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玄奘的成功之路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皇甫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铜川日报》第3版  稿件作者:皇甫江
  前不久,闻得中央电视台正在拍摄《玄奘之路》,我的脑海中便忽然冒出了《玄奘的成功之路》这个题目。的确,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夜不能寐,追溯玄奘的生平事迹,苦苦寻思,玄奘到底为何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的呢?
  如果说,少年时期,因其特殊的身世,使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皈依佛门,并以其聪敏好学,使他遍览了国内他所能见到的所有佛学经典,是他走向成功之路的起点。那么,他不畏艰险,坚韧执着,千里迢迢,来到天竺,以谦逊求真的姿态求学那烂陀寺的戒贤大师、遍访西域诸寺,赢得“大乘天”和“解脱天”的美誉,取回那些珍贵的佛学经卷,可以说是他向成功之路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按说,他能做到这些,已经是他人生的一大壮举,完全可以停留下来,沾沾自喜、自我陶醉和满足了。然而,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译出这些佛学经典,并使佛教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是他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能否做成这些事情才是他走向成功的关键。
  后面的事实证明,他终生翻译佛经1335卷,创立了法相宗,使佛教不仅在中国本土得到发扬光大,还使法相宗传播到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宏愿。那么,是什么让他把成功之路延伸到人生的终点的?笔者以为,至少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从自身因素上看,玄奘具有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和扎实勤奋的敬业精神。这是他能走向成功之路的主要因素 。西域归来,唐太宗曾许玄奘以高官,劝他放弃苦行生活,辅佐其治理朝政,但被玄奘婉言谢绝。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在玉华宫养病避暑的太宗皇帝,在御居正殿玉华殿召见了玄奘,交谈中,又一次提起了三年前在洛阳宫劝他脱佛还俗、留在朝廷共谋国政的话题。这一次,仍然被玄奘法师矢志弘扬佛教、丝毫无暇他顾的恢宏议论委婉而坚决地谢辞了。这种对理想信念的矢志不渝的追求精神,使他能排除一切干扰,专心致志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取回佛学经卷后,玄奘一点也不敢懈怠,便全力投入了翻译工作中。他点灯熬油,夜以继日,不知疲倦的工作,一直也没有停歇。直到他生命临近走向终点的最后三天,他才整理了一下自己所翻译的佛学经卷,并和曾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玉华山川作了最后的告别,便永远闭上了自己的双眼。可以说,他如果没有这种扎实勤奋、特别能吃苦的敬业精神,他的人生目标恐怕也难以完成。
  从生存环境上讲,玄奘赢得了当时朝庭的大力支持。玄奘法师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不依国主,则法事不立”,欲使圣教普扬一国,必须得到国王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他恳请太宗为其所译《瑜伽师地论》作序,太宗便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在玉华宫完成了一直盛名不衰的七百八十一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并在玉华宫庆福殿举行隆重而盛大的宣《序》仪式。太子李治奉闻圣文,还写了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给予玄奘法师高度评价。其影响之大,正像玄奘门人名僧释慧立、彦悰所说的那样:“自二圣文出后,王公百辟,法俗黎庶,手舞足蹈,欢咏德音,内外揄扬……”。之后,唐太宗还颁布诏书:“京城及天下诸寺,各度僧五人,弘福寺宜度僧五十人。”其时天下有佛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共计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九月十八日,唐太宗在玉华宫向全国颁发了《佛遗教经施行敕》,大力弘扬佛教。唐高宗李治,也很尊崇佛教,礼敬玄奘法师。永徽二年九月三日,诏废玉华宫为寺。显庆三年(658年)正月,玄奘自洛阳随王驾返回长安,奉旨徙居新建的西明寺译经。此间,玄奘向高宗进上《重请入山表》,请求去玉华寺完成其毕生译经大业,获恩准,并为他一生中这最后四年的译经生涯提供了诸多方便。可以说,没有朝廷的支持,他通向成功的道路也许会更加艰难。
  从具体实践来说,玄奘得到了象窥基那样的一大批高僧大德的鼎力相助。显庆四年(659年)的初冬,玄奘带领一批自己多年来遴选的高僧精英来到玉华寺。他们是名震一代的玄奘的四位高足神昉、嘉尚、普光、窥基,还有大德弘彦、释诠、大乘钦、靖迈、玄则、玄觉、宝光等一代佛界名流。大学者沈玄明等,也一起来到玉华参加了译场工作。特别是窥基,他是玄奘晚年最重要的门徒。他不仅为玄奘译经生涯做了大量十分重要的具体工作,还与玄奘一起创立了法相宗,并经过他的努力,使法相宗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此外,当时的玉华寺还吸引来了不少来求学的外国高僧。日本佛教法相宗的一代传人道昭、第二代传人智通和智达,都先后来过玉华寺就玄奘法师求学。朝鲜高僧元晓、义寂(有一种资料记为义湘)亦来此就学。这些求学的外国高僧也为玄奘译经和创立法相宗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玄奘的成功之路——
  从主观上来讲,这是一条闪射着个人奋斗足迹的坚定执着、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了人生目标甘愿放弃一切优裕的生活、抵御一切诱惑,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甚至甘愿献出自己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成功之路;
  从客观上来讲,这又是一条在伟大精神和富有磁性的人格魅力的感召下,为了共同的目标和愿望,不分国界、朝野上下和教里教外,充满了协作谐和、团结友谊,默默无闻、甘愿奉献精神的成功之路。
  我想,这对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为人处世、事业追求,乃至以怎样的姿态去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应有所启发。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