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善生经》的理财观:获利作四分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善生经》的理财观:获利作四分用

  获利之时,财物分作四分使用。一分用于生活日用,知止知足,用之有度,不浪费。一分用于购置田产屋宇,增益家财。一分储蓄生息,以备不时之须。一分作本求利,投资经营事业、结婚准备、供养结缘、进修学习、教育子女、起修塔庙、捐施僧团、济利困厄等等。

人类殊胜,人身难得

  尔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处?云何快得善利?云何安处善业?”世尊告曰:“人间于天则是善处,得善利者生正见家,与善知识从事,于如来法中得信根……。”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人为天善处,良友为善利,出家为善业,有漏尽无漏。

  比丘当知:三十三天着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法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增一阿含经》卷二六《等見品》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我今当以何食饭如来乎?为用人间之食,为用自然无食?”世尊告曰:“可用人间之食用饭如来,所以然者,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

  《增一阿含经》卷二八《聽法品》

  佛告比丘:“阎浮提人有三事胜(贝*贝/隹)尼人,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以此三事胜……弗于逮,……胜郁单越(3)…··胜饿鬼趣,……胜龙、金翅鸟,……胜阿须伦,…胜四天王,……胜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长阿含经》卷二十《世纪经》

  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诸善果故··*如是一切贤圣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证。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华严》卷十二

  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无量寿经》卷下

  云何人趣……名末奴沙?…··于种种工巧业处而得善巧,以能用意思惟观察所作事故,名本奴沙……有说:能寂静意故名为人,以五趣中能寂静意,无如人者。

  《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

  何故人道名摩拏沙?此有八义:一聪明故,二为胜故,三意微细故,四正觉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别虚实故,七圣道正器故,八聪慧业所生故。

  《立世阿毗昙论》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四十二章经》

  若优婆塞虽得人身,行于非法,不名为人。若得信心,能作福德,善修正念,现一切法皆是无常、无我我所,于一切法心无取着,见一切法不得自在,生灭苦空,无有寂静。人身难得,虽得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正见,虽具正见难得信心,虽得信心难遇善友,虽遇善友难闻正法,虽闻正法难得受待,能如是观,是名人身。

  《优婆塞戒经》卷六《五戒品》

  不知三世事,亦寡法财宝,饱暖恣欲心,人形畜无别。

  《四十华严》卷十二

  若人寿百岁,远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禅。
  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学正智。
  若人寿百岁,懈怠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进。
  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惟佛法要。

  《法句经·述千品》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
  若人寿百岁,奉火修异术,不如须臾敬,事戒者福胜。

  《法句经·教学品》

  要想永久受苦,与永久得乐,均视此身。

  寂天《人菩萨行论》

  此十分难得之清净人身,如果用它来作罪业和恶行之工具,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此难得暇满的人身,不用它来学佛,而让它白白地空过死去,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在这个恶浊短暂的世界上,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消耗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冈波巴《宝鬘集》

[此帖子已被慈氏悲华 在 2006-1-3 18:43:38 编辑过]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长。是等辈人,如履泥途,负于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

  少壮不得财,并不修梵行,如油过老鹭,无鱼而萎灭。少壮不得财。并不修梵行,卧如破折弓,悲叹于过去。

  《法句经·老品》

  食、色、财宝,无论如何吝惜珍藏,死时仍需空手而去,实在没甚利益。

  冈波巴《宝鬘集》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人所作,智慧以求财?等摄受于财,若胜若复劣?”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始学工巧业,方便集财物,彼得财物已,当应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
  营生之业者:种田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方便修众具,安乐以存世。
  如是修善业,黠慧以求财,财宝随顺生,如众流归海。
  如是财饶益,如蜂集众味,昼夜财增长,犹如蚁积堆。
  不付老子财,不寄边境民,不信奸狡人,及诸悭吝者。
  亲附成事者,远离不成事,能成事士夫,犹如火炽然。
  善友贵重人,敏密修良者,同气亲兄弟,善能相摄受。
  居亲眷属中,熛显若牛王,各随其所应,分财施饮食
  寿尽而命终,当升天受乐!“

