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塔之事塔与城之缘
人与塔之事塔与城之缘
泉州有俗语“站如东西塔,躺如洛阳桥”。千百年来,东西塔不仅是泉州地标性建筑,也是泉州人的精神象征。东西塔“就诊”的消息,引发了市民对两座古塔的深切关注。近日,记者再访开元寺,带您领略东西塔延续千年的文化历史价值,和您分享普通人与东西塔之间的动人故事。纪事
伴塔二十年的光影生活
从20世纪80年代初在开元寺做园艺工,到90年代经营摄影棚,再到现在做文化收藏,文化工作者蔡其呈25年的生活几乎都和东西塔紧密相伴。尤其是长时间的摄影工作,让他对东西塔熟悉到每一块石雕。他向我们讲述了几十年来东西塔经历的故事。
发现“猴行者”
如果问东西塔上哪一块石雕最有特色?许多人恐怕会选西塔四层的“猴行者”。这片浮雕将这座千年古塔和文学名著《西游记》联系在一起,并且引发了“孙悟空起源说”的学术研究热潮。
“猴行者”的发现必须提3个关键人。除了讲述者蔡其呈自己外,一个是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另一个是王寒枫先生。前者是日本北海道大学的教授,后者是国内第一部关于东西塔专著《泉州东西塔》的作者。
蔡其呈回忆说,发现猴行者是在1983年7月份,当时王寒枫和自己正对开元寺古迹进行一些寻访。一天,他在爬到西塔四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猴子。因为其他的都是佛,这只猴子特别扎眼,一下子联想到了孙悟空。下塔后蔡其呈赶紧告诉王寒枫。当时,王寒枫还不相信,后来一起爬上塔之后,看到“猴子”他也很兴奋。
刚开始时他和王寒枫并没有发现旁边猴像旁的“猴行者”三个字,因为年代久远了,风化严重,字迹很不明显。“猴行者”三个字是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那里似乎有字,然后用水浇上去才发现的。
而日本学者中野教授则是在上世纪70年代就醉心于研究古典名著《西游记》,尤其兴趣于考证孙悟空的原型。1980年她出版了《孙悟空的诞生》,获得日本艺术选奖文部大臣新人奖。此书搜集引用了大量的有关文献资料,并援借了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佛经变文、说唱话本等等有关的内容,来证明孙悟空诞生的渊源和他出生的地点,最后的结论是孙悟空诞生在福建的泉州。不过在实物上,一直缺乏直接的证据。1983年王寒枫认识中野美代子后,一直与这位日本女教授不断通过书信讨论孙悟空的相关研究。
巧的是,就在蔡和王在塔上发现猴行者前后,中野教授正在厦门大学讲学。得知泉州东西塔上发现“猴行者”后,刚飞回日本的中野教授又飞了回来,直奔西塔四层。陪同她上塔的正是蔡和王。
蔡其呈至今还记得中野看到“猴行者”的惊喜。这位严谨的教授禁不住喊出:“老孙,您好!”引得陪同她的导游都笑了起来。蔡当时只有20多岁,于是自告奋勇,爬到塔的护栏之外,帮中野教授把这块石雕拍了下来。接下来的事情众所周知———中野美代子回日本后迅速写成了相关论文并发表,引起巨大轰动。
东西塔的变色和洗澡
东西塔屹立千年,其间经历数不清的风吹雨打日晒。蔡其呈从事的是摄影工作,对颜色光泽变化尤为敏感。进入开元寺工作后的20年,也经历了东西塔的几次变色,这对喜欢东西塔的他来说是个沉重的话题。
他告诉记者,他刚来开元寺时,东西塔的花岗岩是白色的。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东西塔表面受附近味精厂排出的酸性物质影响,变成黄色;味精厂搬迁后,这一情况得到改善,但到了90年代中后期,周围道路的汽车越来越多,汽车尾气和居民区的油烟把塔熏成黑色,尤以西塔严重。
因此,清洁塔身一直是管理人员的重要工作。除了周期性的一般清洗,东西塔还在80年代就进行过两次彻底清洁,一次是为了迎接党和国家领导人,另一次是迎接柬普寨西哈努克亲王。东西塔两次大洗澡,蔡都参加了,而且是突击队员。
他介绍,当时受条件限制,水送不到塔的高层,市里还调来了消防车。他们清洗塔身,用了土洋结合的办法。最有趣的是,他们买来大批白萝卜,用白萝卜清洗花岗岩表面。据说,这是泉州民间流传的清洁塔身的“秘方”,会让花岗岩表面变得很白。现在这些方法都用不上了。
看着现在黝黑的塔身,蔡其呈的心情很沉重,他说,现在再做表面的清洗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改善东西塔周围的环境。
台湾认识泉州的重要标志
蔡其呈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收集有关东西塔的文史资料。当记者问及港台游客对东西塔的感觉时,他为记者展示了刚从海外收购来的台湾1936年发行的明信片,明信片的内容就是东西塔。
