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因果报应的真实性
简论因果报应的真实性
礼兴
因与果在法界中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定律,也就是世人所谓的真理。因与果俱有着相互的关系,在前面的一个是因,变成后面的一的是果,而后面的这个果,又变成下一个果的因,由此看来因果是永远循环的。也由此可知,因不是定因,果不是定果。并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又例例分明。而整个佛法所讲的三藏十二部,也不出因果两个字,此二字贯通全部佛法,也由此可见佛陀对于因果是多么的重视。
因果的定律是,过去造了什么因,现在,或未来就受什么果,这是不允许有任何怀疑的。虽然因果在佛法中纵横广谈,但是佛法又是以有情生命为说明的中心。有情众生又以人类为有情的中心,因此佛法所说的因果规律,是特别注重人类的思想法则和行为。人的思想千差万别,变化万千。无论怎样变,万变不离其心。故佛在《华严经》中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由此可见法界中的依正二报,皆由有情众生的心识所感招。同时在这现实的世间,由于众生的心不同,故行为也就不同,便在法界中形成十法界的互具,正因如此,在世间便有好、坏、美、臭、净、秽之别。常言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
我们由宿世的善根,和因缘的成熟,而感得人身,生活在人的法界中。若要是做一个好人,那就要念念观照自己的想法,与行为的活动。不能让想法和行为向不道德的方向发展。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起一个念头,或者有举动的行为,就应观照思考是否有益自己,或有情众生集体?如果是正确的,就依慈悲,善良的行为方式去做。如若不是,就连再想也不应去想。既然连想都已除去,又何来恶法可做。所以说我们的思想行为,或善或恶,都是前世的因导致了今生的心态变化,决不是迷信中说的是由上天安排的,实不可能是人想的。其实这都是由我们自己内心的选择,要想如何去做,就随顺自己的意志去做。造因自然都是自己来选择的,那么善因善果和恶因恶果,自然而然要自己负责,所承受的苦乐自然不用怨天尤人!
因果规律,虽然广泛,但是毅然不出十法界互具的含量。十法界由六凡四圣互具显现于法界,虽然互具后成为百界,但是仍然不离一心。而心已在前面引用《华严经》的偈颂说明,法界中的依正皆由心造,也可见十法界出于我们的思想意识。此思想意识即是十法界形成显现的因,果即十法界显现的相,由造因的不同,自然受的果报就由了差别。也就在法界中有了出世的四圣法界,和轮回六道的六凡法界。合起来即形成十法界,而其中的每一法界同时也具其他九界,由于如是的互具,并且还相互影响,便成为百界。在这无有边际的法界中,佛法界为最高,也是最圆满的纯善法界。而地狱法界是最苦的法界,也是最可怕的上品十恶之因所感招的。十法界所形成的这种相壮的思想因,基本上是由人法界形成。由于一切有情众生,依人类有情为中心,也由于如是的原因,佛陀为教化众生,而应现于人法界。在人法界中也同时含具着其他九界,所以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完全可以看到眼前的因果,也由此可知自己将来的因果。如《佛说因果经》中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现在做者是。”
在我们人类现实的生活中,真正体悟人生的人所以他成为九法界众生的大导师。佛是梵语佛陀耶的简称,华译含有三义,一自觉,二觉他,三觉行圆满,此三义完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者自觉,即声闻,辟支佛法界。声闻是修四圣谛的因,而证阿罗汉果,以自利为主;如古德云:“声闻众僧,不论男女,四谛观行,隐实示权。”辟支佛是修十二因缘的因,证辟支佛果,也是以自利为主;如古德云:“缘觉圣贤,孤峰独眠,春花秋谢,十二连环。”而自觉的意思是说明别于不觉悟的众生。就如在菜市场,那些杀鸡,杀鸭等的屠夫,若有人对他说你如今杀它,它将来也会杀你的话语,屠夫听了一定不信,也不觉悟。不仅如此,可能还会漫骂,由此行为和思想当下即是修罗法界。