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九华山人文资源一览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类

序号

景 源

名 称

小 类

内 容 与 特 色

1

一天门

风景建筑

* 位于九华乡桥庵村,建于清代。砖木结构,白墙黑瓦,两落水一开间,长5米,宽3米,高4米,横跨石板道,南北门洞开不封闭,为香客、游人歇息、避风雨的过路亭。南门书有楹联:“到此并非门外汉,进来便是个中人”。

2

二天门

风景建筑

* 位于甘露寺上、龙池庵下,建于清代。砖木结构,白墙黑瓦,两落水开间,长5米,宽3米,脊高4米,石板道穿门而过,两侧置石凳供香客、游人休息。

3

步云亭

风景建筑

* 位于南阳乡新村项家塘南。建于清嘉庆年间。建筑为砖木结构,民居式,两落水一开间。亭长5米,宽3.2米,高4米,柱子已剥落。进出二门坊嵌有0.3平方米的青石,均镌刻“步云亭”三字。

4

碧云亭

风景建筑

* 位于九华乡桥庵村大古岭西、方家冲东。建于清光绪年间。亭为全石结构,屋面石板铺盖,高5米,建筑面积20平方米,为一路亭。亭近大古岭,约5公里,山势险要,峻峰耸峙,怪石如林,岭径逶迤。

5

吴文梓

门坊

民居宗祠

* 坐落九华乡老田吴村。始建于明末。其斗拱等处均以精致的花纹砖砌成,工艺精细,现保存完好。

6

柯乔门坊

民居宗祠

* 坐落九华乡柯村(今九华乡政府驻地东)。砖木结构,高7米,宽14米。内墙门坊上书“副宪”二字,内有“天井”,有刻于柱上楹联3副,柯乔墓碑1块。始建于明末,后多次重建,现保存完好。

* 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类

序号

景 源

名 称

小 类

内 容 与 特 色

7

吴襄门坊

民居宗祠

* 坐落九华乡老田吴村。建于清康熙年间,为住宅门坊,长5米,宽1米多,均为精致花纹砖砌成。

8

太平山房

民居宗祠

* 位于陵阳镇所村。明代永乐年间陈孟贤建造。建筑座北朝南。通面阔五开间共16.5米,进深三大进共71.6米,建筑总面积1172平方米。房宅为砖木结构,每进以走廊、厢房、天井相属,布局严谨。正面牌坊高达10米,四柱三楼式,正中匾额楷书阴刻“积善流芳”4个径尺大字,枋额间砖塑雕饰古代戏剧故事,底座为大理石雕的单层须弥座,楼顶磨砖斗拱出挑,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内部为抬梁式结构,116根粗壮的圆柱,梁顶而立,月梁纵横飞架。彩绘画枋穿插其间,柱础有鼓镜式、素覆盆式、青脚式。石墙上有精雕细刻的异卉珍禽图案,梁间有制作雅秀的轩蓬顶。

* 太平山房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

李氏宗祠

民居宗祠

* 位于沙济乡上章村,地处青阳县与黄山接界的黄荆岭下。李氏宗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嘉庆四年(1799)完工,历时近20年。祠堂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共三进,面阔17.6米,进深50.4米;建筑面积887平方米。厅堂建筑设计精美,飞檐流角,雕梁画栋,玉石栏杆,狮头扶手。墙上嵌有多块长条白玉石,雕饰有“云龙戏水”、“喜鹊登梅”、“鱼樵耕读”以及山水人物等题材的多种图案,形神兼备。整座祠宇高墙雄立,气势宏伟;雕刻技艺精湛,巧夺天工。祠堂四周环境清幽,风光秀美。

* 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李氏宗祠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曹氏宗祠

