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佛教历代传法大事记
嘉兴佛教历代传法大事记
——《嘉兴佛教历代传法大事记》编辑出版缘起——
释迦性空
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三国时期才广为流传。隋唐时代达到了鼎盛,经历了宋、元、明、清,以其独特的魅力显示于世人面前。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道德和社会风尚等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而在汗牛充栋的中国古今史书中,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能从古至今,逐代记载地方佛教重要史事的书。嘉兴佛教曾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教义发达,高僧辈出,七塔八寺,蛮声中外,有鉴于此,佛教协会决定编辑出版《嘉兴佛教历代传法大事记》,由庄一拂老先生执笔,本书按照尊重历史的原则,以详尽的手法记录了嘉兴地方的佛教历史,在行文上,力求简明、扼要、清晰。在编写过程中,对大量古今有关史料进行了仔细查对,力求做到准确,事件清晰。编者的意图,是要使读者通过此书了解史实,研究历史,激发广大信众的爱教热情和护教的使命感。
人类佛教的历史,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仅管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但是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佛教文化却从未中断过。
本书于1990年完成初稿,它记录了自三国时期至近代嘉兴佛教界的历代弘法大事件,记载了大千世界,茫茫人海和岁月流逝。透过这些历史事实,大致可以看到,嘉兴佛教是怎样由洪荒的原始时代进入文明时代,怎样从昨天走到今天。
尊重和珍惜历史,并不只是缅怀过去,更重要的是为广大的信教群众引导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明确知道自己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观、道德观,怎样为佛教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于多方因素,本书在完成初稿后十多年,一直没有出版发行,直到今天出版工作才得以进行,本书旨在弘扬佛法,以古鉴今,同时也希望它能赢得广大信教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阅读和指正,并能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充实,不断改进,日臻完善。
二零零一年十二月一日
嘉兴佛教传法大事记
箨山居士庄一拂
前 言
佛教究竟是一种宗教,也是人类文化形式之一。不能否定他在二千五百年前已创造出无比丰富的哲学上的成就。古代的文化,主要是印度文化,在不同程度上为宗教世界观所渗透,他具有一种潜在的生命力,在我国东汉后期输入的佛教,开始着两国民族间文化交流。不仅仅限于最高的文化艺术典范,虽然佛教起源于天竺(印度),但是他的发展却在中国。通过它许多佛法的宗教理论,开始就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的哲学论证来自成其宗教理论体系。其间逻辑、辩证的方法,确是相当精细丰富。同时伴随而来的文学艺术切韵和音乐(因明),从而可以扩大了知识领域,佛教自西汉末输入中国以后,影响也一直在扩大。进入隋唐两朝,已达到最高度。国家对寺院的控制,也有了一定管理,无形建立起寺院经济和传法系统的世袭制度。因早在南北朝末期,佛教开始自创宗派,偏奉一经,以立法门,各宗派大师,都想解释他所专奉的经典,意图贯通异说。宗派成立,实际上已变天竺式的佛教,逐渐为中国式的佛教了,尤其是禅宗南宗一出,佛教各宗派为之风靡,“释迦其表,老庄其实”,主要是庄周思想,可以说在唐代佛教,早已中国化了,到了两宋,又几乎是儒学化了,中国没有一个力量,可以战胜佛教。即使是朝廷用政治手段毁弃佛法,儒家以礼教之尊严排斥异端,但接着相返地佛教更大昌炽盛,灭佛以后,必有各种护法者出现,让佛教再兴。佛教是衰乱之世的流行产物,“有救世助化的大作用”,当时佛教的传播,对东亚诸国的文化交流,影响不在唐一代之下,中日两国文化学术方面交流中,作用十分明显。我们江南之有佛法,乃是自三国孙吴始,我们嘉兴是古檇李地,到秦立郡县,属会稽为长水县,就是现今的嘉兴市区,唐代乾宁三年,筑起郡城。其后“民物渐繁,文明日盛,平素信仰佛教,多以薪葬”,是佛教在民间早广泛流行了。佛经开始传入中国,从东汉明帝十年至献帝延康元年一百五十四年中间,那时佛教对于民间尚无迹象可寻,只有西域商人,立寺于都邑,以奉其佛像。“魏承汉制,亦循前轨”。西来的胡僧,也只能从事佛经翻译而已。作为“镇静”哲学的佛法,在江南地区唯一个大城市开始,我们亦只能从三国吴大帝赤乌四年(241)起作一传法大事简介。
三国吴大帝赤乌
赤乌四年(241)
康居沙门会来吴至建康,吴大帝使求佛舍利,既得之,即为造塔。自是浮图始建于中土,而吴中特盛,时权已制江左,而佛教未行, 虽有支谦为权所重,翻译梵典,而像寺尚缺, 康僧会振而兴之,始有佛寺,故号建福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吴帝并建金陵之保灵,太平之万寿,海盐之金粟,故嘉兴之佛寺以金粟为首。吴帝夫人更于海盐建法喜寺。康僧会游方至金粟寺,施茶于此,因名茶院。晋武帝太康元年九月,师示寂,真身不朽,曾供金粟云,后嘉兴魏塘(嘉善)之慈云寺,亦创自三国。
东晋成帝咸康
咸康六年(340)
东晋选部尚书徐熙(一名恬),因其嘉兴之别业井中发光,乃舍宅为寺,赐名灵光。秀水朱彝尊在鸳鸯棹歌中有这样一首诗:“宝带河连锦带斜,精严寺古黯金沙。墙阴一带游人少,开遍年年梓树花。”精严寺一响是嘉兴的佛教僧纲司,寺在郡城的中心,“邻于阛市,寺亦为市;僧居于市,僧亦为市”,既久而盛,乃分居立户,世俗称之为“房头”。精严的寺名始自宋大中祥符之间(1010年左右)但寺的建立基础,却远在东晋咸康六年(340)距今约1640年,名符其实的古寺了。灵光井在山门东首,绕以红垣,其水清莹有光耀,人汲以疗病,从来没有干过。井前原有沟百丈,沟石光润如玉称为名蹟。宋郑獬有灵光井诗云:“玉甃祥光发,难藏世上名,定多神物护,一饮百疴轻。”
灵光寺在唐朝时代,戒律很严,闭门精进,高僧辈出,高宗龙朔中(约661年),西域人僧伽大师,曾卓锡灵光寺。见民家鱼梁矰弋交互,苦谕宜别图生计,改业颇众。唐诗人李白有“僧伽歌”。大历间(约770年),有法相律师;城南长水塘人,姓俞,七岁投师受经法,弱冠即往长安安国寺得满足戒,就长安学习昆尼道许部同异,莫不该宗。经十一年,蔚成其业,始传法归来,请学者如林。吴郡开元寺置戒坛,法相预临坛之选,寻推为寺纲管,恒施二众归戒。每有鸟棲于座不去。在会昌元年(841)逝世,年八十九岁。弟子有清濬、清高等,都能精持戒律,哀帝天佑间(约907年)有皓端法师,秀州郡人,九岁入灵光精舍,承受经法,一若温习旧业。弱冠受具戒,寻投金华云法师学名数一支并《法华经》。后受吴兴缁伍所请讲论焉。吴越钱鏐召于罗汉寺演训,并在真身塔院宣道。时有天台教师玄烛者,皓端依附之,果了一心三观,遂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归。在灵光身无长物,居不施关,坐唯一榻。以宋建隆二年(961)坐灭于灵光本房,容貌如生。三日焚之于城西,年七十二岁,凡著述《传录记赞》七十余卷。入宋大中,祥符间(约1010年)有洪敏法师,天台上祖慈光悟恩弟子,长水子璿初从其学《楞严》。宋初法宝律师七传之钱塘允堪(1005-1061)专弘律部,依照戒律在秀州精严寺,苏州开元寺成立戒坛,每年度僧。皇佑间(约1050年)有道欢法师者,曾被邀请开讲于真如塔院讲堂,丞相司马光有《法堂记》叙其事。
精严寺到了南宋淳熙五年(1178)郡守韩彦质议请于朝,变律为禅,改为十方禅刹,籍寺中所有命诸(方)选一道行可以经理者。僧众推以十六辈僧论,论于其末择一年未五十之永祚(景寿)主之。先信后施,无有龃龉,于是“化荆棘为道场,辟市井为佛地,易土木为像设,改喧闹为禅观”了。(见《万历秀水县志》,引王希吕《精严寺记》)
精严寺有五台山,在寺之山门外,如列屏障,上面立有五台院,苍松翠竹,爽嵦独美,山与伍胥山同为嘉兴之胜。到了现在基土山地的形势,遗蹟还可寻觅,这也南宗时宝安禅师所起造的。禅师姓夏,亲运土石,堆作五台山,其苦行毅力,确然惊人,僧腊八十余岁,犹不衣丝缕,寝卧乱草之中,卒后肉身不坏,荼毗时有白鹤冲天而逝。寺的西南隅,有木纹观音殿,相传宋初有大木浮水来止寺傍,里人取来刻成观音大士,眉目面纹,不费雕琢,俨然法相,因建殿祠之。在宋宣和间,嘉兴大旱,祈雨有验。到元代兵燹,沦没并废。
