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驳欧阳渐《法相辞典·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法尊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新贵少年(法尊)译弥勒《辨法法性论》,以实无而现为虚妄,以无唯义计为分别,此可谓弥勒学乎?弥勒《辨中边论》明明说虚妄分别有,明明说非实有全无,其言无者无二也,其言有者妄中有妄也;而彼但以二取名言之现实在无唯计以尽概乎虚妄分别之义。两译并存,是为以一嗣尊,二三其德,去奘留今,则一切奘译俱不必存,而何瑜伽法相辞典之作。呜呼!向唯稗贾于名场,今则猖狂于法苑,侮圣言,凌先哲,淹众明,是可忍也,彼何人哉”。
                ——内院杂刊《法相辞典·叙》——

  余于此应先声明者,所译《辨法法性论》所依之原本,系拉萨版与甘孜版,昔在康藏学法时,曾依止札迦大师及格陀诸古诸上师听闻二次,又听本颂释论——札迦造——一次,原书现存师俱可矜式,并未增删字句,乖反传承。译毕,复呈虚大师润证文义,故此论为余最谨慎之译本也。
  顷阅欧阳渐《法相辞典·叙》(内院杂刊)知其于余译弥勒《辨法法性论》,不解文句,复昧真义,侮言“非弥勒学”,侮言“去奘留今,则一切奘译俱不必存”,以彼年高学深兼善儒术,似应“知谓知不知谓不知”,“不以气势凌人,不以聪明自骄”;今则以不知谓知不了谓了,怀嫌嫉心骄慢所持,忿气凌人妄肆抨击,呜呼!既失儒者之风,更无佛子之德,彼何人哉?彼何人哉?彼于藏文不识ga ka(编按:ga ka为藏文子音字母),尚有可原,今于汉文不解字句,而妄谓此论与《辨中边》义理相乖,非弥勒学,共昏悍何极也,故将其不了者再为解释,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一、两种藏文本之再译
  此论西藏有散文颂文两种译文,余译系颂文本,亦即彼所怀疑不解者,现将两种藏本原文抄引如次,并再译之。
  (甲)颂文:
  (译曰)“此中法相者,谓虚妄分别、现二及名言,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彼一切无义,唯计故分别”。
  (乙)散文:
  (译曰)“如所显现二及言说虚妄分别是为法相,无而现者,是为虚妄,分别者,谓于一切无义,唯计度耳”。
  两种藏本,散文虽较为明显,恐彼仍不了知所诠义理,故再解说。
  二、释本颂义
  札迦大师释此颂云:“法者总以任持自性为相。惟此法言,指生死法;又依二取所显法名法,离二取性所显涅盘名为法性。唯识不许离心外境,故生死法仍就有漏心法而言。此法之相是为虚妄分别,此言虚妄分别,通指三界一切心所法。此诸心心所法,总可分为两类:一是无计度的,二是有计度的。其唯现二取相而自无计度执著者谓前五识;其于所现二取相,复就名义总相而起言说计度执著者谓意识。但现二取相之前五识名虚妄者,以实无二取——略云实无外境或实无——妄现为有故,兼起言说计度之意识名虚妄者,以于无义——二取义亦即外境——妄执为有故。又彼无计度之前五识与随名执著之意识俱名为分别者,以是实无境义,唯自遍计分别为境故,故曰彼一切无义,唯计故分别”。
  总而言之,法相者,虚妄分别也,虚妄分别者,现二及名言之心心所也。前五识实无外境而妄见为有,第六意识更立名言而起执著,故三漏心心所皆名虚妄分别也。如《辨中边论颂》云:“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论云:“虚妄分别相者,即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心心所”。换言之,虚妄分别,即是三界心心所法,即是二取名言之妄现实无唯计。此明明是唯识正义,此明明不违诸论,尤顺中边。“二取名言之妄现,实无唯计”尽概乎“虚妄分别”之义,明明是嗣尊说,欧阳渐安得诬非弥勒学乎。
  三、会中边虚妄分别义
  又“虚妄分别”一语,“唯识”二字尚可尽概其义,况“实无唯计”况“二取名言之现实无唯计”不能尽概其义乎?勿惯闻“朝三暮四”,忽闻“朝四暮三”,辄少见多怪,喜怒易情,而责人“侮圣言,凌先哲”也!
