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藏传佛教信仰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 拉 孙悟湖 夏吾交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藏传佛教信仰现状及发展趋势
  以那曲县古露镇及其所属拔戎寺为例
  周 拉 孙悟湖 夏吾交巴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摘 要:本文根据对西藏那曲县古露镇及其所属拔戎寺之间互动关系的调查研究,认为藏传佛教信仰从个体发生上看,有理性化的倾向;从宗教信仰的动机上看,以世俗功利为目的的世俗信仰与以来世为目标的价值信仰并存;从宗教行为及信仰方式看,宗教行为趋于简化,信仰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现代化是藏传佛教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藏传佛教;宗教信仰;古露镇;拔戎寺;世俗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B9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47(2008)01—0021—05
  古露镇(解放前称为桑雄,1961年设古露区,1998年撤区改为古露乡,2002年区划调整为古露镇)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县南部,土地总面积102万亩,平均海拔4870米,109国道和青藏铁路纵贯全镇,南距拉萨225公里,离那曲镇97公里,全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44个自然村,共有684户,3462人,其中牧业人口3414人。此外,尚有296名流动人口,主要是汉族、回族在镇所在地开商店、饭馆等。
  拔戎寺是古露镇唯一的寺院,于1153年由拔戎噶举派的创始人塔玛旺丘主持建造。据拔戎寺僧人介绍,18世纪中期,准噶尔部落的军队进藏时,拔戎寺被毁灭。后由当地阿巴维持香火。20世纪80年代,在青海玉树囊谦县觉扎寺活佛色嘎仁波切的倡议和主持下,开始恢复拔戎噶举的法脉。经过近20年的重建,拔戎寺建成一座修行殿、两个经堂和一座护法殿。现有僧人43名,活佛1人,阿巴2人。
  古露镇信教群众的宗教活动都由拔戎寺僧人来承担。此外,拔戎寺还经常参加社会救灾活动、扶贫活动等,力所能及地帮助周围老百姓。拔戎寺的主要经济收入也来自古露镇信教群众的供养,拔戎寺的生存离不开古露镇的信教群众。这样,拔戎寺和古露镇信教群众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一、对古露镇牧民宗教信仰的抽样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即先访谈,后填问卷。考虑到有些牧民是文盲,无法填写调查问卷,问卷也采取提问的方式,由调查人员负责填写,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比较高。根据调查,我们获得了16份访谈记录和40份有效问卷。综合整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信仰宗教的原因。对于全民信教民族的个体来说,其信仰宗教的原因是复杂的。根据我们收回的问卷看,20岁到30岁之间的大部分青年人认为一是因为受到家庭或环境的影响,二是因为自己希望有好的前途;30到50岁之间的大部分人认为信仰的主要原因是受家庭或环境的影响,其中也有些人认为信仰是为了升迁和做生意等好处,懂些佛教教义的中青年人说信仰宗教是为了来世;50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大部分认为信仰宗教对来世有好处,也能够使家人、子女平安。
  (二)信众的宗教行为。根据问卷分析,当地许多人都去过拉萨三大寺、日喀则札什伦布寺等宗教圣地朝圣。但去朝圣的次数与家庭的经济条件有关,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几乎每年去一次,中等家庭隔若干年去一次,贫困家庭去的次数较少,少数特困户一辈子都没有去过。按年龄段分析,50岁以上老年人几乎每天都念经、叩头、供养;在30到50岁之间的人当中,少数人每天都念经,有些在吉日或法会期间念经,去寺庙叩头、供养;20岁到30岁的人很少平时念经,但吉日或法会期间几乎都去念经、叩头、供养。通过对人们宗教行为的调查,可以看出,宗教信仰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但越来越趋于简化。
  (三)关于男女老幼信仰的差别。从问卷和采访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认为老年人的信仰最浓,年轻人忙于生产劳动,宗教信仰放在次要位置。关于男女差别,女性在家念经、叩头、烧香及去附近寺庙的较多,男性中去外地朝圣和参加法会的较多。当地人认为男女信仰的情况基本上一样,没有孰淡孰浓的区别。
