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茶艺还是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茶艺﹐我们这套禅茶茶艺共十八道程序﹐希望大家能放下世俗的烦恼﹐拋弃功利之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
  同时播放《赞佛曲》﹑《心经》﹑《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庄严﹑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我们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我们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
  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
  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叠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三昧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
  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
  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
  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
  "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侯汤﹕法海听潮
  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我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轮常转
  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陈如比丘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
  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诞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欢喜日"。佛诞日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侣及信徒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我们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我们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
  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
  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
  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
  一尘不染清静地﹐
  万善同归般若门。
  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
  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
  "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
  禅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健康。
  15.观色﹕曹溪观水
  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唐仪凤二年(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
  "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
  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圆满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六道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干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我们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
  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嘛。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让我们相约再吃茶去。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