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法泛谈(2)
五、生死与缘起
凡夫众生,不知性空随缘现六道,六道宛然而性空。竟执根身初起为生,根身坏灭为死。因而贪生畏死,如人走避虚空。佛说一切法无生,以无生故无灭。若生不息,灭自然亦不息。所以众生欲求不死,应当精进证于无生。若证无生,死自然灭矣。
佛言一切外道无有智慧,只求断死,不知断生。甚至妄求长生不死。不知有生必然有灭,常生即是常灭。既求于生,若求不死不可得。正如升高者必然堕下,若求其不堕,必是不升。如果欲其升,而不欲其堕,是不可能的。
佛教弟子证于无生,若证无生,死自止也。生死既无,自然出离六道轮回。
本来法界湛然,空空无有大千。所以既无六道,亦无生死轮回。只怪众生迷惑,以惑业因缘,妄受六道果报也。故永嘉大师证道歌云,迷时分明有六道,觉后空空无大千。以染缘便起凡境,以净缘便起圣境。凡圣三境,皆系缘起。寻其究竟,皆毕竟空。以缘起如幻故,乃知一切法无作无起无生。
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所谓炽然者,即生死不断义也。既然生灭皆空,是知无生灭。可怜众生迷惑,于无生无灭中,妄见生灭。故曰明明生无生。偏落无生生,因缘遂无性,众生业不空。
从生由于烦恼系缚,以致往来六道之中,数数生起。故往来六道生死者,以因缘起故。同时于道中,生死相续不断,诸缘和合则生,诸缘破散则灭。诸缘破散已,另有新缘相续而起。于是生死不断,轮回相成。
众生心念于善,则善业生。念于恶,则恶业起。众生念佛,则净业成就。善业成就,则三善道现。恶业成就,则三恶道现。净业成就,则极乐净土观。一旦往生极乐净土,则证无生。何以故?清净则无生也。
所谓无生者,非是在生以外另有无生也。须知生与无生,不二不别。无生即生,生即无生。何以故?生法清净,即是无生。生法性空,即是无生。生法无相,即是无生。生法无作,即是无生。生法不二,即是无生。生法平等,即是无生。生法如如,即是无生。生法不可得,即是无生。乃至生法缘起,即是无生。何以故?因为缘起性空,如果不起妄心造作,缘起当体即是无生也。所以我们要以清净心,求生清净佛土。
于十方净土中,唯求生弥陀净土最为方便。何以故?由于二力故。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慈悲大愿,愿愿在度众生。故众生若以欣愿心求生极乐,佛必以悲心垂手接引。众生起感,弥陀必应。如此感应道交,心佛相应,二力成就,故是大方便也。既生净土,以佛愿力,虽是下品生者,亦得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如是因缘,皆自体种子所显现。故欲生极乐,应先发起自体上之净业种子。怎样才能发起自体之净种子呢?其要决在于信、愿、行。绝不可以凡夫思议心,测度不思议之佛法也。
六道轮回,是由三种缘起相所建立。所谓前际中际后际。从前际生中际,从中际生后际。中际生已,若起烦恼业,则流转于后有。若趣于清净,便可至究竟涅槃。前际者是无明行,中际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后际是生与老死。由于无明行生中际,于中际若起爱取有,便是烦恼业。以是因缘,便与后际生死,相续不断。中际的爱取,复成为前际的无明。中际的有,便是前际的业。于是生死六道,轮回不断。
众生诸根依名色生,名色依识而生,识依业生。业依烦恼生。而烦恼依妄想生,妄想依名相生。以如是故,成为凡夫。若人不取着于名相,便不生妄想。若无妄想,便不生烦恼。若无烦恼,可息六道轮回。是故若人不取着名相不生妄想,便得真智现前,证诸法如义,是即真如法性也。如是则转凡成圣矣。
六道生灭,依于法相而得建立。而一切法相,依于缘起而有。若知缘起无性,诸法空寂,则生灭焉有?故生灭者,众生之见也。既有于见,乃取于相。既取于相,乃执实有生灭。以执生灭为实故,于是实在落入生死也。故佛言,一切众生,皆以有见而入生死。
若干洞达一切法皆是缘起,缘起既无性,如是可明诸佛三德三身,不外寂而照,照而寂也。若能如是而知,则能一解千从。是将自性清净心,向无所有中楼泊。故曰心包大虚,量周沙界。
佛心犹虚空,无垢无染。例如劫末时大火梵烧,而虚空却未被烧着。澍大雨泛大水,而虚空却未被涅着。大风狂吹,天地尽毁,而虚空却未被动摇。恰如无心楼泊于无所有,一切无住,即此“无住”,亦复不住。此乃真实修行者也,乃大丈夫也。
如果念佛人念到这种地步,把是非人我成败打成一片。不被任何烦恼所动摇,一颗心犹如虚空,火烧不着,雨打不显,风吹不透,是真念佛者也。
所谓生之无生,真性湛然。无生之生,业果宛然。我辈凡夫,若欲证入无生,即须断集,若能断集,自然无生矣。于无生而说生,即是缘起一切法相也。若于生而明无生,便知一切相无非实相。故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堤者,非是有烦恼有菩提也。而是烦恼不可得,菩提亦不可得,故曰烦恼即菩提也。生死涅槃,其意义亦复如是。若如此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法界缘起,平等法性,本无二无别。然凡夫妄生烦恼,以烦恼故落入六道。二乘但证无常生灭,取着有相涅槃。是故凡小皆不得一乘妙旨,圆融法界。唯佛菩萨,深入缘起,了达真空,彻证涅槃妙心,常乐我净。
缘起即众生界,缘起无尽,故众生界无尽。众生界无尽,故生灭无尽。既曰无尽,而无尽即是常存,常存则无生灭。故生灭无尽,则其性恒一。无尽生灭,则其相万变。其相万变者,无尽缘起也,其性恒一者,一心常灵也。
以一心常灵,故成无尽缘起。无尽缘起,还依一心常灵。众生轮转六道,念念生灭,相续不断。即此“不断”之性,便是清净法身。若洞彻不断不变易性,便是根本智慧。
法身随缘现生灭,故因果宛然。生灭随缘性空寂,故法身常一。所以我们见诸法生灭时,要不作二想,亦不作不二想。于二不二皆离,亦离此“离”,终至心无所住,亦便是涅槃。华手经云:“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即此意也。
