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讲堂文集》序
《东山讲堂文集》序
拜读了黄胜常先生东山讲堂的《法语》、《通讯》、《书信集》及《优昙钵花再砚》《为什么不问为什么》两书,正法正见,很受教益。
佛法大乘的根本在般若,小乘的根本在业力,而船若与业力实际上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中道实相,所以小乘“万法无我,诸行无常,一切皆苦、涅槃寂静”的四法印最后升华为大乘的一法印——一实相印,这就是般若。一切法契合般若都是佛法,否则都非佛法。本书正是抓住了般若与业力这两个根本点,阐明实相,所以讲来头头是道,娓娓动听。
从般若这个根本点说,本书是直指人心,无论什么生活、生命、人生社会种种问题,都从“心”的本源上加以剖析,其大要有三:
一、心要广大。书中大量篇幅都提到心量问题,心量要广大,广大到如同时间空间的无限无极,就能真正无我,发起同等大慈同体大悲的愿力,才能六度四〖FJF〗摄〖FJ〗,普度众生,真正行菩萨道。这就是菩提心中的行愿义,也就是行愿菩提心,这是大悲观音菩萨与大愿地藏王菩萨的三昧。
二、心要凝定。书中解答问题,处处都抓住了《金刚经》所讲的“云何降伏其心”这个主心骨,教导人们“应无所往而生其心”。心能凝定,这就是菩提心中的三摩地义,也就是三摩地菩提心,这是大行普贤菩萨的三昧。
三、心要深妙,书中讲解的真理,在在启发人们心灵的智慧,如讲佛教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等,讲的都是第一义谛的真理。心能深妙,这就是菩提心中的胜义义,也就是胜义菩提心,这是大智文殊菩萨的三昧。
从业力这个根本点说,本书又是直指人命(命与心连),无论什么生活、生命、人生社会种种问题,都从“业”的本源上加以剖析,其大要有三:
一、要正确认识“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生老病死”及“一切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些法尔的业力轨道和规律,正确认识因缘果极轮回及个业共业的互动关系,以命叙运,随机应缘,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主人。
二、认识业力的核心,是要真正体验“一切皆苦”,从苦中证悟四谛、十二因缘,体验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体证“万法由心造”的真理。
三、要以愿力来转变业力,要福慧双修来开福田,而福田的大小深浅与心量是成正比的,这样业力与般若也自然就联系起来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要点的话,那就是“安心在般若上而行愿(尽其应尽之责任)。可以说,这句话是学佛的人最简括最切实最有力量最有受用的修行总诀。上半句是心,下半句是色;上半句是智,下半句是境;上半句是立体,下半句是显用;上半句是安心,下半句是起行;上半句是见道,下半句是修道;上半句是对内,下半句是对外;上半句是依理,下半句是依事;上半句是空义,下半句是行义;上半句是真谛,下半句是俗谛;上半句是开智慧,下半句是修福田。而这句总诀最妙处,尤在于当中的那一个“而”字,有那一个“而”字,而后色心一如、理事无碍、空有不二、真俗双融、福慧双修,才不致落于二边,也不致打成两截。若以天台三观来配,安心般若是空观,行愿是假观,而当中的那个“而”字便是中观。若以真言三部来配,安心般若是金刚部,行愿是胎藏部,而当中的那个“而”字便是苏悉地。总之,上半句是般若,下半句是业力,而当中那个“而”字便是般若与业力。
如果上面讲的不错的话,那么本书也可说是东山讲堂自己“安心在般若上而行愿”的一本书。从这方面说,本书也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随缘应机,随方解缚,对治处方,对症下药。
第二,鞭僻入里,深入浅出,能近取譬,使人开窍。
第三,实事求是,即事而真,如实而说,不曲心臆。
因月照法师之引,得识黄胜常先生,黄老师平易近人,不耻下问,要我为本书作序,因将读后所感,书以为序,以示赞叹随喜。
佛历二五四二公元一九九八年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长吴立民于北京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