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智(能持)法师:世界同体包容 须从净心开始
认识本心 一念不觉, 三界混起, 同归一心。 佛陀应众生之机出现于世, 旨在示人本自真心。 真心不显, 只因当初一念不觉(无始无明)。 如《楞严经》云:“性觉必明, 妄为明觉"。此一妄念, 有如空中花、水中月、镜中像。 因有妄觉, 执此梦幻泡影为实有, 故有三界十二类众生。 所以, 永嘉玄觉禅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 可觉后空空无大千。”返妄归真后, 佛陀则言: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如如平等”。情与无情, 同圆种智。 世界同体包容,须从识得此一真心开始。
何为真心 前佛后佛, 以心传心, 不立文字。 佛佛道同, 不离一心。 语言文字, 三藏十二部, 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若不立文字, 以何为心? 其实, 你问我即是你心, 我答你即是我心。 我如果无心, 那用什么解答你? 你如果无心, 又用什么来问我? 问我即是你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 乃至你平常的行走坐卧, 言行举止, 无论在何时何地, 都是你的本心, 皆是你本佛。 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 离此心外, 觅菩提涅?无有是处。
即心即佛 心外无佛, 佛外无心, 即心即佛。 心若虚空, 取不得舍不得。 若欲觅佛, 须是见性, 见性即是佛。 如果不见性, 念佛、诵经、持斋、持戒, 也无益处。 念佛得因果, 诵经得聪明, 持戒得生天, 布施得福报, 觅佛终不得。 纵能讲说十二部经, 也不免生死轮回, 在三界受苦, 无出期时。 从前有一善星比丘, 诵得十二部经, 犹自不免轮回, 因为不见性的缘故。 如果不见性, 而解说十二部经教, 尽是魔说。 见性即是佛。 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见, 佛都不许。 如《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举手投足, 皆是本心 色身无常之时, 为何不见本心? 其实, 本心常现前, 你自不见, 因有“我”在。 真心既现在, 为何不见? 因着相故。 好比做梦之时, 是你本身, 言行举止亦是你身, 二身本来无别。 众生因执多身而不见真心, 有如执镜中像却忘镜一样。 实际上只有一身, 即此身是你本法身;即此法身是你本心。 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 与如今不别; 未曾有生死, 不生不灭。 不增不减, 不垢不净, 不好不恶, 不来不去; 亦无是非、也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 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 犹如虚空, 取不得、舍不得, 山河石壁不能为碍; 出没往来, 自在神通; 透五蕴山, 渡生死河; 一切业力, 对此法身, 万般无奈。这正如永嘉玄觉所言:“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如何见性 佛性虽无形, 志节恒在。 真心无形, 遇物即应。 然幽灵不竭, 常存朗然, 见佛性者,永离生死。 永明延寿言:“真心以灵知寂照为心, 不空无住为体, 实相为相; 妄心以六尘缘影为心, 无性为体, 攀缘思虑为相。”由此便知, 众生本性被六根所偷, 六尘所盗, 致使真心不显。 若行者做到内不依根, 外不逐尘, 根尘脱落, 则六根清净方为道, 本来面目自天真。
这如来藏妙真如性如镜,世间万象如镜中影, 无镜就无影, 众生迷影而忘镜, 不知影虽虚幻, 而镜为实有, 相虽妄现, 而性实不虚。 如观世音菩萨发菩提心,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由耳根的闻性, 下手起修。 初由闻中, 循性逆流, 回光返照, 不但不执持所闻的声尘, 能闻的耳根, 而闻性亦自寂然, 动静二相, 一齐消失;如是渐次增上, 定力日深, 能闻的根, 与所闻的声尘, 同时俱灭。 根尘既亡, 湛然无边的境相现前, 亦不停留于这湛然的境界, 继续用功修行, 不但所觉的湛然之境空, 能觉照这境的智亦空。 空觉既圆, 不但所空的智境自灭, 就是能空的空亦随之而灭; 生灭既灭, 从此以后, 不生不灭的真心, 自然显现, 大放光明, 无明顿断。 于一刹那, 忽然超越世间与出世间, 不受空、有等观念的系缚, 但寂照含空, 十方圆明, 因得两种殊胜功德: 第一、上合十方诸佛的本觉妙心, 与佛同体,并同一慈力(即与佛同其用), 可运无缘大慈, 普度众生(下三十二应,即同其用)。 第二、下合十方六道, 一切众生的本妙觉心, 能与众生同忧患,共悲仰。