我人若能了知六道诸法由众缘起,于六道诸行,唯见法性空寂。于是与衰毁誉称讥苦乐尚不能动,何况能与人争胜争负,争先争后,而兴诤论乎。若人修行到如此地步,方能担当如来家业也。
故会真只在忘言,悟道唯有明心。真修行人,睹文中悟其义而不着其迹。不著其迹,都旨自然现于心源。若徇文以为悟道,即死于文下者也。
故知六道生死尘尝生死,来去未尝来去。众生修行,不可止住于文字,应契入法性。故曰知无生死者,不如体无生死。体无生死者,不如契生死。契无生死者,不如用无生死。若能达到用无生死的阶段,便能入三界度三界,入生死救生死了。
俱不得自在。遇憎爱境,便起憎爱心。遇违顺境,便造善恶业。不能任缘养性,正念不失。当此之时,须假修习方便,策励精进。必欲斩关落镇,破生死关隘。故虽知无生死,若不假修习方便,亦难得受用也。犹井底甘泉,虽目见了了,若不假绳罐方便,亦不能取出受用。
故闻、思、修、三慧之中,要以修慧为贵。修慧始得真实,闻思不过相似而已。佛法虽深,修行可至宝所。
凡夫修习,首须清净根门,除五欲五盖十不善业。何为五欲?五欲者,五根贪着五尘也。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是为五欲。
约欲心染尘言,则眼耳鼻舌身生五欲。约尘欲心言,则色声香味触等五为尘为欲。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依尘起欲心,更立财色名食睡为五欲。欲恶若离,禅定即生。欲恶若灭,禅定即起。若不除五欲,纵然入定,亦是魔定。故龙树菩萨说,菩萨离五欲,得诸禅定。
既知“欲”者五欲,而“恶”者,又系何法?所谓恶者,五盖也。即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睡眠盖,疑盖。此五法障心,故名五盖。
贪欲盖者,于顺境爱者,障乎于心。瞋恚盖者,于违境忿怒,障乎于心。掉悔盖者,心散动于诸尘,是名曰掉,掉者掉散也。掉之为法,破出家人心。出家人精进摄心,犹不能住,何况掉散。故出家修道,首应伏掉散心。以掉散故,心怀优结,是名曰悔。睡眠盖者,心重欲眠名之为睡。睡深离觉,名之曰眠。睡眠障心,是大无明,故名之为盖。疑盖者,于正法不信,疑师疑法。佛是我大师,疑师则违佛,疑法则违教。
五欲五盖均在欲界,以障乎于定,故不生色界。五欲若除,则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清净。五盖在于意根,所以五盖若除,意识即得清净。六根清净,始堪修道也。五欲以五盖为根,因为五欲之缚,根在意识故。
然五欲较粗而易见,五盖较细而难识。修行人应先除粗者,后及细者。是故虽然五盖为根,而除时应先断五欲。五欲若断,则五盖可因之而除。因为五欲,可为五盖之增上缘也。若欲除五欲五盖,首应持戒,次应修定,后应修慧。故经有云,先以戒捉,次以定缚,后以慧杀。
所谓十不善业者,即杀、盗、邪淫(约在家众言)、恶口、妄语、绮语、两舌、贪、瞋、痴。此十种法,即所谓不善法。若能将以上欲恶不善法除尽,便可不违于道。诸法缘起,亦就不违于性了。
谈到无生,约有二种。一种是法性无生。因为法性无性,以无性故,谓之无生。二者是缘起如幻,如幻则非实有,以非实有故,谓之无生。此二种法,皆可入于无生,故知此二种法者,实是一体之两面也。
无生法有多种名,如中道第一义、无上菩提、毕竟空、法界缘起、心地、一真法界、法身、如来、涅槃、如如、真如、佛性、圆觉、总持、如来藏等种种名。凡夫不识无生之义,于是落入六道轮回。圣者体证无生,则能入无漏证法性。
法性无生者,真如本一,无得无失也。缘起无生者,幻相本空,非有非无也。凡情遍计,妄执有无,不识法性,于是随其所见,见有生死。智者晓了诸法依他而起,于是会归圆成实性。依他起者,即缘起也。故涅槃云,见缘起即为见法,见法即见中道,见中道即见佛亦见佛性。愚痴人不见缘起法性,于是不明中道不见佛性。以不见佛性故,妄随六道生死。
故六道生死,皆由众生迷惑心所生。众生若得不迷本性,即出三界也。觉乎缘起,便知性空。迷乎缘起,便落无常苦道。迷于缘起者,于是眼耳鼻舌身种识,便取着于尘。以取着故,于是转入第六识,成善恶因种入第八识。第七识以我见我慢而生攀缘。于是更支配第六识造善恶业。以致覆障第八识不得显现,因而落入六道生死。故众生临命终时,一生所造善恶诸业,俱时现前。这便是因缘第八识净种子不得现前故,于是随业流转,不得自在。
如果众生以净戒因缘故,不令五识取着于尘,于是第六识可得无过。第六识无过故,于是第七识不生攀缘。不以我见我慢攀缘故,便可无善恶诸业。无业因缘故,便可出六道生死也。
所以六道生死因缘,最初依第八阿赖耶为体。而第六意识为用,造善恶业构成三世因果,流转不绝。如果第六识起如理分别,便可修道证灭入无生了。故流转生死固是第六识之过,然出世解脱亦是第六识之功。因为第八识只是种子而已,第七识只是恒常执我,分别力弱。前五识若无第六识分别造作,虽取一切法相,却是无过。唯有第六意识分别造作力强,能起善恶诸业。故前五识虽然分别一切法,而第六识不作分别想,便可无过了。
其实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十方三世,唯是一心。故第六识分别者,只是分别自心而已。十方三世一切境界相,全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建立。众生妄心,于毕竟空中,建立如幻空华之法。所建立之法,犹镜花水月,无体可得。众生无明,便于此镜花水月之中,空随流转。
众生命终时,识被业障所缠,于是受生种种杂报之身。所以识能生身,识如种子,识流相续,能持身不绝。能令众生,受生受死。是故三界得以成立,令众生受于五烦恼阴。五烦恼阴者,有漏五阴也。何谓有漏?生于三界之中名为有漏,若出三界,则为无漏也。
有漏五阴,有其二种,即有漏善五阴,与有漏恶五阴。有漏善五阴,便是三善道。有漏恶五阴,便生三恶道。是故有六道身。有漏五阴,初即名色。而名色由识所生,识由烦恼业所生。我们于现在世,若生爱取,造作诸业,便必受有漏后身也。
