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正信偈真髓·正信偈讲赞(2)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正信偈》(六十行、一百二十句)是亲鸾圣人为了济度众生所造的偈文。偈文先是述说自身的领解,即向释尊·弥陀二尊作告白,此与天亲菩萨的《净土论》相同。
  《正信偈》以“归命无量寿如来”一语开始。“归命”即“信”(信心);“无量寿如来”,即是“不可思议光如来”,此即是“行”,此“行信”乃真宗的眼目。“归命无量寿如来”和“南无不可思议光如来”的意思相同,二句皆在明示“行信”。此处和天亲菩萨的《净土论》辟头所言的“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一句,意思相同。
  “一心归命”为信心(信),“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为名号(行)。“信心”是“行信”,名号亦是“行信”。《正信偈》,即《正信(信)念佛(行)偈》,又是《念佛(行)正信(信)偈》。很多人以为自己“信”名号(阿弥陀如来)的“信”是信心,故总想着“要获信、要获信”。但是净土真宗所指的“行”,即是“信”,“信”即是“行”,“行”和“信”乃不二不离。自己信仰神佛的信心,是自力的信心,这个自力的习性很难去除。因此,虽然听闻了几十年的佛法,仍然离不了自力的执心。
  “行信”的研究很重要,必须要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地研究不可。但是要如实的研究,光有正确的知识还是不行。在正确的知识下,当如“唯可信斯高僧说”般,要接触到释尊·弥陀二尊的大智大悲的大人格,即接触到七高僧、亲鸾圣人、莲如上人及直接指导自己的良师的人格不可。如此,始可获得真实的行信(信心)。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这里拜拜,那时听听走走是不行的。
  所谓“行信”,即指在我们得到正确的知识,接触到大人格后,自会深深地省觉到自身的罪业深重,并体悟到凡夫的知识·思惟等,皆帮不上往生的忙。又自会着眼于“汝正念直来”(本愿名号)(名愿力)的敕命,即深信南无阿弥陀佛是如来大智大悲的语言,乃确固不拔,千古不磨,万古不易的大真理,至此方能获得大信心,此大信心即是“行信”。
  《正信偈》以“归命无量寿如来”开首,《文类聚钞》(《略文类》)的《正信偈》则以“西方不可思议尊”为首。二文一起领解时,初一句即“行信”的领受,亦是对如来大人格的领受。又“本愿名号(行)正定业”·“至心信乐(信)愿为因”二句,即《正信偈》的眼目,同时亦是“行信”的表露。又“如来(释尊)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二句,指为了宣说阿弥陀如来的“行信”,方有释迦如来的出现此世。
  言“选择本愿”(十八愿)也好,言“至心信乐”(十八愿)也好,二者皆在传达阿弥陀如来的“行信”。关于“往生”,善导大师分往生为三种,即:“双树林下往生”(十九愿)、“难思往生”(二十愿)、及“难思议往生”(十八愿)。亲鸾圣人在《化卷》的“三愿转入”的文段处,对三种往生作有详细的说明。
  “生(往生)即无生(灭度·涅槃)”,故云“难思议往生”,此乃不可思议的往生。净土乃“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因净土不可思议故,往生亦是生即无生的“难思议往生”。
  “佛土则报佛·报土”。
  十九愿·二十愿的人的往生是化土往生,十八愿的真实行信的人,则是往生真实报土。又十八愿成就文的“即得往生”,即是指入正定聚不退位。】
  以上是偈前文的要点。此文明示我们《正信偈》的眼目,在述说真实行信的人终能遂难思议往生。这是《大无量寿经》的宗教,亦是他力真宗的正意。

  (14) 第七祖 源空上人(三)