明洪武间,一度定为天台讲寺,后来仍复为精严禅寺,寺有唐咸通七年(886)造的《尊胜陀罗尼经》八行的石幢,还造有每面九行的石幢《两浙金石志》载之,今并见存。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嘉兴明伦堂前疏浚河渠,割了精严寺的北岸,屏以崇垣(俗称照墙)现在精严寺后的东侧存有“藏经阁”已是拆毁后易地重建的。起初原是建造在大殿后埭的。方丈桂岑,是济运法嗣,他能够写擘窠大字,还善篆刻,是个艺僧,他特地到北京去请“龙藏”来寺供奉,但这所藏经阁,挡在秀水学宫的前面,虽然隔了河又有照墙,可是造来比学宫更高,正是秀水县连科没有考举人之下,不怪自己没学问,怪起和尚破坏风水,大兴问罪之师,将新建的藏经阁拆得干干净净,等到桂岑护藏回来,已变成一片瓦砾之场,桂岑一气之下就云游去了。不几年,徒弟愿新(古真)后尊旧制建阁于东偏梧桐房隙地,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造成翁松禅为书“龙藏”两字的匾额。刘颂年《重建精严寺藏经阁记》云:“精严寺为禾中首刹,晋僧卓锡于此,据徐尚书宅故址,以竹林园为给孤园,起梵宫乃成净土,宋祥符中始赐今额,国朝因之赐给部牒,命颁龙藏,诏以加意护持。二百年来,桑门称盛,旧乎唐之变,南朝四百八十寺悉毁于兵,此刹也罹于厄。岁甲子(1864)寺僧济延和尚光复旧观,不假擅施,数十年锱寸经营之,用葺垣墙,建起栋宇,凡寺门禅堂,暨丈室僧寮之属,规模渐敞,轮焉奂焉。济延既圆寂,其徒桂岑有重请龙藏之志,飞锡北行,呈乞大师乞奏,先期由监院僧道秀(大溶)辟地建阁,以为供奉龙藏之所,阁既建,而郡之绅士病其陵黉空,议令改作,比桂岑护藏归山,而阁已瓦砾矣。不数年愿新入主方丈,冀有以成之,而未之逮。癸已之岁(1893)复以遵旧制建经阁为请,格于士论,莫之决。余曰:“寺东偏有隙地乎?”曰:“无矣。”适有梧桐房僧余天起而请曰:“经阁之建不可以乙,僧有地亩七分有奇,愿舍之。”询之诸绅士。佥曰:诺。于是鸠工庇材,架檀竦栋,丹青菡兰,轮涂莲花,期年而落成。是役也,创于十九年四月,成于二十年三月(1894)虞山翁同和成其额,复匀余文以记之。余以愿新、余天之志行,不可淹没而彰也,爰不辞而为之记。”“光绪二十年谷旦知秀水县事金额刘颂年撰。记赏戴花翎一品封典兵部武选司主事邑人钱发荣书丹,主持古真监院,大沧同立石,副寺慧海督刻。”
精严寺有神针永徹,俗名环照,性恬淡,幼即出家于寺,精金针术,能开一、二十年瞽目,兼善写兰竹。
弘一法师演音,曾来精严寺嘉兴佛教学会,藏经阁大藏书签,皆弘一手笔也。
哀帝兴宁二年(364)
朝廷诏剡山法师竺替讲《般若经》于宫中,替辞还山,诏支遁相继讲法。替还山,道经檇李,舍于魏安抚园中,魏钦其道行,遂舍其园地为精舍,请驻锡其间,即后之嘉兴祥符寺。到梁武帝时,普遍盛行水陆法事,故又称水陆院,祥符寺之滥觞也。
安帝隆安元年 (397)
东晋云巢法师,云游择胜,到达嘉兴,得到城北秋泾佛教信徒卜本常舍地一方,立通圣兰若,卓锡于此,“拮据焦勋,诛茅索淘,仅营幽构,粗循矩矱。”延及法允、方智、德元等守之,不绝如线。”乃是保安讲寺之前身。到唐肃宗至德间,改兰若保安禅院,陆贽(宣公)重兴记云:“沂兹禅院,肇古丛林,跸驻魏雄,鳌柱尚铭乎通旨,法崇萧帝,龙章赐额乎保安。浙地蟠灵,只园近秀。”
梁武帝天监间 (503-519)
嘉兴地区佛教早期寺院建立起来的仅及海盐(盐官)、嘉善(魏塘),到梁则西被崇德(语溪)了。嘉兴之净相寺。初为永福庵,重建于梁。始置兴善寺于治东南。始置东塔寺于治东(甪里街)。建广福、崇福于语溪。
隋文帝仁寿
朝廷诏剡山法师竺替讲《般若经》于宫中,替辞还山,诏支遁相继讲法。替还山,道经檇李,舍于魏安抚园中,魏钦其道行,遂舍其园地为精舍,请驻锡其间,即后之嘉兴祥符寺。到梁武帝时,普遍盛行水陆法事,故又称水陆院,祥符寺之滥觞也。
元年(601)
诏分舍利于江南等五十三州,各建一塔。嘉兴始建东塔寺浮图,是为郡城塔院之始。是在四年佛诞日。
佛教在东晋时代,鸠摩罗什在西秦宏教,慧远在庐山创宗(念佛),玄风大振。而嘉兴建立起来时期之寺院,仅及海盐、魏塘和郡城。北朝时代,经常受到儒、道两家排斥攻讦,不去仰承封建王朝鼻息要发展,是不可能的。梁代齐、陈替梁,隋灭陈,这几个王朝却是奖掖佛教的。隋文帝复兴佛法,开头即诏会修复周武朝的废寺和所毁的废像遗经,立大兴善寺译经场,允许百姓出家,从而天下风从,甚至在以为正统国教之时,却又值一般僧侣预言佛法灭尽,“末法”来临时代,隋虽立国不久,在此一代三十七年间的佛教,出现综合的新形式,综合南北体系,而有新的教学、宗派建立,形成划一时期之特色,由于隋末的农民战争,席卷天下,而天下寺院,不可避免遭受一定程度破坏。嘉兴是属于辅公祏跨有江表范围之内,还未遭到佛寺淹灭,法众消亡之地步,可称幸运矣。《续高僧传:法融传》“武德七年,辅公祏,跨有江表。未从王政。王师薄伐,吴越廓清,僧众五千,晏然安堵。”
《唐宋两代嘉兴佛法兴替》
佛教进入了唐朝,经过半世纪的暂退却逐渐回升到最高的程度,这是表现在“三教归一”的趋势中。当时朝廷对寺院控制管理也有一定的制度,所谓寺院经济和传法系统的世袭制,也已建立起来,僧侣们开始自创宗派。但这些宗派成立,实际上已变印度的经院学派蜕化为中国式的佛学宗派了。佛教在唐代早已玄学化,到达两宋,又几乎是儒学化,中国没有一种力量(包括东亚诸国现在普化到欧美诸国)可以彻底毁灭佛教。往往面临一个反佛的浪潮,接着相应地便是更加昌炽。佛教是衰乱之世自发性的产物,但却有救世助化的大作用,正如日本创价学会所说的作为“镇静”哲学的佛教所发挥的作用,今后必将加强。在唐一代,在中日两国文化学术方面交流中,佛学是取得十分明显地成功。嘉兴到了唐乾宁三年(896),始筑起了郡城,这个时期,民物渐繁,文明日盛,民间平素是信仰佛法,“沉酣内典,守朴皈空”,死后又多以用佛门仪式来薪葬(火化),这些足以说明在嘉兴地区佛教已广泛流行深入民间了。
隋唐之际,佛化发展,古德辈出,唐初武德二年(619),朝廷举十大德,于京师统摄僧尼,嘉兴有慧因法师(539—627)居其一。慧因是海盐于氏子,禀灵温裕,清鉴伦通,十二岁即出家,事开善寺慧熙。志学三年,听建初寺琼法师成实,曾未具戒便斋入室,慧声广被,道众相推。寻诣钟山慧晓、智璀,请授调心法,又造净辩,学习《中论》、《百论》、《十二论》,能微穷实相,青更出于蓝。将三十年。在隋仁寿间,在禅空寺讲《三论》,并制造文疏。唐初居长安大庄严寺,以身御法,德洽京宿。后进具戒,主忏事为羯磨师。贞观元年(627)卒于寺中,年八十九岁。
唐玄宗天宝(724)
嘉兴魏塘(嘉善)有兄弟昭、铿两禅师,昭造大胜寺,铿造景德寺,俗称大寺、小寺。大胜寺后有明董其昌撰书之《请建藏经阁记碑》和钱士升撰之《福田碑记》。现今为“大胜小学”。
唐肃宗至德(756)
嘉兴东南凤溪,土人掘地,建嘉兴之石佛寺,得四石佛,因而建寺。初名石佛院。
肃宗至德二年(757)
在郡南南湖上立至德院,后来就是贤首(华严)十方教院之真如寺。
嘉兴城南南湖放鹤洲上,湖光塔影,花雨弥空,乃是真如教寺。
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757)在此创立了至德院,之后文宗太和间(803前后)宣州刺史裴休,有别业清晖堂舍为真如塔院休宣宗时入相,曾问法于黄檗希运,执弟子礼,并与圭峰宗密交好为其所著诸书作序“所至之邦,心兴修净行”(见宣州寺碑铭)。《万历秀水县志》载:休女祖贞,学道于“炒麸庵“,舍基建立,持行清苦,炒麸为食,建桥曰炒麸桥,即今崇福庵是也,庵在澄海门西北,已废。
雪峰义存曾构庵演化于真如,庵有井,称雪峰井。峰家世奉佛,姓曾,有曾郎之称,嗣法于朗州(湖南常德)德山宣鉴为禅宗六世孙,懿宗咸通中(约867前后)始上福州象骨山雪峰创广福禅院。讲法四十余年,梁开平二年(908)入寂,寿八十七岁。永嘉(温州)道怤曾问法于峰,吴越禅学怤而大兴。明州(宁波)翠严永明,嗣法于峰,大张法席。长庆慧稜嘉兴盐官孙氏子,年十三岁,出家于吴通玄寺(苏州)依峰三十余年,高丽僧灵照,亦受法于峰,居杭州龙华寺,后道怤十年寂。禅宗五家云门宗初祖文偃,嘉兴张氏子,与玄法师备,同嗣法于峰,文偃游广中,徒居韶州云门山,光泰禅寺,恢宏法化凡三十载,因取山名而名其宗。 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额真如,长水子璇(965—1038)唱导华严,改为贤首十方教院,贤首宗自五祖宗密圆寂后,随即会昌毁佛之危,经论散失,一蹶不振,经过彻微、海印、法灯数传至宋而有长璇,长璇字仲嶶,秀州(嘉兴)长水塘人,初依本地灵光寺天台宗山外初祖慈光悟恩的弟子洪敏法师学《楞严》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有省。既往参禅宗临济下瑯琊慧觉禅师,及门,值其上座,遂问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璇当下有所悟,拟禀欲嗣其法,觉谓曰:“如宗不振久矣,宜畅宗风,以报佛之恩德,勿以殊宗为介。”璇受觉启示如其教,后归往长水真如寺,众几一千,努力重兴华严宗,开讲《华严法界观》等。并曾用贤首宗旨疏释《楞严经》“起信论义记等(子璇《起信论疏笔前记》万历十九年清凉山妙德庵刻本今尚见存)而以传弘宗密之学为主《稽古略》称其:自唐之圭峰(宗密)至宋代,唱导《华严》者,唯师一个。”后跏趺示寂,以两雍合之,葬于真如,其门下有晋水净源(1011—1088)生于晋江杨氏(福建泉州)其先世为福建晋水人,故学者称晋水,受其戒后,初到五台服承迁学《华严》双至横海(河北沧州从明覃学《合论》,南还师事子璇,听受《楞严》、《圆觉》、《起信》等经论,卓锡桐乡青镇密印寺,演说《法华》宝典,天雨花至高丽,花瓣刺晋水二字,从高丽遣王子僧统义犬来传宗旨,并贡花。诏藏寺中,起宝花阁贮之(见府志),晚住杭州南山慧因寺,中兴本宗,四方宿学,推为义龙。卒年七十有八。弟子义犬高丽文宗第四子,入宗就学于净源,居三年回国,于是贤首一宗,流行海外,义犬又遣使送金字书写《华严》经新旧三种译本,净源建华严阁藏之。因此,俗称慧因寺为高丽寺。