须知五阴是生灭法,是无常法,是变坏法,是优悲恼苦聚。例如色是生灭,是无常,是变坏,致令众生优悲恼苦。余如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故若于五阴生爱者欲贪,则受生灭无常变坏之苦了。如果正见五阴生灭无常变坏苦,离爱着欲贪,调伏爱者欲贪,便可获致解脱。
若人了解大乘,洞达五阴皆空,则证法身。何以故?因为五阴皆空,即法身也。若知五阴皆空,自然便不会生爱着欲贪了。
愚痴凡夫,不明五阴皆空的道理,竟对五阴起爱着想,起常想,起安隐想,起我我所想。加以保护爱惜,是以临命终时,必受此五受阴怨家所害。
若能如实知,了达五阴皆空,便如心经所说,度一切苦厄了。此人不但不被六道凡夫所局,乃至不为小乘圣人所限,直证大果矣。
五阴皆空便是无生,故若知五阴皆空,便破无明。无明若破,则行灭识灭名色灭六入灭触灭受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终于老死灭。是故达五阴空,即知无生也。不坏缘起,当体性空。故知诸佛诸菩萨,其度生之业,不以无明烦恼为因缘。所以诸佛菩萨,虽行于六道,救度六道,得大自在。
吾人欲脱业系苦,应修八正道。八正道者,即正见、正思维、正悟、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说八正道是沙门法,不行八正,即非沙门。
有人谓正道是小乘人所行,其实不然。因为八正道,实是一切贤圣所通修。小乘人行乎八正,得有余涅槃。大乘人修八正道,可获无上菩提。故知八正道是大小通修。法本不二,以机有阶降,故得果不同也。据此可知,佛法宗乎缘起,缘志法本来不二,以众生机有差别,故现法不同。利根人知缘起是依他起,故可入圆成实。钝根人执依他起为实有,于是落入遍计执。以遍计执着故,苦集乃生落入六道。
声闻乘人修八正道,是局依于苦集灭道中谛而行。大乘人则将四谛理扩而大之,以大乘智慧立大乘修行,依中道第一义而修。兹据经略申大乘八正道义。
大乘所行八正道,一、正见,见一切法平等,见一切法无分别,见一切法无二,是名正见。二、正思惟,如实知一切法,离一切思维相,因为一切思惟,皆非正思惟。若能断诸分别,方名正思惟。三、正语,口所出言,不自恼,不恼他,不自污,不污他,不自生慢,不生他慢,不自诳惑,不诳惑他。复次说一切法平等,说一切法清净,说一切法无二、无性、无生,是为正语。四、正业、若业能作寂静因,若业离无明爱取,若业不垢不净,能坏烦恼,若业不系三界,是名正业。五、正命,若命不妨自身,不妨他身,不增一切诸恶烦恼,非恶业活,是名正命。六、正精进,若能了知于如法性,实法性,无精进,无不精进,是名正精进。七、正念,若念六度,四无量,乃至离相无念。常修一切善法,远离一切恶法,复于“修、离”不取相念着,是名正念。八、正定,于定不执取不味着,行住坐卧四威仪,无不在定中,乃至无定无不定,心无所住,是名正定。总而言之,声闻乘人修八正道只为自求,菩萨行正道为度一切众生。
菩萨于六道中,欲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须令众生转识成智。何谓为识,何谓为智?兹分别于下,执着缘起幻相是识,了达诸法实相是智;见诸法生灭是识,知实相不生不灭是智;执着有相无相是识,超过有相无相是智;于诸缘起法相种种境界,起心生碍是识,于种种境界,无心无碍是智;心有所住是识,心无所住是智;心有憎爱是识,心地清净是智;心有所得是识,心无所得是智。
智则能破无明,识则能长生死。智者明也,明者除闇,故能破无明。无明苦破,则知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于是出离生死。识者分别,妄起憎爱,于是堕入六道生死。看不破放下则名识,看得破放得下则名智。
总之,生是因缘,法本不生。灭是因缘灭,法本无灭。生灭唯是因缘,法本不可得。例如无明生行,行不可得,依无明因缘而生。行生识,识不可得,依行因缘而生。识生名色,名色不可得,依识因缘而生。名色生六入,六入不可得,依名色因缘而生。六入生触,触不可得,依六入因缘而生。触生受,受不可得,依触因缘而生。受生爱,爱不可得,依受因缘而生。爱生取,取不可得,依爱因缘而生。取生有,有不可得,依取因缘而生。有生生,生不可得,依有因缘而生。生生老死,老死不可得,依生因缘而生。
故十二因缘,皆无自性,唯依他因缘而有。而无明者,体即虚妄而非实有,故知一切法本来无生。
如果生灭,则老死灭。而生本不可得,依有而有。有本不可得,依取而有。取本不可得,依爱而有。爱本不可得,依触而有。触本不可得,依六入而有。六入本不可得,依名色而有。名色本不可得,依识而有。识本不可得,依行而有。行本不可得,依无明而有。无明本不可得,虚妄而有。
无明既是虚妄,则生灭皆不可得。无明不生,则不生行,不生识,不生名色。乃至六入触受爱取有生死,一切不生。无明非为实有,故不灭,则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死,一概无灭。如此一切无生无灭,便是妙湛总持不动尊,名之曰佛。
是知诸法因缘,性本空寂。诸法因缘灭,性本不动。故于一法界,万象林罗,而毕竟空寂。毕竟空寂,而万相森罗。约缘起言,则一切法非有而有。约性空言,则一切法有而非有。
有而不有,虽有不着有边。无而不无,虽然而不着无边。离有边有,故有不碍无。离无边无,故无不碍有。有不碍无,缘起即性空也。无不碍有,性空即缘起也。
此法甚深微妙,亦名实相,亦名中道,亦名般若,亦名萨婆若,亦名一真法界,亦名自性清净心,又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缘起法与般若波罗蜜
缘起法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在明空理,而般若所说之空,是因缘空,非自性空。因缘空者,即是空空。自性空者,即是定空。定空是对有立空,空空即是不可得义。