  《杂阿含经》卷四八(1283经)

  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后求财物已,分别物四分:
  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需,
  拼作商人给,一分出息利,第五为娶妇,第六作屋宅。
  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乐,彼必饶钱财,如海中水流。
  彼如是求财,犹如蜂采花,长夜求钱财,当自受快乐。
  出财莫令远,亦勿令普漫,不可以财与,凶暴及豪强。

  《中阿含经》卷三三《大品·善生经》

  ”佛告婆罗门:有四祛,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何等为方便具足?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不分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不善守护。
  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
  云何为正命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人少出也,多出少人也。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却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钵昙花,无有种子,愚痴食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旁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人等出。是名正命具足。如是,婆罗门,四法成就,现法安、现法乐。·‘·“·佛告婆罗门: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会后世安、后世乐,何等为四?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何等为信具足?谓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诸天、魔、梵及余世人间法所坏,是名善男子信其足。
  何等戒具足?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
  云何施具足?谓善男子离悭妒心,在于居家,行解脱施,常自手与,乐修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云何为慧具足?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集、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后世安、后世乐。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方便建诸业,积集能守护,知识善男子,
  正命以自活,净信戒具足,惠施离悭妒,
  净除于迷道,得后世安乐。苦处于居家,
  成就于八法,审谛尊所说,等正觉所知,
  现法得安隐,现法喜乐住,后世喜乐住。“

  《杂阿含经》卷四

  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养父母已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

  《优婆塞戒经》卷三《受戒品》

  能善求财,得已能护,用以道理,如法惠施。

  《优婆塞戒经》卷七《般若波罗蜜品》

  佛告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惰,是为六损财业。……
  善生,当如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善生,博戏有六失,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善生,是为博戏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放荡有六失:一者不自护身,二者不护财货,三者不护子孙,四者常自惊惧,五者诸苦恶法当自缠身,六者喜生虚妄。是为放荡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放荡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善生,迷于妓乐复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内卑,五者多罗槃,六者首呵那,是为妓乐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妓乐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恶友相得复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处,三者诱他家人,四者图谋地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是为恶友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习恶友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懈情有六失。一者富乐不肯作务,二者贫穷不肯勤修,三者寒时不肯勤修,四者热时不肯勤修,五者时早不肯勤修,六者时晚不肯勤修,是为懈惰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懈情不已,其家财业日日损减。
  佛说是已,复作颂曰:
  “迷惑于酒者,还有酒伴党,财产正聚集,随已复散尽。
  饮酒无节度,常喜歌舞戏,昼则游他家,因此自陷坠。
  随恶友不改,诽谤出家人,邪见世所嗤,行秽人所黜。
  好博着外色,但论胜负事,亲恶无反复,行秽人所黜。
  为酒所荒迷,贫穷不自量,轻财好奢用,破家致祸患。
  掷博群饮酒,共伺他淫女,玩习卑鄙行,如月向于晦。
  行恶能受恶,与恶友同事,今世及后世,终始无所获。
  昼则好睡眠,夜觉多悕望,独昏无善友,不能修家务。
  朝夕不肯作,寒暑复懈惰,所为事不究,亦复毁成功。
  若不计寒易,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至终无忧患。”

  《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智者居家,节俭恭用,所奉有四,用得欢喜:一为供养父母妻子,二为瞻视人客奴婢,三为给施亲属知友,四为奉事君天正神沙门道士。

  《佛般泥洹经》卷上

  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需;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

  一食止知足,二修业勿怠,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四耕田商贾,择地而置牧,
  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
  财宝田滋长,如海吞众流。

  《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博奕耽嗜酒,游轻着女色,费丧于财物,是名堕负门。女人不自守,舍主随他行,男子心放荡,舍妻随外色,如是为家者,斯皆堕负门。

  《杂阿含经》卷四八(1279经)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优婆塞戒经》卷三《受戒品》

