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生态关怀
摘要: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的共识,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佛教以其独特的生态关怀,给我们一种深刻的启迪。它的自然观、生命观及其影响下的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无疑是值得借鉴的。
关键词: 生态环境;佛教;自然观;生命观;生活方式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识,对今天的自然环境保护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佛教理论及生活实践两方面浅谈它对生态的关怀。
一、佛教理论中的自然观与生命观
佛教在整体上将生命主体与生态环境视为统一体,认为天地同根,众生平等、万物一体,依正不二 ,宇宙中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依靠大自然而生存。自然界中任何局部的因素受损都会危及到自然界整体的利益。既然大自然给了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那么,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就应顺从自然并融于自然。因此,佛教主张生命主体应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对自然的召唤应作出正确的反映,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将自然看作佛性的显现,认为自然万物,一草一木并非无情,皆有佛性,都有其生存的价值。因此,崇敬自然、爱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珍视自然,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建立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是佛教倡导的天然使命。
长期以来人类自以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自由地任意主宰自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从而对大自然进行着无休止的索取、践踏,使大自然满目疮痍,人类也尝到了自己酿下的苦果:1,森林面积锐减。历史上地球的森林面积曾达到76 亿公顷,占陆地面积的60%(即以大乔木为主体的原始森林是地球最佳的生态环境时期) ,如今只剩下18 亿公顷;2,水源枯竭。如江河纵横、湖泊广布的青藏高原近年来也出现了河道径流量逐年减少、湖泊水位下降,甚至河流和湖泊干涸等现象。据资料表明: 从1959 年到1989 年的30 年间黄河上游平均流量为677m3/ S ,而从1990 年起至今年平均流量下降到527m3/ S ,近5 年内,黄河在青海境内的降水量下降了33 % ,草原退化,沙化面积扩大,水涵养功能日趋减弱,水生态恶性循环。大多数城市用水紧张,特别是今年各大城市用水纷纷告急;3,生物死亡加速。“物种死亡的速度越来越快” ,鸟类在100 万年到3500 年间每300 年有一种灭绝,进入20 世纪后每年灭绝一种,而今天“地球上的生物每天约100 多种在灭绝”;4,沙化面积扩大,盐大事碱化土地逐年增加。
人类是用自己的手在毁灭自己的生存环境,其结果最终毁灭的是自己。而对这一切,佛教爱惜自然,珍惜生命的自然观,在一定程度上对挽救日趋衰败的地球生物环境,特别是对高原地区的生态平衡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尊重生命。不仅尊重人和生命,还应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因为自然界是一个各种生命相互联系,互依共存的环境,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存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可以说,佛教全部教义的内在道德含义是博爱与怜悯。其生命观上突出的表现是爱惜生命,不杀生。不杀生即不杀害一切生灵。生命对人、动物都是一样的可贵。佛教的诸罪当中,杀生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生为第一。在藏区社会传统习惯法中最突出的一个典型事例即是“赔偿命价”。这虽与现代社会、法治制度不相适应,但从人道伦理角度讲,它是一种不杀生的传统思想的延续。“赔命价”指发生人命案件时,由原部落头人及其子弟、上层宗教人士出面调解,由凶手一方按照规矩付给被害人一方相当数量的财物,谓之“命价费”。这种“赔命价”可以追溯到吐蕃王朝时期。在吐蕃时期的重要律例文献《狩猎伤人赔偿律》(简称《狩猎法》) 中即有行为人在狩猎中因过失致人死亡,不必以命相抵,可以赔偿一定数额的金钱(即“命价”) 的规定。之后,藏族历代的地方法律中都有“赔命价”的内容。在此,我们姑且不论“赔命价”的适当与否,只是从不杀生的角度来看,它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宗旨。这对目前人类对物种的肆意杀害,特别是珍稀动物的不断灭绝,佛教不杀生的理念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在青藏高原、牧民一般对任何野生都不去干扰,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草原上,从而形成了一种使草原多种生物得以保护和良性循环,即使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限制而对牛羊的宰杀也仅仅限于能够维持生活而已,平日里对自家的牛羊倍加爱护。这种保护生物的生存权多样性,是维持自然界生命、人类生命的前提保证。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佛教影响下的环保意识
