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简论佛学心物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学所阐释的问题,同现代哲学研究的对象有共同的一面,它对物质(色)与精神(心)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规律有精密系统的论述。佛学者认为佛学对这方面的论证所达到的境界超出一切哲学理论。所以,佛学者称佛学为无上究竟法门。佛学探讨这一问题的真正目的是在于提醒世间有情,要排除生命主体观念上的虚妄分别之执,彻见宇宙人生的真实谛理,从而使生命得到究竟的解脱自在。为了阐明佛学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我们现在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辨明佛学与世间哲学的本质差别。

  在研究分析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阐述一下佛学理论的基本观念。佛学理论的基本观念,就是缘起论。缘起论思想的精义是,所谓缘起,就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消亡都是由一定的关系和条件决定的,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一切事物的存在是缘起的存在,不是实体性的存在,缘就是关系条件之意蕴,一切事物都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条件下生起,这就是缘起论的基本玄要。关于对缘起理论的阐释,佛学中有两大类方法,一是小乘佛学,从生命自我解脱角度出发,体认生命自我存在的实质,最终得出结论,并从三方面进行阐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二是大乘佛学,从宇宙人生的本性角度出发,最终得出结论,用一个根本原则而概之,即一实相印。大乘佛学与小乘佛学在终极原理上并无二致,只是在阐述方面上开遮有异。另外,大乘佛学与小乘佛学在义理方面有宽狭差别。大乘佛学义理幽奥,妙显二空,而小乘佛学囿于生命主体范围内谈空。大乘佛学的一实相印,就是诸法缘起性空之义,缘起即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缘起性空是一体两方面,无二无别。大乘佛学就是基于缘起观而阐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佛学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分析,有如下几种论点:

  首先,佛学对宇宙本体的说明,是批判地继承了古印度传统的哲学思想,以地水火风四大为构成宇宙物质的基本因素。但大乘佛学所讲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质,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真,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相状,四大本性是空,无有自性可得,宇宙万物的生成,都是因缘集合而有,我人所感知的宇宙万物都是四大生灭变化而已,而四大又是心识所变现,为主体心识所觉知,能觉所觉同一体故。这就是佛学的物质观的基本论点,这种论点,正在被当代自然科学所逐步证实。

  其次,佛学把精神叫心识。心识从哪里来?是人类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产生识的功能作用,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内,除意根外,其它十一种都是四大种所造色法。意根属于心法。根据根尘生识的原理,佛学认为人类正确知识的来由,只有现量与比量,现量就是六根缘六尘所产生的感性认识,即尚未加入概念的思维判断活动,也没有形成语言文字符号,是感官对事物的自相的直接反映。比量就是在现量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对事物的共相的认识,并能用语言文字符号表示出来,使人接受。佛学认为除此之外,其它的知识是不存在的。佛学虽然承认物质世界是精神世界赖以存在的基础,但它不同于唯物哲学,如果说它是唯心哲学也不确切。佛学认为因缘生诸法,如一个人的构成,有六根(生理)、六尘(物理)、六识(心理)三方面的因素。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功能才能起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分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靠六尘的反映才有效果。十八界三大类,鼎足而立,相互作用,缺了一类,其它二类即不存在。因此,我人如果用缘起主义来概括佛学的理论基础,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再者,佛学特别强调主体心识的功能作用,认为心识不仅对境有了别作用,同时还能使境更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等心理作用有所统率。尤其是大乘唯识学理,主张万法唯识,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心识所变现。识的功能作用有二,一是认识世界的功能,叫做见分。一是能变起影象的功能,叫做相分。唯识学建立唯识理论,目的主要是强调心识的主观能动性,心识不是实体而是功能,心识是无我的,它同物质的色法一样,都受缘起的因果律所支配。佛学的心识观不同于唯心哲学的精神实体论,把心识实体化,或执为主体灵魂神我,或执为客体万能之神。也不同于唯物哲学,把心识当成物体机能,物灭识灭的断灭论。佛学的独特心识观,是佛学的存在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物质观合在一起就是完备的缘起的佛学存在论。宇宙的存在是不容否定的,宇宙主要由心物两类现象所构成,而这两个现象在本性上是一致的,都以空为其本性,空就是无常无我运动义。宇宙万物是变化不居、运动不息的矛盾的统一整体。在这其中既无精神实体又无物质实体,但又绝非空无。宇宙存在的现象中,心识是最为殊胜的,它具有无限的能力,可以创造最完善的价值与境域。所以,佛学中的唯心或唯识只是具有最胜之意蕴,绝对没有本体实体之谓。

  对宇宙间的精神与物质的变化规律,佛学是依缘起法来揭示它。小乘佛学通过对物质与精神的分析研究,总结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条法则。被称为三法印。这是小乘佛学的理论核心,是衡量佛学与外道的基本准则。大乘佛学认为这三条内容,准确地反映了宇宙万物的真实相状,故概括为一实相印。释尊认为三法印是"有佛无佛,是法常住"。说明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概括,决不是学者随意制造出来的,而是历久弥新的"法尔(自然)道理(规律)",释尊只能发现它,并依之教化有情,实现依正转依。

  诸行无常。诸行是指一切可以造作的事物或现象。无常是指这些现象永远处于刹那变化、迁流不息的状态中。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莫不皆然。无常表现在物理上,就是成住坏空;表现在生理上,就是生老病死;表现在心理上,就是生住异灭。佛学认为世间无有独立常存的事物,也无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这就是佛学对宇宙存在的基本观点。

  诸法无我。我有常一主宰固实不变自在之义,佛学认为在一切事物之中,根本不存在这种实体我性,所以,佛学讲诸法无我。我人是种种物质种种精神要素的集合体,在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中没有实体性我存在,只是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关系网络而已。佛学认为,色心二法是互不相离,相依而立的,这是佛学对物质与精神互相依存关系的基本观点。

  涅梁寂静。涅槃汉译灭,其基本涵义与空相同。佛学认为,诸法是由因缘而起,因缘,一般解释为关系或条件。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的生起,都是依赖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任何现象都不可能存在。释尊对缘起下这样的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根据这一定义,解释组成人体的物质属性,五大元素(地水火风空),任何一大的存在,都是要依赖其它四大的存在而存在,人体精神属性的关系也是如此。色心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由此可见,宇宙间一切万法的存在和消亡,都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并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找不到一个不变的自性,这就是缘起性空思想的真谛之所在。佛学讲空义,不是指物体以外的空,也不是指物体消亡以后的空。佛学讲空的真正义蕴,是指事物的依赖关系和因果关系。正因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赖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存在,所以佛学认为,任何事物当体即空或缘起性空。以缘起性空之理观察一切事物,就能体证诸法离纷扰、绝去来的寂灭之相,这就是涅槃,或称之为空。涅槃无相,而又寓于诸法相之中,故曰"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我人通过对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正确理会,有助于我人断除俱生分别的我法二执,妙证我法二空的实相涅槃之境,得生命究竟圆满解脱的大自在。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就是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本质的彻底揭示,只要能够掌握了佛学的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就已知道了佛学的心物观之基本特质和世间哲学在心物观方面的根本差别。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