这就是嗔恨心的因,当时就表现于外相,也是因果同时。古德云:“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可见修罗法界由此形成。在这同时,被杀的众生何尝又不是地狱。如《楞严经》中云:“杀羊之人,人死后为羊,羊死为人。”也由于如此才出现相互残杀,这都是愚痴的因所感招的。又有一些人只为了享乐而让别人尊敬他,而修五戒十善,而感得天人法界。如古德云:“地狱忧若,无门自钻。起惑造业,受报循环;畜生好贪,多而无厌。将黑作白,是非莫辨;人道和合,功罪相间。德升孽降,岂有他焉;修罗性暴,有福无权。好勇斗狠,浮沉业牵;六欲梵天,五戒十善。种有漏因,轮回难断。”
二者觉他,是说明别于声闻,辟支佛的自觉,即菩萨法界。菩萨的意思是自利利他。依修六度万行为因,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故称菩萨。意思是说已经觉悟了的众生,依佛陀的教法修行证果,和已经觉悟在修行过程中的众生,依他所知道的善法,和各种能力去帮助别人。如去年2005年,印度及其他国家的海啸引发的灾难,我国的政府,和我们佛教界的住持高僧大德等人民一起,向他们伸出援手,捐款给予帮助,这就是我们近在眼前的因果,也是众所周知的,这也就是菩萨法界。如古德云:“有情觉悟,跳出尘埃。六度万行,时刻陪栽。”也由于菩萨布施等行为利益一切有情,所以成为菩萨,而那些受灾的众生,由于衣食不足,又与恶鬼法界又有什么不同?这都是由于他们自私的因,而感招的如是报。如古德云:“鬼类喜嗔,昧果迷因。无明颠倒,日积月深。”
三者觉行圆满,是有别于菩萨法界的自觉觉他。此圆满既是福慧具足故名,由此又称之为佛。佛必须具有此三个条件,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缺一就不可以称之为佛。佛是心识所造,而凡夫众生也亦复如是,虽然佛与凡夫众生有着相状上的种种差别,但心性相同,无二无别。如《六十华严经》中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又如《观经》中云:“诸佛如来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我们平时日常的念佛中,念佛是因,觉悟是果,当体即是佛,又是因果同时,当下即是佛法界。如古德云:“不大不小,非去非来。微尘世界,交映莲台。十界一心,不离当念。能觉此念,立登彼岸。”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正报是如是的互具复杂,而依报也仍然是一复如是的。而此依正二报毅然是相互依靠,并不是相互隔离。依报是由有情众生即正报而转变,而此依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毅然显现着因果循环不息的相壮。
依报是有情众生生活所依靠的一切。而此物质包括有情无情两大类。有情方面来讲,如“父母、师长、朋友、眷属等等”。无情方面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桌椅板凳、高楼大厦、柴米油盐等”皆称无情。此无情的相壮也是由有情心识业感而形成。正因各人所种的因不同,其果自然不同,就人间来说:如城市与县城,县城与农村之间,就是明显的例子。如城市,县城,基本上都是地平如掌,道路广阔,交通便利。而城市里的人,无论在文化上,修养上,都有着一定的涵养和内函,在表现的外相上也是彬彬有理。所以感招的依报自然也就环保清洁,交通有序,物质丰厚,基本上可以说是心想事成。如《佛说阿弥陀经》中云:“极乐国土、七重罗網、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等庄严。”极乐国土的依报有如此庄严,这也是正报的原因。如经中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昼夜六时皆系念佛。念法。念僧。”这皆是至善的成果佛法门,这也是正报的心行至善,自然也就感得依报的殊胜庄严。如古德云:“心净则国土净。”