  复次,彼曰:“弥勒《辨中边论》明明说虚妄分别有,明明说非实有全无,其言无者无二也,共言有者妄中有空空中有妄也,而彼但以二取名言之现实无唯计,以尽概乎虚妄分别之义”云云。揣其意:谓《辨中边论》之虚妄分别较彼《辨法法性论》之虚妄分别义广,何以故?彼但以二取名言之现实无唯计说为虚妄分别,其义不足尽概虚妄分别义也。再明晰言之,《辨中边论》所说虚妄分别能尽概乎虚妄分别义,何以故?说非实有全无故。新译《辨法法性论》之虚妄分别不能尽概乎虚妄分别之义,何以故?但以二取名言之现实无唯计为虚妄分别故。欧阳渐忍其义如此否?然中边之“非实有全无”非即《粉法法性论》之“二取名言之现实无唯计”耶?中边之“非实有”非《辨法法性论》之“实无”耶?中边之“非全无”非《辨法法性论》之“现二取”或“二取名言之妄现”耶?又中边之“非实有”非指“二取名言之,实无而妄现”耶?由此义故,当知《辨中边论》之虚妄分别有,非实有全无,即《辨法法性论》之虚妄分别实无(非实有)而现,(非全无)毫无异义。由如是义,当知二论所说虚妄分别之义,极为符顺,初无乖违。若只知虚妄分别是“非实有全无”,不知虚妄分别是“实无而现”!更不知虚妄分别即是“二取名言之妄现(非全无)——虚妄,实无(非实有)唯计”——分别。则犹只知欧阳渐是自己,而妄斥“欧阳竟无”为异物,如是之见,宁不令人捧腹。
  复次,《中边论》说虚妄分别妄中有空空中有虚妄分别者,乃依三自性说依他与圆成之不相离义也。此于《辨法法性论》数见百一,如云:“谓虚妄分别,现二及名言”,“实无而现故”,“无而现故乱,非有而现故”,即说空中有妄也。又“彼(妄)一切无义(空)”,即说妄中有空也。又“无而现故乱,即是杂染因,如现幻像等,非有而现故。若无及现中,任随一非有,则乱与不乱,染净皆非理”。又“故彼因及果,虽现而关无,彼现法性隐,彼没法性现”。此即总成立虚妄分别有,成立无二取,成立妄中有空,宽中有妄,与中边:“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唯有此”。“非实有全无,许灭解脱故”。(辨相品)“似二性显现,如现实非有,知离有非有,是于义无倒”。“于不动无倒,谓知义非有,非无如幻等,有无不动故”。(辨无上乘品)皆不相违。
  由上解脱,《辨法法性论》所说虚妄分别,岂有不符《辨中边论》之义而非弥勒学之处乎?彼自不解此论法相句义,不虚怀以求胜解,徒恃老气横秋,大胆无耻而言曰:“此可谓弥勒学乎?”法尊敢正告天下曰:此弥勒学也,亦奘译义也。智者应善思择,勿为彼“稗贾于名场,猖狂于法苑,侮圣言,凌先哲,淹没明”之徒所惑,永留长夜,幸矣。
  复次,欧阳渐意谓:吾欧阳渐也,何人不知?创支那内学院,精法相唯识之学,承玄奘窥基之业,乃大言不惭曰:“两译并存,是为以一嗣尊,二三其德”。曰:“去奘留今,则一切奘译俱不必存”。则可毁嗣尊之论,可摧法尊之译,噫!孰知审观前义,嗣尊法相唯识义于二论中并未二三其德,天爱,幸勿凌先哲,淹众明,造无间业!