  还来生死轮转家 决以疑情为所止

  法然上人的《选择集》言:
  “当知,生死之家以疑为所止(障碍),
  涅槃之城,以信为能入(往生因)”。
  此文是《选择集》的要文。净土宗虽讲“念佛往生”,但是若以为这是指“救度称名的人”,则是大错也。“以信为能入”和亲鸾圣人的“信心正因”(正定之因唯信心)的意思相同。无信心的念佛并非往生之因。善导大师和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是“念佛即信心”、“信心即念佛”,故又名“一行往生门”,又名“行中摄信”、“信行通摄”的法门。亲鸾圣人依《大经》的经意,唱言“正定之因唯信心”,向我们明示,往生之因,唯是一信心。
  以下三个问题,对真宗的门徒来说,是个根本的大问题。但是很多人都疏忽了这三个根本问题,因此临终时,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
  (1)是以信心往生吗?
  (2)是以念佛(称名)往生吗?
  (3)是以信心和念佛二者往生吗?
  若无法简单扼要地回答此三问是不行的。此三问涉及到前面所述的“行信”问题。
  当我正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为人解说“行信”时,突然有人问道:“既然佛是无条件的救度,为何要有行信呢?”这种不经大脑的问题,令人无言以对。
  就因是无条件的救助故,如来方用尽种种苦心,成就了“行”和“信”。“无条件的救助”,即是如来用其“行信”(本愿名号)来救度我们,用“名愿力”来救度我们。“信心”也好,“念佛”也好,若是有自己非信不可,有自己非念佛不可的话,那已非“无条件的救助”,而是自力的“我利我利主义”的信心了。
  凡夫之所以能无条件地获救,就是因为如来已圆满成就了“行”和“信”的缘故。《选择集》中言,为救度“极恶最下机”,故成就了“极善最上法”(本愿名号)。不知此点的话,“无条件的救度”,对他来说只是个空洞的名词。
  你多强调“信心”的话,人就想要早点获得信心。你多强调“念佛”的话,人又倾向于“多念佛求往生”。你多说“无条件的救度”的话,人则无视于“南无阿弥陀佛的生起本末”,并且无动于如来的大悲,这些心态都是要不得的。
  听闻、听闻、听闻到究竟处时,即知以一佛力、以一愿力、以一名号的功德力获救,故言凡夫是“无条件的获救”。又虽说是“无条件的救度”,若无如来大悲的“行信”,若无如来的“名愿力”,即无“无条件的救度”。“以信为能入”一文已说得很清楚,然而却有人在胡扯:“无条件的救度故,信心也不需要了”,这真是痴人在自欺欺人。以为“无条件的救度”和“行信”是无关的想法,是出现此谬论的病源。
  “无条件的救度”,又名“就这样地”。有人误解了“就这样地”的意思,而胡言乱语道:“没有信也可以,没有称名也可以,不听闻也可以,是〖就这样地〗得救故”,如此心态的人是无药可救的人。
  家父久太郎常对炭川同行说:“就这样地”。在家父往生后,炭川同行对我说:“〖就这样地〗是什么意思呢?我早也想,晚也想,想了十年,终于明白〖就这样地〗的意思了”。可见“〖就这样地〗”的含意有多深。因此,听闻了佛法,动不动就向人说:“我懂了”、“我明白了”,这是有古怪的。
  “生死”,指“分段生死”。人出生后到命终为止的生死,名“分段生死”。此一生中,疑心不破的话,又得再落入六道轮回,此无始无终的六道轮回,亦名“生死”。
  “还来”,指生了死,死了又生,此名为“还来”。凡夫无始以来即不断的在生死苦海里流转,直到今日。亲鸾圣人之所以走访法然上人,也是为了请教此“出离生死之道”。从惠信尼女士的书简中可得知,圣人多年的心愿,即是为求出离生死之道。
  今天很多人的心态是,如果有地狱和极乐的话,那当然是选择去极乐啦!真正求出离生死之道的人是少之又少。又极乐世界是个无忧无虑的地方,所以很多人想去。但是若对他们说,到净土是马上成佛,成佛后则是永远地为济度众生而忙碌喔!听了此话恐怕愿往生的人很少。
  人我同离生死,人我同宣如来的大悲,此即是净土真宗。凡夫也能做得到的教法,唯有净土真宗。
  虽然说是“无条件的救度”、“就这样地”,若没有自我反省,没有察觉自身是无智无能,是决定无有出离之缘的存在;又若没有深信只要有本愿力一定能往生,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此外,不论怎么说、怎么想,都是“疑情”(疑),有疑则无法出离生死。
  在圣道门,坐禅修观若没有达到“人法二空”,即完全彻底无我的话,是无法出离生死的。但凡夫无法达到此修行的境界,因此是无有出离之缘。“本愿一乘”即是此无路中的唯一出路。