依报虽然由正报转,但是它也是因果相续,同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和现实的生活中。在依报中,依报也是层出不穷。现只举莲花来说明依报的相续因果。莲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莲花在佛教里也表示清净,出污泥而不染。这也是说明在可观的现实中,相对是必然的。如有大,自然就有小,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聪明就有愚痴等。其中原因就是有各执已见的分别心而产生,其实在本质中是没有相对的。通常在我们的思想分别中,是这样的认为,莲花是清洁美丽的。污泥是肮脏不净的,旦不知莲花惟有在污泥中才能生长开花,再者直到莲花枝叶等枯死后与污泥二合一,都成了污泥。在这时不就是一体,而莲子又在污泥中生长开华循环,华中又有种子,这时也表现出因果同时。在这时也显示污泥虽然不好,但是污泥确能生莲。这也表示在有好人的同时,也有坏人,这也才能显示有好人的同时,也有坏人,这也才能显示有好人的同时必然要有坏人的相互对比,来显现因果报应的真实性。依报与正报是无有任何的区别。而其本质亦是一样的,无有好坏,美丑等的分别。凡是有差别,那皆是在各自的思想上,合行为上,所造的因有所不同,那么在相状上也就有了差别,如古德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不会种得瓜变成了豆子,而种的豆子变成瓜。这也说明因果报应丝毫不差,并相互影响又循环不息。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世间相,好。坏。美。丑等,但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的好,坏。美。丑等区别,都是众生一念分别心而已。
莲华虽然是一种华,但在,《法华纶贯》中的凡华喻中,确能表示修道人的因果关系,如《纶贯》中的狂华无果,可喻外道。空修梵行,无所克获。或一华多果,可喻凡夫供养父母,报在梵天。或多华一果,可喻声闻种种苦行,止得涅槃。或一华一果,可喻缘觉一远离行,亦得涅槃。或前华后果可喻须陀洹,却后修道。或前华后果,可喻菩萨先籍缘行,生后真修。华果俱多,可譬因含万行,果德俱圆。此意思皆是如外道修行因中不正,果上自然就不可能证到想像中的境界,如《楞严经》中云:“因地不正,果招纡曲。”自然无所克获。又如凡夫孝养父母,修行五戒十善,此因是人天之因,自然就感得梵天得果报。又如声闻虽然修多种苦行,但都是自利的因,无有利他的因,自然感得偏空的涅槃。又如辟支佛,修因缘法,亦不利他只是自利的因,自然证得的也只是真谛涅槃,又如须陀洹证得了初果才发心去修道,就如种子遇到种种和适的因缘才发芽生长。又如前华后果,是表菩萨的大慈悲精神,先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然后修道。华果俱多意思是因中就含具一切,果上也就万德具圆,既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果同时。
因果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总的归纳起来不出三种。既善因善果,和恶因恶果,无记因果。所谓善因就是招感善果得业因,而招感此善果业因的善,又含具着两重含义。
一者是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益的事,基本上称为“善”,不能称为全善;若是只利益自己,不利益他的事,则基本上称为“恶”;因为这都不是绝对的善恶,不能称为不是绝对的善恶是,若是说有利益于自他的事是善,那么在现实的眼前生活中,犯罪分子也合伙杀人放火,抢夺财物等,事后将财物平均或不平等的分配,在这时不就自他两利,这能称为是善吗?不能。又如部分学佛修行的人,他们现在住山,只顾自己修行,也不在乎他人如何,这又能说是恶吗?也不是恶;或者是父母教育子女时,在教育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打骂的行为,这能说是恶吗?这肯定不是恶。这就如医生治病用药一样,无论是毒药,或良药,在医生的心眼里没有良毒之分,若是病人的病需要有毒的药材才能医好,那么毒药在医生的心眼里自然成为良药,对病人来说也是良药。若是病人需要有毒的药物,可是在用药的过程中恰恰用错了,用成了良药,使病情转重,那么良药不就变成毒药了吗?由此看来药物的本质没有良毒之分,如古德云:“法无大小,贵在对机,药无好坏,对症便是好药。”那么善恶好坏也是如此,其本质无有区别,只是从本起用时产生了不同的变化。恶的行为不一定恶,如杀坏人、恶人;善的行为也不一定善,如黄鼠狼给鸡拜年等。