民居宗祠

* 曹氏宗祠位于青阳镇济阳村,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93),是保存较完整的五开间的砖木结构徽派建筑,由门楼、曲廊、享堂(明伦堂)和寝楼组成,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门楼建筑部分计有石柱8根、木柱6根,梁枋木构件上雕刻有《三国》、《西游记》等人物故事。享堂屋面下部为抬梁式结构,上部为穿枋式结构,厅内112根立柱硕大粗壮,寝楼底层前檐设置汉白玉雕栏杆。整个建筑气势恢宏,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石雕木刻朴实端庄,工艺精湛。

* 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曹氏宗祠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

东岩下院

商业服务建筑

* 位于化城寺东,今东崖宾馆东北隅老楼。清末释定慧矢志建造,现存建筑为皖南民居式,砖木结构,5层楼宇,面积1350平方米。1980年改建为东崖宾馆正庭,仍保持古色古香原貌。

* 该建筑图片送北京参加全国城市建筑展览,受到同行好评。


中类

序号

景 源

名 称

小 类

内 容 与 特 色

12

聚龙山庄

商业服务建筑

* 坐落于百岁宫下院西、聚龙寺之南的山坳间,是别具一格的山庄宾馆。1986年竣工,建筑面积2364平方米。由于山庄位于一狭长(215米)、高差大(26米)的山坳中,因而采取多层次的立向跌落式空间组合,前后四组,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既保持了民居格调,又有所创新,是一座结构玲珑、风景优美的山庄别墅。

13

金地藏塔

宗教建筑

* 位于神光岭肉身宝殿大殿中央,俗称肉身塔,又名地藏塔。始建于唐贞元十三年(797),为安奉地藏肉身而建的三级石塔。宋代建塔殿,以殿护塔。今存木塔为清代所建,矗立于石塔之上。塔共七级,呈八角形,为红色木质方塔。塔基由汉白玉铺砌,塔顶饰有金色华盖,塔高17米。木塔内壁用赤金贴写有《地藏本愿经》。塔的每层八面皆有佛龛,供奉地藏菩萨金色坐像一百多尊,木塔四周还供有地藏大像。一为肉身石塔,一为纪念木塔,双塔相套,塔在殿中,殿塔合一,在中国塔寺建筑中实属罕见。

14

谛听塔

宗教建筑

* 位于九子岩九子寺山门东北侧。建于南宋,相传新罗僧金地藏初入九华山时曾临此地,并在谷口岩上坐禅修行。金氏携带一条神奇的白犬,相伴而行,白犬名“善听”,又称“谛听”。这条坐骑来九华后亦“悟道成佛”,后人特建此塔以纪念它。塔共七级,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块石垒砌,呈楼阁式,实心方形,塔座高1.96米,为方形折角须弥座,塔基至顶端逐层向内迭减,每层檐角微翘。塔高9米,底边长2.37米。石塔古朴隽秀,整体结构规矩严谨,比例自然和谐,与有古城堡之誉的九子岩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15

净居寺古塔

宗教建筑

* 位于青峭湾,因唐代建有净居寺而名。宋靖康丙午年(1126)所建。石塔由不规则的麻石板块叠筑而成,又称“叠石塔”。塔高约7米,底层边长1.8米,顶层边长0.85米,平面呈方形,共有五级,自下而上逐层向内收缩。石塔历经千余年保持斜而不倒的原貌,简朴厚重,颇为壮观。南宋诗人陈岩在《叠石塔》诗注中描述道:“无复晨钟墓鼓声,慧云犹护法灯明。佛乘大有支持力,旧塔虽欹不解倾。”

16

喇嘛塔

宗教建筑

* 位于华严寺前,为典型的元代晚期喇嘛塔造型,通高3.88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刹组成。塔从八角基座过渡到圆形塔身,自然而富有装饰性,塔身是一个变形的球体,再上去是一圈覆莲座,座上为九层相轮,它的顶端承托着饰有云纹的华盖,直径0.58米,顶上竖有葫芦形塔刹。