空空之空,是不碍有之空,故空即不空。不空之空曰般若,空之不空曰方便。方便梵语为沤和。大般若经云,若人不知沤和,是不知般若也。
般若沤和,即性空缘起。沤和般若,即缘起性空。般若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三世诸导师,皆从此法出。
以般若沤和故,佛于空说无量。以沤和般若故,佛于无量说空。于空说无量,是世谛说。于无量说空,是第一义谛说。
于第一义谛,成其大智。于世谛中,成其大悲。以智导悲,普度十方而不住生死。以悲导智,彻证真空而不住涅槃。不住涅槃,则法身是一而无剎不现。不住生死,则普现十方而法身不动。犹如一月印千江,千江是一月。
当知以毕竟空故,佛大智圆满。以法界缘起故,佛大悲圆满。毕竟空是佛法身,法界缘起是佛报化身。是为等正觉,正遍知。故曰佛种从缘起。
般若经中,明二种智能,一曰般若空慧,二曰方便胜智。不知方便智者,不知般若也。
龙树菩萨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所以因缘空,即是中道义。中道义圆摄无余,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故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我们已经知道,诸法缘起,缘起则性空。性空即是般若空慧,缘起即是方便胜智。故缘起者,般若之大用也。般若者,缘起之体性也。是知缘起法,宗归般若。
般若者智能也,缘起者方便也。菩萨以智能成就自利功德,以方便成就利他功德。又可谓自利曰功,利他曰德,故缘起法,即无量功德智能法门。智能须假方便,无方便即不成功德。何以故?若无方便,于一切法必然取相必生住着。若取相住着,则不成功德。
既然无方便不成智能,有智能必具方便,故方便亦智能也。智能名曰实智,方便名曰权智,是以权智亦名方便胜智。所以智能方便具足,方能成就一切功德。智慧说一切法空,方便说一切法有。得智能者觉无上佛道,得方便者化一切众生。故曰虽有智能,不假方便不成功德。
大般若经说般若与沤和,若菩萨知般若不知沤和,是不名知般若。般若译为智慧,沤和译为方便。菩萨以智能行方便化众生,化现十方而不失智能。智能起用能随缘,方便随缘不失性。故菩萨虽具智能而不住涅槃,虽行化道而不住生死,此所以名菩萨也。大哉智能方便也,诚乃万行之师,千圣之母也。
沤和者,具称为沤和拘舍罗。译为方便胜智,即方便善巧之意。所谓方便善巧者,本来毕竟空中无有诸佛,亦无众生,以方便善巧说度众生成佛。毕竟空中本无三乘人,说有三乘人,此方便善巧也。毕竟空中,本无三乘法,乃至无一切法,说有一切法者,方便善巧也。若菩萨无方便胜智,便不得成就无上佛道。若菩萨有方便胜智,便能终成无上觉。
放光般若经卷二曾说:「复有菩萨无有沤惒拘舍罗。从四禅行六波罗蜜持是禅福生长寿天。不尽天寿来生世间供养诸佛。是菩萨辈诸根暗钝不大聪明。舍利弗。复有菩萨行于四禅及四等意四无形禅念。三十七品大慈大悲。持沤惒拘舍罗禅福不能稽留。常生诸佛所教授处。当生是拔陀劫中成逮觉者。常不离般若波罗蜜。复有菩萨以行四禅及四等意四无形定。以沤惒拘舍罗不随禅生。生于种姓大豪贵家。生梵志家生迦罗越家。所可生处常教众生。复有菩萨行四禅及四等意四无形定。以沤惒拘舍罗不为禅所稽留。来生四王天生忉利天生第六天。常教授诸天净佛国土。教授众生供侍诸佛。复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行第一禅。生于梵天于梵天中尊。从梵天已至十方诸佛转法轮处。请诸佛世尊转于法轮。复生一生补处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具于四禅具四等意四无形定。三十七品空无相无愿。具足三昧不随禅处常见诸佛供事世尊。持清净行便生兜术天。于其天上随其寿命诸根具足。为无央数诸天人眷属围绕而为说法。已复来生世间人中。作阿惟三佛。」
这一段文,是说明菩萨有方便智与无方便智的不同。无方便智不得成就佛道,有方便智可成就无上佛道。现在略解这段文。
复有菩萨无有沤惒拘舍罗,从四禅行六波罗蜜,持是禅福生长寿天,不尽天寿,来生世间,供养诸佛。是菩萨辈,诸根暗钝,不大聪明。
无沤惒拘舍罗者,是无方便胜智也。所谓四禅,系指色界行人言。初禅三天,梵众梵辅大梵。二禅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三禅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四禅九天,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
初禅至无想天凡圣外道皆有,例如无想天即是外道天。四禅中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五天,又名五不还天,或五净居天。系三果圣人所居之处,无有凡夫外道。三果圣人居此,已断尽欲界九品思惑,更不还生欲界,故名五不还天。
依成实论谓:「若生净居天,是人不复到无色处,以乐慧故。若人生无色处者,是人终不生净居天,以乐定故。」故知乐慧之人,从五净居天出三界得无漏。乐定者,从广果天生四无色天出三界得无漏。乐定之人不起化道,乐慧之人可回小向大。
从四禅行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此六波罗蜜,是菩萨行。说明此人虽生四禅,但不忘菩萨行也。虽不忘菩萨行,但以乐定故,仗禅福,生于长寿天。长寿天者,四无色天也。非想非非想天寿八万大劫,于三界内其寿最长,故曰长寿天。
不尽天寿来生世间,供养诸佛。非想非非想天寿尽有两种人,一种人断烦恼,以断烦恼故,出三界证无漏是为圣人。一种人不断烦恼,以不断烦恼故,为业力所追,还入生死是为凡夫。
菩萨以愿力故,既不证涅槃,又不随业力堕入生死。所以不尽天寿,来生世间供养诸佛。不尽天寿,是表示菩萨,非因业力落入世间也。供养诸佛,是表示菩萨不忘失菩提心也,以行六波罗蜜之功德,还生佛世也。
