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矛盾与统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圣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矛盾与统一
  作者:圣严法师

  有一次,大概在一所小学,看到墙上画了很多圆圈,每个圆圈都漆上不同的颜色,目的在教学生识别它们。可是,如果叫我来认,只认得红、黄、蓝、白、黑、紫等五、六种颜色;其他各类由深入浅的颜色有二十多种,我都无法精确且自信地说出来。比如橙子应该叫橙黄,橙绿还是橙红?
  近一年来讲了很多相对的问题,比如在美国讲「来与去」,在台湾讲「迷与悟」、「邪与正」、「真与假」等不少类似的题目,这不是我发明的。在《六祖坛经》里,记载大师将圆寂前,召集弟子们作最后的遗训:「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也就是说,若能通达了三类共三十六相对的名相,方可为人说法。
  一、黑不是白?
  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就是喜欢用对和不对、黑和白、上和下、善与恶等二分法作为标准,来评断是非曲直。黑不是白,白不是黑;好不是坏,坏不是好的。这种二分法的观念,在东方虽有儒家的中庸之道、佛教的中观哲学,但在一般的的观念中,仍是受欢迎的;在西方不论是宗教或哲学,都是强烈相对的二分法。中国人主张中庸之道,但是孔子于《论语·为政》云:「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不主张君子们研究异学。韩愈的〈进学解〉则更主张:「纸排异端,攘斥佛老。」因为尊王攘夷的夷夏之辨,一向是儒家的立场。佛教的学者们也会执着于「破斥外道」的异计。所谓异端就是站在我这一边看你那一边,站在我的立场来批评你的立场,这是主观不是客观。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保持纯客观的理性态度呢?
  中庸应是站在中间,不偏袒左右。好像看到二人争执时,自己站在中间,而说:「你们都对,你让一点,他让一点,不就好了嘛!」在西方来讲,真理就是真理,对的就是对的,怎么可以对一部分呢?所谓比较性的真理,在西方是不容易被接受的。《六祖坛经》讲三十六对,例如:生与灭、清与浊、烦恼与菩提、愚也智、邪与正、舍与悭等,类似如此的论点,是不是就和西方人一样呢?当然不。西方人说:上了天堂的就得下地狱,到了地狱以后呢?到了地狱就永远在地狱喽!因为他坏到极点,永不得超生,上了天堂就永远在天堂,故称永生。反面则为永灭。。《六祖坛经》讲的三十六对,分作「外境无情」的五对,「法相言语」的十二对,「自性起用」的十九对,虽标明相对,目的则在消除一切的对立观念。
  二、歪打正着?
  最近有一位乡土文学的作家宋泽莱先生,给我写信说,他初看到《六祖坛经》的三十六对时,甚为疑惑。相对的话,就是生与灭、愚与智;相即的话,便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了。他发现三十六对的每一对中间,不是一条的分线(—),而是两条的等号线(=)。不过若从凡夫的立场来说,画上等号就麻烦了;比如说,小孩子等于大人,男人等于女人,爸爸等于儿子,如果真的这样子相等相即,岂不造成天下大乱?
  当然,宋先生的看法也没错,那是要通过修证经验的结果,所以应该说,不同的分线,慢慢地转变成为等线,不是一开始就相等的。诸君见过磁力线的符号吗?刚开始是矛盾、不统一的,经过训练,慢慢地引导,渐渐地就会趋于统一的。如果照西方的说法,相反就是相反;照东方的说法,相反有时是相成。往往有些事情歪打正着,做错了事,结果反而帮了忙:打偏、打歪了,结果是打对了。这不是原则,歪打正着的机会不多,多半是打错的;那是或然而非必然,唯有通过训练,始可成为必然。如果人家凡事一开始就歪打,而希望正着,那岂不造成天下大乱,秩序顿失?所以无条件的讲相等、讲统一,反而会形成更严重的矛盾现象。
  三、不矛盾也不统一?
  今天讲的题目是矛盾与统一。诸位到这儿来听开示,我们之间是矛盾,还是统一呢?现在有百多位听众,认为和我圣严之间是矛盾的请举手,有三个人。认为是统一的请举手,没有!不是矛盾就是统一,大概你们多半是守的孔老夫子的中庸之道吧!不矛盾也不统一,是矛盾又是统一。像我一开始讲到颜色的问题 ,像红色又不是红色又不是黄色;右五种原色变化成各种不同的混合色,便是矛盾中的统一,统一中的矛盾。
  人一定是矛盾的,就算你们和我之间根本没有斗争的情形发生,我们仍然是矛盾的,想法、看法、感觉不一样就是矛盾。有你、有我,就是矛盾。只是矛盾的程度不一,哟偶比较的矛盾,有绝对的矛盾。我们的目标,是使人间从绝对的矛盾到比较的矛盾,然后渐渐统一,不过这不容易。矛盾是正常的现象,统一是超脱境界。以我们自己的内心来讲,心念的活动,前念与后念也会矛盾;因为普通所见的都是矛盾,所以认为矛盾是正常的现象,反而以统一为不正常。比如男人和女人结婚是正常的事,其实为什么要结婚?因为有男女两性之异,就是矛盾。二个不同的人结婚,目的就是希望和谐、统一;但是,一个矛盾的身心,加上另一个矛盾的身心,并不等于统一,倒是因为矛盾的东西加矛盾的东西,又制造出另一个,乃至无数个矛盾的东西。