  (四)关于活佛或宗教人士的社会作用。根据问卷回收情况和采访情况,大部分老百姓认为,作为活佛,应该有很高的修学水平、高尚的品格,管理好寺庙;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活佛应该参加更多的社会事务,关注社会问题;一小部分认为活佛应该关注、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另外,当我们问到“你家的大小事务都是否请教活佛”的时候,在40人当中,有4人说几乎一切事情都向活佛请教;有15人说办大事的时候请教活佛,小事自己决定;有21人说大小事情都自己解决。当我们问到,若家人有病先去医院还是请活佛、僧人?40位调查对象都认为先去医院,其中16人认为,去医院治病的同时,也应请活佛、喇嘛念经。
  (五)关于宗教信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现行的国家宗教政策,40位调查对象基本上认为很好,很多人说自愿去寺院念经、叩头、供养等,没有人强迫。由此看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给老百姓很大的选择空间,老百姓也非常认同这样的政策。另外,我们问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仰佛教有无好处时,在40位调查对象中,一部分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徒心里充满着矛盾,也有一部分认为市场经济和宗教信仰之间没有矛盾,通过参与市场,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此外,一部分人认为通过信佛念经能够解决来世问题。
  二、对拔戎寺僧人的宗教信仰现状的抽样调查
  拔戎寺共有僧人43名,由于我们去调研时正值有些僧人休假,所以只采访调查了在寺的20名僧人。
  (一)选择宗教职业的原因。根据20名僧人回答的情况,出家为僧的原因按人数排列:首先是自己的信仰;其次是遇到挫折。此外,尚有3名僧人认为与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关系。在宗教氛围非常浓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选择出家为僧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除了上述三个原因外,还有由于其他原因而出家的。例如:一些少年僧人的认识非常模糊,说不出自己出家为僧的理由。尽管出家为僧的原因很多,但更多的是由于信仰的力量。这表明,大部分僧众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具有理性的倾向,而不是盲目的信仰。
  (二)对藏传佛教教义和戒律的认知。我们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你有没有怀疑过因果报应?对佛教僧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平凡的话题。我们主要是针对那些修学水平不高的僧人和少年僧人而设计的,不出我们的意料,年长的僧人选择了“从来没有怀疑过”,但有4名刚入寺的年轻僧人选择了“不清楚”。这说明,系统地学过佛法的僧人,对“因果报应”坚信不疑,而一些刚刚出家的僧人对佛教教义没有足够的认识。第二,你觉得藏传佛教的戒律如何?根据问卷回收情况看,大部分僧人认为佛教戒律非常严格。这说明藏传佛教职业者对戒律还是很熟悉的,而且是严格遵守戒律的。当然,有6位僧人在选择“严格”的同时,又选择了“有些要改进”的选项。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有些戒律已经不合时宜,需要改进。我们认为,少数僧人这一想法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三)关于藏传佛教向现代转换的问题。对这个话题,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除了佛经以外,你看过其他书吗?20名僧人中,17名僧人看过佛教以外的书,3人选择没看过。虽然大部分僧人看过佛教以外的书,但看得多与少、深入与否,则要进一步探究。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宗教职业者已经从过去封闭的状态走了出来,用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对待信仰以外的文化知识,而不是站在完全对立的立场来对待世俗文化及其它理论知识。第二,你是否看电影或电视?从回答的情况看,16名僧人有时候看电影、电视等,4名僧人说想看但不好意思看。看来,大多数僧人能够接受电影、电视等。第三,你经常使用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吗?从回答的情况看,12名僧人有时使用电脑、手机等,8人从来没有使用过。这里需要说明,从来没用过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经济能力,二是有能力但拒绝使用。另外,我们的问卷中没有涉及关于僧人骑摩托车的问题,很多年轻喇嘛对这一问题表示认同。以上几个现象说明,现代化对藏传佛教僧人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四,藏传佛教向现代转换好不好?从回答情况看,有15名僧人认为某些方面可以向现代转换,有3名僧人回答不清楚,有2人提出没有必要向现代转换。在这里,藏传佛教向现代转换这一概念很模糊,少数僧人的质疑可以理解,但大部分僧人已经感觉到了藏传佛教向现代转换的必要性。