  十二恶律仪者:一者屠儿,二者魁脍,三者养猪,四者养鸡,五者捕鱼,六者猎师,七者网鸟,八者捕蟒,九者咒龙,十者狱吏,十一者作贼,十二者王家常差捕贼。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七

  无病最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泥洹最快。

  《法句经·泥洹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疾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时瘥,恒在床褥,云何为五?于时病人不择饮食,不随时而食,不亲近医药,多忧喜瞋,不起慈心向瞻病人。……苦复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时瘥,云何为五?于是病人选择而食,随时而食,亲近医药,不怀愁忧,咸起慈心向瞻病人。

  《增一阿含经》卷二四《善聚品》

  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则不安,岂能修习诸波罗蜜?是故菩萨修菩提时,先应疗治身所有病。

  《四十华严》卷十一

  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杂阿含经》卷四二

  佛言:”听入浴室洗,洗有五功德:一者除垢,二者身清净,三者除去身中寒冷病,四者除风,五者得安隐。“

  《十诵律》卷三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施人杨枝有五功德,云何为五?一者除风,二者除诞唾,三者生藏得消,四者口中不臭,五者眼得清净。“

  《增一阿含经》卷二八《听法品》

  愚者常欢喜,如彼光音天,智者常忧惧,犹如处地狱。

  《增一阿含经》卷三六《八难品》


自塑人格,即人而佛

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

  《杂阿含经》卷十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

  九类众生,一身具足,随造随成,是故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润为湿生,倏起烦恼为化生。悟即是佛,迷号众生。菩萨只以念念心为众生。

  大珠慧海《顿悟人道要门论》

  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辜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省庵实贤《劝发菩提心文》

  宁以有德而死,不以无德而存!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虽匹夫莫穷也;道德之所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是故学者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之不在乎己。

  契嵩(《禅林宝训》)

  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学问;有超方学问,方有盖世文章。

  蕅益《灵峰宗论》卷二《示生简在》

  须置身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浪之人。

  蕅益《灵峰宗论》卷五《与曹源三书》

  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虚宜远,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宜退让;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蕅益《灵峰宗论》卷三《示养德》

  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熟有情,住持三宝,经大劫海,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

  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优婆塞戒经》卷一《集会品》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自胜最贤,故曰人雄,护意调身,自损至终。虽曰尊天,神魔梵释,皆莫能胜,自胜之人。

  《法句经·述千品》

  心马驰恶道,放逸难禁制,佛说切戒行,亦如利辔勒。

  《弥沙塞五分戒本》

  未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远离恒欲令灭;已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远离恒欲令灭;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而不忘失。

  《增一阿含经》卷二六《四意断品》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法句经》

  圣人无论怎样困苦,也不吃来自罪恶的食物;狮子宁可饿着肚子,也不吃恶心的东西。

  《萨迦格言》

  譬如百草药木皆依于地而得生长,如是种种善法皆依不放逸为本。

  《杂阿含经》卷三一

  夫人语默举措,自谓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内不欺心,诚可谓之得矣、然犹戒谨乎独居隐微之间,果无纤毫所欺,斯可谓之得矣。

  黄龙慧南答王安石书《禅林宝训》

  好嗜欲则贪爱之心生,好利养则奔竞之念起,好顺从则阿谀小人合,好胜负则人我之山高,好掊克则嗟怨之声作。

  佛鉴禅师《禅林宝训》

  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离他亲友?是故不行两舌。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起骂辱?是故于他不行恶口。如上说,我尚不喜人作绮语,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作绮语?是故于他不行绮饰。如上说,如是七种,名为圣戒。“

  《杂阿含经》卷三七(1O44经)

  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浑乱,如畜生趣。以有二种净法,所谓惭、愧,是故世间知有父母乃至师长、尊卑之序,则不浑乱如畜生趣。“尔时世尊即说偈言:”世间若无有,惭愧二法者,违越清净道,向生老病死。世间若成就,惭愧二法者,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

  《杂阿含经》卷三六(1243经)

  吾常谓世间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间接而死者亦有四分…··至于邪淫之事,无廉无耻,极秽极恶,乃以人身,行畜生事。是以艳女来奔,妖姬献媚,君子视为莫大之祸殃而拒之,必致福曜照临,皇天眷佑。小人视为莫大之幸福而纳之,必致灾星莅止,鬼神诛戮。…··世人苟于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则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乐,以及子孙无穷之福荫,来生贞良之眷属,断送于俄顷之欢娱也。哀哉!