这两张明信片拍摄于1927年,分别是东塔和西塔的近景全身照。据介绍,这种照片在上世纪30年代是很难得的。因为受当时拍摄设备的限制,相机的焦距和广角有限。那时关于东西塔的照片,如果是近景,一般只能从3层向上拍,如果要拍全部塔身,必须在很远的地方取景。而这两张照片塔身完整,还能很清楚地看到在东塔下围着长长的土墙。专业人士介绍,这可能是应用了当时最先进最昂贵的玻璃胶片技术。
1936年,这些照片被台湾一出版社制成明信片,成为台湾民众认识泉州的载体。他说,可见,东西塔一直是外界认识泉州的重要标志。从他长期接触游客的经验看,台湾游客对东西塔特别感兴趣。前段时间,他通过朋友得知,一位日本客商还保留这些明信片,就通过关系,将这些历史资料收购过来。
塔尖曾歪斜百余年
“清末民初,东西塔塔尖曾经是歪的。”蔡其呈总能在他的一堆“宝贝”中有新发现。他拿出一本民国初年专供闽南学校的教科书,教科书上的插图中,东西塔的塔尖是斜的。“我开始以为是图画错了,后来通过历史史料印证,东西塔的塔尖确实歪斜过很长时间。教科书是据实所画。”
史料记载,1604年,东西塔曾经历8级地震。随后很长时间里,塔顶铁链断掉,塔尖就斜了。开元寺碑记记载:“历三百年复有损坏,塔尖铁链八断其七,势几坠。”直到“民国十五年(1927年)……任工程者为傅早云”。也就是说,到1927年,南安绅士黄奕柱捐资进行维修后情况才得到改变。“我与东西塔”征集启示
你是否见证了东西塔经历的风风雨雨?你与东西塔有何不解之缘?你与东西塔是否发生过鲜为人知的故事?以上这些都欢迎大家来信来电告诉我们。今日起,本报以“我与东西塔”为题,向广大读者征集相关文章、老照片和实物等。讲述你们的故事,共同见证东西塔的历史。
来信请寄泉州晚报专刊副刊部并在信封注明“我与东西塔”字样,邮件请发至:wbzkfkb@qzwb.com。
观塔
“陌生”的东西塔
东西塔,不仅对外地的游客,甚至对大多数泉州人来说,也是“陌生”的。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东西塔因文物保护需要,不对游客开放。其中不少历史、建筑特色、宗教故事,也随着塔门关闭,隐藏在了塔中。
近日,记者探寻东西塔,从唐代谈起,介绍双塔“木石变迁”,解读塔身建筑特色,为读者素描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塔。
由“木”到“石”的变迁
谈到开元寺里的东西塔,就得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说起。在唐咸通和五代后梁贞明年间,开元寺大殿东西两侧,分别建起了9层的镇国塔和一座7层塔(北宋时赐名仁寿塔),当时它们都还是木塔。北宋年间,镇国木塔曾一度增至13层。
到了南宋时期,泉州已成为东方著名的大港。海上贸易繁荣,给政府带来了丰富的市舶税收,泉州的佛教也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到一个高峰。全州有大小寺院170余座,许多寺院和僧人也积累了大量财富。可就在这个时候,镇国和仁寿两座木塔,却在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4年)的灾火中,被焚毁殆尽。
大火之后,不少僧人开始了重建东西塔的浩大工程。在公元1186年,先建起了两座木塔,可又遭火灾。不久,他们在原址上新建了两座砖塔。到了公元1228年,又有僧人将西塔改建为花岗岩五层石塔。十年后,西塔改建完成,东塔也按西塔的规制开始改建,这次工程也用了12年的时间。
在六十几年中,东西塔由木而砖,由砖再石,耗资难计。如果不是当时社会经济繁荣,佛门财力雄厚,要在六十几年中进行两次重建,是难以办到的。从泉州东西石塔的经历可以看出,它们既是南宋泉州佛教极盛的标志,也是当时社会经济繁荣的象征。
双塔是佛教世界的缩影
东西塔虽分别名为“镇国”、“仁寿”,却有着深刻的佛教内涵。当年建塔时,就把东西方位纳入佛教的义理,赋予东西塔佛国的丰富内容。东塔代表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西塔则表现佛教所称的西天净土。
从宗教的角度看,东西塔各领一方世界,自上而下布满了160尊佛、菩萨、高僧、罗汉、诸天神将、金刚力士外,有22个作陪衬的人物和鸟兽,还有80尊塔檐守望神将和16尊负塔侏儒等等。巧妙设计安排,把佛教的发展、著名人物和传说,凝缩在这两个象征性的世界中,展现了一副佛国的缩影,可以说东西塔的每一座雕塑上,都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这个被缩小的佛国中,不仅渗透着佛教的义理,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关于历史、建筑、艺术等极具研究价值的材料,从中可以看到不少泉州古代文化的成就。