是菩萨辈,诸根暗钝不大聪明。如是菩萨以无方便智故,所以诸根暗钝,不大聪明。不大聪明者,不得大智能也。以上说菩萨无方便智者,有此大过。
舍利弗下,明第二种菩萨。复有菩萨行于四禅及四等意四无形禅念,三十七品,大慈大悲。以下顺次说菩萨有方便智的功德。
四禅已如上释,四等意即四无量心。四无量心者,即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慈悲喜舍者,四种梵行也。此四无量心皆为度众生而发,众生无量,故心亦无量,曰四无量心。佛于经中方便说「修慈极远生遍净,修悲极远生空处,修喜极远生识处,修舍极远生无所有。」遍净是第三禅天,悲无量心以上,均生无色界。
若依毗昙,谓喜无量心在初、二禅。余慈悲舍三无量心,在四禅。若依成实与大乘,均谓四无量心,修之可得八禅之报。总之四种无量心,均不出色无色界,故曰四种梵行。
四无形禅念,即四无色定也。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三十七品,大慈大悲。三十七助道品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声闻乘人,为求出离而修三十七道品。菩萨却是为度一切众生,修三十七道品,故曰大慈大悲。
持沤惒拘舍罗,禅福不能稽留。是说这些菩萨,因为有方便胜智的关系,所以不味着于禅定。故曰禅福不能稽留。
常生诸佛所教授处以下,是明这些菩萨,勤求佛道,常生佛所,受佛教化。以勤求佛道故,所以将来生于拔陀劫中,逮得正觉。常不离般若波罗蜜者,不离行菩
萨行也。这是说如是等菩萨,以方便智能上求佛道,便能成就觉道,不失菩萨行也。
复有菩萨以行四禅及四等意四无形定。以下明菩萨不但有方便胜智,并且更能不舍度化众生,所以功德益为殊胜。
四禅四等意四无形定,已如上释。以有方便智,所以不随禅定而生。却不畏生死,下生人间,故生于种姓大豪贵家。
生梵志家。梵志即婆罗门,婆罗门有四种。一者,七岁以上在家学问,二者十五岁以上游方学问,三者,年至四十岁,取妻生子,在家修道。在家修道之婆罗门,称为梵志。四者,年满五十岁,入山修道。故梵志者,是在家修道的婆罗门。
生迦罗越家。迦罗翻译为居士。所可生处,常教众生。明如是等菩萨,不但上求佛道,且能下化众生也。
复有菩萨行四禅四等意四无形定,以沤拘舍罗不为禅所稽留,来生四王天生忉利天生第六天……。此菩萨以方便智不味着于禅定,来生欲界天中。若为禅所稽留者,则住色无色界。不来欲界矣。此菩萨为度众生故,来生欲界,生六欲天中。
菩萨生六欲天中,为度化诸天及人。常教授诸天净佛国土,净佛国土者,菩萨自不造粗业,亦教别人不作粗业,此之谓净佛国土。令佛国土,无诸恶道也。同时是诸菩萨,教授一切众生供侍诸佛。众生云何供侍诸佛?众生欲供侍诸佛,便应断
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
复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行第一禅……。如是菩萨,不但有方便智,并且以方便智行般若波罗蜜。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方便智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应以无住为方便行般若波罗蜜。应以无取为方便,以无舍为方便,以无分别为方便,以无得为方便,以不见一切法为方便,行般若波罗蜜。
云何菩萨以沤惒拘舍罗行第一禅?菩萨虽入初禅,但以无住为方便,以无取无舍无分别无得无所见为方便,故能不味着于禅。
生于梵天于梵天中尊。初禅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大梵天为于梵天中尊。大梵天王护持佛法,诸佛成佛时,大梵天王必至佛所请佛说法。因为诸
佛初证得无上菩提,知菩提者,清净寂静平等无诤,故默然而住。以法无因缘不起也。待大梵天王请佛转法轮,佛始为众生说法。世尊释迦牟尼佛成等正觉后,默然而住。大梵天王请佛转法轮,佛始从座而起,往鹿野园,为五比丘转妙法轮。诸佛成等正觉以后,若无人请转法轮,佛即入灭。如须扇多佛,成佛以后,众生善根不具,大梵天王未请佛转法轮,于是须扇多佛,朝成佛,暮即取灭。
以如是故,大梵王从梵天已(以)至十方诸佛转法轮处,请诸佛世尊转于法轮。
复生(复生应为复有)一生补处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拘舍罗,具于四禅,具四等意四无形定,三十七品,空无相无愿……空无相无愿是三种三昧。又名三种解脱。由此三者可入涅槃极理,故曰涅槃有三门,即空、无相、无愿。一切法性皆空,故曰空三昧门。一切法相如幻,故曰无相三昧门。既然一切法空无相,故一切法无生,无起无作,不可取不可愿不可求。故曰无愿,亦曰无起无作三昧。
具于四禅具四等意四无形定之「具」字,是具足圆满义。此具足义,直冠至空无相无愿。应为具足四禅、四等意、四无形定、三十七品、空无相无愿。故最后云具足三昧。一生补处菩萨是等觉位,邻极亚圣,一切具足,唯化生之缘待满而已。
不随禅处。如是菩萨迹近妙觉,已得大自在,故不随诸禅处。常见诸佛,供事世尊。等觉菩萨,望佛则曰菩萨,望菩萨则曰佛。
持清净行,便生兜术天。兜术天是欲界第四天,故此天尚有淫欲。然此菩萨虽然示现生兜术天,却是持清净行。生于兜术天内院。
于其天上随其寿命。兜术天寿有限,人间四百年为兜术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天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兜术天寿四百年,而等觉菩萨虽生彼天,然寿命不受此限。例如弥勒菩萨,于第十小劫中,人寿减劫至八万岁时,下生人间,兜术天人,绝无如此长的寿命。故虽然示现生于兜术天上,但却随其寿命住世也。
诸根具足以下,是说菩萨相好圆满也。为无央数诸天人说法,施行度化。
