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敦煌遗书修复的认识
浅谈对敦煌遗书修复的认识
内容提要:敦煌遗书历经千年,许多卷子已经破损严重,修复保护敦煌卷子,必须要研究物件的时代特性、材料特点,及破损的特殊性,制订出行之有效的修复方案,确保修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我国传统的古籍修复方法是用来保护与抢救破损纸质文献的一项重技术,远在我国古代就有人注意和重视这一点。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就把修复书籍的方法记录下来,供后人学习运用。事实证明,中国的古籍能够流传至今,与古籍修复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点可以看到,中国的古籍修复方法是科学的、实用的方法,是前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的丰富经验,并且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修复技艺,对中国的古籍保护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本文试从对敦煌遗书的修复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敦煌遗书则是指藏经洞所出5世纪到11世纪多种文字的古写本及少量印本。自从王道士于1900年农历5月26日发现以后,就不断遭受到被贩卖流失之痛(厄运)。这些敦煌文献流出海外,散到了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的公私图书馆、博物馆中,还有部分藏在我国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中,另有为数不明的卷子在某些私人手上秘藏和倒卖,文献的总数约有59000号左右。比较而言,现存在英国的卷子最多而又最长,存在法国的卷子最精而又最广,存在俄国的(俄罗斯)卷子最杂而又最碎(残片占主体),存在日本的卷子情况十分复杂、数量难以统计。据有关《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和其它私人藏卷数量估计,日本所藏遗书的总数约有千卷左右。藏在中国本土的卷子以国家图书馆藏品为主,共收藏了15000多卷。其它就是博物馆、图书馆、大学、寺院也有少量的收藏,私人藏卷的具体情况就更扑朔迷离了。
敦煌文献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举世无双,包括全部敦煌文献的语言学、文学、民俗学、史学、地理学和传统的经、史、子、集及大量的宗教文献。但是这些敦煌遗书有相当数量的破损及不少碎片。为了保护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延缓其寿命,古籍修复工作者应担负起历史的重任,承担起修复保护历史文献的义务。早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就把从事古籍修复的人,比作是书籍的医生,把修复古籍看成是给书籍治病。明人周嘉胄著《装潢志》一文中说道:“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随剂而毙。”这段话意思是说,前代的书画,经过许多朝代的流传保存至今,没有不残破脱落的,如果想重新裱禙,改换装潢,就象患了重病去请医生医治一样,医生的医术高明,就能随手药到病除,迅速恢复健康。医生无能,病人服了药会误事死亡。这里说的就是古籍修复人员的素质对古籍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古籍修复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地从事这项工作,才能把我国传统的独特的修复技艺发扬光大,使破烂不堪的古籍经修复后,改变破损的情况,基本恢复本来的面貌,使之得到保护继续流传后世。
修复敦煌卷子,首先要研究敦煌卷子的特性、材料、制作过程,才能制订修复方案。
一.前期研究与修复方案的制订
敦煌遗书能够流传到今天,其中关键的一点,与古人用科学方法制作和保护分不开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仅创造了书籍,而且知道如何保护书籍,保护书籍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的,一是对制作书籍选择最佳特性的材料,二是懂得书籍保护的条件,防止物理、化学及生物等方面对书籍的损坏。
(1)手工造纸