  (15) 第七祖 源空上人(四)

  速入寂静无为乐 必以信心为能入

  “必以信心为能入”,指“信心正因”。“信心正因”,即以“名号的功德力”往生。“名号的功德力”,指依本愿力往生。“本愿”即“名号”,“名号”即“本愿”。“本愿力”指本愿的力量。“本愿力”即指“他力”,即如来的大智慧力和大慈悲力,众生依此力(功德)往生。
  一开“本愿力”,即是“本愿”和“名号”,依此“名愿力”,众生得往生,全盘领受此者,即是信心。“领受”,指“名愿力”的月亮,依名愿力映发、印现到我的心中,此即是“信心”。因此,信心即如来大智大悲的本愿力,此即名“大信心”。“大信心”乃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的信乐。往生之因,只此一个,即“必以信心为能入”。
  龙树大士的《智度论》(一百卷)言:“佛法大海,以信为能入”。依信心往生成佛乃法界的真理。“信心往生”即“本愿力往生”,此是千古不磨的大原则,乃绝对可靠的事。
  弘经大士宗师等 拯济无边极浊恶
  “弘经大士”指印度的龙树、天亲二菩萨。“宗师”指中国和日本二国的高僧。“无边”指数目无有限量。“极浊恶”指一切众生。“拯济”和救济的意思相同。
  道俗时众共同心 唯可信斯高僧说
  此二句是圣人造《正信偈》劝信之语。“道”指僧侣,“俗”指在家的信众。“时众”指和圣人同时代及未来的人们。“共”指和圣人一齐之意。“同心”指住同一安心。“唯可信斯”,和“应信如来如实言”(《正信偈》)的意思一样。
  言“唯可信斯高僧说”,乃表明圣人所说的每一句话皆是无私,同时亦可窥知圣人与高僧人格的接触后,所得到的信心喜悦。若没有接触到高僧的人格或良师的人格,是无法获信的。
  亲鸾圣人尊敬恩师法然上人的心,表达于《和赞》中:
  善导源信虽劝信 若无本师源空宣
  片州(日本)浊世群萌辈 如何悟得识真宗
  旷劫多生来流转 不识出离之强缘
  若无本师源空现 此生虚度枉来之
  娑婆逢遇真知识 万难之中难又难
  流转轮回无穷尽 无过疑情之障碍
  不论听了多少说教,不论读了多少佛书,若无接触到能引导自己的良师(人格者),是无法获信的。信心是由人格传给人格的。不接触到人格的话,恐多流落于“知解分别”。“知解分别”,不论堆积了多少,从中是生不出“信心”的。接触到自己所相信的人格,一扫自身的知解分别,而达到圆解证入之域,此唯有人格同人格的接触方可办到。圆解证入,指闻法后自然会发现到:“啊!凡夫的智慧不行”、“凡夫的想法不行”。超越道理理论,领受“佛智不思议”是“不思议”的,即是圆解证入。
  要如何才能领受“佛智不思议”是“不思议”呢?即如《叹异钞》所言:“蒙信良师(法然上人)所言外,无别的窍门也”。
  学佛的人非接触良师(人格)不可。圣人对良师所抱持的态度是:
  “纵使被法然上人所骗,念佛(信名愿力)而堕地狱,也不后悔”(《叹异钞》)。
  此文充分流露出圣人对师教的绝对信赖。又念佛的人对“汝正信直来”的本愿大悲的敕命,一定要抱持着“敕命乃确固不拔,万古不磨的大真理”的态度不可。有“本愿乃确固不拔、绝对可靠、绝对真实”的信念的人,往生一定没问题。自己的信心亦自成金刚坚固的深信。光是想要早点得到信心是不行的。
  净土真宗乃“法体圆成”·“自利利他圆满”的大宗教。源信和尚说:
  “我归命礼极大慈悲母”
  以上,《正信偈》完毕。