  三、古露镇民众藏传佛教信仰的特点
  从调查资料来看,古露镇牧民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一)藏传佛教信仰从个体发生上看,有理性化的倾向。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个体对藏传佛教的信仰与以前相比,理性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古露镇上做生意的牧民越来越多,有经营茶馆或商店的,有经营乳制品加工的,也有经营藏毯加工的。有些牧民认为,发展经济和信仰佛教二者可以齐头并进,即参与市场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信仰佛教,人们的精神能找到归宿,伦理道德能得到提升。这说明,在有些牧民心中,重宗教而轻世俗的观念及将今生和来世完全托付给神灵的盲目信仰已发生某些改变,把宗教信仰纯粹视作精神层面的需求,而对于物质层面,则孜孜不倦地努力去争取。
  现在村里的大部分孩子都在上学,父母也对孩子学习世俗文化寄予厚望。我们所采访的大部分父母认为,现在的小孩很有福气,出生在这么好的年代,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他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世俗文化,将来考上大学,参加工作。至于小孩的宗教行为和宗教观念,认为现在不承担在家中或村里举行宗教活动的任务,但他们长大后,他们会选择该不该信仰宗教。当我们问一些年轻人的时候,他们大部分认为,信仰宗教和参加宗教活动是民族的传统,将来长大后要继承祖辈们留下来的传统。在那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年轻人受到家庭和社会文化的熏陶,不知不觉地继承着包括宗教活动在内的祖辈们留下的传统,这是正常的。然而,随着个体的逐渐成熟、走向社会,很多年轻人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投人不像老一辈那样盲目。大部分人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前提下,向寺庙供养财物,在大部分时间里参加生产劳动、跑市场,参加宗教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少。这些表明,绝大部分牧民对藏传佛教的信仰不是盲目的、非理性的信仰,而是一种理性化倾向的选择和皈依。
  (二)从宗教信仰的动机上看,以世俗功利为目的的世俗信仰与以来世为目标的价值信仰并存。根据调查,藏传佛教信众在信仰动机上出现了不同年龄段的差异。中青年信众信仰藏传佛教,更多的是希求生意的兴隆和官场的升迁等,而老年人信仰藏传佛教则意在避免疾病的缠绕和来世的果报。这是因为年轻人肩负着现实生活的重担,承载着家族兴旺的重托,只是在力所不能及或者遭遇挫折的时候,才希望得到神佛的保佑。而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在关注无灾无病,安度晚年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来世问题,为了来世能投生天人善趣,常常祈求三宝,积德修善。这样,出现了老年人和青年人在信仰上的两极分化,现在更多的年轻人接受过现代教育,对物质的追求远远大于精神的追求,关注的是现实生活的幸福,而老年人则更多地专注于来世的果报,他们的信仰比年轻人更浓厚一些。
  另外,藏传佛教僧众和普通信众在宗教追求上也有差距。僧众信仰藏传佛教更多的是追求修行境界的提高和修行目标的实现,即彼岸的到达,而俗众信仰藏传佛教则更多的是追求今生即世的幸福和家人的安康,即此岸的幸福。正如班班多杰教授所说:“于广大的普通的藏族信徒来说,他们厌离三恶趣,希求转生到天人善趣之中,尤其希望转生为人;至于解脱成佛之类的事情,他们则是不会奢望的,认为望尘莫及,与自己无缘;对一大批层次较高的信徒来说,他们对成佛抱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执著精神,想此生不成,下世再来;对少数高僧大德以及修炼密法的人来说,则把成佛作为自己生命的最高价值追求的目标,他们研习佛教经论,修持实践的目的是解脱轮回,进入常、乐、我、净的涅架境界,尤其是修炼密宗的人,他们想今生今世就要成佛。”藏传佛教僧众在追求藏传佛教所预设的最终目标,即从生死轮回中解脱,欲证得常、乐、我、净的涅架。在大部分藏传佛教俗众的眼里,解脱成佛等事情是高僧大德们的事情,自己只希望在此世过得幸福。