二者是心所名,是说善没有罪恶的意思,就是凡有益世人的事,就叫做善。而善的行为也是由心而发,同时善心共分十一种。一是信,即信仰,就是相信真理也就是佛法;二是精进,即努力修善断恶;三是惭,应对自己德学未充,常怀惭念;四是愧,是做了坏事无脸见人;五是无贪,是知足而无他求;六是无嗔,是对逆境能乐安天命,不起嗔恨心;七是无痴,凡事以智慧观照,事理分明;八是轻安,是断除烦恼,身轻心安;九不放逸,是精进不放荡;十是行舍,是舍弃名闻利养和无欲六尘,一心努力修行;十一是不害,是不存损害他人的心,也不做损害他人的事。作为正报中心的人,若能如是的去行持,那么这些行为自然都是感招善果的业因,这才是真善。即如是因就得如是果。
恶因恶果,就是由不合乎情理的思想行为所产生的恶因,此因不正,在果报上也就极其的恶劣痛苦,而此恶因的恶果即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人都不相信有地狱、饿鬼、畜生,这都可以证明他们对真理,缺乏一定的认识,并且对现实的生活也体悟不多。或许他们为了贪图一时的口腹,而不敢面对,并屠杀动物,或偷盗等种种恶劣行为,造如此恶因,却不知道地狱、饿鬼、畜生就显现在屠宰场,海鲜馆,酒楼处,战争地区,地震区,海啸处暴风雨地区等地,这些地方无不显现这三恶道的景象,并且还是因果同时。所杀的众生是又在给自己未来受如是恶果在造恶因,而被杀的众生在受过去所造杀业的如是恶因的果;还有饮食店里对于宰杀的众生又做种种烹调,这无不显现恶因恶果的地狱道,和畜生道。再就是灾区方面,在受灾的地方,衣食缺乏困难,饥饿赢瘦,这都是眼前的恶道果报。若还不相信,难道一定要到了果报现前才改过,那便为时已晚。如古德云:“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意思是觉悟的人就是菩萨,而菩萨对于造因非常谨慎,因为他知道因会变成果,所以菩萨起心动念都是很小心谨慎的惟恐将来变成恶果,那么自己当然要承受。可凡夫就不是这样,凡夫众生对于这个道理的事实真相并不明白,即使懂得一点,也是含糊其事,不能够透彻。于是往往就疏忽了造因,等果报现前得时候,就后悔莫及了。
佛说的无记因果,就是非善非恶,没有办法来记别。就如河流,它自然的流入大海,我们就没有办法给它一个善或恶的名称,来记别它。也如金银首饰,等装饰品,带在有情众生的身上,虽然美丽,但仍然无法记别它的善恶。而此无记的因果和善恶因果也是相互的影响,也相互依靠而发挥他各自在相壮的用途和差别。例如火它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分。如厨师烧饭,工人炼钢铁,用火炉取暖等事情。这就会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显现出火是善的以面。或者是恐怖分子,强盗等,他们使用火焚烧他人住宅,财产等,使别人受害,无有所得,这就显现火是恶的一面。其实在一切有情凡夫众生中,我们都不能绝对的给每一个凡夫众生,一个名称,说他是善或恶。如古人云:“虎毒不食子。”意思是说,就连凶恶猛烈的老虎,也都有一颗不吃自己子女的善心。更何况人类是一切有情众生的中心,难道连老虎也不如吗?如古德云:“法无差别相,人心有善恶。”
佛说一切法不出因果,果之所以成为果,这都有着必定成为果的因。但是因又有因相,果又有果相,各有他的妙相。由于妙相,所以说因果是绝对,而非相对。而因果主要是从自身的心行上讲起,了解自己的五蕴假合,并无实体,是由因缘和合引起生命的相续之流,而此因果就建立在这相续的生命之上。生命又依时空和各种因缘而存活,从时间上讲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是由生命的活动才表现在法界中的无量现象,生命由因果支配而演化出无量千差万别不同相壮的有情。如古德云:“大富大贵大福德是由布施而来,依正庄严是由修六度万行而来。”也就是说富贵与德行都是从布施的因中而得来,依报和正报的庄严是由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的菩萨行的因中而得来。法尔如是,有如是的因,自然就得如是的果。
因果报应真实不虚,何以见得。古德云:“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