  第二部 正信偈讲赞

  瑞剑老师 九十五岁


  “正信偈”即是“正信念佛偈”。
  “正信”,指正确地信受阿弥陀如来的“本愿”(本愿力),此名“正信”。有正信自然会念佛。正信是念佛,念佛是报谢佛恩的心。“偈”,指赞叹如来的诗歌。
  注:《教行信证》的“正信偈”,全名为“正信念佛偈”。
  《略文类》的“正信偈”,全名则为“念佛正信偈”。

  “正信偈”是《教行信证》的真髓,此偈文的内容在赞叹如来的“本愿力”和七高祖的教法。
  要脚踏实地拜读“正信偈”、《和赞》和《御文章》,否则无法得知高僧的恩德。忘了高僧的恩德,只想自己获信往生的心态,是同行易患的病。

  (一)

  归命无量寿如来 南无不可思议光

  “如来”,指从“如”(真如)来生之人,又指“真如”自体。“真如”乃宇宙万物的“根本真理”,“万物”非神造,本来即:⑴不生不灭⑵不一不异(既非一,亦非多)⑶不断不常(既非断绝,亦非恒常、连续)⑷不来不去(既不言从何处来,亦不言往何处去)。
  “万物”即“八不中道”,“八不中道”即“根本真理”,即“真如”、即“空”、即“法身”、即“法性”。
  “万物”与“大乘佛教”皆同一真如。因“如来”是如此真理的存在,故尊贵无比。
  “如来”和“佛”一样。
  人类(凡夫),不论是谁,皆是邪见憍慢恶众生的部类。凡夫心名“妄念”,有“妄念”则无法成佛。能令“妄念”的我们往生成佛的佛,只有“阿弥陀如来”,所以我们特别地感恩信奉阿弥陀如来。
  其他佛教的教法,亦是依“八不中道”的真理在弘扬,故彼此所证入的真理世界是相同的。虽然如此,无条件地救度凡夫的教法,在其他佛教的教法中是无法见到的。
  敬信阿弥陀如来,首先当尊敬如来,其次是敬信开山祖师圣人的教法,及敬信三国(印度、中国、日本)的祖师们,这是很重要的。
  祖师亲鸾圣人敬信阿弥陀如来,所作的告白文如下:
  “归命无量寿如来 南无不可思议光”
  我们见到圣人如此地信顺如来,自然亦能无条件地信顺如来。
  “归命”、“南无(归命)”给阿弥陀如来,即是信“南无阿弥陀佛”,这即是真实“信心”。“南无”,即是“归命”,信顺如来所说的话,这即是“信心”。
  “佛说”即是“敕命”。信顺“敕命”,即是“信心”。“敕命”能转为我们的“信心”。
  好好的吟味“敕命”,即知此是如来的“佛智”,是“大慈悲心”,是如来的“本愿”。
  “信心”不难。对如来说的话(敕命),心生顺从,这即是“信心”。执着地要“获信”,要“领受”信心,事情才会变得复杂。“往生”,即是依如来的“本愿力”往生。
  “无量寿如来”一意,即如来的“无量寿”是大悲;“不可思议光”是如来的光明,是佛智。如来佛以“大悲”和“佛智”(本愿力)来救度我们。
  如来就像慈母一样,我们就像小朋友一样。感受到母爱的小朋友,自然会叫“妈妈”“妈妈”,这就是“念佛”。并不是“念佛”才往生的。天亲菩萨的“一心归命”,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一心归命”即是“信心”。
  所谓“给弥陀救助”即是“归命”的意思,是“信顺敕命”的意思。“阿弥陀如来的敕命”和“释迦如来的敕命”一样。亲鸾圣人言:
  “归命(信心)者,本愿招唤之敕命(佛说)也”。
  不顺从如来的敕命,只想要获得信心往生的心态是“自力”。
  阿弥陀如来的“阿弥陀”三个字,乃“无量寿”·“无量光”之意。“光明”能破我们的“无明”(烦恼、罪恶的根源),“寿命”能渡我们出“生死海”。“正像末和赞”言:

  无明长夜之灯炬 智眼昏莫悲伤
  生死大海之船筏 罪障重莫哀叹

  以此“和赞”一首,即能获得信心。
  净土真宗是只要懂得“弥陀成佛的因果”,自然知道“众生往生的因果”。不着眼于“弥陀成佛的因果”,只妄想着要获得“信心”往生,此观念是错误的。
  但思:
  “慈亲物,即儿物”。

  (二)

  法藏菩萨因位时

  阿弥陀如来为了济度众生,成了法藏菩萨。当“菩萨”,“发愿修行”(愿行),功德圆满成就为阿弥陀如来。同时亦成就圆满了“南无阿弥陀佛”。因此,托阿弥陀佛的福,众生一定能往生净土。
  “因位时”,指修行时代。法藏菩萨的老师即是世自在王佛(饶王佛)。有人说“神”创造了万物。事实上并没有创造的必要,又创造的目的为何呢?并没有人知道。故知神造万物,纯是人捏造出来的。
  “本愿一乘”(净土真宗)的构造,“自然”且“雄大”。

  在世自在王佛所 睹见诸佛净土因
  国土人天之善恶

  净土真宗的渊源,远溯至阿弥陀如来传承给释迦如来,又由释迦如来传给了七高僧。在日本国则由法然上人传给了(高祖)亲鸾圣人(开山)。
  阿弥陀如来在因位修行时,名叫法藏,所师事的佛名叫世自在王佛。法藏菩萨在调查好诸佛净土的因,及宇宙中的人·天善恶后,建立了净土,成就了名号,自身证悟成了阿弥陀如来。以其“本愿力”·“光明”和“名号”永久的救度众生,这就是净土真宗。
  阿弥陀如来依“智慧”·“慈悲”和“本愿力”,建立了净土。同时亦依“智慧”·“慈悲”和“本愿力”来救度众生。
  如来“成佛的原因”,“建立净土的原因”,和“众生往生的原因”,皆同一“原因”,此是净土真宗的特征。
  阿弥陀如来为了“建立净土”,“成就名号”,“自成正觉”,故发下“本愿”,修“行”。其“发愿·修行”的结晶即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名号”的“功德力用”甚深微妙。“本愿力”的伟大,在于众生能依“信一念”往生。
  如来的“本愿”·“名号”和“光明”,随顺“法性”(绝对的真理),不乖“法本”(法性的功德)。
  “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维摩经》),此乃宇宙的原则。由法藏菩萨的清净真实心所成就的,即是“净土”。故要往生,非如来本愿力所回向的“一念净信”不可。
  “南无阿弥陀佛”,是吾人依如来的本愿力往生的“证据”,是往生的“相”。
  众生往生的“因”和“果”,皆是如来所成就后回施给众生的,此令人无限感恩。
  莫以为“本愿”和“名号”不一样。
  弥陀的本愿之所以超异诸神·诸佛,在于众生单依弥陀的“本愿力”,即能“无条件”的往生。“信心”即是“无条件”。深明“无条件”的,即是“信心”。以三十年的光阴,好好地吟味“无条件”吧。
  如来的“清净真实”以外,浮生之事,皆是“虚假·谄伪·无有真实”。浮生即五恶痛烧的世间,只有佛法才是乐。
  “与佛同行心勇猛 生死之旅乐逍遥”(瑞剑)。
  “睹见”,指以佛智照见。