  有一位居士问我;中国佛教会的出家大德们,为什么要跟中华佛教居士会对立?我说:「居士和出家人,是两个不同的团体,当然是对立的了。」他说:「都是佛教徒,居士会的居士们都是出家人的信徒,怎么还会对立呢?」我告诉他:「丈夫和太太都是一家人对不对?但是太太就是太太的立场,丈夫就是丈夫的立场,这是对立的,不能说太太不叫太太,丈夫不叫丈夫。」他又问:「佛法是讲平等,讲和合吗?」「佛法是讲和合、平等的,但立场不一样就没办法统一的。不要说中国佛教会和居士会不能统一,我和我的徒弟也是不能统一的。怎么统一呢?我不能把我的徒弟变成我,我的徒弟想变成我,也不可能,徒弟就是徒弟,我就是我,不能统一的。除非两者都修行到了绝对的无我境界,否则是不容易统一的。」
  四、内心世界的统一
  因此,我们如果自觉训练不够的话,便要继续训练,尚未训练的要开始训练了。诸位来学打坐是为什么呢?我想诸位是要学训练自己的方法。训练自己有两方面:一是训练体态、体能和体力;二是训练心念、心力和心向。我希望新来学打坐的人能继续不断地学下去;可是,愿意接受训练,又能继续不断持之以恒的人不多。所以,人间到处见到矛盾,很少见到已经统一了自己,又能和他人统一了的人。所谓和他人统一,意思是说,不是我去统一人,我们自己不可能用压力,统一其他的任何人,他人也不可能来把你统一。你想统一人,人家也想统一你,彼此的立场是矛盾的。要求统一,唯有自己从内心做工夫,那就是修行。从修行中使内心世界的矛盾渐渐统一了,你便不会再受外境的干扰,这便叫「六根清净」,而得自由自在。
  所谓使内心世界统一,即是不向自己身心之外求统一,不是要征服自然,也不想克服外在的魔障和魔境,而是先把自己内心的冲突、矛盾平息了、统一了再说。身外的不必克服,也无从克服起。自己和自己的矛盾尚未统一,怎么奢望克服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矛盾?平常有所谓身不由己,是指身体累就是累,痛就是痛,不听心的指挥。又有所谓心不由己,是指自己的心在前念和后念之间也是矛盾的。没有修行的人,尚不能看清自心的矛盾,如果真正开始用功后,便会发现你自己不能支配自己的心,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心。前念不能指挥后念,现在这一念,不能料想下一念是什么,也很可能你的后一念会反对前一念,这还是微小的矛盾;通常为大家所知道的,则有理想与现实矛盾,感情与理智的矛盾……等等。
  五、把螃蟹串起来
  如果我们的心,能有几分钟的统一,便会在几分钟之间享受到无限的自由和幸福。所谓统一,便是没有其他念头,在同一情况下保持念头不变,比如念佛,一直念下去,心里没有其他东西。可是通常所见到的是矛盾,往往会发现念头很多成串成串的念头,像一串串的葡萄,乌压压的一片,满园都是葡萄,反正都是葡萄,你就可能认为没有念头,也没有问题了。愚人自以为很稳定,那是因为满园、满架都是葡萄的缘故。如果葡萄园中,东一串、西一串,看得清清楚楚,那已是正在用功修行者的境界了。我在美国训练弟子,就曾用这个方法,要他们于五分钟内,什么部不想,不用方法,仅数妄念,妄念出来,赶快记下来,有的人五分钟记录有五十六个妄念。用功久的人便发觉妄念很少,当察觉有妄念,那个妄念就已经过去了,不再以妄念引生妄念。
  我通常教的修行方法是数息观。数息的方法本身就是妄念,就是矛盾而非统一。用不同的数目来数连续不断的呼吸,呼吸是连续不断的,数目是有次第的,本身就矛盾,但因为把它们编号之后,便将混乱的矛盾变成规则的矛盾和有轨道的矛盾。诸位看过市场里一串串的螃蟹吗?每一只螃蟹都会七手八脚地爬,若把它们一只只地绑起来成为一串,虽然还有个别的矛盾,每只螃蟹串起来后像一只大娱蚣,娱蚣本身是统一的,但它们还有很多脚在动。到了这程度便是统一之中尚行矛盾,这已是修行的第一步了。
  六、修行无假期
  再进一步,一连串的下去,虽不用心数它,也能清清楚楚连续不断地数下去,有这程度时,虽坐一小时,便会觉得只有二、三分钟那样,同样的时间,对有了这种情况的人而言,感觉上却很短暂。虽然还有矛盾,但很平滑地在移动,像溜滑梯一样,一下子溜下去了。如果滑梯不够平滑,或在上面钉了几个钉子,滑起来就不舒服,时间的感觉也就长起来了。打坐若到了这种状态,几乎会晓得身心统一好处是什么了,不过还没有完全统一而已。到什么时候才是统一中的统一?就是把前念与后念连贯起来,前念没有,后念也没有,不感觉曾有前念的发生,也不感觉有后念可以接下去,不想妄念,也没有正念的想法,虽然仍在呼吸,却不感觉有呼吸可数。
  前念没有,后念没有,佛学上的名称为「前后际断」,这是工夫的话。际是边际、界线,有隔阂之意,前边没有,后边没有,连中间也没有;如有中间,一定尚有前后。例如,因为我有身体,所以有我的前面和后面。念头也一样,现在有这一念,是从前边来的,念头滑过去会成为下一念,这是前后际存在;如果前后际断,时间不存在,空间也没有了,那便是无我。失去了自我中心,方是实际上的存在,才是矛盾的统一。
  修行要不断、不断地努力,渐渐使心得到统一。不但在定中统一,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统一。这是大悟彻底的人,一悟永悟不再有烦恼,就是烦恼现前也不会受影响。这是不容易的事,普通人做不到。从烦恼中解脱,从矛盾中得到永恒的统一,那是成了佛的佛。凡夫只能暂时得到统一,虽然不能保持永久,但当以绝对的统一为目标。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日农禅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