仁宗皇佑四年(1652)真如住持清辩,重新讲堂,与僧惠宗率众迎精严寺(灵光)沙门道欢为师,讲受经论,司马光撰有秀州真如草堂《法堂记》碑文。嘉佑七年(1062)寺中始建仁王护国般若宝塔,到徽宗宣和二年(1120)经兵燹焚荡无遗,仅存地宫冶银塔像佛牙舍利而已。南宗绍兴(1131)初,寺僧用智,草草重盖于兵火之余,号智华严,孝宗淳熙二年(1175)主僧戒月,重建华阁,阁下十六真观堂一新之,并专供念佛修行。高逸卿《真如教院华严阁记》略云:嘉兴之南门外数里所,有精舍曰真如。含碧晃耀,位置森然,晨香夕灯,雾横星灿,信一方之胜地。华严阁距地凡几,布丈金身绘像。每岁之春,有般若社会,众呼佛号,隐雷盘旋,皆滋阁之覆地,戒月自淳熙二年为主席。遂有意建华阁,凡五间,阔六丈二尺,高六丈五尺,深四丈九尺,他如庐舍那殿,真观堂及僧之居处一新之,至其具体不可阙者,总为屋四十八间。宁宗庆元三年(1197)上首智矩,重建宝塔落成,见鲍义叔《真如宝塔记》略云:檇李为郡,实为辅藩,皋落四周,平垣洞达,宜有标植,用镇陬隅,雉堞离方,真如若兰,芗云覆地,华雨弥空。嘉佑壬寅岁,有法师自南来者尝建仁王护国般若宝塔,善道众生,修崇凡福。历年既多,因循废堕。今比丘上首智矩,夜梦观音大士,有所告语,于是勇猛精进,捐财施力,复有长者檀波罗众,舍已爱乐,无量数计,共成佛事。鸠工于淳熙十年仲冬二十九日,落成于广元三年孟冬之六日。云壁八面,绚烂凌空,露盘七层,巍峩出地,诚然迦维之妙利,群生之指南也。从此真如折而为三,南为贤首教院,西为华严阁,阁下为真观堂。北为塔院。余址官立为寨,每年春天,有般若社会于华严阁下。自后以迄元代,渐趋衰微。寺之法系,传承不明,迨元代末期,俱已颓废。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修复,定为教寺,寺内有雪峰井,踩雪桥、煮雪亭、清晖堂、长水塔以及柏屏、龙槐、缨络松,号为真如八景,僧众立房而师承,若真如山房、连竹山房、梅花山房、柏屏山房、东南山房等,万历初年,主僧真谧,辟长水法师墓道,表之以碑。明释诗僧方泽有诗云:“闻道名王展拜晨,发长垂膝爪环身,如今漫有前朝树,樵采能无踯躅人?“墓经金兀术兵至,曾发视之,手爪绕身,复瘗之去,诗故云尔。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
禅宗四世孙黄蘖希运开山水西寺。嘉兴城内西陬,有条河流名爽溪,阔可二丈,其长萦行只半里许,东通韭溪。有名古刹水西寺在其上,因寺在爽溪之西,故名,今月河殿基湾,是其旧址,距约1140年左右。当时唐宣宗李忱为光王时,尝潜隐于此寺。现存的水西寺,在嘉兴小西门内,寺经过历朝兴废,数迁其址,已非旧时寺迹,且爽溪今亦淹其故道了。
在唐会昌五年(845)诏禅宗四世孙黄蘖希运禅师开山。希运是受法于百丈怀海及南泉普愿,大弘“即心是佛”的宗旨。相国裴休为宣州刺史时,曾请他到宛陵讲法。唐武宗李炎好神仙,欲芟除释氏,有敕焚宫内佛经埋佛菩萨等,毁道场安置天尊老君之像,并下令拆毁併省天下佛寺,勒僧尼还俗(见《入唐求法巡视记》)在这武宗拆寺毁佛的影响下,水西寺亦不免寻废。先是宣宗李忱为武宗所忌,宦者仇某暗中拯护,俾剃发为沙门纵之而逸,忱周游天下,最后循迹苏州嘉兴(时嘉兴属苏州)为盐官济安禅师院中掌书记。嗣经介绍来依水西寺黄檗。武宗以服方士药致疾死,忱为诗寄长安示朝臣,曰:“殿角凌云接爽溪、钟声还与鼓声齐。长安若问江南事,报道风光在水西。”由是迎归接位,改元大中,闰三月诏复会昌,季年所废的寺宇,宿旧名僧,仍复住持,并勒水西寺为资圣禅寺,名其寺门之桥曰“廻龙“。并广其堂构(《明一统志》载:“水西寺在嘉兴府治西北,旧名资圣院,唐宣宗尝隐于此),“栋宇之雄,冠于浙西。”
大中四年(850)并赐盐官齐安禅师禅院名齐丰寺,忱为行脚僧时,至齐安所,安善遇之,即位后闻安已卒,怆悼久之,追谥悟空大师并为诗追悼(见宋高僧本传),是年,希运禅师亦寂,谥断际禅师。寺由其高弟僧宪嗣席。大中十一年(857)裴休为编禅师语录,成《黄檗传心法要》一卷(康熙六年嘉兴楞严寺般若堂重刊本)黄檗敷杨宗教凡四十余年,达具道者不可胜数,入室弟子四十一人,其弟子义玄、受法于黄檗后,归河北弘法,世称临济宗,大为繁兴,尔后黄檗之道场,和临济之宗风,相共盛衰,隆于宋,废于元,到明代复兴。崇祯时僧隐元住黄蘖,尤能中兴黄蘖之古道,南明桂王永历八年(1654年即清顺治十一年)应日本长崎兴福寺住持之请,让席于门人慧门性沛而东渡,在日京都宇治创建万福寺,日本太上法皇授以大光普照国师称号,遂为日本黄蘖宗之祖。
水西寺虽故有,而实宣宗大之,但寺院却在郊外,昭宗乾宁三年(890)筑郡城,始移入城内,有唐宣宗书的寺额以宣宗遗像。在宋代天圣,皇佑间(1024—1054)稍加经葺,这时有暹罗僧懃至净照信禅师,众逾半千,宗法大振。到建炎兵燹,仅遗宣宗的像和书额而已。南宋高宗绍兴初,僧元祖重建大殿置南北庄。孝宗淳熙中,僧智源创三门府库,重立宸瀚的寺额。度宗咸淳间,收复军民侵地,建造法堂,以后屡有兴建。到了元代惠宗至正十八年(1358)秋八月,嘉兴兵变,城内外民间房屋毁者十七,寺院幸免而存者三、四区而已,资圣寺其一也,时火西广暨轮藏之殿而熄,僧应祥,修完其阙,改法堂作大殿,创佛菩萨天人之像,中外焕如(见住持克新《资圣禅寺记》),到了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19)分题名寺院宗派,复定为水西禅寺,寺到万历年间犹存有御书阁、风光楼、廻龙桥、爽溪桥故址。
明刘基元末时尝流寓寺中,有《晓起闻莺诗》“芳草自深勾践国,行人犹隔禦儿溪”之句。里人郁泰(世称云阳先生)戚元佐并有“白云护招提,帝子逃禅处”的凤光楼五言古诗。寺中尚保存有元至元元年(1391)赵孟頫书释如芝撰的《资圣寺长生修造局记》石碑,解放前藏在嘉兴图书馆(宏文馆址)但已沏损,亦五百年前遗留下来的文物。碑文略谓:寺有勤旧曰资端,号雪岩,里人也,尝设冥供千如来,千比丘。特指财置田取租,为长明灯膏之赡,重装大雄殿佛及圆通大士,诸天肖像,金彩焜焴,髹朱殿柱,砖甃殿階,中外华好,严饰毕备。复施统钞建庐隐经堂,竭囊为长生局,遇寺支乏,立券就贷,依时生息,展转贷偿,廉慎出纳,厥息蕃衍,用以贸田入租,专给兴修土木之值之费,本则常存,计图绵远。据此文献,资圣寺所立之长生局与一般僧寺之长生库性质不同,一若后世之银行工业贷款者。水西寺在清咸丰时被毁,所有唯石柱。见近人范古农《嘉兴移建水西寺募捐启》文中云:水西禅寺,嘉兴之古刹也。最近咸丰间毁后,同治中仅建头殿数楹,而大殿烬余,石柱犹存,民国以来,寺西仓基,改造监狱,圈地东及寺基全部。典狱徐赓福,信佛士也,虑古刹之垂废,救挽回之末能,乃本其护法之热忱,慨然捎金购大悲桥下一方,为寺移建之所,而谋之于本邑士绅及佛学会友,佥以为寺之兴废也屡矣,与其逼于监狱之侧,何择地移建,以策中兴,遂赞成焉。徐公于出示所绘图样,相与规划工程,计先造大殿九栌三间,僧寮五栌三间,暨围墙山门,前后陛庭,而佛庄严不与焉。然则问之姑夺者,安知其不为今后之大兴也。而古刹重光,福德无量矣。寺于解放后已改为小西门粮食加工厂了。
宣宗大中二年(848)
立能仁寺于新城市,寺在郡治西北新塍镇,旧为福业院,闻钟。“讲座天花满,香台翠蔼重,何当谢尘绂,白社此相从。”已经是有名的古刹了。到唐懿宗咸通间(860—874)升为院。而其护伽蓝神仍为太祖肃王(梁武帝)到宋英宗治平中(1066)改为十主禅刹了。神宗熙宁元年(1068)赐圣寿额,命兴教。唯一禅师开山,清凉法眼之嫡孙也。法眼初谒雪峰,法嗣长广慧棱为大众所推许。南唐建国,迎居清凉寺,世称法眼宗,法嗣六十三人,而以天台德昭为上首,唯一禅师之师受不明。之后,屡赐额,曰崇宁,曰天宁,而升为寺。到南宋高宗绍兴9年(1139)改报恩广孝为光孝,赐田二千亩。孝宗乾道末(1173)禅宿水庵和尚主此寺,尝说法于南屏净慈,有灵异。四方的衲子,指天宁为名过化的道场。到宁宗时(1195—1224)天台宗匠痴绝道冲(日本临济宗的园尔辨圆入宋曾参道冲。从登径山,嗣法于无准师范,归国开创东福寺,门庭很盛)讷堂辩公相继领事寺,宣唱教禅一致之学,法会极盛,遂为嘉兴有名的大丛林。
蒙古族在中国建立元朝时,对于汉族僧徒,仍受相看承,禅宗的临济宗,不论南北仍极盛,南方则不但径山、灵隐等道场,宗匠辈出,即如嘉兴有海门寺(海盐)中峰明本,本觉寺永梵琦、祥符寺梅屋念常等。至元末(1294)松庵祥命住天宁,与耆旧僧智源兼本郡僧司长副。创建千佛阁于山门之东,明叟因公规恢基绪,亦赖智源的帮助。延祐中(1314—1320)千庆,即方丈建圆通阁,不十的,竺云景昙,重作僧堂众寮(昙有《竺云语录》四卷)其后月舟满主之。因穷于有司的征繇,引避而去,(以上诸僧的师承不明)这时法席虚设二十多年,寺里木工之工亦辍。至正四年(1344)佛铿空海禅师嗣为住持,空海名良念,王氏,台之黄岩人,得度于瑞安东源沂公,禀法于仰山虚谷陵公。尝从云外岫公于天童而司其藏钥。及虚谷居泾山,遂分半席。其父行一溪如公,住宝林,拉之偕行,未几谢事举以自代,因补其处。后由乡郡之护国遣主兹寺,至则缮治僧堂拆大山门旧址,其高七寻有半。“筑案阜于官河之南,培主山于丈室之北,树以奇石,名曰秀玉峰。”佛铿谓寺乃都道场,而佛殿卑陋弗称,无以起人肃敬之心。仍唱长财以倡众施。乃徒钟楼,撤藏殿前轩以隆宝构,其崇十二寻有半。“杰屋邃墉,华攘文甓,承以藻井,环以石栏,皆穷壮而极丽者。”(见黄潜记)并植牌门于寺前左街,揭于槛间,曰:南湖第一山。于是内外焕然俱新,而相其成者寺之耆旧僧子常,亦其同郡人,幼依宝积院道原衍法师祝发,更入虎林谒古鼎铭公于双径,至正丁酉(1357)住苏瑞光寺,会天宁寺灾,万全为起废如故,帝师大宝法王授以圆通普济禅师之号,作室于方丈,曰:“深雪”,临海陈基有《深雪堂记》师至洪武初,为净寺主席,四年春,诏集三宗名僧十人,及徒二千,建广荐法会于钟山,命师总持斋事,五年冬,诏复建会,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寂,建塔于嘉兴城西环翠兰若,宋廉作碑铭。有《西白语录》,元末兵燹,寺毁菊为茂草。