众生为何不识本自清净之心 此心微妙难见, 此心不同色心, 此心是人皆欲得见。 在此光明清净心中运手动足, 如恒河沙,可当问及, 总说不出, 犹如木人相似, 总是自己受用。 因何不识? 好似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是一, 非是一千; 同理, 清净心是一, 与境相应时, 反执成若干, 无有是处。 一切时中但有言语道断, 即是自心。 前佛后佛只传心, 除此心外, 无佛可得。 若取相即是魔, 尽落邪道。 故经云: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从前有一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 请示道: “禅是心的别名, 而‘心'是在佛不增, 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 禅宗祖师们将此‘心'易名为‘性', 请问禅师, 心与性之差别如何?" 慧忠毫不隐藏地回答道:“迷时则有差别, 悟时则无差别。”学僧又再进一步地问道:“经上说, 佛性是常, 心是无常, 为什么你会说无差别呢?”慧忠国师耐心地举例说明道:“你只依语而不依义, 譬如寒时结水成冰, 暖时融冰成水;迷时结性成心, 悟时融心成性, 心性本同, 依迷悟而有所差别。"学僧终于契会于心。
真心面目 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五年, 应众生之机, 甘露普施, 同沾法益。 三界十二类众生, 无论何时何地, 无非是清净心中的幻生幻灭而己, 无有自性, 不离此一真心。 生灭是真心上的虚妄生灭。离此生灭之外亦无真心, 离此真心也无生灭; 可生灭并不是真心, 真心不等于生灭; 生灭本是妄心所成, 真心则本不动摇; 生灭作用并不离开真心本体, 真心本体亦不离此生灭;没有生灭则真心不显, 真心不显则生灭不生。 世间生灭之动相,乃是真心中的妙用, 此种妙用是真心中的无动之妙动; 妙动即是真心之妙用, 妙用即是真心之妙动。 不动则不需真心之妙用, 因此妙用当体本自真空;在寂灭真空中本来不生不灭, 生灭妙用同归一真心, 真心本不动摇。 所以, 经上说:“动而无所动, 终日去来而未曾去, 终日见而未曾见, 终日笑而未曾笑, 终日闻而未曾闻, 终日知而未曾知, 终日喜而未曾喜, 终日行而未曾行, 终日住而未曾住。" 故经云:“言语道断不可议, 心行处灭不可思"。 见闻觉知, 本自圆寂。 乃至喜痛痒何异木人, 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 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 善业即有善报, 不但堕地狱, 喜即生天。"若知喜性空,但不执即业脱。
自净其意, 则世界同体共生 综上所述, 如果不见性, 那么讲经肯定没有根据。 纵有言说, 亦无能尽。用我们的思想分别,是无法找回本自真心。因为这真心,宽时可充满法界,窄时则容不下针锋。修行之人本应寻求不生不灭之心, 而不需求佛, 然后才会了知三界空无物。如果想要成佛,那么只须求取真心,因为这所求之心的当体即是佛。行人本想求取菩提真心,可未曾想到这心本自具足, 在圣不增, 在凡不减。 寻求真心了不可得, 只有放下执取之心,真心自会显现。如永嘉大师云:“不求真, 不断妄, 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所以说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佛陀亦讲因缘,认为天下本是一家(清净平等法身),所有众生因起惑造业,故有所谓的因缘和合,其实它们是一体不二。虚空中的日月星辰不分明暗,互相辉映;大地上的山岳丘壑不论高低,彼此连绵;宇宙间的奇珍异兽不管异同,相辅相成。因此,这个宇宙本来就是“同体共生”的圆满世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