中国古代的书籍材料,主要是传统的手工纸,古人一般首先是挑选好的原料。因为材料不佳往往是损害书籍的内在原因。汉代至宋代书籍用纸,主要是以麻纸为主,其次是皮纸和藤纸,原料多用大麻和苎麻。东汉时期的蔡侯纸就是麻纸。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用皮纸或藤纸,但麻
纸仍占主要地位,当时的一些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都用这种纸写字、作画。敦煌石窟晋代的写经纸基本上是用麻纸。唐代麻纸已发展为全盛时期,官府抄书用纸主要是麻纸,其次是藤纸。用时敦煌石窟经纸和新疆出土的唐纸亦大都是麻纸,并发展为白麻纸、黄麻纸以及五色麻纸等好几种。白麻纸正面洁白而光润,背面略显粗糙,质地细薄,坚韧耐久不生虫。黄麻纸色稍黄,性能与白麻纸相同,都是韧皮纤维,含纤维素在60-83%之间,纤维长达120-180毫米,是纤维最长的一种造纸原料,纤维长度比宽度约大950-1230倍,由于韧皮纤维很长,因此造出来的纸很坚韧。尽管手工纸制作的过程中,加进石灰、硷等物质,但经反复洗涤后,残留在纸中破坏纤维的有害化学物质是很少的。因此纸张就能耐久、耐磨、坚固。从流传下来的敦煌卷子来看,古人对制书的材料是非常重视的,卷子经过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纸张除人为损坏之外大都尚好,这就是敦煌遗书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2)药物浸染纸
早在汉魏时,人们就知道用黄蘖汁染纸避蠹。二世纪时,我国劳动人民就总结出用“染纸”的方法来加固纸张。东晋葛洪(公元281-341年)对医学炼丹有研究,在《抱扑子》一书中就讲到用黄蘖汁染纸灭虫卵,防止书籍被虫蛀。并试验用黄蘖汁浸染麻纸,制成了一种黄或淡黄色的黄麻纸,使这一方法很快推广应用。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表述了“染黄及治书法”。据《洞天清禄集》一文中曰:“硬黄纸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蘖,取其避蠹。以其纸加浆,泽莹而滑,故善书者多取以作字。”
从我馆所藏的敦煌卷子看,染黄确实起到了作用,卷子现存千年了,没有发现虫蛀蚀的痕迹,可见古人利用黄蘖汁染纸的方法是极其有效的,其作用在黄蘖中含有生物碱。抗菌有效成分为小蘖碱(黄连素,具有杀虫卵的作用。),笔者对本馆所藏经卷再三观察,未曾发现虫蛀的现象,这也是敦煌卷子能够流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3)粘接
我馆收藏的唐写本《妙法莲华经卷三》残卷全长107.4厘米,宽24.6厘米,字迹清晰,书写工整,保存的内容是“妙法莲华经劝告持品第十三”至“我当善说法,颠佛安隐住”,后残,共66行,计1493字,由3张黄经粘接而成,所用糊剂粘结力强,至今未脱落,虫不蛀。元代《秘书监志》制糊清单中,记载有白芨(含强粘性)、白矾(防腐)、黄腊(防湿)、藜芦(杀虫)、茅香、藿香(驱虫)、皂角(防鼠、虫)等药物,均有利于图书的保护。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文中“粘接纸缝法”说用楮树汁、飞面、白芨末三物调和如糊,以之粘接缝,永不脱解,故如胶漆之坚。笔者认为古人以楮汁、小粉、白芨三者混合的粘结糊剂不仅粘性大,而且能防蛀。从我馆收藏的敦煌卷子中看粘接缝宽度为1毫米,除了有些个别经卷的接缝磨损外,其余各经卷的接缝都牢固不脱,接缝处也没有发现一例虫蛀现象,表明古时制作的糊剂性能良好,更进一步地说明了传统浆糊所用的材料特点是面粉、水加植物性或矿物性天然药物,使之起着防虫防腐的作用。
(4)残破的原因
我馆所藏的敦煌遗书都以残缺不全的为多,有的卷子首残尾全,有的卷子首全尾残,有的卷子首尾均残;有的卷面有污痕,有的卷面硬化、破损,有的卷子呈现有规律性的残破。这些遗书的残破情况具体原因不详,但究其原因不外乎于两种因素:即人为的损坏和自然的侵蚀。纵观敦煌遗书所遭到的“厄运”,损坏的原因属于人为因素的:包括人类在使用、废弃、埋藏过程中所留在遗书上的各种遗痕(如折损、磨损、撕损);损坏原因属于自然因素、环境影响的:如水浸,或严重受潮引起的霉变等,使敦煌遗书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损坏。通过认真地分析研究,保护的措施,唯独有传统的修复保护技术最符合延长敦煌遗书的寿命,并对敦煌卷子修复后有着科学性和准确性的保证。
(5)修复计划的制订
在综合以上各类信息的基础上,便可制订出针对性的计划。
二、修复过程
1.建立修复档案
修复时利用计算机建立一个专门的数据库,记录修复敦煌遗书的编号、书名、年代、纸张数量等,还有各卷的内容起讫,以便修复后的核对。还需记录卷中详细的破损情况,并对卷子进行拍照,以及所采用的修复方案。
2.确定修复方案