中类

序号

景 源

名 称

小 类

内 容 与 特 色

17

渡仙桥

工交建筑

* 位于九华山天台寺前。光绪二十三年(1891)金陵刘益卿捐建。块石砌成,单孔古石板桥,长26米,宽1.5米。近有一线天、十王峰等景点。

18

迎仙桥

工交建筑

* 位于九华街祗园寺西侧,又称祗园寺桥,建于清乾隆已卯年(1759),桥系实腹式石拱桥,单孔,跨径7米,全长9.2米,宽5.4米,高5.5米,方柱栏杆,古朴、坚固,桥跨九华溪,为登山公路进九华街的首座石拱桥。

19

三溪桥

工交建筑

* 位于南阳乡三溪口,又名“五洞桥”,原为进入神仙洞的门户,清乾隆壬申(1752)陈圣撰倡建,鲍本贤领建。6墩5孔石拱桥,跨径14米,全长100米,宽4.5米,高15米。此桥已倒塌2孔,不能通行而成为一古迹。

20

龙溪桥

工交建筑

* 位于青阳蓉城镇金冲村山凹中。南宋宝庆二年(1226)建三垛两孔平石桥,桥面为33×33厘米长条石拼架而成。桥长5.7米,引桥长4.5米。龙溪桥为我省最古老的桥,它的发现填补了安徽省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空白。

21

古石板道

工交建筑

* 青阳至九华山古道——建于明代,路宽1.2-1.5米,用长方形花冈岩条石铺成。经杨冲、西洪岭、清沟、甲子岭、柯村、二圣至九华街。古道依山就势,迂回曲折,虽数百年无人养护,但少数路段仍保存完好,惠及今人。

* 南阳至九华山古道——建于南阳湾焦山止于九华街。全长20公里,路宽1.5米,途经南阳乡、清阡、分水岭、平田冈,为古石板大道。此路为进入九华的东南路登山道,行者多为徽歙、江浙方向的游人和香客。

* 九子岭至九华街古道——约始建于明、清,历经整修。全长4公里,路宽1米;此道位于九华街西,东西走向,自九子岭盘旋而上,历松树庵、白云观、香炉石,一路松竹夹道,溪喧鸟鸣;取此西南路进山者,多为江西、东至、贵池方向的香客、游人。

* 九华街至天台古道——约始建于明、清,历经整修。起于九华街,止于天台正顶,全程7.5公里,路面1.2-1.5米宽。

* 九华街至肉身殿古道——始建于明、清,民国至今历有整修。全长0.5公里,面宽1.5米。此段石板道石质坚,路面好,部分条石上还凿有荷花和金钱的图案,赋予了佛教色彩。



中类

序号

景 源

名 称

小 类

内 容 与 特 色

22

刘冲石

刻群

摩崖题刻

* 刘冲位于九华山北麓的少微峰下,因宋外士刘放曾在此结庵隐居而名,是个松竹滴翠怪石嶙峋悬崖飞瀑的幽静山冲。宋明时期一些文人因慕其景致至此寻幽探胜,并于崖壁上留下众多题诗石刻。现存北宋时期石刻七品、明代石刻四品。这些石刻,字体各成一体,刻工精致,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同时还保存一些地方史资料。

23

天台寺

石刻群

摩崖题刻

* 天台寺是九华山最高寺院,盘踞峰顶。闵园至天台途中,“云封天际路,烟锁梵宫楼”。随着至天台的山路渐高,危崖绝壁上留下了古人触景生情的字刻。现存的有镌天台观音峰下的“南无阿弥陀佛”,镌天台青龙背的“东方极乐”、“登峰造极”、“高哉九华与天接,我来目爽心胸扩”,镌渡仙桥崖壁上的“非人间”、“中天世界”,镌天台正顶的“一览众山小”等等。

24

释迦牟尼佛像(二级藏品)