  印光《欲海回狂序》

  由此私欲固结于心,则所有知见,皆随私欲而成偏邪。如贪名贪利者,只知有利,不知有害,竭力营为,或至身败名裂。爱妻爱子者,只知妻子之好,不知妻子之恶,养成祸胎,或至荡产灭门者,皆由贪与爱之私欲所致也。……甚矣,私欲之物之祸大也?若知此物,是吾人生死怨家,决不令彼暂存吾心,则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正知显而意诚、心正、身修,……人皆可以为舜尧,人皆可以作佛。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标本同治录序》

  学圣学佛,均以敦伦尽份、闲邪存诫、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为本,又须卑以自牧,韬光潜耀,上效古人,躬行实践,能如是,则其学其品,便可高出流辈。每每聪明人,均属矜夸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绝无涵蓄。其人非坎坷终身,必少年夭折。凡居心行事,必须向厚道一边做,厚则载福,薄则无福可得。若再加之以刻险奸巧,则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泽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全善生书》

  当时时作我事事不如人想。纵人负我德,亦当作我负人德想。觉自己对一切人皆有愧作,歉憾无遗。则暴戾之气,便无由生矣。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郝智熹书》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五人不可疗治,云何为五?一者滔谀之人不可疗治,奸邪之人不可疗治,恶口之人不可疗治,嫉妒之人不可疗治,无反复之人不可疗治、“ 

  《增一阿含经》卷二六《等见品》

  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亦应质直其心。

  《佛遗教经》

  离两舌,断两舌,行不两舌,不破坏他,不闻此语彼欲破坏此,不闻彼语此语破坏彼,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群党。若有所说,清和柔润,顺耳入心,可喜可爱,使他安乐,言声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说。

  《中阿含经》卷三《伽蓝经》

  若人无实语,小人中小人。实是法之阶,明中第一明;实是解脱道,财中第一财。

  《正法念处经》卷八

  恶言骂詈,骄凌蔑人,兴起是行,疾怨滋生。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结忍恶,疾怨自灭。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法句经·言语品》

  用谏晓事,善心好意,敬事尊老,礼节兼备。

  《分别善恶所起经》

  言行忠信,表里相应。

  《无量寿经》卷下 

  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发言必虑其所终,立行必稽其所蔽。

  白云守端《禅林宝训》卷一

  护世者以八法护世:一言与行相应不违,二奉敬尊长不轻慢,三柔软言辞不粗犷,四谦下恭顺常执逊意,五常质朴不谀谄,六常修仁和不佞饰,七不为一切诸恶,八以德本随于世间。

  《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

  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修习道时欢喜自庆,不生骄慢。能调恶人,见离坏众能令和合。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不为世事而作咒愿。少思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怨亲等苦先救怨者,见有骂者反生怜愍,……见来打者生于悲心,视诸众生犹如父母。宁丧身命终不虚言。

  《优婆塞戒经》卷二《自他庄严品》

  无害于天下,终身不遇害,慈念于一切,孰能以为怨?

  《法句经·刀杖品》

  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

  《杂阿含经》卷三二

  一者于请有情普发平等大慈悲心;二者于一切处智不退转;三者于诸有情起亲友想,于险难中誓当救护;四者常于有情起负债想;五者恒怀惭愧,何时偿华。能发如是五种心,速能征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理趣般若经·发菩提心品》

