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佛法禅经里的荣辱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荣辱观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进行道德约束和道德评判的重要手段和标准。胡锦涛总书记讲的“八荣八耻”,提出了新时期的荣辱观,是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
其实,很多佛法禅经也体现了荣辱观的思想。比如,“忧国忘身不营私务,念护百姓如养双目”(《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三),教育人们要热爱祖国、爱护百姓;“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章,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法句经•生死品》卷三十九),则说明把一切都奉献给人类进步的人生,才是最崇高最美好的;“不危他人,舍身为安,而解众患,无有二心”(《渐备一切智德经》卷一),引导人们要能够舍己救人于危难之中,并且不应存有私心杂念;“捐躯济物不邀名,轻财贵义岂期报”(《广弘明集》卷二十八),教育人们要为理想和事业奋斗,不要以名利为重,更不是为了得到回报。“己所施惠终不为己,普及众生亦无所属”(《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卷一),意思是说帮助别人做有益于大众的事情,要不断地长期坚持下去,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自望利,不诌于人,不依他活,守己法行”(《出曜经》卷十五),告诫人不该为了私利而诌媚于人,也不要依靠别人而活着,而应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辛勤劳动去生活,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慈和及爱敬,廉贞清洁行”(《广弘明集》卷十八),则说明为人处世,要慈爱平和,尊重他人,廉洁正直,洁身自好;“心不负人,面无惭色”(《五灯会元》卷四),告诉人们要诚实守信,不要做亏心事,才会清闲悠然的生活;“明识罪福,心不迷闷。不疑于法,动则合理,不生过非故”(《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告诫人们要明确区分好事与错事,遵守法度,办事要合乎于公理,避免生是惹非;“不应邪淫自足妻色”(《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卷中),劝导人们要抛弃淫逸邪念,勿怀非分之想。可以看出,这些佛法禅经的荣辱观是相当明确的,教导人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维护社会道德秩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古往今来,佛法禅经浩如烟海,体现荣辱观的经句,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出曜经》卷九中说,“为人所爱敬,皆由己所造。”一个人之所以受到别人的热爱和尊敬,都是靠了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所以欲得人敬,必先尚荣知耻。《佛所行赞》卷五中也说,“毁戒招诽谤,仁者所不亲。心常怀恐怖,恶名如影随。”意思是说,践踏社会道德的人,一定会受到惩戒,坏的名声也好比影子一样跟随。因此,人们一定要尚荣知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当然,“圣贤无全德,君子无全能。”(《谭津文集》卷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谓至高至圣的人也有不足之处。所以,要做到尚荣知耻,就要“常内自省”(《法句经》卷二十六),能够“眼根清净不观恶色,耳根清净不闻恶声”(《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十一,幻喻品二十六),能够“善则从之,恶则窃避”(《十住断结经》卷三),时时检查自身,反省自己的言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五灯会元》卷一)总之,要想保持美好的精神境界,必须经常反省自身,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才能使心灵得到净化,做一个尚荣知耻的好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佛喻禅悟
下一篇:中国禅宗的地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