  四、二论有不同义
  《辨法法性论》与《辨中边论》所说究竟同乎别乎?曰应言有同有别。同者,以同显示唯识义故,所说法相(生死法)——虚妄分别——同故,有多义趣与中边论(相品无上乘品)相应无别,如先已说。别者,两论即别故,全同何须别造,如余三论。此论依四谛漏无漏门特辨生死(法)涅盘(法性),彼依三性法相唯识特显中道义故。说法之方便不同,立论之量式有异,则能诠所所诠自别,此论有此论之胜义,彼论有彼论之妙理,何必强同?又慈尊于余经论所说胜义,其不同中边论者多矣,若皆曰非弥勒学,宁不笑煞人耶?如是嗣尊五论不同,岂能侮嗣尊曰“二三其德”又若尔者,释尊所说大小空有显密一切经量,各别不同,亦应曰“是为以一大觉释尊,千百其德”!即就唯识所宗六经而言,以《解深密》为唯识根本教典,释尊就此更说余五,亦应曰二三其德,非释迦学也,何以故?与《解深密经》不尽同故,故依彼意许,立一量云:
  《辨法法性论》非弥勒学,
  以与《辨中边论》不同故,
  同喻如《四吠陀论》。
  此比量因犯不成过,设全依彼意,仍犯俱品一分转不定过,何以故?同品一分不转者,如佛说《楞伽》《深密》非弥勒说,但与《中边论》非不同,其异品一分转者,如《现观庄严论》《实性论》,虽是弥勒学而与《辨中边》非全一致,如此臆度妄想不符正理之似比量,岂能任彼淹众明乎?故彼所说理由,是否正当,是否合乎因明之真能破,自命为因明学者,应先神思再立说,立此似能破作《法相辞典》叙,破新译《辨法法性论》,谤大乘法僧,所获罪报,宁不惧乎?今为立正比量曰:
  《辨法法性论》是弥勒学,
  许是慈氏五论摄故,
  如《辨中边论》。
  噫!愚哉欧阳渐!尚能“稗贾于名场、猖狂于法苑”乎?
  五、与一切奘译无涉义
  吾亦深知彼不敢谤慈尊说,彼但不忍余之新译也!故曰:“两译并存”……曰“去奘留今,则一切奘译俱不必存!”咄!咄!此怪语!夫奘公为中国译界第一先哲,宜乎尊之;然与余译《辨法法性论》有何干涉?余之翻译依藏文原本,果知译错,应指明某字某句译错,容可修正,今欧阳渐何故怀嫌嫉心,骄慢所持,欲淹众明,猖狂其言,一则曰“新贵少年”,再则曰“去奘留今,则一切奘译俱不必存”,是何居心?又奘师未译此论;即使已译,余今复译,同本异译,大藏中亦多前例,况为另一之论,文义各译,何以不能“两译并存”?何以必须“去奘”乃可“留今”?何不痛快而言曰:“弥勒不应造此论耶”?盖彼偏执,妄想如来一切言教,皆必符彼臆度,否则或谤为伪造——若起信、楞严等,或毁为邪说——若梵网、圆觉、时轮等,今更狂妄斥此论非弥勒学。借学佛以盗利誉,谤三宝而无皈依,“是可忍也,彼何人哉”?余忆民国二十四年春,住缙云山,彼等曾摘译本论条文,寄学生某某,赞美备至,但迄今数载,未敢译布,余今译出,彼乃妄兴诬谤,此所谓“障他正法,嫉人功德”为彼之一贯伎俩,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呜呼!向唯稗贾于名场,今则猖狂于法苑,侮圣言——谤《起信》、《楞严》、《梵网》、《时轮》等——凌先哲——呵智者、贤首、藕益等——淹众明——不知谓知,网后学等——是可忍也,彼何人哉!
                      二七,六,十五,在北碚缙云山
          (原载《海潮音》一九三八年第十九卷第七号 又:汉藏教理院一九三八年铅印本)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