已复来生世间人中,作阿惟三佛。菩萨因缘具足以后,下生人间,示现作佛。佛为天人师,因为佛为天及人说法,天及人可得无上菩提。佛亦为余道众生说法,但余道众生不能直接证无上菩提,以闻法因缘,只能生人天中。
阿惟三佛,译为现等觉,即成佛也。上来顺次说菩萨有方便智,可直至成佛。至此解释这段经文竟。
所以有方便始成智能,以智能方能成等正觉。在因地修行,其智能曰般若。若证得无上菩提,般若便转名萨婆若。萨婆若译曰一切种智,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也。所以有智能具方便,始能成就无上佛道。故曰智能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三
世诸导师,皆从此法出。
菩萨摩诃萨具般若智能,知五阴、根、尘、识、内身、外事、乃至一切法相,唯是假名无实有体。菩萨虽如是知如是见,然为怜悯一切迷惑众生,方便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只为利益众生,而不立知见。不见一切法有,不见一切法无,不见一切法或常或无常,或乐或苦,或我或无我,或净或不净,或有相或无相,或有为或无为,或善或不善,或有烦恼或无烦恼,或世间或出世间。菩萨若能如是不见一切法,即是见般若也。何以故?若菩萨强立知见,皆无明本也。若起无明,云何能度众生?
应知一切法不可得,即是般若波罗蜜。因为真实不可得,无分别故。虚妄不可得,非实有故。所以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蜜多时,于一切法都无所
见。其心不惊不恐不怖,于一切法心不沉没,亦不忧悔……。于一切法都无所得。」
菩萨若于一切法有所见,便是无明。于一切法有所得,便是无明。菩萨般若智慧,利如金刚,能断无明惑,故于法无见无得。以如是故,菩萨于一切法,如实知而不着。于五阴法如实知而不着,于十八界十二入如实知而不着。于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外道法佛法,乃至一切法,皆如实知而不着,是故菩萨心至极清净。心清净故,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心清净故,能入三界度一切众生。
所以取着法相者,便是无有方便智。应知一切法相,缘起如幻,毕竟空寂。经云色究竟即不名色,受想行识究竟即不名受想行识。十二入十八界究竟,即不名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一切法究竟,即不名一切法。何以故?一切法究竟,即归空寂故。
一切众生,不知法相缘起虚妄,竟执为实有,以致落入生死。佛度众生出生死入涅槃,其实无生死可出,亦无涅槃可入,不过拔出众生虚妄执见而已。所以大般若经中佛告善现说:「善现!菩萨所化之有情,皆住于名相虚妄分别中,诸菩萨摩
诃萨,为度众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过从彼名相虚妄分别中,救拔令出而已。」
楞伽经所说五法,即相、名、妄想、真智、如如。众生不知一切名相虚妄不实,反而妄想执着,是故名为众生。若能不虚妄执取名相,便可获得真智如如了。相
、名、妄想三者,名为凡情。真智如如二者,是为圣智。此圣智者,即清净心也。
今人学佛,每将佛法当学问作。不知学问者,皆相、名、妄想也。若如此求佛法者,诚如缘木求鱼也。
所谓一切法究竟者,即是真如也。真如甚深不可思议,所以缘起法相亦甚深不可思议色究竟即真如,受想行识究竟即真如,一切法究竟即真如。真如者即是真智如如,亦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缘起法中,无有少法可得,无有少法是实,无有少法生,无有少法灭,无有少法相应不相应,无有少法积聚不积聚。何以故?因为诸法缘起皆不实故,诸法缘起皆无生故。若人谓法可得,法有实,法有生灭,法有相应不相应,法有积聚不积聚,如是之人便为邪见。
若人了知一切法悉皆如幻,一切法缘起皆悉无实。虽分别一切法,而不取相想着,知如是分别悉如幻事。因为分别一切法至究竟处,皆毕竟空故。如是即得真智,即得如如。
所以一切法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例如变碍是色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领纳是受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取相为想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造作是行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了别是识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苦恼聚是蕴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乃至不颠倒是真如相,不虚妄是四圣谛相,无扰恼是四静虑相,无喧杂是四
无色定相,无系缚是八解脱相,能出离是三十七道品相……。如来悉如实知,是为无相。
何以故?因为一切法究竟,即是毕竟空。于毕竟空中无变碍、领纳、取相、造作、了别、苦恼聚、颠倒与不颠倒、虚妄与不虚妄、乃至无出离与不出离等相。故如来如实知悉为无相。是知我们学佛,不应取着于相。应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谓见如来者,即如实知如实见也。如实知如实见者,即知一切法悉毕竟空也。
所以依世谛安立一切法,依世谛安立一切法相,乃至依世谛安立诸法缘起,不依第一义谛。于第一义中,一切法无相无名,无说无示,一切法性不可分别故。
是以菩萨智能,以无所得为方便摄受一切法。凡夫不如实知,以有所得心取着一切法。取着一切法者,不过取着于假相假名而已。以取着假相假名故,于是自生妄想。以妄想故,于是生烦恼。因烦恼而造业,因业而受报,以致轮回六道。