明洪武庚午(1390)有寺僧指南,又兴复之。建彻见楼于寺之东北隅,一名汉风阁,浦江赵友同有记,明周履靖有诗云:“汉阁今何在,令人动远思。乱藤悬石壁,宿莽暗荒基,刹外浮烟雨,离根卧鹿麋,梵宫犹胜概,劫火未须悲。”其他延阁崇楼,其高千尺有奇,上阁毘庐,下施法席,丹集金碧,辉煌上下。指南虽师礼沙门,但不宜其教,并知书,喜吟诗,士非友不交(见胡概《毘庐阁记》)洪武辛末(1391)各寺院题名分禅、讲、律、教。天宁定为天宁禅寺,僧纲司寓南方丈。宋徽宗御书屏,在住僧印舍,海盐永祚寺(即天宁)楚石梵楼大师,象山朱氏子,九岁出家永祚,十六岁得度,依晋公询师,阅《楞严经》有省。诣径山谒元叟行端印可,出主海盐福臻寺,迁主永祚,历嘉兴本觉,再迁报恩孝光天宁禅寺,寻退永祚,筑室名西斋,一意净业,作《西斋净土诗》三卷,今存海盐县立图书馆,嘉靖庚戌(1550)年法舟道济禅师住持天宁,有《法舟语录》二卷传于世,明戚元佐有过天宁法舟禅堂诗云:“卓锡几年至,松灯一草庵。榻虚云住,定起鸟来参。敝衲人问相,莲夕世外谈,平生玄寂意,长此对瞿昙。”青镇密印寺诗僧方泽禅师,字觉之,号振林,剃染于密印,博通禅讲,时称竹寮和尚,为李乐,曹学俭所重。晚主天宁冬溪禅房,与项子瞻、彭辂等游,诗极清真。著有《华严要略》、《冬溪内外诗集》。
严助在天宁寺,俗传为后严墩,盖谓严忌,为前严也。忌墓在县治西北新城镇,今称严墓。船子和尚德诚,演化于清风泾妙常庵,清风泾属魏塘,即今枫泾,妙常庵初名修证。
僖宗乾符元年(874)
置福严寺于语溪(今崇德),为千乘院。
光启四年(888)
曹珪舍宅为罗汉院,刺史曹珪宅在县治南,为招提寺之前身。
昭宗光化三年(900)
文喜禅师逝世,禅师嘉兴语溪朱氏子,七岁依本地常乐寺出家,进具,初习四分律(称权大乘),兼习法华。尝往五台山礼文殊大士。夜投古寺,遇老僧问南方佛法,住持众教,师皆答已转问,僧曰:凡圣同居,龙蛇混杂。又问多少众,僧曰:前三三,后三三。师惘然茶毕,令童子送出门,俄失所在,但高林深谷而已。后参仰山慧寂禅师,契悟,命为典座。一日见文殊跨狮子缘鼎侧,师诃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遂掌之。咸通中,筑室千顷山居之。光启三年,钱武肃王请住余杭慈光院,赐号无着,光化三年移住无着院,十月三日子夜告众曰:三界心尽,即是湟蘖。跌坐而化,年八十。建塔灵隐之西坞。
吴越王天宝元年(900)
建澄圣寺于语溪石门。召永嘉鸿楚于杭州龙兴寺开度戒坛。
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
语溪虚受法师纳戒本地崇福寺后,即游长安习学,内外博通,传讲数本大经论,不恽宣道。僖宗广明中,抵越州大善寺,开讲《湟槃》、《维摩》两经,因谦雅等师,释《崇福疏》,繁略不中,乃撰《义评钞》十四卷。余则《法华》《唯议》各有别行几章。五代后梁乾化中,于会稽开元寺度戒,命充监坛选练。吴会间行此职者,从虚受开始。
钱吴越王天宝间
建三塔寺院的保安禅院,先是郡西四里有白龙潭,深险莫测,往往风雨坏帆樯。雨晴则有白光三道起水上。唐季异僧云行者,日运土石以实潭,遂建三塔以镇之。至是回托湾环为大道场,乃构栋宇,祠佛菩萨而以祀护法焉。钱氏有国时,赐名保安禅院。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勒天下郡县为景德寺。故易三塔保安禅院为景德寺。嘉定九年旱,邑人祈于龙,得雨,爵龙为灵译,而祠日顺济。建元至元中,古禅性公奉玺书褒护。后云海宽公来主之席,以众施得钱不下二万缗,乃大构焉,金珠间错,丹碧绚丽,煌煌如也。为一邦胜域,寺由始建以迄于此,几五百年矣。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
置普明寺于南堰。
寂照寺于魏塘。
四年(939)吴节度广陵王钱元璙请以嘉兴为秀州。以后入宋即为秀州路。
五代后唐长兴(932)
慧稜禅师逝世,禅师嘉兴海盐孙氏子,年十三,于是玄通寺出家,登戒已,游闽岑谒雪峰,提耳指顶,顿明本性,依峰三十余载,闽许师请居长庆院。二十余年出世,不减一千五百众。后唐明宗长兴壬辰五月十七日归寂,年七十有九。
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
禅宗韶州云门宗创始人文偃逝世。禅师秀州张氏子。初参睦州踪禅师,入曰:已事未明,迄师指示,睦州擒住云:速道,速道。将拟议,州托开云:秦时镀轹钻师从此悟入。州即指师见雪峰。遍访诸方。晚游广中灵树知圣禅师,久迟师来,比至,率众门迎,命居第一座。树将终,遗书嘱广主,请师继踵。住持久之,迁韶阳云门,广主屡请入内问法,待以师礼,往来学徒,不下千人。临终,垂戒学徒,端坐而逝。遗命塔金身于方丈后。谥大慈匡真宏明禅师,法嗣澄远、光祚、重显、义怀,世代相承。
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置圆通寺于邑,惠云寺于梧桐里(即桐乡)。
宋太祖开宝二年(969)
置栖真寺于城东二十七里,僧闰月开山。有银杏二棵,明万历间所植,高二十七公尺,此寺宏伟壮丽,尚有部份建筑物。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
建密印寺于梧桐里之青镇昭明读书馆。法师晋水,衍法华经,天雨花至高丽,花瓣刺晋水二字。高丽遣僧统义天,隶传宗并贡花。上诏藏寺中,起阁贮之,名宝花阁。
仁宗嘉祐元年(1056)
招提院僧慧空建静照堂。苏轼、王安石、王珪、邓獬、范镇、陆经、顾临等,俱有题诗,司马光诗云:金门乞得诗千篇,萧寺归来老一身。招提院,即唐之罗汉院。宋治平四年改讲寺。明初为华严讲寺,后废。
仁宗嘉祐六年(1061)
陈贤良舍宅为余庆大师庵,俗称大佛头
仁宗嘉祐七年(1062)
真如教院建仁王护国般若宝塔。后南宋孝宗淳熙宁宗庆元间,居士鲍义叔有记云:中土自摩腾、竺法兰以经来华,人固知存法也。阿育王于佛灭度后,一日之中,造浮图八万四千,此西方殊胜事,华人未之知也。逮吴赤乌二年,康僧会拥锡至建业,大帝使求佛舍利,既得之,即为造塔。自是浮图始建于中土,而吴中特盛焉。隋唐以来,以名山胜地,表刹相望,赤珠夜明,毫光昼现,四种八种,三意六意,瓶沙发愿,窣堵正名,众生不见心不见身者,如 暗而迷,仰观斗极,无感不应,无应不神,所谓塔庙庄严,始遍于四维上下矣。檇李为郡,实今辅藩,臯落四周,平坦洞达,宜有标植,用镇陬隅,雉榘离方,真如兰若乡云覆地,华雨弥空,嘉祐壬寅岁,有法师自南来者,尝建仁王护国般若宝塔,善导众生,修崇梵福。宣各庚子,逆寇兆乱,焚荡无遗,仅存地宫冶银塔像,佛牙舍利,光彩如新,历年既多,因循废堕,今比丘上首智炬,夜梦观音大士,有所告语,于是勇猛精进,捐财施力,复有长者擅波罗众,舍已爱乐无量数计,共成佛事,鸠工于孝宗淳熙十年仲冬二十九日,落成于宁宗庆元三年孟冬之六日。云壁八面,绚烂凌空,露盘七层,巍峩出地,东际沧海,曶爽光明,西瞻都畿,佳气郁葱,南极于越,涛江轰豗,北观吴会,太湖汗漫,介日月之间,出云雨之上,十通大用,三界无边,统万有于微茫,视亿载于晷刻,噫欤伟哉!诚迦维之妙利,群生之指南也。
作是语已,有一居士,长跪问言:昔闻如来谈法华于鹫峰时,有七宝塔湧出现前,其中发大音声;又休胥国道合尸罗,于指端出浮图十层,有僧执炉盖旋绕而行,以此较彼。孰真孰幻。夫万物生灭,孰非妄幻,幻身既妄,物物非真。作如是观,名无为法,不取于法,无得而修?法固无为,相有真实,现前三味,如邱山高,福不唐捐,亦复如是,如来方便,提引众生,勤力修行,成就幻力,空即是色,道不虚行,出世阶梯,故应顶礼。
神宗熙宁元年(1068)
高行沙门永智,讲楞严经于伽蓝殿中,天雨花,瑞云合相蔡公书楞严寺遗之,遂额焉。伽蓝殿乃嘉祐间郡民钮咸舍地建之。嘉兴市西北角胭脂河上一座丛林,跨过小桥的妙庄路,即负有盛名的嘉兴楞严寺。这个地方,“北临城址,地址爽塏,林木蓊郁,石桥流水,似不与人境接。”(见《名胜志》)确是城中最幽胜之处。寺院的建立年代,並不太远,据说北宋嘉祐八年(1063)一个佛教信徒钮咸种地,无意中翻掘出一尊佛来,他以为信法之徴,便即以其地,造作伽兰殿供养之,到了熙宁间(1068-1077)有僧永智在伽蓝殿开讲《楞严经》这时“天雨花,瑞云合”。丞相蔡某写了“楞严寺”三字送给他,遂作为寺额了。寺经靖康以迄元末兵毁,兴废不知有多少次,明朝洪武间定为讲寺,宣德九年(1434)住持道撰,建殿宇,新佛像继撰有净惠构而堂。到了嘉靖间被邻家侵占,围入野乐园,园为工部尚书吴鹏所建,朱竹垞《静志居诗话》云:楞严寺“自嘉靖间为势家所占,紫柏特兴复之,像设皆冶铜为之。“万历十三年(1585)经过真可争回,重立禅堂经舍,复募建大殿,范铜肖像规制宏敞。