面对近年来的洪水侵袭、草山植被退化,物种生存环境恶化,珍稀野生动物逐年下降的现状,究其原因,其中虽有整个大气候变化的影响,但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任意践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人类执迷于对私利的追逐,因而常常以自然的主人自居,把自己的理想建构于对自然资源的无休止的获取之上,其结果只能给人带来危害。而佛教保护一切生命的伦理道德观给了我们许多值得深思的借鉴之处。
由于宗教信仰,佛教对其信教民族、社会团体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的“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泽被草木”等思想对信教群众在对自然的态度上起着一种引导和熏陶教育的作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佛教信徒中普遍崇尚自然,尊重生命,如前所述,不杀生的思想根深蒂固,不随意杀生,对生物充满爱心,对野外的飞禽走兽更是爱惜如一,形成了一种自然与生物和谐共存的理念。因此,便有了放生、素食等行为的产生。放生,是佛教提倡的一种美德,即用钱赎买被捕的鸟、鱼等动物,放回山野、森林、江河大海之中,使其重新获得生命的自由。放生在高原藏区牧民的生活中也普遍存在,他们对准备放生的牛、羊等动物十分珍爱,不仅不伤害它,而且让其自由悠闲地生存于大自然中。放生在佛教中是一种积德的善行,同时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生物的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素食,是汉传佛教中,一种必须遵守的规范,这也是源于佛教的“慈悲为怀”的思想,也是在生活中培养人的慈悲佛性的途径,是对“不杀生”观念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以食用植物为主,这不仅有助于人自身的健康,而且对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具有促进作用。
“自古名山僧占多”、“深山藏古寺”。寺院是佛教活动的中心,一些著名的汉传佛教寺院、藏传佛教寺院都修建在青山绿水、草木茂盛、风景幽静的名山大川之中,以利于僧人们在幽静的环境中静心修悟,显现了佛教优良的生态文化传统。在这种佛教思想影响下,许多佛寺周围的名山大川、原始森林等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特别是在高原藏族人的观念中,大自然给予了他们谷物食粮、江河水源、牛马牲畜,所以他们对哺育一切生灵的大自然有着一种崇拜和敬畏的思想,他们认定自然界中的山川湖泊都有神灵,如山神、海神、湖神等等。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得到神的保佑,才能得以顺利实现。所以,他们要定期祭祀神山圣湖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反之,如果对自然山水不恭,便会惹怒自然神,而降灾于人间。如果对生物随意杀生,对森林毫无节制地乱砍滥伐,都会触怒天神神灵,在这种思想观念影响下,在藏族人居住的周围,生物得到了保护,草地植被原始森林千百年来保留了下来,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历史上,宗教上层人士特别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如近代在甘南藏区的喇嘛和土司多注意保护洮河上游的原始森林。总之,在佛教众生,慈悲为怀思想的倡导下,千百年来,信教群众世代遵循佛教教义,爱护林木及一切飞禽走兽,这在客观上对保护自然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高原藏族人的生活方式以维持人的基本需求为目的,不鼓励高消费,主张勤劳节俭,限制开发资源,长时期以来使藏区的绿色植被得到了保护。同样,高原藏族人的生产方式及游牧生活的特点,也是因环境需要而形成的,它适应高原自然生态环境,也保护和改善了草原的平衡。游牧方式随季节的不同而有规律地进行。使草原得到了休养,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汉传佛教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做出了榜样。据报道,生活环保已成为当代佛教服务于社会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台湾法鼓山以“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为指针,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精神,创造性地将环保事业融入信徒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不用一次性容器,不用化学类洗洁剂,实行垃圾分类等。他们提倡“无污染饮食”,还组织“法鼓山社区关怀环保日”,动员大众参加资源回收净滩、净山、植树、节水等活动。
总之,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对自然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佛教以其独特的理念给世人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以深刻的启迪,从而真正体现了佛教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与关怀。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