塔高近似周长的和谐美
东塔总高48.27米,西塔总高45.066米,为什么东西塔要建这么高呢?其实这当中也是有原因的,并非建筑者随意建造。
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了解一些其他寺院里的塔。北宋苏州罗汉院里建造的双塔,塔高等于第一层外围的周长;山西佛宫寺释迦塔的总高度,恰好等于中间第三层外围柱头内接圆的周长。再看看东西塔,东塔第一层外围周长46.4米,西塔第一层外围周长44.48米,和各自的塔高都很接近。
可见,这种以塔身周长作为塔身高度的比例标准,已成为古代建塔设计的一种依据。从理论上说,圆形物体只有它的周长等于高度时,才是最美观和谐的,古代的建筑者们似乎也持这一观点。建造东西塔,采取这种优选的方法,使它们展现给人们一种和谐美。
历经大地震不倒之迷
据了解,东西塔建自唐,宋该为石,再于上世纪20年代修倾斜的塔刹,在千年的风吹雨打和地质灾害后,经历了几次维修。有雕刻记载的就有7次,分别存放在东西塔内外。
不少泉州人都知道,泉州在经历了公元1604年那场8级大地震后,“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城内外房屋坍塌不计其数。可是东西塔却完好无损,只是东塔塔刹倾斜。东西塔的坚固,与塔身大、立柱不起眼的三段叠接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立柱的三段叠接,是从第2层开始至第4层,所有大立柱并不是一根,而是用三段短石柱,叠接起来。据介绍,古建筑采取接柱的手法,具有减轻地震破坏的作用。在地震发生时,叠接的缝隙就产生缓冲、间离的作用,从而抵消一部分地震能量。
分隔五层的来由
高层建筑在一定的高度内,层级的分隔可多可少。东西塔也曾被分隔成七或九层,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分隔为何为五层?据介绍,东西塔是象征佛法的寺塔,在用花岗岩建塔时,将其分为五层,是具有重要的宗教涵义的。
佛教对塔层数的建造,有着严格的规定。就东塔来说,它代表佛教所说的现实世界。五层塔身,由五种不同功果的佛教人物浮雕,各占一层,因此层数不可增减。
另外,东西塔分隔五层,与让人们在远眺时觉得其美观有关。如果层级分隔太多,它的各层高度必然相对降低。作为佛教的景观,从远处或塔前看去,塔层就显得矮扁压抑,轮廓琐碎而气势不足。东西塔适当地分为五层,显示了其舒展飘逸的阁楼式风采。
南宋时的
“汉化”特色
自汉魏至唐宋,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不仅是经文被翻译成汉字,其神话故事、人物也渗入中国现实生活的内容。东西石塔建于南宋,塔身上下布满的佛教人物浮雕,也透出了浓郁的“汉化”特色。
最能体现佛教“汉化”特色的,要数东塔须弥座佛传故事图。其中所有人物不仅都有中国人的面貌和气质,而且头上戴的、身上穿的,也都是宋代的衣冠服饰。
浮雕人物里,印度的屠夫、田主等普通人,都穿着宋时平民的服装;摩耶夫人,头上梳的是宋时的发髻;悉达多太子穿着宋代装束;就连著名的阿育王,也头戴云冠,身穿纱袍,腰束纱裙,完全是中国帝王的打扮。从东西塔人物浮雕的身上,可以看到在当时,佛教从内容到形式都溶入汉民族的文化。
东西塔浮雕素描
为了保护东西塔,塔门已禁闭多年,塔内雕塑大家难得一见。可在塔身外,仍有不少有趣的浮雕,让我们可以领略到各种神话故事,以及古人鬼斧神工的建筑技艺。
负塔侏儒:
东西塔底座,也就是须弥座上,雕刻着16尊负塔侏儒。他们各据一角,虽都作出顶托巨塔的姿势,可是有的双手举托,有的撑膝,有的憋气运力,形态又各有不同。
如果仔细寻找,你还可看到每塔都有一个负塔侏儒,把拇指和食指放在嘴里,作吹口哨状。看上去好像是个领头的,在指挥大家一起出力。这些本没有生命的石雕负塔侏儒,经此点睛一笔,不禁引人同情又让人揪心。
不仅是姿势生动,东西塔的负塔侏儒连神态,都与其他外地雕塑侏儒不同。国内有些石窟和寺院所塑造的侏儒形象,多是一副轻松欢喜的神态,而东西塔须弥座的侏儒们,却是忍苦受罪的样子,不失为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
有髭观音:
见过有须的观音吗?在现代人们的印象中,观音都是女相,怎么会是男性,而且还长出了胡子?在西塔第四层西面,你就可以看到这个独具特色的雕塑。
本来佛教所拟造的许多佛尊,大多原是男相,佛教传来中国之初,观音仍然以男相出现。后来为了女性信仰的方便,才有了女相观音。随后,女相观音也在全国各地开始普及。在男相观音已很少见时,南宋建成的西塔上,保留有这个有髭须的观音至今,不仅能让游客大饱眼福,而且还给学界提供了研究资料。
泉州晚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