真可(1543-1604)号达观,世称紫柏大师。他依靠当朝慈圣太后施金建祠,重兴楞严寺,是他有步骤计划地一手创起事业,铸治全寺肖像,创刻方册藏经,并设立两个作坊。旧传寺中铸治铜佛,先设柴窑炭,乃掘地筑土炉,高出地面,用蜡塑诸佛模型,铺泥沙灭顶,掘地设大门,置炭烧燃,沙焕而坚,蜡渐溶化,泥沙成了空腔,然后注铜,火熄。诸像成矣,当时用土炉制像,经过了不断改进,多方采办废旧铜器,並诸檀越大量布施,形成巨大规模的铸冶作坊,生产大小铜佛,精益求精,有一定高度的艺术水平。就是其中大殿这尊释伽佛像,融铜二万斤,何等庄严自然。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万历三十七年九月三日,楞严寺大佛开光,郡诸老皆集,佛象融铜二万斤,既成坐稍偏,众议移正,应抬高架索,用百力夫。有蒋少川者,令匠凿开座下石像,即玲珑透活,又运石支左右,以防倾压,然后用两壮士,以铁挺拨正之。两旁还待立十六应真,并二十五园通铜像(见伊汤安《嘉兴府志》里中传闻,经红羊兵燹,只剩下了这尊释迦大象了。寺里还刻制《楞严经》铜铸的经板一付,在混乱时,深深埋掉了。嘉兴流行着一句禾谚:“楞严寺,穷穷穷,还有十万八千铜。”
紫阳老人于万历七年(1579)从嵩山少林寺南还,访云谷和法本于大云寺,开始谈到刻藏经之事,以大藏卷帙重且多,都是折叠成页,发明改为方册书本,易于印造流通,普使见闻。他到了嘉兴恢复楞严寺后,乃与赞助者陆光祖、冯梦祯陈廷栋、管志通、瞿如稷等立议,倡缘鸠工,嘱其弟子密藏(道开)董其事。藏开始创刻于清凉山(五台山)之妙法庵,复南移浙江径山寂照庵,为刻经处,化成寺为贮板处,嘉兴楞严寺为流通所。刻经大役,三徙而后立,(见冯梦桢议缘引)从此传播薄海内外,无不知嘉兴楞严寺般若堂书本,即世称嘉兴藏。这件事始于密藏,继于幻予(即真界)见《憨山大师达观可禅师塔铭》。万历十八年五台山刊本今存藏嘉兴图书馆。
到了天启三年(1623)楞严堂主茂竹,自延临济宗白法琮禅师。主持楞严,稍有成就,李日华称其为“紫柏肖子,密藏干弟。”以清兵攻陷嘉兴时,面对清兵燹焚,白法禅师独身护卫。诸刻大藏,虽然身受重伤,始终屹然不动。康熙初(1662)继白法主持楞严为灵耀禅师,继续为嘉兴藏的补刻流通,颇著劳绩,灵耀字全彰,是杭州天溪大觉寺受登的法嗣,弘扬天台教观,著有《楞严经观心定解》十卷。
楞严寺自从真可始创铸冶铜像、刻印方册的两个作坊之后,这一件大事因缘,传下来的几代法嗣,继之始终,恒久不断(见钱谦益《募刻大藏方册漏疏》)这有功于佛教的文献,莫可得而比伦。到了道光已亥(1839)龚自珍到嘉兴瞻拜紫柏,藕益(智旭)两大师像,求天台宗各书扣本,见了楞严寺的讲主逸云,还在镌刻明人《楞严宗通》一书(见吴昌绶《定庵先生年谱》)可知入清将及二百年,经坊的刻书,却未间断。不到十多年,经过太平军之役,兵刃所冲,道场毁残,所有的经藏(旧有颁赐藏经六百七十八函,以及经典四十六种,藏板并有石刻《金刚经》等)以及诸多大小铜像,包括历祖选造像,都散失一空,仅剩下这尊释伽像,牵毁不动,但右臂损失了,虽后经修补好,还有痕
迹可寻。里人方璿字钦昊,号又义,曾做过都察院都事,尝独立任事,重建楞严寺,寺僧勒石识功德,寺中尚留遗像一帧(见《嘉兴历代乡贤像传》)时住持柳溪,工画山水,并释根雨,善绘兰花。僧侣们对于铸佛像刻经的事业,置之不顾矣。 赐唐施水院圣寿额,命兴教。唯一禅师开山,为法眼文益法德韶之弟子也。旧为施水庵,至唐咸通间,以庵为院,宋治平中,始更为十方禅刹。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
置乐禅寺于郡城西北三十里。寺有修竹轩,苏东坡过此有题诗云:“清风肃肃摇窗牖,窗前修竹一尺围句。”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
秀州僧净梵结二十七僧修法华 忏。净梵嘉兴笪氏子,十岁依胜果寺祝发,嗣湛、谦二法师,住无量寿院,凡讲法华经十余过,修法华忏,感普贤受羯磨法,呼净梵比丘名,声如撞钟。时长洲令王公度目击其事,题石为记。后补管内法,主持十余年。化后荼毗,有舍五色。
宋徽崇宁三年(1103)
寿圣院由崇宁而院升为寺,正和元寺(1111),至是又易崇宁寺曰天宁寺。宋代政权建立后,一反前代后周政策,给佛以适当保护,建隆元年,停止寺院废毁,继派沙门去印度求法,使内官往成都雕刻大藏经版。促使佛教逐渐恢复。以后宋代各帝对佛教政策,大体不变。寺院也相应增加。最后到徽宗时,由于笃信道教,一度曾命令佛教与道教合流,改寺院为道观,并使佛号,僧尼名称俱道教化。这给于佛教严重打击,但不久即恢复原状。宋代一般佛教徒著重于修持,故禅净两宗最为流行。元代佛教,仍受到相当待遇,且禅宗盛行江南,天台、白云、白莲等宗亦相当活跃,但对佛教之义,未有多大发扬,仅寺院经济之发展与僧尼人数之增加,有甚于过去。
南宋宁宗开禧(1205)
开禧间史丞相弥远尝婴疾,莫能疗,闻郡僧寿禅师善医,征师疗之获愈,酬以金币,师坚拒弗受,问其所欲,则以建寺为请。弥远乃为购郡治西南二里许地,创兹道场,势虽面阴,然地偏境胜。帙埃嗑而挟清旷,或名蓝巨刹存弗若者。寺既成未有额,以海盐地名半逻,有废寺名金明者,因移请其额揭之。自是以来岁月变迁,风雨凌轹,亦云久已,其规制虽存,而梁栋摧崩,墙垣倾圯。主斯席者,虽欲图复旧观,奈工费浩繁,志屡兴而屡辍,不过因陋就简,以俟谢去。尔时寺僧文琇上人号莹中者,郡之俞氏子也,自幼酷募浮屠之学,父母以其志不可夺,遂舍送出家,投礼讲师楚材为师。楚材见其根器超迈,性识聪警,曰:此子他日必有光于吾教。遂度为法嗣。文琇得度,精持戒律,旦夕礼诵弗懈。每顾瞻兹寺,日就废驰,甚恻焉。爰发宏愿,慨然以兴复为己任,更得族兄俞善顺竭力翊赞。明英宗正统十四年,首捐己赀,且募同袍及远近众施,以时与事,尚虑不足,乃上白郡守,甚加称赏,出助俸资,以壮其志。幸而机缘吻合,一时喜舍之,不啻川委而云集。遂鸠材它工,经营规划,首建大雄宝殿,巍然中峙,景泰丙子,三大士殿成,天顺已卯,伽蓝及祖师二殿成,
壬午天王殿成,涂以黝堊。饰以金碧,前后左右翬飞绚烂,凡诸殿所宜设佛菩萨天人之像,莫不以次壮严,暨夫香灯幡盖之奉,钟鱼鼓磬之音,亦皆完整。复建步廊一十六间,其露台天井,悉用砖瓦,胶以灰液。宪宗成化丁亥(1467)又建外山门,(面北)缭以石栏,自经始迄今,其历寒暑,盖二十余周。文琇方欲退休燕寒室,以绝尘 ,一旦偶成感微疾曰:吾缘殆尽矣。遂端坐辞众而逝。郡守机侯继宗,重上人之人先日遣椽赉代吊,翌日,谕其徒祖顼曰:尔师不惮劳勤,累修建之殊绩,兹既化去,不可无述,以示将来,于是具其始未,请林茂为之记,后宪宗成化间,邑人名高名鼎者新之,并剙湖天海月阁,下临范 湖。神宗万历间,郡守龚勉于阁前复剙一轩日凭虚览胜,即今之西施妆台也。
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
中峰明本禅住持海盐敢浦佑福禅院。禅师钱塘孙氏子,生有异征。儿童嬉戏,必为佛事,九岁丧母,十五岁决志出家。甫弱冠,阅传灯录有疑,往参天目山高峰原妙和尚于死关,峰孤峻严冷,不假人辞色,一见师欢然,欲为祝发。一日诵金刚经至有担如来处,恍然开解,时年二十四。当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遂剃发受具。未几,观流泉有省,既而民间传官选童男女,师问,忽有人来问和尚讨童男女为何?妙曰:“我但度竹。篦子与他。”师言下洞然,彻法源底,妙遂付法焉。大德六年,住持祐福禅院,即今之海门寺。仁宗时赐号佛日广慧普应国师。至治三年八月十四日早,写偈辞众,安坐而逝,寿六十有一。有广录三下卷,入藏流行。弟子天如,名唯则得法于中峰,住姑苏之狮子林。
惠宗至正四年(1344)
觉昙禅师重兴大中祥符寺,寺于南宋宝庆间僧如道,始作僧堂,至玉林普琪,又置新田新田若干亩,寺之给养稍赡,继绝照慧光,修理法堂,鑑湖澄源继之。时大风仆后殿,佛像独得不毁,未及兴复而寂,其代梅屋念常,乃锐意经理,仅成明楼及归云寮而已,至元戊寅,江浙举发丛林硕德,充各寺法席,而觉昙禅师在选中,顾寺颓圯,狼籍如递旅,寝食遑安,遂尽弃钵资,并募之檀越,经营十余年,始克鼎建,后大弥陀殿,中严无量寿佛像。翻理前殿左右庑,装灵山会境、方丈寝室,咸就严 。寺之前后兴废若此,兴废以人不以时,而人之兴,不以土木之绩,而以硕德高风焉。师字竺芳,俗姓周氏,世为嘉兴人,嗣于净慈之灵石芝禅师。 元惠宗至正七年(1348)
尼鑑空观师重兴安惠禅寺,秀州之安惠寺,在郡治西二百五十步,至正戊子,寺以民火延毁,赤地无余。高昌观师领寺事,道风法器,素为四众依响,悼法筵之地,一旦化为葵麦之墟,徒众浮寄他舍,观发宏愿,以兴复为已任。不迹权贵之门,不役耕作之力,尽弃祖父所遗资(达鲁花赤忽都海牙)。是年之秋,即经始法堂方丈,为兹风日地,越三年,而得不募而至者檀施如千,工治材而大佛殿山门两廊,备极雄丽,斋房庖库,各以序,为三圣宝相,十八应真护法大神之像,庄严殊特,规置坚定,摄攘经营者凡历七年而迄于成。观字无相,鑑云其号也吉安路达鲁花赤忽都海牙公之孙女,幼即有禅性,不茹荤血,元统元年受皇太后旨,赐金襕袈裟,笄发受戒具。至正七年主本寺法席,嗣于本寺隐岩静显师。安惠寺本梁萧王舍宅为寺以居尼,唐光化赐名兴善,宋祥符元年改今额。而观复起其废也。观贵胄青闰之秀,一誓不转,作殊胜事,庶有以振宗风于既往,衍净社于将来者。
语溪常乐寺僧尚法师,赐号慈峰妙辨大师,退处语溪别峰兰若。法师俗姓蒲,字希古,嘉兴人,七岁母授孝经,过目成诵不忘。于觉海寺祝发为沙弥,闻景岩福公住崇德之常乐,因往参焉。昼夜究《华严经》,福公悦其颖悟,曰:异日树教东南者必尚也。及侍福公于杭之高丽寺五年,升座说经,佥举为都讲。领宣政院札住常乐,特受金襕袈裟。
惠宗至正十九年(1359)
白庵禅师重建天宁寺,白庵禅师万金,字西白,吴郡人,幼依宝积院道原衍法师祝发,更入虎林,谒古鼎铭公于径。至正丁酉住苏瑞光寺,会嘉兴天宁寺灾,师为起废如故。明洪武初,为净慈主席。四年春,诏集三宗名僧十人,及徒二千,建广荐法会于钟山,命师总持斋事,五年各诏复建会。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入寂,建塔于嘉兴城西环翠兰若,宋濂作碑铭。有《西白语录》。