若能不取着一切名相,则能无烦恼。无烦恼则能不造恶业,无恶业则不受苦报。所以凡夫若能不取于相,便可三业清净,业障消除了。
诸法真实义者,一者相有,二者性无。若约法而言,便是二谛,如约智能言,即是般若与沤和。如此分别,皆缘起性空义也。就缘起言,佛法以缘起故流布于世间。像五阴、六根、六尘、四大、善不善无记、生法灭法、去来现在法、有为法无为法、见闻觉知、受持修行、乃至菩提涅槃等,皆以缘起而流布世间。以缘起故,佛法得以流通益物。
如就空义言,所有缘起诸法,如五阴、六根、六尘、四大、善恶无记,生灭之法、去来现在法、有为无为法、见闻觉知、受持修行、乃至菩提涅槃等,其性悉无。如此性无,即是空义。
众生无方便智,见缘起乃执为实有。以致颠倒迷入生死。诸佛具足权实二智,
所以说空说有,一皆如实。而如实者名为中道,诸佛世尊以此中道智,除断一切障碍。是故中道智,又名一切智。
众生颠倒计着有二种人,一者计着缘起一切法有真实性。是人由于执有,不识中道义。二者不信缘起诸法,流布世间。是人由于执空,不识
中道义。若人执有执空,皆永失佛法也。
如果众生无如此二过,便知缘起者,随世俗而有差别也。虽然随俗差别,而差别者只是因缘幻现,法则实无有性。即此无性,正是世谛之体也。故世谛者顺乎于性,即无分别。如此即是顺乎第一义谛体也。
知世谛即第一义谛,是曰方便实智。知第一义谛即世谛,是曰实方便智。菩萨具如是智能,便于一切法不生执着。因为如实知一切法悉毕竟空不可得故。若于法生有所得想者,即为着想。若着想者,则于佛法以外,起有为想。于有为法外,复起无为想。于是于佛法便生解执,如是便不能向无上佛道矣。
所以菩萨有智能与方便,乃于一切法不取相不执着。有人误会不取相不执着之义,于是产生不正知见。有一次一位居士问我:「法师修何法门?」我回答说:「老实念佛。」
那位居士很不以为然地说:「修行人不应取相,不应执着。法师念佛求生西方,岂非取相,岂非执着?」
我很郑重地问那位居士:「请问居士修何法门?」那位居士颇为自负的说:「我修禅,禅是无相的,禅是无念的,是无执着的。不像念佛法门,执着相执着念。法师要知道,若生执着,是不能获得解脱的。」
于是我向他说:「如此说来,我念佛是执着于相,执着于念。那么你修禅,岂非执着于无相,执着于无念吗?」居士颇觉愕然。
我告诉他说:「要知道,不执着是不颠倒义,如实义,空义,毕竟净义,无住义,无分别义,无相义,平等义,无所有义,不可得义也。非谓『有』不执着也。
亦不是无立场,便是无执着。有立场便是执着。若谓『有』不执着,便成边见。」
「例如你说我念佛是执着,那么你不念佛亦是执着。你说我不参禅是执着,你参禅岂不亦是执着?诸如信佛是执着,不信佛亦是执着。忠孝是执着,不忠不孝亦是执着。仁爱是执着,不仁爱亦是执着。信义是执着,不信义亦是执着,和平是执着,不和平亦是执着。」
「再如你吃饭是执着,不吃饭亦是执着。睡觉是执着,不睡觉亦是执着。作事是执着,不作事亦是执着。行走是执着,不行走亦是执着。若如是者,何处找不执着呢?应知如是戏论,无有是处。居士却不知如是戏论,却正是执着也。」
于是我告诉他说:
「居士不知,不颠倒即不执着。何以故?以不颠倒则知一切法毕竟空。于毕竟空中,无有法可执着,亦无有法不可执着。如是故假名曰不执着。
再如法如实则空,无住则空,毕竟净则空,无分别则空,无相则空,平等则空,无所有则空,不可得则空。空中无执着无不执着。知无执着则曰实智,知无不执
着则曰方便智。具如是智能者,是名无执着也。」
所以菩萨以智能方便故,乃能于一切法不取相不执着。以不执着故,所以能如实知一切法。
七、结论
诸佛世尊,方便智不可思议。例如佛方便示现,为众生说法。于一会之中,有见佛身是金色,有见佛身是银色,有见佛身是琉璃色。有见佛身八尺,有见佛身丈六,有见佛身无量由旬。有见佛不具相好,有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见佛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好,有见佛具无量相,相具无量好。
其实佛本无相,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为众生故,以方便智现如是诸相。众生不如实知,竟以思议心测度于佛。佛为是等人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
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缘起法若至究竟处,便是真如。真如无性能随缘,便是缘起。真如甚深不可思议,故缘起亦甚深不可思议。真如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何故非有?以真如无定性故。何故非无?以随缘成万法故。何故非亦有亦无?以无二性故。
何故非非有非无?以具足无量功德故,成就一切法故。
缘起法亦复如是,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何故非有?以如幻故。何故非无?能成事故。何故非亦有亦无?以不可得故。何故非非有非无?以具大用故。
若能了知缘起法,即是无上菩提。我们讲过,若计着缘起法为实有,便成智能之障。若知缘起法悉毕竟空,便是智母。故能知缘起法者,即得无上菩提。菩提性
空,何故性空?以缘起故性空也。
菩提性空,故无增无减,非凡夫法,非圣贤法,不可取不可舍。缘起法亦复如是,无增无减,非凡夫法,非圣贤法,不可取不可舍。
菩提无知故无不知,缘起无成故无不成。以无知无不知,无照无不照,契合无法无不法,无成无不成,如是则无以为名,假名曰菩提也。
涅槃不可思议,以涅槃不生不灭。何故不生?以涅槃中无一法可得故。何故不灭?以涅槃者,常乐我净故。不生则无来,不灭则无去。所以谓之涅槃者,即非涅槃,不过假名涅槃而已。故佛言,我不毕竟入涅槃。便是因为涅槃不生不灭,无来
无去,终不可得故。故涅槃法,即不可思议也。
