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试论大慈寺在重光中的名僧效应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梅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试论大慈寺在重光中的名僧效应
  作者:梅心
  内容摘要 成都大慈寺是我国西部唯一个能连接中、韩两国的寺庙,其祖师——无相禅师是唐代新罗国(今韩国)国王的第三个儿子,故大慈寺又被成为“太子寺”。无相禅师建立了大慈寺,并在该寺讲经说法。他的“无忆、无念、莫妄”的“三句法门”和“禅茶一味”的学说,为后人所敬仰。无相禅师的禅宗思想和禅茶两方面的文化在大慈寺重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大慈寺的历史,同时促进了中、韩两国文化交流。
  关键词 大慈寺 无相禅师 三句法门 无相禅茶
  一 大慈寺开放后的海外香客
  成都大圣慈寺,位于蜀都大道大慈寺路。相传:成都是一块漂浮在内海上的大陆——“一年成市,二年成都’’(市,交易也;都,总汇也)。为防止城市漂移和沉浮,乃至水患作怪,古人就在蜀地通向大海“海眼”的“风水宝地”之上,修建了这座大型的寺庙和湖水庭院建筑群——“大慈寺” ,作为永保成都繁荣、太平的镇宝之寺,当然这仅是一种传说而已 。古刹大慈寺(原为“大圣慈寺”,别称“太子寺”) 。大慈寺之所以被称为“太子寺”,是因为大慈寺是唐代新罗国(今韩国)太子无相禅师在成都居住的20年中所修建的4座寺庙之一,无相禅师在大慈寺设道场,在此讲经说法,于公元762年在大慈寺圆寂。为纪念他,大慈寺被称为“太子寺”。4座寺庙目前只剩大慈寺还在。
  大慈寺古有“震旦第一丛林”、“壁画之最”的美称。大慈寺始建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玄宗手书“大圣慈寺”额,寺院为古典园林式建筑群,规模宏大,占地千亩,殿宇巍峨,气势雄伟,有佛像万余尊,壁画千堵,为唐、宋时期成都著名的游览胜地,宋、明两度毁于火灾,重修后规模缩小,现存清代修建的小门、观音殿、大雄宝殿、东西廊屋、弥勒殿及藏经楼。1981年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定为市博物馆址,1984年开始举办《成都古代简史陈列》展览。
  大慈寺自2004年4月8日正式恢复对外开放后,吸引了海内外广大的信徒。大慈寺同时又是韩国佛教徒参拜的祖庭,这是国内寺庙中仅有的。韩国佛教徒多次到大慈寺寻根拜祖,而大慈寺方面也先后去韩国回访寺庙。大慈寺是缔结中、韩两国佛教文化的“纽带” 。2004年9月18日来自韩国的访问团将到大慈寺寻根拜祖,追寻当年修建大慈寺的韩国王子“无相禅师”。此次来华的韩国考察团,一方面是来寻找当年重修大慈寺的韩国王子“无相禅师”的行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交流由“无相大师”所创立的茶道——禅茶。 “无相禅师行迹学术座谈会”在成都大慈寺隆重举行。韩国禅茶文化考察团崔锡焕团长说:本次学术会是研究无相禅师学术领域的第一次会议,也是中韩两国佛教文化交流、禅茶文化交流的盛会。座谈会前,韩国禅茶文化考察团一行37人,向供奉在祖师堂的无相禅师像献花、敬香、敬茶,并按佛教仪轨同大慈寺僧众先后诵经,祭拜无相禅师。
  大慈寺是我国西部唯一个能连接中、韩两的寺庙,在中韩两国教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视。但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省旅游界还应抓紧时机,进一步开拓韩国旅游市场。由于缺少对历史的研究,国内外很多人包括旅游界都不知道,其实早在一、二千年以前,四川就和朝鲜半岛有了一些友好交往。
  二 无相禅师与大慈寺的缘分
  无相禅师俗姓金,唐代新罗国(今韩国)圣德王金兴光之第三子,因支持妹妹崇佛而在该国郡南寺出家,人称“金和尚”。他于唐代开元十六年(728)浮海西渡,受到唐玄宗的召见,并命驻锡于禅定寺。其后,他周游入蜀,寻师访道,乃至资州(今四川资中)德纯寺,首先拜谒禅宗五祖弘忍的得法弟子智诜禅师,然后拜谒智诜的高徒处寂禅师,处寂称病不出,无相燃指供养。处寂深受感动,留侍身边习禅,取法名“无相”,后授予则天皇帝所赐的摩衲法衣 。