  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

  《法句经·吉祥品》

  爱人如爱己,率已以随人。

  《四十华严》卷十二

  一者见他得利欢喜如己,二者自得安乐不乐独受。

  《优婆塞戒经》卷二《发愿品》

  若能自舍己乐,但为一切众生故行善法,是名上人。……若但为众生故行善法,众生未成就,自利则为具足。

  《大智度论》卷九五

  能行忍着,方可名为有力大人。

  《四十二章经》

  盛瞋恚能持,如制逸马车,我说善御士,非谓执绳者。

  《杂阿含经》11O7经

  众生设以大恶事加,乃至不生一念瞋心,终不恶报。若来悔谢,即时受之。见众生时心常欢喜,见作恶者,生怜愍心。

  《优婆塞戒经》卷四《六波罗蜜品》

  但能摧自忿恚心,一切怨敌皆调伏。

  《人菩萨行论》

  弱者愤怒有何用?强者何必把气生?为了办事而愤怒这是无谓的自焚。

  《萨迦格言》

  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长阿念哟》卷十六《坚固经》

  内实有秽不自知,内有秽不知如真者,此人于诸人中,最为下贱。若有一人,内实有秽自知,内实有秽知如真者,此人于诸人中为最胜也。

  《中阿含经》卷二二

  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象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梵网经》卷下

  占便宜的事让给别人,吃亏的事自己承当,乃上人之象征。

  冈波巴《宝鬘集》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烦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憨山《劝世文》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法句经·多闻品》

  财富无量而无骄逸,失利名称无有忧戚。

  《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

  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实凡夫。

  弘一

  学者虽然知识渊博,别人的微小长处也要汲取。

  《萨迦格言》

  蹄窝容易被水灌满,小库容易被财物装满,小块田园容易播种,学识浅薄的人容易自满。

  《萨迦格言》

  如人执小木,而入于巨诲。人本则俱没,懈怠者亦然。

  《杂阿含经》第446经

  不作懈怠,不受不贪坐卧等乐。如作大事功德力时,及营小事心亦如是。凡所作业要令毕竟,作时不观饥渴寒热,时与非时。……大事未讫不生悔心。

  《优婆塞戒经》卷四《六波罗蜜品》

  愚蠢而憨直的人们,有的毁己,有的伤人;林中的直树被人砍,笔直的利箭会伤人。

  《萨迦格言》

  若敬爱于他,以德自称赞,他德既称赞,乃是自敬爱。

  《菩提行经》卷三

  视人之善,犹己之善;视己之善,犹人之善。念念同观,亘古无间。法界偕游四德城,方满最初誓宏愿。
  视人之恶,犹己之恶;现己之恶,犹人之恶。猛省力除,无分愧怍。法界众生三毒除。彼我同归无上觉。
  视人之乐,犹已之乐;视已之乐,犹人之乐。所愿与共,嫉妒永却。法界同欣法喜充,不向偏空寻徇略。

  蕅益《灵峰宗论》

  无论世法佛法,动静语默,但发慧眼,熔习气,磨砺身心,增益我所不到者,即实工夫。……应以猛切心治姑待心,常念时不待人,一磋便成百蹉;以殷重心治轻息心,一言有益于己,便应着眼铭心;以深广心治将就心,期待誓同先哲,举措莫类时流。

  蕅益《灵峰宗论》卷二《示海印方丈》

  学道不难伶俐,难于慎重;发心不难勇锐,难于坚久;涉世不难矫俗,难于自持;作事不难敏达,难于深忍;研义不难领解,难于精确。

  蕅益《灵峰宗论》卷二《示刘学昭》

  作事仓猝,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无量寿经》卷下

  (白居易)曰:佛法大意如何?”(鸟巢道林禅)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

  《释氏稽古略》卷三

  人作极恶行,悔过转微薄,日悔无懈怠,罪根水已拔。

  《增一阿含经》卷三九《马血天子品》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惟智者能改过迁善,而愚者多蔽过饰非。迁善则其德日新,是称君子;饰过则其恶弥著,斯谓小人。

  圆悟克勤《与文主薄》

  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勇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

  《印光法师文钞·与陈锡周书》

  一念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求无障,四立行不求无魔,五谋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顺适,人施德不求望报,九见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

  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解脱,以障碍为逍遥,以群魔为法侣,以事难为安乐,以弊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施德为弃屣,以疏利为富贵,以受抑为行门。