  (三)从宗教心理及宗教行为上看,信众对现实生活幸福的追求远远大于对来世安宁的渴望。从调查资料来看,那曲古露镇的藏族牧民家庭一般都会请喇嘛念经,大部分家庭请2--3名喇嘛到家中念《般若经》、《平安经》等,还每年请一名僧人到家中进行“拉索”(供养神佛)。富裕家庭有时邀请10多个喇嘛到家中念诵《甘珠尔》。对喇嘛的供养根据家庭情况而定,大部分家庭给寺庙供养200--300元,给每个僧人供养20--30元。有些富裕家庭供养的较多,有时候供养牛、羊等,有时供养500—1000元不等。若遇发生疾病或做生意等大事情,老百姓请喇嘛的次数较多,供养的财物也比平时要多。若家中没有什么大事,有些贫困家庭不请喇嘛到家中念经,因为家中经济条件有限。至于邀请僧人念经的目标和动机,他们说主要是为了消除疾病,祈祷牲畜兴旺,平安无事,也希望孩子们有好的前途。可见,对于多数信众来说,对现实生活幸福的追求远远大于对来世安宁的渴望。
  (四)青少年的宗教信仰从某种程度上说,有逐渐淡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宗教观念有淡化趋势。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在很多信众中,宗教神秘的面纱已经渐渐揭开冰山一角,神佛万能的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发生动摇。在有些年轻人的眼里,信仰藏传佛教只是一个民族的标志、符号,而不是价值信仰。虽然宗教信仰仍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候也向神佛祈祷和跪拜,但在现实生活面前,他们却不放弃个人主观的努力。另外,有些僧人的信仰也不坚定,如拔戎寺每年都有1--2名还俗僧人,有时一年可达到4--5名。关于还俗问题,据拔戎寺民管会的人员介绍:“拔戎寺的寺规中虽有相应规定,但有些在国家宗教政策的大背景下无法实施,那些还俗僧人称:‘现在宗教信仰自由,不信仰也是自由’。现在人寺和还俗的程序也很简单,没有以前那么复杂。”说明,寺庙的罚款等规定没有法律效益,寺庙没有能力管理这些人。老百姓对还俗僧人评价说:“上午可以做僧人,下午可以当屠夫”。这说明老百姓对寺庙和僧人的看法有了改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父母不愿意把小孩送寺庙去当僧人,其主要原因,是很多家长害怕小孩到了寺庙不好好学习,将来有可能还俗。一些家长表示,现在僧人都不好好学佛经,甚至还俗,而且在社会上游荡者也不少,他们不想自己小孩成为那样的人。第二,宗教行为趋于简化。我们设计问卷时问了这样的问题:“你在向寺院和活佛供养时是与别人攀比还是自己量力而行?”40人当中36人选择了量力而行。在我们走访的牧民中,去寺院祈祷、朝拜、义工、进香都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的,假如家中事务比较忙,就推迟去寺院或者不去。有时一些信教群众家中有事,不能亲自去寺庙,给他人捎去一些财物供养寺庙。还有一些年轻人很不情愿到寺庙当义工。根据当地牧民介绍,现在有些年轻人为了物质利益和现实利益,往往做一些出格的事情,老人认为这是因为年轻人的信仰淡化,不怕来世遭到报应。从这个角度看,在年轻人当中出现了宗教信仰淡化的趋势。然而,从另一些人的身上,也出现了宗教信仰浓化的现象,如古露镇四村的一位村干部说:“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穿的都已解决。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没有别的追求,只好把宗教信仰当作最好的追求,对寺庙的供养就增多了。”从总体上讲,年轻人的宗教信仰出现了淡化的趋势,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少数人的信仰开始趋向复杂化、多样化。、 四、现代化是藏传佛教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调查资料来看,藏传佛教的世俗化已初露端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藏传佛教观念的变化。藏传佛教的某些观念在有些信众心目中已经渐趋淡忘,甚至遭到质疑。如现在有些年轻人把“出家”和“还俗”等视作轻而易举的事情。还有,随着“以寺养寺”政策的普及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很多寺庙积极参与市场,藏区很多寺庙都有自己的商店、饭店等,还有很多寺庙把“神圣”的护身符等东西当作旅游产品来销售。由于一些大寺庙开发旅游,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很多小寺庙也蠢蠢欲动,希望自己的寺院也成为旅游景点,以此来增加寺院收人。这是藏传佛教顺应市场经济和社会潮流的结果。
  (二)藏传佛教僧人生活的现代化。随着经济生活的提高,藏传佛教僧人的生活也不断向现代化方向迈进。诸如僧舍内装饰的现代化;有些僧人使用手提电脑、手机等现代化的工具;出门骑着摩托车等,有时还可以看电视、电影、上网等。我们采访的拔戎寺,很多僧人都有摩托车,有的也有手机,寺院内有太阳能发电机。现在藏传佛教,一些寺院的学习内容中,增加了计算机等内容,这些都是僧人适应现代社会的表现。