浮屠师金上人,至嘉兴之天宁寺,作室方丈而 之,因名曰深雪,见陈基深雪堂记。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
楚石梵琦大师说法蒋山。大师象山朱氏子,母梦日堕怀而生。襁褓时,有僧摩其顶曰:此佛日也。九风出家海盐永祚寺(即天宁寺),十六得度,依晋翁询师。阅楞严经有省,谒径山参元叟行端(1254—1341)不契。寻应诏书经,抵燕京,闻西楼鼓声,豁然大彻。还径山谒元叟,遂蒙即可。元泰定中,出主海盐福臻寺,迁主永祚,历嘉兴本觉,再迁报恩孝光。寻退隐永祚,筑室号西斋,一意净业,定中见大莲华,充满世界,弥陀在中,众圣围绕。作怀净土诗传于世。明洪武元元年,诏入京师,说法蒋山。寻复应召者再。三年秋,师馆天界寺,忽示微疾。越四日,具浴更衣,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本马夜鸣,西方日出。谓同召僧曰:吾行矣。问:何往?答曰:西方。僧曰: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师历声一喝而化,年七十五。暗维齿舌数珠不坏。
明代佛教,因太祖朱元璋早年出身于僧侣,有鉴于元代崇奉喇嘛教之流弊,转而支持汉地之传统佛教各宗派,因此喇嘛教在内地渐衰,而禅、净、律、天台、贤首诸宗,逐渐恢复发展。
太祖对于佛教有意加以整顿,在南京天界寺设立善世院,命僧慧昙管领佛教。明初各宗派中,禅宗盛行,而以临济为最。梵琦、昙噩俱曾参加蒋山法会,并为太祖所礼重也。净土法门,自宋元以来成为各宗之共同信仰,明初梵琦、大佑、慧日、妙叶、普智、道衍等,俱弘赞净土,各有著作。在家居士,对佛教研究,更形成一种风气,明初翰林学士宋濂,曾三阅大藏,手撰高僧塔铭等文字三十九篇。李贽出入儒释之间,尤好禅宗,著有《文字禅》、《净土诀》、《华严台论简要》等书。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三人,初学禅于李贽,后归心净土法门,撰有《西方合论》。瞿汝稷博览内典,汇集禅门宗师语要,撰《指月录》三十二卷,盛行于世。嘉兴梧桐里庄广还从云栖珠宏习净土法门,编有《净土资粮全集》六卷。俱与佛学有相当理解,遗有许多有关佛教著作。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
僧录司左善司竺隐禅师,名宏道,一字存翁,嘉兴梧桐里人。元未出家密印寺。住持杭之上天竺。洪武三年,被召赴京,十六年授僧录司左善司。二十四年归老。尝奉旨笺楞严寺经。永乐间示寂,年七十有八。
桐乡青镇宝阁寺僧若愚,字极蒙。儒书释典,洞明旨趣。尝于静夜演说妙理,天灯群集,人咸惊异。机锋径捷,随扣而应,一时禅学咸尊礼之。永乐庚辰夏,辞众跌逝。
明宪宗成化间。
邑人高名鼎重修金明寺而新之。并于寺后并建湖天海月阁,下临范蠡湖,神宗万历间,郡守龚勉于阁后复并一轩凭虚览胜,即今之西施妆台。
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4)
重建楞严寺佛殿,兵部尚书项忠有记略云:楞严寺据城中最胜处,迄今五百年,根连兴废,莫知其几,入我朝宣德甲寅住持道巽主之,建殿宇,新佛像。继巽有净惠、惠所度弟子曰知觉,补席以来,慨然以兴复为己任。常告师曰:殿宇朽腐,不能易而饬之,金碧漫漶,不能易而饰之,嗣者宁免尸位之诮耶?由是师第一唱一和,罄捐已囊,兼裒众施,市料僦工,管缮之事,聿兴权舆,于成化辛丑,宰制裁割,阅二寒暑,克篑于成。规制雄丽宏敞,视旧有加,髹彤藻缋,灿霞焕日,法相庄严,金碧晃耀,花香供具,备完无缺。觉一日致礼求记于予,以垂不朽。予谓浮屠氏子人之子,唯以道为嗣,有其室而废其道,犹庸居也。夫道者性也,了性则道成嗣明要,不因崇宫室,严像貌为贤,而迷途伥伥,无所觉悟者,或有入室观像而生心,坐进此道。故浮屠之崇宁饰像,有取于道人为善而非观美云尔。为其徒者能由此相继
,克自振造于道,而又修持其师之所崇饰,庶不负浮屠氏之法也。今觉之功有足书者,庸记之以昭夫将来。
明神宗万历三年(1500)
嘉兴云谷禅师逝世。禅师名法会,号云谷,胥山怀氏子。生于弘治庚申。幼志出家,投嘉善大云寺某公为师。年十九,决志参方,寻登坛受具,修习天台山止观法。参法舟济(道济)禅师于嘉兴天宁寺,舟教以念佛审实话头,直令重下疑情,师日夜参究,一日,碗堕地,如梦觉悟,舟印可之。阅宗镜录,大悟唯心之旨。师至金陵,住丛桂庵,入定三日夜。继往三藏殿,足不越痼者三年。爱悽霞幽深,诛茅而居。凡往参者,必令端坐,返观自己本来面目。励憨山之出家,教了凡以立命,循循善诱,等视一切。晚归大云寺,居乡三载,往往栖真寺,所蒙化者以千万计。一夜,四乡之人,见师庵中大火发,及明趋视,师已寂然逝矣。万历乙亥正月初五日也,世寿七十五,僧腊五十。师塔在嘉兴之栖真寺。憨山大师感法乳之深,尝募建塔亭,置供田焉。见《梦游集》云谷大师传。
桐乡密印竹寮和尚名方择字觉之,号振林,幼即剃发于密印寺。博通禅讲,为李乐、曹学佺所重。野外主天宁寺冬溪禅房,与项子瞻、彭輅等游,为诗清真,有《冬海内外诗集》及《华严要略》。
熹宗天启三年(1623)
楞严寺延江西宗派白法禅师为住持,称白禅师为紫柏尚子,密藏干弟。乙酉六月兵灭大乱时,白公坐镇经坊,捍卫竺经 典,岙受重创。后虽自楞严而营泉而漏泽;而东塔,杖笠所到,靡不鼎新。而经坊一大事因缘,继之始终。不负达、憨诸祖遗意。楞严寺继之者为茂林公。明颁赐藏经六百七十八函。安置寺中,经典四十六种,藏板亦置寺中。
明熹宗天启七年(1626)
通奇禅师掩关平湖德藏寺,禅师字林野,蜀人。十岁剃染,十九南游遍历讲席。丁卯掩关德藏寺。一日,失足堕楼大悟,遂破关走姑苏,见圆悟和尚清凉庵,遂入天童,人称林古佛。后从悟至嘉兴,寓黄承昊园中,受付嘱。乙酉主法天童元峰顶,衲子奔趋,寂后,塔于太白玲珑岩。
僧海大师建堂嘉善慈支寺,僧海号宿峰,溧水薛氏子。不习文字,转徙佣作垂三十年,见古林茂律师受五戒,祝发。古林律师与元代中峰同时。遇三比丘,受大悲咒、普门品、心经,便能成诵。诣檀那,会期这子 于痘,气已绝。师朗诵大悲咒,应声复活。因礼请暂止大胜寺,为建四十八愿道场,慈云寺久圮,海为建堂接众,废俱举。年五十五,坐逝。
明毅宗崇祯十五年(1642)
密云圆悟禅师逝世。禅师宜兴蒋氏子,儿时喜兀坐。二十九岁弃家投龙池山幻有正传,三十三祝发。时看心境而立,请益于传,传曰:若到者田地,便放身到卧。师惑不安。偶过铜棺山被跌,豁然大悟,觉情与无情,焕然等现。后省正传幻有于都,答问大契,受衣钵焉。师于万历丁已,继席龙池,次迁台之通玄,禾之海盐金粟,闽之黄孽,四明之育五、天童,凡六坐道扬三十余年,宗风大振。其住金粟也,缁素云集,食堂常万指,历五年之久,宗风布于嘉禾,一时参究之士,蔚然兴起。七月三日于玄通寺示微疾,六日晨兴,巡阅如平日,及午,归丈室,倦登榻,少顷起坐,跏趺未竟,泊然而逝,寿七十有七,塔于夭童。法嗣有常熟三峰汉月法藏,四川夔州破山海明,越州平阳弘觉道 ,天台通玄、林野可等十二人,有《密云悟禅师语录》十卷。
明毅宗崇祯十六年 (16430)
雪峤圆性禅师住持东塔寺,禅师鄞县朱氏子,年九岁,闻诵弥陀经,水鸟树林,唱悉念佛念法念僧。遂知信向佛乘。至二十九岁弃家,访秦望山妙禎山主,闻祯举公案,疑情顿发。次日复杖登大石,高声提案语,忽然前后际断,如空中迸出日轮相似,欲往天台访知识印证,忽抬头见古云门三字,豁然大悟遂返,缚茅双髻峰。复谒云栖莲池大师,呈偈曰:“不解西方不学禅,偶来尘世只随缘,三间茅屋傍溪住,两扇竹窗关月眠。踊尽衲衣那有结,养来头发欲成颠,自从会得西来意,白云飘飘六月天。”次竭龙池,即获心印,万历四十三年,迁径山千
指庵,后往庐山开先,癸末迁嘉禾之东塔寺。晚住越之云门,一日示微疾,命待进茶,饮毕而逝。时清顺治丁亥八月三十六日,世寿七十七,塔于云门。
临济一宗,清初唯有天童圆悟、磐山圆修、本溪性冲三派鼎峙而已。性冲嘉兴秀水人,初在径山结庵,后往苏州本溪,法嗣有兴善慧广。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
牧云通门禅师开法嘉禾梅里古南禅院。明自万历而后,五灯似续,各有其人,而临济一支尤盛(今后嘉兴禅法,俱为临济一宗)。牧支禅师者舍宏丽之地,来居嘉兴梅会里之古南禅院,安禅赋诗,所居方丈,止水泓稚竹数挺,足以濯巾瓶。挂尘拂。云霁扶杖以观月明,拏舟以玩,恒萧然物外焉。师既逝。而其弟子悬崖亦逝。悬崖弟子岷源居武康,采茶烧筍,集山资以自给。里人迎之主院事。不数年,辟松门,康桑圃,举凡房廊疱福,靡不毕治,又伐木以山,取方丈之地恢拓之。工既毕而岷之殚矣,竟以疾谢世。牧云名通门,俗姓张氏,常熟人,悬崖名行筏,岷源名超溶,俱梅会里人,禅师常熟张氏子,祝发于兴福禅寺,礼兴福洞门和尚为师,初参博山,次谒圆悟于金粟,发愤咨参。后上天童,题万松关偈曰:古路松隂 里长,过时谁觉首清凉。悟曰:何不道过时谁不骨清凉,师于言下豁然。又作活眼泉偈,正思索时,偶右手于左臂一触,忽然契悟。久掌记室,清初开法梅里古南禅院,一时儒士,咸亲法会,古南遂成名刹。先后凡七主丛林,若鹤林、天福等寺。康熙辛亥冬,示寂于石湖静室。入塔一载,依法阇维,获舍利千余颗。存《懒斋别集》十四卷。慈云寺行峻禅师,宗崇已,归安人,俗姓施,剃发于嘉善慈云寺。入天童参临济密云圆悟,有契,偏历天台诸讲寺席,鄙为义学,归金粟参宇航局祖,九旬得悟,受古南牧云嘱咐,为临济三十四世。密祖住天童,任首座三年。后主镇江鹤林庵,大阐法道。晚年隐居嘉善之祖灯庵,临寂示法要,自作封塔语,称真解脱焉。
清世祖顺治十四年(1657)