  建立无上殊胜愿 超发希有大弘誓

  如来(法藏菩萨)建立了世间无上希有的本愿,并成就了彼愿。一如本愿,成就圆满了具有“威神功德”的“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愿”成就了“名号”,故“本愿即名号”,“名号即本愿”。因此,“力”也好,“功德”也好,其“功用”一样。
  若问:是念佛能往生呢?还是信“名号”(如来的本愿力)能往生呢?答案是信“名号”能往生。所谓信“名号”,乃指敬信“本愿力”,敬信到忘我,此亦是对如来的“敕命(招唤声)”心生顺从,故此即是“真实信心”。
  “本愿”如果没有成就的话,我们的往生会不安定。但是“本愿”早已被成就了,如来也早已证得了“正觉”,故我们的往生绝对没问题。
  “本愿”(本愿力)中有“往生”,“名号”中有“往生”。然而同行却以为“要获得信心去往生”,这是无法获“信”的最大原因。“自力”一出,即无法得到“信心”。
  所谓“本愿”,即如来以“佛心”·“佛智”·“本愿力”言:“无条件”地救“汝”,此即是本愿。
  没有一个神说要“无条件”地救度人。一般人受到迷信神的影响,总是执着“要做点什么才可往生”,这都是“自力”(凡夫的思虑)。自力一出是无法获救的。
  虽然听闻“二种深信”、“六字释”和“二河譬”很重要,但是若不了解“无条件的往生”,一切等于是零。“无条件的往生”又名“愿力往生”,又名“名号往生”。
  凡夫的“思虑”破除时,即言“佛智不思议”。是依“佛智不思议”往生的。
  “自然法尔章”(圣人八十八岁时最后的著作)言:
  “舍自力思虑,但凭佛智不思议作主”。

  五劫思惟之摄受

  “五劫”,指无限长的岁月。“思惟”,指深入“弥陀三昧”(禅定)的修行。“摄受”,指以如来的“清净真实心”(名号)救度众生(与选择同)。如来的“思惟”(禅定),不同于凡夫的思惟和知识。这是“意识流”停止时,所发出的“佛性”的光辉,故不是心散乱粗动的凡夫所能想像的。不知“三昧”(禅定)者,没有听闻大乘佛教的资格。
  在三昧(禅定)的世界,“主观(能见心)”和“客观(所见境)”合一。此主客合一处,即名“法性”、“法身”,又名“真如”。此绝对的真理是凡夫无法理解到的。

  (三)

  重誓名声闻十方

  如来成就了四十八愿,复又宣誓了“重誓偈”(三誓偈)。“三誓”(本愿)指:
  一、如来的本愿(四十八愿)若不成就,不取正觉(成佛)。
  二、如来的功德(名号的功德)回施给众生,此功德若无法救度众生,不取正觉。
  三、名声(名号)若不响闻十方世界,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领受此“四十八愿”,领受王本愿的“第十八愿”,又领受了“重誓偈”,故言:“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此即是“念佛往生”。领受此文字(皮)者,即是净土宗(念佛往生);领受此字意(真精神)者,即是亲鸾圣人的净土真宗(信心正因)。