  妙叶《念佛直指》卷下

  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金*卢)鞴者。佛四圣谛,苦谛居初,又称八苦为师,苟稍存喜顺恶逆之情,终于秋草同腐而己,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美玉琢不成器,顽金不锻不致精,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

  蕅益《十大碍行跋》

  一是惜福,二是习劳,三是持戒,四是自尊,都是青年佛教徒应该注意的。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二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不唯我们寻常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

  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须从我们自己尊重自己做起。怎样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时时想着,我当做一个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比方我想将来做一位大菩萨,那么就当依经中所载的菩萨行,随力行去,这就是自尊。……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业,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的。

  弘一《青年佛教徒应注意的四项》

[此帖子已被慈氏悲华 在 2006-1-3 18:43:01 编辑过]
佛法在人间,菩提向心求

  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

  《华严经·十行品》

  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门。

  《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中论·观涅槃品》

  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槃。

  《大智度论》卷十九

  若深识世法,即是佛法。

  《金光明经》卷四

  不舍佛住,不违世法。

  《华严经·十行品》

  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

  《华严经·十回向品》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

  自行之权,即自行之实。如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智顗《法华玄义》卷一

  佛法虽为出世间法,实在世间法中做出。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周伯道书》

  如实了知世俗谛义,谓于五明处,如实了知胜义谛义。

  《解深密经》卷五

  若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智故。·’…内明为求自解学,因明为伏外执学,声明为令他信学,医明为所治方学;巧明为摄一切众生。

  《大庄严经论》卷五 

  佛在阿罗毗园,见门楣损,乃自修之。

  《十诵律》卷三六

  世尊在逝多林,见地不净,即自执彗,欲扫林中,时舍利弗、大目犍连、阿难等诸大声闻见是事已,悉皆执彗,共扫园林。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四

  婆伽陀比丘以降龙故得酒醉,衣钵纵横。佛与阿难舁至井边,佛自汲水,阿难洗之。

  《五分律》

  释法显,……尝与同学数十人于田中刈稻。

  《高僧传》卷三《法显传》

  释道安,姓卫氏,……至年十二出家,……驱役田合,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

  《高僧传》卷五《道安传》

  (百丈怀海禅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请息之。师曰:“吾无德,争合劳于人?”既遍求作具不获,则亦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传诸方。

  《指月录》卷八

  伪山与仰山摘茶次,沩云:“终日只闻子声,不见汝形。”仰山撼茶树。沩云:“子只得其用,不得其体。”汾阳善昭颂曰:“摘茶更莫别思量,处处分明是道场。体用共推真应物,禅流顿觉雨前香。”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中

  来者不欢喜,去亦不忧戚,不染亦无忧。二心俱寂静。

  《杂阿含经》卷三八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北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

  庞蕴居士(《五灯会元》卷三)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是菩萨因般若波罗蜜,世间诸事,皆同实相,不见资生之事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者。

  《小品般若经·阿惟越致品》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维摩经·佛国品》

  然不动真际,万行常兴,不坏缘生,法界恒现。……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

  《万善同归集》

  菩萨乘人于恒沙劫受五欲乐,游戏自在,未曾舍离菩提之心,如是菩萨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萨善能守护安住菩提之心,乃至梦中,一切结使不为其患,而是菩萨所有烦恼渐渐当尽,不应一生便尽诸结。

  《大宝积经·优波离会》

  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尝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已眷属,令入菩萨智。……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教,随顺妻子,于菩萨道无所障碍。……虽在居家作诸事业,未曾暂舍一切智心。

  《华严经·十回向品》

  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天上,……此人来世不久,当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

  虽复处居家,服宝严身具,善摄诸情根,厌离于五欲,若能如此者,是为真出家。身虽在旷野,服食于粗涩,意犹贪五欲,是为非出家。

  《长者子耶舍经》

  远离之行,有其二种:一身远离,二心远离。身远离者,若人出家,身处空闲,不染欲境,名身远离。身虽离故,心贪欲境,如是之人,不名远离。若净信男及净信女,身居聚落,发无上心。以大慈悲饶益一切,如是修行,名真远离。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