崇德福严寺费隐禅师,名通容,年十七,参湛然和尚于华林寺。暨往庐山谒憨山大师,反复纵辨,震威大喝,云:吾年二十五,气宇吞佛祖,不过古人关,足踏今时路?参天童圆悟和尚于吼山。问见面相提事。凡七打,所有知见,涣然冰释。继席黄蘖,住金粟,移天童,主径山。顺治丁酉住崇德福严凡五载。著有法语十四卷,与百痴愿公共撰〈五灯严统〉二十五卷。
平湖报本塔院本哲禅师,孝感人,剃发后,遍历名区,结茅黄草山,日跌坐。唯以涧水浸干粮充饥。晨昏必饮冷泉。顺治间遂平阳宏觉禅师应召。还山后,深自轁晦。旋移锡当湖报本塔院。徒淡云,请住邑南之竹溪。天童再请主席,辞不赴。西归日,沐浴危坐,书偈掷笔而逝。
嘉兴兴善寺,建有舍利双塔,在明崇禎中,寺僧真我,手写血书《妙法莲花经》七册,真我号化林,刺取舌血写于经以报佛恩,阅二月而写成,未有自跋及各家题跋,为兴善寺世传之宝,解放前尚存。
嘉善光福庵其化大师,字别传,又名清梵,嘉兴屠氏子,通三藏,受具足戒,主光福法席。晚退息柳洲北,破屋数椽,颜曰不退。清初结净业社,间作诗画。示寂时盛暑,七日颜色不变。荼毗得坚固子无数。
清圣祖康熙元年(1662)
天台宗天溪受登住杭州大觉寺专弘天台三十年。受登弟子灵耀字金彰,随侍受二十余年,康熙初住嘉兴楞严寺,弘扬台教。对《嘉兴藏》补刻流通殊有劳绩。著有《楞严经观心定解》十卷、《法华经释签缘起序指明》一卷、《四教仪注节义》一卷、《随录集》四卷等。
清世宗雍正十二年改报忠寺为觉海寺,在明清交替时期,民族矛盾上升至超峰板顶,江南义民其中以太湖周围抗清最烈。在顺治七年,多尔衮逝世,清内廷起了些微妙暧昧,经过十年,传说皇帝出家为和尚,正此时期,浙右太湖地区,流行着拜太阳之念佛会,捧出道观中朱天君为主神,到处传开,香火就此盛行,逢太阳诞辰,广为设斋,称之朱天素。清世宗雍正十二年改报忠寺为觉海寺,
在明清交替时期,民族矛盾上升至超峰板顶,江南义民其中以太湖周围抗清最烈。在顺治七年,多尔衮逝世,清内廷起了些微妙暧昧,经过十年,传说皇帝出家为和尚,正此时期,浙右太湖地区,流行着拜太阳之念佛会,捧出道观中朱天君为主神,到处传开,香火就此盛行,逢太阳诞辰,广为设斋,称之朱天素。但天君塑像与道家所传不同,却披发赤足,手执金环木棍,但符合当时明朝崇祯帝缢死时之形态,金环及自缢之意,同时相传他出宫时手持木棍,预备一拼性命。朱天君坐像身穿黄袍,一切供奉香烛等物,俱用黄色,这可以知道乃崇祯之化身。有部《太阳经》开头就“太阳明明朱光佛”更明显还有“太阳三月十九生”,正好崇祯乃三月十九日殉国。由此可见,明代遗民不忘故国,托在性朱的天君身上。一直至雍正时候,才被清朝发觉,相距竟已六七十年。清初开国未久,海内未靖,太湖地区遗民,种族观念极深,清朝只注意钳制言论,刑戮相录,屡兴文字之狱,对待群众性之倿佛事情,总以为愚夫愚妇,漠不相关。因此顺治至雍正相距这样长一段时间,才被识破,那已深入民间,必然无疑。雍正在青年时代,早就外出到处乱闯,天南地北,收罗羽翼,以谋皇帝宝座,投其摩下亦有各地僧徒,发觉江南盛行《太阳经》,乃怀念前明崇祯帝。雍正登基后,方知起源于嘉兴府报忠寺,但在民间早已广泛深入,无法取缔。于是采用羁荐手段,发自宫中库币,御旨当地重建大殿,并实以檀香大士,对偏殿朱天君,亦加以修葺。并御书觉海寺三字赐之,敕玉琳国师主持,这样一改,转移倿佛者信仰,唯朱天君偏殿,只有诞辰才开放。此雍正十二年冬十一月事也。报忠寺来源,原以宋淳祐俳于朝,愿以听履坊居宅改创道观,赐名报忠,因报忠馆名,立报忠坊。到元至正乙已(一三六五)年改观为寺。迭经毁建,至此始改为觉海寺。咸丰又遭兵毁,今之觉海寺,乃重建于同治。寺虽改名,但报忠埭,仍沿旧称直到现在。
文宗咸丰庚申(1860)
清代中叶以后天台学者有观竺弘教于上海龙华寺,与天童广显、金陵妙空、杭州玉峰、嘉兴济延五人,同被称为当时法门龙象。敏曦历讲《法华经》于嘉兴楞严寺,曾与海盐张常惺同游日本,考察佛教。晚年重兴苏州报恩寺。祖即出家于当阳玉泉,后从敏曦学天合教义,与诗僧案禅友善。光绪二十五年再游浙江。谛闲名古虚,号卓三,初于嘉兴楞严寺从敏曦听《法华》后掩关慈溪圣果寺,专究天台。晚年重兴宁波观宗寺,设弘法研究社。遗著有《谛闲大师全集》。
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
晚清专治律宗之弘一法师,是一逃儒归禅者,法师李姓,名凡,字叔同,平湖人。一八八○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前,父筱楼,为名进士,时年六十有八,母王氏。当其堕地时,恰巧一喜鹊衔着松枝飞进来,枝坠室中,家人作为纪念留存。叔同出家后,此松枝常携身边,圆寂时,仍悬挂于禅榻旁壁上,归泉州开元寺保存。叔同幼年喜读史汉及左氏传,从赵旁幼梅学词。从唐敬严学篆及刻石,因此金石之学,弱冠即有造诣。鉴于维新变法失败,认为北方事无可为,便奉母来上海,与许幻圆相唱酬,许辟其城南草堂一部居其母子。旋读书南洋公学,毕业后官费派赴日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画,双从黑田清辉学琴,从藤泽浅二郎学戏剧,遂与曾延年等组织春柳剧社。与天台谢国梁有浙中二杰之目。叔同归国后,从事新剧运动,辛亥革命后,主编《太平洋报》之文艺及画报。及壮任教二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既而应江谦之聘,兼任南京高等师范教,京杭两处,火车往还。民国七年由马一浮之介居虎跑寺,拜悟老和尚为为皈依师,法名演音,别字弘一。隔一年,毅然披剃于虎跑寺,定慧禅林,一切书籍字画文物,分赠友好及弟子。平生所刻印章,赠于西冷印社,封于石壁之中,题为“印印藏”。既出家,修苦行,悉研究南山戒疏,与印光、弘伞谈禅理,发挥南山奥义。到处讲经,云水行脚,迄无定居。教谛湛深,著述宏远,推为佛门龙象。曾一度应嘉兴佛学会范古农居士邀请,来嘉兴精
严、楞严两寺检理藏经,求书者踵接,即书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与之,以种净因。知友在上虞白马湖,集资为其结庐三椽,作为栖息净修之所,称晚晴山房。日本同学谢国梁归国后,亦剃染名寂空,相约偕缅甸南邦,朝礼瑞汇丰银行金塔,途经厦门,偶染微恙,遂留锡泉州开元寺,未克成行,圆寂于世,时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年六十有三。三日前,写“悲欣交集”四字,给侍者妙莲,为最后绝笔。著有《晚晴集》、《寒笳集》、《断食记》、《弘一杂录》。
清德宗光绪十五年(1890)
近代著名大德太虚法师诞生于崇德(今属桐乡)骑塘乡。俗姓吕,为吕留良族人,乳名涂森,学名沛林,五岁丧父,六岁时,母亲改嫁,由外家祖母扶养。法师体弱多病,外祖母笃信佛教,经常与之参加佛事,以求佛保康健。九岁时随外祖母朝拜九华山,十三岁又随去普陀山进香,萌发出世之思想。一九0四年,十六岁,在崇德石门高道庙出家,后至平望小九华,取法名唯心,字太虚。至宁波天童寺,从寄禅和尚受戒,研读《法华》、《楞严》等佛以。时值清末,革命思潮日渐兴盛,在慈溪西方寺华山法师处读到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谭嗣同等著作並严复译作,殊欣谭嗣同之《仁学》,并用以自勉。华山法师教育太虚以革新之路求复兴佛教。乃立志革兴佛教,以佛教救国救天下为已任。一九0九年冬,随寄禅去南京,在“诋洹精舍”就读半年,参加江苏僧教育会,深受杨仁山居士教诲,一度与栖云和尚赴广州宣讲佛法,任白云山双溪寺住持,与革命党人朱执信、邹海滨等往来频繁。黄花岗失败,遭清廷追捕,潜返上海,后又避往普陀山。辛亥革命后,太虚在镇江金山寺创立“佛教协进会”。时寄禅和尚正领导筹组“中华佛教总会”,不久,寄禅逝世于北京。一九一三年,中华佛教总会在上海正式成立,“佛教协进会”合并于“总会”,太虚任该会《佛教月报》总编辑,发表《宇宙真理》、《致私篇》等论文。一九一四年至一七年,太虚在普陀山锡麟禅院闭关治学,著有《整理僧伽制度论》、《成大乘论》、《法界论》等。一九一七年,赴台湾讲学,又去日本讲学並考察明治维新后日本佛教情况。翌年在上海与蒋作宾、黄葆仓、陈元白、章炳麟、张謇、王一亭等居士创立佛教团体“觉社”,主编《觉社丛书》翌年改名为《海潮音》月刊,迁往杭州净梵院出版,任由太虚主编,同时先后任弥勒院、大佛寺、净慈寺住持。一九二四年夏,太虚在庐山召开“世界佛教联合会”,有日本、德国、美国、芬兰等佛学界人士参加。一九二七年应邀至福建,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翌年七月,在南京筹组“中国佛学会”(一九二九年成立,太虚任常务委员),是年秋,去英、法、德、荷、比、美等宣讲佛学,是中国僧侣去欧美传播佛教之第一人。一九三二年十月,任奉化雪竇寺住持。三五年任《佛教日报》社社长。抗日期间,太虚历游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号召佛教徒参加抗战救国事业。抗战胜利后“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成立,被推为主任委员。一九四七年回上海,五月七日,因脑溢血症病发,圆寂于玉佛寺,终年五十八岁。
中华民国六年(1917)