雕 塑

* 释迦牟尼铜佛:高198厘米,宽142厘米,重900公斤,由上身下身两部分组合而成,造于宋代。现置化城寺藏经楼下,是九华山最大最古的铜佛像。

* 释迦牟尼玉坐佛:共8尊,大小不同,分置于不同寺院,均造像于明末清初。

* 释迦牟尼玉立佛:造于明末清初,高63厘米,宽12厘米,置旃檀林大雄宝殿。

25

99米金地藏铜像

雕 塑

* 以仁德大师为首的600余名僧众发下宏愿, 决心在九华山建造地藏菩萨铜像,树立九华山的标志工程。

* 在铜像前拟建庙宇建筑群,为铜像护佑,主体部分设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藏经楼等建筑;附属部分为僧人寮房、斋堂。

26

藻 井

其它胜迹

* 位于化城寺内的“大藻井”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在大雄宝殿正上方。直径440厘米,深170厘米,底部四面八方,环绕小斗拱一圈。八角部共雕饰8条飞龙,加藻井顶端1条飞龙,组成“九龙戏珠”。藻井自底部向顶端分5层叠垒,第一层角部雕饰金花8朵,次下二层,雕饰祥云共16朵,余下二层,雕饰蝙蝠16只。

27

荤年、素年

宗教习俗

* 九华山居民素有烧年香习惯,故提前两天过大年(春节)。夏历腊月二十八(月小二十七)日,许多人家贴春联、放鞭炮、置办酒菜,合家团聚,俗称“过荤年”。

* 夏历腊月三十日,九华山上多数人家只炒几盘素菜或下碗素面,不吃荤腥食物,谓“过素年”。是日天黑后,人们打着灯笼、捧着香到寺庙里去拜佛、请佛,意指“净身、净心地敬菩萨”。今此俗仍流行。

28

腊八节

宗教习俗

* 夏历腊月初八日,俗称“腊八”,又名佛道日。相传这天是“释迦牟尼”(佛祖)成道纪念日,故九华山各寺庙都要煮“腊八粥”广行布施,此俗在民间演变为庆贺五谷丰登的活动。节日期间,山上僧俗同乐,儿童们凌晨便打着灯笼、提着锅碗等到寺庙里去打粥。此俗自古流行至今。



中类

序号

景 源

名 称

小 类

内 容 与 特 色

29

许愿还愿

宗教习俗

* 民间宗教习俗。佛教信徒相信菩萨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与愿望,便到寺庙里烧香拜佛、祈求保佑,并在心中默默承诺,一旦实现某个愿望将加倍报答,俗称“许愿”。

* 许愿者有多种心理,如求婚、求子、求财、求名、求寿等。所求如愿,香客则须择日到先期朝拜的寺庙兑现自己的承诺,俗称“还愿”。

30

盖地藏印

宗教习俗

* 佛教习俗。九华山自辟地藏道场以来即藏有“地藏利生宝利”。相传,最早一枚印是唐至德二载(757)肃宗命人以金铸成。今九华山历史文物馆藏历代金、铜、玉印十多枚,被人们视为佛教圣物。盖地藏印寓意吉祥如意,朝山者均以能盖此印为幸事。

31

庙 会

宗教习俗

* 九华山地藏道场有庙会传统。每年或每隔几年的佛诞节(夏历四月初八日)、自恣日(夏历七月十五日)、地藏诞日(夏历七月三十日)都举行“浴佛法会”、“盂兰盆会”、“大愿法会”,民间和寺院还共同举办“阴骘大会”(夏历十月十五日——下元节)。大凡这样的日子,朝圣和集市贸易蔚然成风。1983年起,每年夏历七月三十日前后,九华山管理处协同佛教协会有组织地举行庙会活动,将大型佛事活动与大规模的集市贸易、文化娱乐等活动融于一地。

32

阴骘大会

宗教习俗

* 亦称“阴骘法会”。是超度亡灵、祈求众生安乐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十年一届,首大会始于1927年,举行阴骘大会历来都在祗园寺和化城寺举行,用红绿绸缎扎焦面菩萨和三十六鬼王,悬挂幡旗,陈设阴骘文和水陆画像,唱“目莲救母”、“九更天”等戏文,几日几夜,热闹非凡。

