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心经现代一解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金克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心经现代一解
  金克木
  《心经》无疑是佛教经典中最广泛流传的一部,也在最难懂的古书之列。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中国人和外国人,出家人与在家人,信佛的人和不信佛的人,阅读、背诵、解说过这部经。原有八个汉译本,包括一部音译原文的(《大正藏》中此敦煌本讹误甚多),彼此没有很大差别。梵文原本也已发现并刊行。原文及音译原文本和译本,特别是玄奘译本,内容互相符合,可见各种传本的差别不是主要的。中国流行的,出家人作为早晚功课并用以超度亡灵的就是玄奘译本。我现在以此为据,作现代直解,不参照引证古今人的纷纭解说,只是作为一解。这不是使古文现代化,而是想试一试现代人是否可以用现代思想和知识及语言理解这部古书。主要只说两点:
  一是释题及主旨
  二是试解说“五蕴皆空”及修行
  先提出作为出发点的问题:这部经是回答什么问题的?这不是指原作意图而是寻找其核心思想,发现其功能和作用。
  从经题就可以作出初步回答。
  书名中心就是玄奘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各译本只有繁简不同。若照署名鸠摩罗什译的经名则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大明咒经》,可简称〈般若神咒〉(为减少校印麻烦,均不附列原文)。
  文体很清楚,是一种咒语。经中自说“是大神咒”。咒语是供记诵的扼要语言,以语言表达不能,或不完全能,用语言表达的意思,暗示有神秘特殊意义。换句话说就是以世俗的形式表达非世俗的内容。经内用的“咒”字不是一般的“陀罗尼”,是印度人对《吠陀》神圣经典诗句的文体的文字。(施护译做“明”即“吠陀”)这种“咒”不是全不可解,而是不能解,不必解,不应当解,因为主要是给信奉者诵读以达到信仰和修行的目的,意在言外,寻言不能尽意。因此,“般若”不能译成“智慧”。这两个词不但不相等,而且易生歧义。“波罗密多”不能照意义译成“到彼岸”。鸠摩罗什在译《般若经》的讲义时,把书名译作《大智度》论。“大”是“摩诃”。“智”“度”就是“般若(智)波罗密多(度,到彼岸)。译意不比译音容易懂,反出歧义。
  怎么说从题名就可以看出经所回答的问题?
  题名“心”标明这是核心。原文不是心意之心,而是心脏、核心、中心。这指出说明的是,怎么由“般若”智慧“波罗密多”到达彼岸,也就是得到度脱,超越苦海。
  题名表示,这是讲宗教教理和修行法门的书。凡宗教都是以信仰为体,修行为用。哪怕是不打着宗教旗帜甚至口头反对宗教的另一类宗教的教会组织,往往也是出发于一种信仰而归结于行动纲领即修行法门。信仰的特点是不讲道理,不能讲道理,认为真理不需要逻辑证明,千言万语只是说明信仰。重要的不是理论而是实践行动即修行。般若智慧不论怎么说,说多,说少,说深,说浅,都离不开讲道理。坐禅修行就不能说话,讲不出道理。《大般若经》玄奘译本有六百卷。原文从八千颂本到两万五千颂本,还有更多的,语言重复繁杂。这样的般若智慧怎么又是修行法门?智慧怎么能替代修行?理论怎么能代替实践?凭信仰修行得到解脱。凭智慧怎么修行能得到超度到达彼岸?“波罗密多”到彼岸得度脱的修行法门共有六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智慧。前五种是修行,显而易见。智慧怎么修炼?用现代话说,理论怎么和实践相结合?理论怎么又是实践,能产生最大效果?信仰岂可凭理论?理论岂能等于实际?这就是问题。有的译本中有问答,问的就是“云何修行?”“云何修学?”也就是,“般若”(智慧)如何能“波罗密多”(到彼岸,度脱)?
  《心经》正是这个问题的答案的核心,是“般若”,讲道理,又是“波罗密多”,度到彼岸,修行。
  这答案可以说是很深奥,也可以说是很巧妙。道理难懂,又容易实行。
  说了题目,看出问题,找出答案的方向,现在要读文本。玄奘译文照现代习惯分段标点如下:
  般若(智慧)波罗密多(到彼岸)心(核心)经(咒)
  序 篇(总 纲)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上 篇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二)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即“中略”,六识、十二处、十八界不全列举)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即“中略”,十二缘生不全列举)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四谛),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三)
  下 篇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一)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三)
  终 篇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怛只多):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莎婆诃!
  现在试作文本解说,重点说“五蕴”和“空”,其他从略,但有关文体仍点出来。
  《序言》是总纲,笼括全文,与《终篇》结语遥遥相对。
  观自在菩萨
  这里的“菩萨”就是下文的“菩提萨埵”。此处是称呼,专指,所以用通行简化译名,五字合为一名。下文是泛指,不是称呼,所以音译完全,以示区别。玄奘译经字字有考究。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原文没有“时”字,着重在“行”,是在进行中。有的译本就明说是修行。“六度”即“六波罗密多”都要行,修行。单讲“般若”,智慧,不是修行,而是空谈。“行”有深有浅,由浅入深,“行”到“深”时才能“照见”。
  照见五蕴皆空
  这是修行“智慧到彼岸”的内容,是般若智慧的核心。什么是“五蕴”?什么是“空”?下文再说。
  度一切苦厄
  这是说“到彼岸”的内容。音译本原文无此句,那也无碍。有了便全面,见效果。
  这三小句合成一大句总纲,提出一位菩萨的“智慧到彼岸”,也就是以修行智慧脱离苦海而得解脱。很明显,这是示范,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凭智慧,讲理论,怎么又能是实践,是修行?怎么能有实际效用?有什么实际效益?是不是单讲理论?建立哲学体系?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