明道法师皈依太虚法师,出家后,从太师游。明道为嘉善西塘周氏子,赘于嘉兴城南戚家。戚氏经营米行,颇有产业,只生一女,视为掌上明珠。既入赘,名戚则周。戚毋资助其赴日留学,考入东京警官学校,毕业始回国。时清廷对警政系属试办,委以北门咀家桥警察所为警官。戚应褚辅成之招,暗中参加革命。辛亥禾城光复,颇具功绩。曾署桐乡县知县二年,落职后,郁郁不乐。嗣其爱妻悼亡,乃伤痛之下,竟至发疯狂症,而医治无效。一夕,忽失踪,遍寻无着。之后,有农民进城言,南门外真如寺大殿有一疯汉,衣食不给。家闻讯奔视,固戚也。亲友纷往力劝之归,不应,留条出走,竟往普陀,遇太虚法师,示以佛法,病为之除。乃皈依法师,在佛顶山慧济寺院,剃发具戒。从此潜心经典,豁然开朗,赐名明道。出山至上海,协助成立“中华佛教总会”,任常务理事,工作不离上海,並居士林,示寂于灵岩山。火化后,分骨灰于故乡南湖,竖碑分水墩,故友叶恭绰为之撰文並书,犹屹立云水光中。
附录一
佛教宗派,原有俱舍、成实、三论、净土、律、法相、密、天台、华严,禅之十宗,而前二宗(俱小乘),实际在唐时已消灭。举其要言之,唯后之八宗而已。此八宗者,又可以约为宗(禅宗)、教(三论、天台、华严、法相)、律、密、净土之五。若言其义,则宗为佛心,教为佛言。律为佛行,密、净为佛果。嘉全党全国明元年平定嘉兴,改路为府之始,随之又析邑为七县,洪武初期,又召集各地僧者,规定寺院为禅、讲、教(包括依瑜珈教修行)三类,僧众须分别专业,制定僧服色别,楞严区分禅、讲、教。嘉兴禅以临济一派为众,讲以天台为盛。教以净土为普及。嘉兴各寺院宗派,分列如下。
嘉兴禅寺(包括秀水)
天宁 祥符 水西 本觉 栖真 古南 太平 定隐 青林 碧光 梵受 茶禅
嘉兴讲寺(包括秀水)
精严 东塔 楞严 东禅 白莲
嘉兴教寺(包括秀水)
金明 兴善 净相 石佛 真如 能仁
圆通 漏泽 净土 智觉
嘉兴禅寺(魏塘)
慈云 圆觉 雁塔 东林 西林 地藏
嘉善讲寺(魏塘)
景德 大胜
嘉善教寺(魏塘)
定慧
海盐禅寺(盐官)
金粟 法喜 天宁(永祚) 海门 碧云
海盐教寺(盐官)
资圣 宁海 悟空
平湖禅寺(当湖)
福源 福臻 大乘 青莲 普照 万寿
西林 东林
平湖教寺(当湖)
德藏
桐乡禅寺(语溪)
福严 资福
桐乡讲寺(梧桐里)
广福
桐乡教寺(梧桐里)
慈云 寂照 普慈 密印
附录二
嘉兴古德宗派列于下:
宗下禅师 希云 普照 文偃 净县 师一 文长老 法常 得喜 法舟 道济 圆信 通门行筏 超屿 行鑒
静渊 如宁 通彻超实 明慧 (以上嘉兴)
法会 行峻 法本 方明 本冲 元璿(以上嘉善)
慧棱 明本 青琪 惟则 法聚 圆悟 通乘 宋宗 通 觉云 隐然 期怀(以上海盐)
法 通奇 通资 性慈 天息 本哲 宗泰(以上平湖)
文喜 智讷 尼文鑒 通容(以上崇德)
若愚 圣行 元盛(以上桐乡)
教下法师 光范 皓端 惟法 予璿 蕴空 一讷 一超 方泽 真可 僧能(以上嘉兴)
如谷(以上嘉善)
法宠 慧开 慧因(以上海盐)
慧辨 敏秀 可观 从敬(以上平湖)
受虚 晋水 僧尚(以上崇德)
宏道 方泽 明中(以上桐乡)
明律大师法相 大云 慧顺 慧伦(以上嘉兴)
德因(以上嘉善)
良准(以上海盐)
道宏(以上桐乡)
密宗师
嘉兴:神异僧 僧伽
嘉善:元慧 超基 僧海
海盐:康僧会
平湖:真谛
崇德:一长老 行昭 元闻
桐乡:莲堂
净宗师
嘉兴:净观
嘉善:真化
海盐:若愚 梵琦
桐乡:尼德密
附录三
历代居士之弘传佛法,已成为近兴佛教之支柱。佛教本有四众弟子,出家两众为沙门,在家两众为居士,沙门立出世之模范,以接引众生,居士建在世这芳型,以化导社会。以佛教之建立而论,固重在沙癯,以佛教之推行而论,亦重在居士,我嘉区佛化流行,至今勿替,居士之功,实深利赖。缅怀古宿,有足记者,作为本篇附录之三。
明秀水朱兆隆居士,名国祚,万历登进士第一,天启拜武英殿大学士。居常自奉淡泊,日必阖户阅一卷书,静坐久之乃出。既乞休归,舟中人见之,知所阅者乃金刚经也。既而谓其子曰:“我生平荣枯不较,顺逆一如,只得金刚经中无我相无人相六字之力”。又时呼老邻,说经中大意,天启四年预知将终,命酒自酌,端坐而逝。
明嘉兴严仲愨居士,法名大参,自号镀轹道人。嗣法于天童费隐和尚。初游双径,遇闻谷大师授以上一著,苦究三载,了无所入。阅法眼指严公案,忽然身心世界,尽情脱落,祖师关护,彻底掀翻。再谒闻谷。憨山、费隐,皆承许可。复见圆悟密云老人,隐居二十八载,费隐容和尚首嗣老人法席,乃往谒。机锋相扣,深契宗旨。
明嘉善袁了凡居士,本吴江人,居赵田,名黄,字学海,初名表,字坤仪。其先赘嘉善殳氏,遂补嘉善县学生,既而贡太学,访云谷禅师于栖霞。与云谷坐对一室,三昼夜不眠,云谷异之,曰:子入道不难也。居士告以孔生悬记,云谷曰:命自我造,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离自性。反躬内省,感无不通。又曰:人若不知非,子知非,子即痛刷之。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乃授以功过格,教以准提咒。居士信受奉行。官至兵部职方司主事。居常持经咒,习禅观,日有课程,公私遽冗,未管暂辄。年七十四卒于家。著有《两行斋集》、《历法新书》。
明海盐朱元正居士,诸生。律身甚严,年六十余,深入禅悦,居宅后敝屋中,每日晨诵法华经一卷,日过午则静坐。门人陈则梁访之曰:先生年高,盍少开酒禁。居士曰:子谓我须调养血气耶?不知我与生死已划得断。则梁肃然。其年七月,语其子曰:吾在此无事,可行矣。问,何处去?曰:西方去。固留许之。至十二月朔,示微疾,不食,家人仓皇治具,居士曰:勿忙,此后八日半夜事也。及期,端坐欲逝,复取纸作诗谢匠人为其平地者,及逝,眷属至,皆哭,居士复张摇头,令妇女去,去尽乃瞑。
明平湖陆与绳居士,名光祖,号五台山居士。累迁吏部尚书,练达掌故,为忌者所中,屡退闲家居。究心佛乘,发宏护之愿,不以毁誉易心。尝为文募刻《五灯会元》。上剔山礼佛舍利,出金建石浮图以藏其等,重兴塔殿。楞严密藏开公募刻书本藏经,居士与冯开之,陈廷栋等,倡导甚力,远近响应,终以集事。晚年,从紫柏大师游,研究益力。已而修念佛三昧。及卧疾,手握心印,经旬不解。紫柏来视,叹其心力坚猛焉。
明桐乡庄复真居士,名广还,少为儒,已而学医。年四十有余,颇厌世事,一日,观园花开落,悟身无常,即毁园,闭关坐禅,取金刚经诵之。偶出游杭州,遇一翁,与之语学佛,翁曰:子学佛,谁所师?曰:未也。翁曰:子不读柳子厚服气书乎?云栖有莲池禅师者近在此,盍往师之。逐步谒莲池,池授以念佛法,遂受五戒。归家日课阿弥陀佛五万声。未半载,心地寂然。年八十,再谒池云栖,受菩萨戒,归老于家。居常病其乡人不知正法,阅净土诸经论,掇其语要,名曰《净土资粮集》,以导众信,乡人从而化焉。
明嘉兴谭孟恂居士,诸生时堂楼倾倒,籍三梁翼之而免。走径山谒憨公,命名曰福征,字曰梁生。后自号埽庵,随侍憨公半载。常持准提咒。著《憨山年谱疏》二卷。其时项楚东、冯元成、岳石帆、沈旅泊、吴生日诸居士,皆与憨公相契,运云龙风虎,极一时之盛也。
明石门山人宋旭,字初暘,能诗,好读内外典,少参武康天池僧法,兼禅理。画山水超尘逸趣,又工人物,名擅一时。游寓多居精舍禅榻。与云间莫廷干友善。晚入殳山社。年八十二卒于天圣寺,归葬语儿乡。
清代居士,如海盐之徐昌治居士,著有《金刚经会解了义》,徐槐庭居士,有《金刚经解义》、《弥陀疏抄撷》、《径中径》,又《径微义》等作,桐乡之沈士登居士,有《报恩论》之述,则众所知识者也。然儒术之于佛学,相通者在道德、科学与佛学,相通者在法相,佛学包括世出世法,法界一切事理,无不有相当之理解,是在笃志力行,自觉觉他耳。晚近居士有二。
沈曾植字寐叟,家姚家埭,博通汉宋二学,尤深于史学掌故。寓居上海西摩路,号所居曰海日楼。四方学者咸来请业,异邦人士,亦不远而至,尊为中国大儒,晚年精通经义,称西摩路为佛地也。《清史》有传。
香严居士金蓉镜,字闇伯。居滮湖滨,颜抽居曰香严庵,创高士祠于湖上,手订祭义。服贗寐叟,遂师事焉。
庄法尘居士,名孟廉,字辅丞,号炳林,诸生,性喜禅悦,能诗负奇气,宦游两广,光绪初元,尝佐冯宫保子材龙州戎幕。法越之役颇有献替,会为疆吏某公所忌,拂袖归里,以医术自给。与寐叟夙昔交好。晚岁即主其家,应寐叟之招也。上海关炯之,号别樵居士,汉阳大儒关棠子,幼失怙,父与庄氏世亲,关晚年在上海主办之佛教净业社,以结合念佛为主旨,弘扬净土,其协办武仲英、庄法尘俱嘉兴人,乃将嘉兴之净业合并于范古农创办之佛教研究会,于是更名为嘉兴佛学会。居士著有 《援越纪实》手稿本二卷,毁于“文革”。
敬庵居士余霖,字楫江,号了翁,居梅会里。少以训诂之学,习古文词。继弃去,从沈寐叟治佛学,深通释典,晚岁应上海佛学书局之聘,司编辑。
屠般音居士,名伯英。居城南杨柳湾,晚耽禅悦,与梅湾街褚杏仙居士,集资重建金明寺大殿,修西施水阁。
范古农居士,字梦耕,居嘉兴外月河。生于清光绪七年。幼颖慧,陆仲襄器重之。年十五,以冠军入潘。后又负笈于上海南洋公学,杭州求是书院,以教育为已任,在乡创设学校。二十七岁,东渡留学日本,三年归国,任嘉兴府学堂学监。民初筹办商业学校为校长,历十有六载。在日本时,从章太炎游,早闻佛法,发起佛学研究会于嘉兴外月河,每月两会,会辄讲演,时为一九一二年创始。之后,附设在嘉兴精严寺,各地闻风兴起,嘉善、平湖、海盐等处相率成立佛学会,远达杭州、绍兴、松江、上海,奔走其间,
演说宣讲。闻名专函请教者,无不有问必答,不辞辛劳。民十六,辞校长职后,专事于佛。上海佛学书局聘为总编辑,于佛学半月刊,辟佛学答问栏,广解各方疑问。佛教日极发行。请主笔政事,抗日战争起,避居天目山,旋还沪上,寓省心莲社,讲学不辍,六十岁后,专致力于法相,有行在净土,学在法相之言,成立法相学社,集学者讲习法相诸论,有五蕴百法唯识摄论,杂集中道而至显扬,论毕示疾,越二旬逝世,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二日也。享寿七十有一。家乡产业,早已尽舍办一小学,遂一生教育之志。著有《古农佛学答问》、《幻庵文集》等行世。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