* 丛林寺庙配合开展多种活动,如引庙、拜忏、放生、打水陆、放焰口等。

33

放荷灯

宗教习俗

* 佛教习俗。旧时,每逢夏历七月十五日夜,九华山僧俗均要共同举行放荷灯仪式,将点燃的荷灯红烛,或于河溪漂放,或在放生池内漂放,以祈祷救拔落水而死的亡灵。荷灯用蔑扎、纸糊而成,状如荷花,内插红烛。今此俗尚存。

34

九华毛峰

地方物产

* 传统名茶。因生长在海拔600米左右山坡,多有云雾缭绕,饱吸兰花香气而品质纯美。现代,此茶在加工制作上改唐、宋时期的蒸煮为炒青,色、香、味均具上乘。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1977年以来出口香港等地。九华毛峰的最佳产地在九华山的下闵园、中闵园、白云、灯塔、凤形村等地。其品质特点是:外形细嫩,旗枪紧裹,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条索紧结匀整,香气清醇,汤色黄绿明澈,滋味鲜醇甘甜,叶底鲜嫩厚实,冲泡茶杯中,宛若兰花绽开,别有风韵。




中类

序号

景 源

名 称

小 类

内 容 与 特 色

35

九华佛茶

地方物产

* 名茶新品种。此茶是近年在传统工艺上开发出的优质佳茗。其研制与开发曾被列为安徽省重点科研课题,“九华佛茶”一经问世,即得到了国内茶叶专家和佛教界知名人士的肯定和赞赏,也受到国外消费者的欢迎。产品销往日本、韩国等6个国家和地区。

* 九华山佛茶获1992年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银奖。1993年10月该成果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产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列为礼品茶。

36

黄 精

地方物产

* 俗名“仙人饭”、“野生姜”,是多年生的百合科草本植物。根茎有药用功效,具滋养强壮、补气、润肺、生津作用;适用于气虚衰弱、头晕、腰酸、慢性咳嗽、喉干等症,对癣菌、结核菌有一定抵抗力。

* 旧版《九华山志》载:相传金地藏在九华山修炼期间,常以黄精为食,因而长寿,死后真身不腐。

37

石 耳

地方物产

* 俗称石皮,为地衣类低等植物。性“甘平无毒”,“能明目益精”。九华山天台及九子岩悬岩上有寄生。

38

竹 笋

地方物产

* 九华山盛产毛竹和元竹,冬春笋芽出土,山农将部分不易成竹的笋芽采回,加工成笋干、笋衣或笋片。竹笋味鲜可口,历来为九华山名产。

39

现存文物

其他风物

* 九华山现存文物200余件,贝叶真经、明《藏经》、血经、清康乾二、皇帝御书、真迹等甚称稀世之宝。

* 其中明神宗圣旨、明代高僧血经为一级藏品。

40

民间工艺品

地方物产

* 九华佛像:传统工艺品。九华山及周边地区民间自古就有匠人雕塑地藏、罗汉、观音等佛

像。雕塑分为泥塑、石膏塑、木雕、玉雕、石雕等,工艺精湛。

* 佛折扇:传统工艺品。扇面由高档皮纸做成,遇水不化,经久耐用,扇骨为水磨玉骨,光彩照人,别具风格。目前的产品已达30余种,其中黑面扇、黑面描金九华山全图扇、印花扇、水磨玉骨宣纸面扇等颇为畅销,大型宣纸面扇(直径15米)远销日本。

* 佛光伞:工艺品。1996年由青阳县雨具厂开发研制。佛光伞品种有30余种,其中佛色伞、观音佛光伞获国家专利。

* 工艺竹编:九华竹编篾丝细如丝,篾片薄如纸,编织考究,造型精巧,图案优美,形象生动。九华山竹编主要有日用工艺品和陈设工艺品两大类。产品计有8大类,200多个品种,畅销海内外。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