  无相禅师居成都20余年,其大部分时间都在大慈寺住持。无相禅师备受唐代皇帝的礼遇。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难入蜀,为成都和尚英干的善行感动,亲笔题额敕建“大圣慈寺”,并赐地1000亩。无相当时也在成都,被唐玄宗接入内殿供养。无相协同英干,募劝广大信众修建了大慈寺。无相为大慈寺建96院,造佛像一万余尊,绘壁画一千余堵,使此寺成为当时蜀中规模最大的佛寺,无相也成为大慈寺的唐代祖师。玄宗还命无相禅师为大慈寺制定了严谨的寺规,奠定了日后发展的基础。并在成都县令杨翌等地方官员和信众的支持下,先后修建了净众、菩提、宁国等寺,在外邑所建寺塔不可胜数。无相在大慈等寺严设道场,讲经说法,自成一系。他德行高深,信众极多,因其俗家姓金,被当时的成都人亲切地呼为“金和尚”。 据《历代法宝记》,无相在天宝年间即由“章仇大夫请开禅法”。“金和上每年十二月、正月,与四众百千万人受缘,严设道场,处高座说法”。从而创立了自己的净众、保唐禅法体系。他的“无忆、无念、莫妄”的“三句法门”禅法体系清晰而又别具一格,吸引了很多的信众,使成千上万的僧俗弟子受缘悟道。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五月十九日,无相禅师在成都大慈寺俨然坐化,世寿79岁,有弟子无住禅师继承其禅法 。无相禅师圆寂后,其弟子为了表达对禅师的仰慕,在成都大慈寺祖师堂内供奉着无相禅师的法像。现在大慈寺内的走廊墙壁上也画有无相禅师的法像,在法像的下边介绍了禅师的行法历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相禅师与大慈寺有着深厚的缘份。
  三 无相禅师在大慈寺重光中的作用
  无相禅师的禅学思想是中国禅宗思想的的一部分,具有承前起后的作用,是佛学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如今国内外学者、信众对禅宗思想的研究都有极大的热情。无相禅师的“无忆、无念、莫妄”的“三句法门”是国内外高僧大德、学者所研究的对象,而“无相禅茶”也融进了禅师的禅学思想。这些在大慈寺重光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寺院多以自己的独特佛学文化思想为依托。例如四川成都附近的昭觉寺是以显密二法为大众所知,其寺院的建筑也明显的有密宗风格。而近代的高僧大德清定上师就住于此,提起上师就会想到昭觉寺,而进入昭觉寺也自然的就知道有清定上师在寺内的丰功伟绩。一个寺院的开发,离不开它的人文精神思想,没有这些就等于失去了寺院的“魂”。无相禅师生活的年代虽然距离我们比较遥远,但他的禅法思想别具一格,透过对禅师思想的分析,就不难发现大慈寺在重光中的“灵魂”是紧紧围绕着无相禅师的思想而定位的。
  无相传法的步骤分三:一、念佛,“先教引声念佛,尽一气,念绝声停”;二、开示,即“无忆,无念,莫妄”三句语;三、坐禅。这一禅法方便继承了东山法门“齐念佛,令净心”的特色,而“无忆,无念,莫妄”三句语则为净众禅的心要。无相称:“无忆是戒,无念是定,莫妄是慧。此三句语即是总持门。”“我达摩祖师所传,此三句语是总持门。念不起是戒门,念不起是定门,念不起是慧门:无念即戒定慧具足。”据印顺《中国禅宗史》分析,净众无相的这一禅法心要与慧能、神会所传禅法十分吻合。无相的三句语归结为无,慧能禅法的法门也是无念法,在方便上也安立为三句,如敦煌本《坛经》:“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其中“无念”一语同见于两家,而无相所谓“无忆”,即相当于慧能所谓“无住”。无相所谓“莫妄”即是慧能所谓“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是“莫妄”。因此,净众无相如果不是通过某种渠道知悉慧能、神会所传禅法,便是与慧能共同秉承了弘忍以上的某种古老的禅门心要,而各有发挥 。
  佛教文化对于带动佛教寺院经济开发具有核心的位置。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在开展佛教文化节期间举办禅学讲座,具体针对的对象是无相禅师的禅学思想,以无相禅师的思想为中心,展开禅学文化旅游。所谓禅学文化旅游就是把禅宗的发展线索像旅游路线一样明晰的讲解出来或者印出书籍供佛学爱好着了解;以无相禅师为中心,把禅宗的历代祖师给予一个明确的介绍,以及其思想也给予说明。
  二 无相禅师的“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在大慈寺开放中是精髓。既然是有名的高僧大德,就应该让旅客或者佛学专家学者处处感受到大师的精神。例如,在大慈寺周围的墙壁上刻有无相禅师的传记,并且用壁画的形式来陪衬。从韩国的三王子到到达慈寺的主持高僧。这样可以增加趣味性,也会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而禅师的“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可以在大慈寺很醒目的地方给予标明,这样使人感到禅风道骨之感。
  三 开发周围的寺院经济,在大慈寺外用商业的气息包装寺院旅游文化。开设商品店铺,商品上印或画有无相禅师的法语,这样可以带动其他的佛教文化商品的出售率。在迎合现代寺院旅游开发的同时,不失其本质的特色。佛学高尚精神是出俗的,但我们发扬的手段可以是世俗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也是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理念的反映。