  普放无量无边光 无碍无对光炎王
  清净欢喜智慧光 不断难思无称光
  超日月光照尘刹

  “十二光明”一扩大,即是八万四千的光明。“光明”是“智慧”之相(佛智),是如来的功用。如来以“光明”和“名号”摄化众生。无量寿为“体”,光明为“用”。光明乃“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之“用(活动)”。这里以“十二光”赞叹阿弥陀如来。如来的光明,超越时间·空间,照通内外。
  “阿弥陀”指“无量光”·“无量寿”。以“光明”为主时,则以“无量”·“无边”·“无碍”三光来标示“阿弥陀”。“无量”·“无边”乃无限的意思。
  我们的贪欲·嗔恚·愚痴的三毒烦恼,依如来的清净·欢喜·智慧的光明而得破除。此名“三垢(三种烦恼)有三光”。有佛法的人,其品性修为,完全是拜如来的光明所赐。睡时亦蒙受光明的照护,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有“信心”的人,每天的忆念相续,亦是光明的力量所使然。如来的光明妙处,不是人的言语·思想可及的。
  对“光明”的赞叹,十二光是赞叹不尽的。“帖外和赞”曰:
  金刚坚固之信心 佛心相续(光明)所生起
  他力方便(光明)若不得 焉能获得决定心
  问要怎么做才能得到“决定心”的人,是个糊涂虫。
  “阿弥陀如来看着我 护着我 等着我”(瑞剑)。

  一切群生蒙光照

  蒙受光明摄取的人,唯有信者。

  (四)

  本愿名号正定业 至心信乐愿为因
  成等觉证大涅槃 必至灭度愿成就

  “本愿名号”,即本愿的称名,亦即是念佛。善导大师依《观经》弘扬了“一行往生门”(念佛往生),此法门又名“信行融摄”、“行中摄信”,即是融合“信心”与“念佛”的法门。故言:“称者必得生”。此即是净土宗的教义,亦是善导大师解释十八愿为“众生称念,必得往生”的根据。
  净土真宗,乃圣人开十八愿为五愿(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所建立的“信心正因”(唯信别选)的法门。净土真宗的同行们,因不知此法门的由来,故到现在依然对“念佛往生呢?”,还是“信心往生呢?”的问题,迷迷糊糊。
  善导大师的教义是立“五正行”(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中的第四“称名”为“正定业”。所谓“正定业”,乃指往生的“业因”。其他四项即名“助业”。(注:“信心”的时候名“正因”,“念佛”的时候,名“业因”,又名“正定业”。)
  “助”·“正”不可并修。并修的话,即是“杂修”。
  用“教·行·证”(三法门)标示“教·行·信·证”(四法门)时,则用“本愿名号正定业”。“三法门”的旨趣乃“法体圆成”(法体成就),亦即明示如来已为我们成就了往生的“因”和“果”。
  众生的实际往生,即依“教·行·信·证”(四法门),即依一信心往生。同行们因不知此,故认为念佛即能往生,这是错误的。
  依《观经》,是念佛往生;依《大经》,则是信心正因。
  念佛往生,即是名号往生。名号往生,即是本愿力往生,亦即是信心往生。
  虽言“念佛往生”,但若以为“自己”念佛才能往生的话,“自己”一跑出来,就是“自力”了。
  即使念佛,若有“自己”念佛,把念佛的功劳视为“己有”,此想法即是“自力”,这是要不得的。
  在感谢佛恩的“信一念”的世界里,是不夹杂“我”的。以“闻信一念”往生的是净土真宗。心中肯定“依本愿力往生”者,即名“信心”。
  一天中念个三遍或十遍的佛号,就向人说“念佛往生’,这是打得如意算盘。
  净土真宗是“平生业成”。在平时已得“依本愿力往生”的人,无论其于何时何日死,一定往生。“念佛”是把自己交给如来。为报谢佛恩,故当精进念佛。
  看到“本愿名号正定业”一文,就以为非念佛不可,否则无法往生,此种诠释的心态是不对的。
  “本愿名号正定业”是“念佛往生”的法门。净土真宗,是“信心正因”的法门。
  依“行”说明时,即名“称名正定业”,依“信”做说明时,即名“信心正因”。
  有“信心”者,必定“念佛”,此名“必具名号”。但是念佛者,却不一定具有“信心”。
  没有信心的人,说念佛往生是行不通的。即使没有信心,若精进念佛,自然也能入信心,这是二十愿的功德所使然。
  “信心”并非光只有“信心”而已,信心一定相伴着“称名念佛”,此即是“必具名号(称名)”(此四字最重要)。
  善导大师置重心于“行”,故言“念佛”为“行”,以之对抗圣道诸宗的“行”。大师言“念佛”即是“行”,法然上人亦如是。因此“正定业”指“念佛”,“念佛”是往生的“业因”。道“信心”是往生“正因”的,即是亲鸾圣人。置重心于“信心”,是各宗教都共通的。
  信心分有“他力的信心”(纯粹他力)和“不纯的他力”。“不纯的他力”,指“他力中的自力”,即指“十九愿”·“二十愿”的信心。今日同行的信心,大都是“他力中的自力”。圣人的信心乃“纯粹他力”。若非“纯粹他力”,则无法往生“真实报土”。“纯粹他力”即“第十八愿的信心”(当依“本愿成就文”入纯他力)。简别信心的纯与不纯,是“化身土卷”的使命。
  所谓“一心专念”、或“金刚真心”(金刚信心),是指“纯粹他力”。天亲菩萨的“一心”,即纯粹他力。信神的信心,皆是不纯。

