农。1982年于南岳祝圣寺出家,礼明真法师为师。1984-1988年就读于北京中国佛学院。论文《识的作用》,被收入《中国佛学院八八届学僧论文集》。毕业后,留校工作,并于1988年至江西云居山依一诚和尚受具足戒。1990年冬,回南岳。于1991年被增补为南岳佛教协会副会长,1994年被选为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1995年,任福严寺住持,在他的主持下,福严寺大修了大雄宝殿、祖堂和方丈室、禅堂、斋堂、招待所等处,扩展了寺院前坪,新砌了护坡,美化了周围的环境。
1991年任湖南省青年联合会常委,1995年任南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9年任衡阳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2002年任广西桂林栖霞禅寺住持,2003年为湖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南岳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怀泉法师,俗名张泉明,湖南省桃源县杜坪乡人。1981年高中毕业后,从事土木建筑等工作。1982年开始信仰佛教。1989年春到南岳南台寺剃度出家。1989年9月至1990年7月就读于在南岳佛学讲习所,1990年7月考入中国佛学院深造,1994年5月毕业后回湖南,任湖南省佛教协会办公室主任、麓山寺副寺兼知客、石门夹山寺住持。1995年4月到南岳南台寺任监院,1995年11月到南岳佛教协会工作。1996年6月增补为南岳佛教协会副秘书长。1998年11月兼任大庙佛教组组长。1999年11月当选为南岳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至今,现为衡阳市政协委员,南岳区政协常委。曾先后参学于韩国松广寺。作为僧家教伽教育代表团成员曾出访日本佛教著名学府、著名寺院及港、澳、新、马、泰等佛教圣地。
第十三章:大师公案辑录
石头本不失
祖(青原行思)曰:子何方来?
师曰:曹溪。
祖曰:将得甚么来?
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祖曰:若恁么,用去曹溪作甚么?
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
师又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
祖曰:汝今识吾否?
曰:识又争能识得?
祖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
会佛法人得
门人道悟问:曹溪意旨谁人得?
师曰:会佛法人得。
曰:师还得否?
师曰:不得。
曰:为甚么不得?
师曰:我不会佛法。
谁缚汝?
僧问:如何是解脱?
师曰:谁缚汝?
问:如何是净土?
师曰:谁垢汝?
问:如何是涅槃?
师曰:谁将生死与汝?
江西力士
师问新到:从甚么处来?
曰:江西来。
师曰:见马大师否?
曰:见。
师乃指一橛柴曰:马师何似这个?僧无对。却回举似马祖,
祖曰:汝见橛柴大小。
曰:没量大。
祖曰:汝甚有力。
僧曰:何也?
祖曰:汝从南岳负一橛柴来,岂不是有力?
长空不碍白云飞
道悟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不得不知。
悟曰:向上更有转处也无?
师曰:长空不碍白云飞。
问:如何是禅?
师曰:碌砖。
问:如何是道?
师曰:木头。
石头路滑
邓隐峰辞马祖,马祖曰:甚么处去?
曰:石头去。
马祖曰:石头路滑。
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便去。
纔到石头,即绕禅床一匝,振锡一声。问:是何宗旨?
师曰:苍天,苍天!峰无语,却回举似马祖。
马祖曰:汝更去问,待他有答,汝便嘘两声。
峰又去,依前问。师乃嘘两声。峰又无语,回举似马祖。
马祖曰:向汝道『石头路滑』。
蚊子上铁牛
药山惟俨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山罔措。
师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山禀命恭礼马祖,仍伸前问。
马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山于言下契悟,便礼拜。
马祖曰: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
山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
马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
大颠入门
大颠问:古人云,道有道无俱是谤。请师除。
师曰:一物亦无,除个甚么?
师却问:并却咽喉唇吻,道将来?
颠曰:无这个。
师曰:若恁么,汝即得入门。
学人本分事
京兆府尸利禅师,问师:如何是学人本分事?
师曰:汝何从吾觅?
曰:不从师觅,如何即得?
师曰:汝还曾失么?兆乃契会厥旨。
慧朗无佛性
潭州招提寺慧朗禅师,始兴曲江人也。
初参马祖,祖问:汝来何求?
曰:求佛知见。
祖曰:佛无知见,知见乃魔耳。汝自何来?
曰:南岳来。
祖曰:汝从南岳来,未识曹溪心要。汝速归彼,不宜他往。
朗归石头,便问:如何是佛?
师曰:汝无佛性。
朗曰:蠢动含灵,又作么生?
师曰:蠢动含灵,却有佛性。
曰:慧朗为甚么却无?
师曰:为汝不肯承当。朗于言下信入。
住后,凡学者至,皆曰:去!去!汝无佛性。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