  禅与茶有着甚深的渊源。“茶禅一味”的精练概括,浓缩着许多至今也难以阐述得尽善尽美的深刻涵意。佛教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的传播等方面,其巨大贡献是自不待言;而“吃茶去”三个字,并非提示那提神生津、营养丰富的茶是僧侣们的最理想的平和饮料,而是在讲述佛教的观念,暗藏了许多禅机,成为禅林法语。“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都出自禅林寺院。禅宗逐渐形成的茶文化的庄严肃穆的茶礼、茶宴等,具有高超的审美思想、审美趣味和艺术境界,因而它对茶文化推波助澜的传播,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全面兴盛。
  无相禅师的“禅茶一味”的学说也是别具一格,为后人所沿袭发扬。佛道与茶道有着密切的联系。茶是佛教寺院不可替代的饮料,而寺僧也促进了茶树的栽培和制茶技术的发展。大慈寺唐代祖师无相禅师,指导僧人种茶、采茶、制茶,以茶供奉佛、法、僧三宝,招待宾客、信众,并在参禅品茶的长期实践中,开创了禅茶之法,称为“无相禅茶”。“无相禅茶”在中国和韩国均有传承和发展。宋代大慈寺高僧道隆禅师,又把“无相禅茶”传到日本,对世界禅茶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大慈寺禅茶,秉承“无相禅茶”之精髓,其制作有十二道程序,它将禅机融入茶艺,以茶艺招示禅机,禅茶一味,其妙无穷。
  茶在禅门中的发展,由特殊功能到以茶敬客乃至形成一整套庄重严肃的茶礼仪式,最后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深层的原因当然在于观念的一致性,即茶之性质与禅悟本身融为一体。正因为茶与禅能融为一体,所以茶助禅,禅助茶,“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茶有如此巨大功能,决非仅由其药用性质的特殊方面所决定,正如道教最早在观念上把茶吸纳进其“自然之道”的理论系统中一样,禅门亦将茶的自然性质,作为其追求真心(本心)说的一个自然媒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事实中,这都是一个绝佳的无与伦比的自然媒介。它的无可替代性,正是禅宗能将其真正作为一种文化而大大兴盛起来的根本原因所在。
  茶在大慈寺在重光中无疑也是一个亮点,“无相禅茶”历经时代的延续,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现在的茶理念。在茶道表演中体现无相禅师的“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以其禅的意蕴融入茶文化整个过程之中。禅茶的深厚基础,缘于真实体验的深刻性。正是在“悟”这一点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点。“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这里,最关键的是一个“悟”字。在品茶的过程中,体悟禅机妙理。
  值的一提的是韩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它与中国的茶文化也有渊源的关系,早在许多年前,中国的茶文化就已传入朝鲜半岛,那里的人民用聪明才智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在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凝成了深厚的友谊。而“无相禅茶”也是韩国友人所了解的热点之一。
  四 结语
  千载沧桑,无相当年募建的几大寺庙都已毁败无踪了,万幸的是大慈寺硕果尚存。占地虽仅剩原规模的几十分之一,但尚有清代重建的五重殿宇。其藏经楼(道光二年建)还是成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最华丽的殿宇。大慈寺还在成都民间被称为“太子寺”,亦是因无相是新罗国三太子之故,只是年代久远,一般人已不知“太子”指谁了。
  揭开大慈寺这段湮没的秘史,开发追寻无相禅师蜀地遗踪旅游线路,开展对无相文化的研究宣传,甚至可以在大慈寺里为无相禅师建造一个纪念碑,用中韩两国文字记叙其生平事迹,不仅会引起海内外游人的兴趣,也必将会引起韩国旅游界和游客对四川的亲切感!这是中国西部地区能感受中韩千年友谊的仅存硕果了。因此开发大慈寺历史文化古迹,将使韩国游客在游览蜀中山水的同时,更能从游览大慈寺,追思无相禅师的历史踪迹中,去重续中韩友好交往的千年情谊!并和四川人民一道,去开创中韩友好交往的新世纪!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