单一的破损:如敦煌卷子《妙法莲华经卷四》只是首尾残破,就以单一的方法修复。当一
件卷子有水痕、糟朽、严重磨损、折痕并存时,就要区分出破损的主要方面及次要方面,以多种修复方法区别对待,交替使用。如敦煌卷子《大般涅槃经卷五》全卷严重残破,存在多种破损的情况,修复时就需要考虑实行方法的先后次序,并相互协调以保证修复后的整体形象。
3.染纸
敦煌遗书佛经大部分是用黄纸写的,年代这么久远了,没有发现被虫蛀蚀的痕迹,可见“潢纸”这一方法是极其有效的。修补时用白色纸补黄经卷是极不协调的。修补用纸必须染色,染色的原料有两种:一是天然料,二是人造染料。敦煌遗书的染色不能采用人造染料,要用天然染料。天然染料是取自自然界现成的有色物质,例如:从某些植物的根、茎、叶及果实中提取出来的黄色、褐色等,叫做植物性染料。从动物的驱体内提取出来的胭脂红等,叫做动物性染料。这些天然染料发现很早,应用的染色牢固度有着不够理想的缺点。但天然染料一般能直接溶于水或通过简单熬煮处理溶于水,对纤维植物有一种结合能力,再加入少量的矾胶,纸张染后就具有一定的坚牢度。而人造染料同样能浸于水,但染料中要加入一些助剂,如:促染剂、扩散剂、助溶剂等。因此,人造染料的成分与传统的染纸成分是不相匹配的,就不能使用人造染料来染制仿古纸修补敦煌卷子。只能取天然植物黄蘖和橡碗子熬汁染纸,使染出的纸与敦煌遗书纸色相近与协调,同时与敦煌遗书原始材料有兼容性。此外,选用的修复材料绝对是不能改变或破坏敦煌遗书的,否则“宁存故物”。
4.清除污痕
敦煌遗书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与使用,难免会存上一些痕迹。这些污痕对卷子会有影响。修补前得进行清洁。清洁的方式有清洗和清除,无论是清洗还是清除,这只是修复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最关键的步骤。将影响卷面美观的一些物质,用清洗或清除的方式去除。清洗时选择的材料要有针对性,不同的污迹和不同病变要有所区别,使卷子得到更加稳定和更加安全的保护。但要注意的是在清洗或清除时,要视卷面的情况而定,能较轻易清除的部分,可以进行清洗或剔除。不易清洗或清除后影响卷面整体部分的,那就应该保留原样,绝不可以损伤卷面上的文字。
5.修复加固
对于那些损坏的书籍修复技术内容和方法很多。目前在国内外,有用塑胶薄膜进行修复加固的,也有用纸浆修复加固的,还有用丝网修复加固的,更有用机械修复加固的。而我国传统的修裱技术和修补技术,都是用来保护与抢救破损纸质文献的一项重要技术,至今已流传了1600多年了,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园地中的独特工艺,在保护珍贵历史文献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尽管传统的修裱与修补技术都具有许多特点,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但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因此,采用何种方法对修复遗书最具有“整旧如旧”的原则,最可能恢复原有的风貌。笔者进行了研究和比较,认为采用传统的修补方法比较符合卷子的存藏。因为修补方法是按形修补的,修补时浆水用的少,只要在损处均匀地涂抹稀浆糊,按形撕去多余补纸。一些撕裂或折裂处可用连口法修补,残损的边缘又可用拼撞法沾糊连接。以上修补方法不同于修裱方法,修裱的方法是用整张纸裱于卷子背面,修裱后又厚、又硬、又挺,不便于收卷,而修补法是用少量的补纸,修后柔软,便于收卷、展阅,仍然能保持敦煌遗书原有面貌,并得到完整的加固。
总之,历经千余年的敦煌文献流存至今,实属不易。它记录了中古时代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播与交流的历史,其本身具有文物价值,这些对我们研究古代造纸和印刷术具有资讯价值,对文献学和书法史的研究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随着人们对古籍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修复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和保护祖先留下的遗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造福于现代社会,造福于子孙后代,这更是我们修复工作者应尽的义务。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流存海外的国宝回归也是我们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使命。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