  (三)藏传佛教信教群众的行为变化。以前,藏区的宗教活动非常普遍,藏族的很多民俗活动都与藏传佛教关联,人们对各种宗教活动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而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宗教行为趋于简化,甚至有些人感到很陌生。这些都说明,信教群众的宗教行为发生了变化。更能反映这一问题的是信仰与市场之间的冲突,有些人由于信仰的缘故,反对市场化,拒绝参与市场,认为做生意等于骗人,这不符合佛教戒律。但现在,很多人积极参与市场活动,通过市场来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调查发现,很多人在市场面前感到困惑,如古露镇奶制品加工厂一名负责人说:“有些人认为,宗教对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这话不是没有道理。我们牧区的主要产品是畜产品、肉类。我们做这方面的生意比较难,尤其作为一名佛教徒干这样的行业,心里充满着忧虑,因为佛教提倡不杀生。但现在为了达到小康社会,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我们需要做生意。”大多数老百姓还能走出宗教行为的束缚,以开放的思想对待市场与宗教信仰问题。例如:桑丹康桑茶馆的老板说:“这两个并不矛盾,做生意可以改善生活,宗教信仰对来世有好处,两者可以互相补充。现代社会中,信仰不坚定而道德沦丧的人很多,总是干坏事。我们做生意,也不会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感到藏传佛教信众虽然面对市场经济产生某些困惑,但更多地向往世俗生活。
  (四)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o.与解放前相比较,现在的社会环境对藏传佛教现代化提供了更有利的外部条件。旧社会,由于科技不发达,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社会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寺院发挥其功能的空间很大,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例如,老百姓看病求医需要找寺院、僧人;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要请活佛、僧人算卦预测;要学习文化知识,唯有寺院中才可以学;一年的天气变化都要咨询寺院、僧人;老百姓的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寺院、僧人;甚至做一般的交易或购买家里所需的东西,也只能在寺院法会期间的集市上进行买卖。从这个角度看,在旧社会,寺院在其社区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也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而现今社会中,医院、学校、娱乐场所、气象部门、交易市场等单独设立,应有尽有。寺院和僧人无法从事现代社会中的这些职业,寺院的这些功能正在失去。但是宗教本身的功能是不会完全失去的,因为藏传佛教仍然是大部分藏族人的终极信仰,解决人们的信仰和生死等问题,寺院和僧人仍然发挥其功能。尽管藏传佛教寺院的世俗功能逐渐缩小,但其宗教功能仍在发挥,这就为人们的世俗生活创造了外部条件,为藏传佛教的现代化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
  总之,藏传佛教无论是从观念到思想,还是从行为到仪式,都正在向世俗化方向迈进。世俗化是现代化的起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藏传佛教将面临更大规模的现代转换。现在,现代化的观念已经深入到大部分藏传佛教信仰者的心中,而且支持藏传佛教在某些方面改革和向现代转换的人也很多。更重要的是藏传佛教外部环境的变化,宗教观念的转变,信仰方式及目的的多样化,藏传佛教现代化支持者的增加等,为藏传佛教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当然,我们所说的藏传佛教世俗化没有任何贬义,更没有抛弃或诋毁藏传佛教的意思。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以“宗教的归宗教,世俗的归世俗”为原则,宗教要发挥宗教的功能,世俗要发挥世俗的功能,各司其职。人们的信仰或精神方面的归宗教,而世俗文化部分应该从宗教体系中走出来,与现代文明接轨,从而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二是藏传佛教的组织形式、活动程序、管理模式、传道方式等向现代转换,主动向现代社会适应,就能体现藏传佛教的社会功能,也能争取藏传佛教本身应有的生存空间。藏传佛教向现代转换,既有利于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有利于藏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自《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