  菩萨欲得禅波罗蜜,先当亲近真善知识,修集三昧方便之道:所谓戒戒、摄诸根戒,断于邪命,如法而住,随顺师教,于善法所不生知足,修行善时心无休息,……知时知法,了知自身,观心数法,若有喜相、愁相、瞋相、软相、坚相,知已能除,犹如金师善知冷热,不令失所。乐甘露昧,虽处世法,身心不动,犹如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正念坚固,亦见知觉有为多过。若人乐修如是三昧不休不息,当知是人能具足得。譬如钻火,以不息故,火则易得。

  《优婆塞戒经》卷七《禅波罗蜜品》

  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

  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维摩经·佛道品》

  余闻古之学道者,博参远访,陆沉贱役,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百苦无不备尝,并未有宴坐一室,闭关守寂,以为学道者也。……入明乃有闭关学道之事。夫闭关学道,其最初一念,乃是厌动趋寂者也。只此一念,便为入道之障,况关中不受知识钳锤,又无师友策励,痴痴守着一句话头,如抱枯桩相似,日久月深,志渐靡,力渐疲,话头无味,疑情不起,忽然转生第二念了也,甚至身坐一室,百念纷飞者有之,又何贵于关哉?

  鼓山元贤《寐言》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注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疑问品》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一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人治政法,救护一切;人讲论处,导以大乘;人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祛;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数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宫,内宫中尊,化政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今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方便品》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六祖大師法宝坛经·疑问品》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疑问品》

  茶里饭里,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宾客酬酢,公私各处,都是第一等好做工夫提撕底时节。

  《大慧宗杲语录·普说》

  事事无碍法界,原在吾人日用间,头头尔,法法尔,岂必高推圣境,谓凡夫绝份哉!

  蕅益《灵峰宗论》卷二《示达心》

  心地不生闲草木,自然身放白毫光。

  东山浣禅师《禅林宝训》

  居尘学道,即俗修真,乃达人名士及愚夫愚妇皆所能为。勉力修持,以在家种种系累,当作当头棒喝。……即病为药,即塞成通。上不失高堂之欢,不下失私室之依,而且令一切人同因见闻增长净心,何乐如之!

  《印光法师文钞·复周群铮书五》

  一切恶友、诸烦恼业,即是菩提道庄严伴,何以故?一切凡夫无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烦恼而为怨敌;菩萨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烦恼而为道伴,恶友及业,亦复如是。

  《优婆塞戒经》卷-《义菩萨心坚固品》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之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份。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印光法师文钞·复徐彦如轶如书》

  俗人在火宅中,与贪瞋痴为伴,作为见闻,无非恶业。然于中打得彻,其力胜出家几千倍。……所以入得世间,出世无余。

  《大慧宗杲禅师语录》  

  悟道不一定皆从静坐得来,古德在作务行动中悟道者,不可胜数。

  《虚云和尚法汇·复星洲卓义居士》

  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印光法师文钞·复马契西书三》

  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

  《印光法师文钞·复林介生书》

  外尽人伦,内消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

  《印光法师文钞·复林介生书一》

  儒之德业学问,实佛之命脉骨髓。故在世为真儒者,出世乃为真佛。

  蕅益《灵峰宗论》卷二《示石耕》

  世八法随世回转,云何为人?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毁,四者誉,五者称,六者讥,七者苦,八者乐。……当求方便除此人法。

  如来出现世间,又于世间成佛道,然不着世间八法,犹与周旋,犹如淤泥出生莲花,极为鲜洁,不着尘水。

  《增一阿含经》卷三九《马血天子品》

  若非契理,决不契机,以理非权实,能权能实,权实皆理,如甘、毒皆药放;若非契机,亦决不契理,以说不当机,便成非量,如药无贵贱,起病者良故。

  蕅益《金刚经破空论》

  佛法以人道为肇基,而人道以佛法为究竟。

  憨山《梦游集》卷三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