缘起法亦复如是不可思议,因为缘起法,亦是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也。何故不生?因为缘起法幻现非实故。何故不灭?因为缘起法本无生故,无生焉得有灭?以不生不灭,当知缘起法亦无来无去不可思议。
诸佛法身不可思议,缘起法亦复不可思议。诸佛法身者,非身非非身,非相非无相,非可见非不可见,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非一切法非非一切法。何以故?因为法身如虚空,所以非身、非相、非可见、
非有、非非无、乃至非一切法。法身虽如虚空,然而虚空无边即是一切法。故非身能现报身化身及一切身,非相能现一切相,虽不可见,却能令菩萨于一切法中,即见法身。例如见报身者,即是见
报法身。见化身者,即是见化法身。乃至见日月山河,无非见诸佛清净妙法身也。
以虚空无边即一切法故,所以非非有、非无、非非一切法。以如是故,诸佛法身不思议。
缘起法亦复如是,因为缘起法随缘幻现一切身,故曰非非身。随缘幻现一切相,故曰非无相。随缘所现令众生见,故曰非不可见。随缘幻现一切法,故曰非非有,非无,乃至非非一切法。
虽然如此,然随缘幻现即非实有。故曰非身、非相、非可见、非有、非非无、乃至非一切法。以如是故,所以缘起法与法身,同样不可思议。
第一义不可思议,缘起法亦同样不可思议。因为第一义离言寂静,绝意无为,
故不思议。缘起亦复如是,所现如幻非实,终无一法可得。如是空法,欲言无以措其词,欲虑无以置其思。言语道断,思虑路绝。佛于众生兴大慈悲,而以文字说法行化,诚不可思议也。天王般若经云,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大悲方便力,离文文字说。所以缘起法者,诚不可思议也。
于此可知,佛说真如、菩提、涅槃、法身、第一义、毕竟空等,即是说缘起法也。是故知缘起法甚深,不可思议。若人知缘起法,即知法性。若知法性,即是见佛。若人不识缘起法,即永处佛法边外也。
所以佛法者,即缘起法也。佛法以缘起为宗,缘起法即是佛法。龙树菩萨偈云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因缘所生法者,是藏教也。藏教者,修生灭因缘也。我说即是空者,言通教也。亦名为假名,则万法繁兴,言别教也。亦名中道义者,圆教也。故知自声闻以至于佛,无非缘起也。
所谓思议者,即有所得也,即是取相也。所谓不思议者,即无所得也,即是无相也。一切法本来无相无差别,无相无差别即是实相。故诸法实相,不可思议。只为众生取相妄想,虚妄分别一切法耳。
众生虚妄取相,复依相立名,依相名而起妄想,依妄想生烦恼,依烦恼造诸恶业,于是流转生死。如果知一切法无相不可得,便如实知一切法如如,不二不异了 。
故楞伽经虽明五法,相、名、妄想、真智、如如。而五法者,无非缘起。既是缘起,故知五法悉皆空寂。如是空寂,便成真智如如。若生有所得心,则成相名妄想凡夫法矣。
一切法本来无相,随缘故幻现诸相。诸相幻现,故起灭无常。致令众生妄见生死,知见为实。以知见为实故,乃于无生死中,虚妄落入生死。如果妄想不生,我我所心灭,便可不受生死也。
是知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天,六道轮回,皆悉如梦。梦中所见,妄生爱憎,以爱憎心不出六道。若能精勤求觉,一旦醒来,便知勤苦修习,原是昨梦。故吾人修
行,但应晓夜忘疲。抖擞令觉,大事即办也。
故凡用思议心者,皆如梦中事也。佛法不可思议,离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而凡夫无智能,妄以思议心测度佛法。于是于毕竟净中,妄生有无生死诸见。以执着有无生死见故,乃于诸法不如实知不如实见。以不如实知见故,乃于无生死中,虚妄执着生死。即此虚妄执着,便成六道轮回。
智能者知诸法如幻,无所有不可得。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以如实知故,不住于法,不取于相。以不取相故,乃不见我人,不生憎爱。
以无憎爱,故无诸烦恼。烦恼为因,生死为果。既无烦恼,便无生死。烦恼断生死了,假名解脱。其实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毕竟空中,无缚亦无解。
一切修行法门,无非依缘起而立。若无缘起,则一切法无修无证。若能彻见缘起,便能深信大乘。若能彻见缘起,便能深信因果。若能明乎缘起,便知真修行路也。修行法门虽多,总须假乎缘起妙用。
凡夫人天,须假三皈五戒十善四无量心缘起妙用,修人天之因,得人天果报。
声闻缘觉二乘人,须假四谛十二因缘之缘起妙用,修无漏因,得无漏果报。菩萨须假六度万行妙用,发菩提心广度众生,历无量劫普行化道。修菩提因,证菩提果。
三世诸佛,假缘起之妙用,勤苦修行。学行穷满,过无不尽德无不圆,除二障,了二死,空二我。彻证缘起即是无上菩提究竟涅槃,无所着成等正觉。
缘起正性即是无生,即是十方虚寂,即是菩提,即是涅槃,即是真空大觉。诸圣随分得其正性,于是随分得其解脱道。凡夫外道不识此正性。竟于缘起妄执其有,妄生爱见。乃于无生中妄见生死,于十方虚寂中,妄见流转。
圣者觉悟,知缘起即是依他起。依他起无性即是圆成实,会入圆成实,故证菩提涅槃。凡外无知,却于如幻缘起生遍计执。以遍计执故,永不出生死。故一切凡外贤圣均不出缘起,只为觉迷不同正误有别,致令霄壤悬殊也。若人修行能彻了缘起,能不违缘起正性,无论何人,皆已入佛法正宗矣。
缘起非有,但亦不可作「无」见。缘起不无,但亦不可作「有」见。见有见无,皆是凡夫情见,犹病目之见空花也。若能放舍情见,则不见有亦不见无。却又有
不碍无,无不碍有。
是知缘起正性,佛教所宗。缘起甚深不可思议,造乎究竟,可成无上觉。
篇后语
这篇文章,泛谈缘起。既欲明深义,又须顾及凡夫事修。如果不明深义,则失篇旨。如果不顾事修,则落空谈。故为文时,颇费斟酌。致令深浅并出,文相杂陈。尚祈读者大德,垂鉴为荷。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