  净土门中分有镇西派、西山派和净土真宗。其中言纯粹的信心的,唯有净土真宗。又在净土真宗的门徒中,又有“纯”和“不纯”,当注意之。
  以为“念佛就能往生”的信心,大多数是不纯的信心。用不纯的信心念佛,是无法往生“报土”的。
  得法然上人教法的“皮”(把念佛当做是自己的修行)的是镇西,得到“肉”(知以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获救,而求念佛至一心不乱)的是西山,得到“骨髓”(行信皆由如来所回向)的是真宗。今日真宗的同行中,不纯信心的人占绝大多数,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事。
  过分的强调“信心”,以致于轻视“念佛”,以为“不念佛也可以”的想法是脱线的。
  “信”(信心)和“行”(念佛),乃“不二”“不离”。

  (五)

  至心信乐愿为因

  “至心信乐愿为因”,即十八愿之意。“至心信乐”(十八愿)乃针对十九愿(至心发愿)及二十愿(至心回向)而言。
  “至心信乐”指无凡夫的思虑,乃他力信心之意。“本愿三心”,指“至心”、“信乐”和“欲生”。此三心中,以信乐为中心、代表。天亲菩萨道此为“一心”(归命的一心)。
  真宗以“至心信乐”为要。舍去自己的思虑,归顺如来的敕命(佛说)者,即是信乐。
  “敕命”指“汝正念直来”,“一切交给如来”的是“敕命”。无法信顺“敕命”的话,但思“本愿力好大呀”也行。“本愿”即是“敕命”,“敕命”外无“信心”可言。
  当在“敕命”(本愿力)中找“信心”。“信心”不在自己的“想法”中。敬信“敕命”的就是“信心”。
  不要以为“信心”是往生极乐的车票。“信乐”乃已领受“佛智不思议”是“不思议”,此即名“信乐”(信心)。
  如来是“真实心”·“清净心”的存在。如来的“真实心”是“佛智”,“佛智”透彻到吾心者,即名“信心”。自己所相信的不是“信心”。“信乐”(信心)即“佛智”。
  “念佛就能往生”的想法不行。有“信心”即可往生。真实信心,即是“二种深信”。
  以“虚假心”(计虑)或“疑心”念佛的话,即使念佛了也无法往生的。善导大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此时的“称念”是指三心(指至诚心、深心(深信)、回向发愿心)已成就了的称念。
  《观经》的三心相当于《大经》的三心(三信)。“三心”的主轴(代表)是“深心”(深信)。“深信”是“二种深信”,“二种深信”是“信心”。
  “深信”(二种深信)是《大经》的“至心信乐”。同行皆说“想要获得信心”,却一点也不去研究“信心”为何,那是不行的。
  “至心信乐忘己,速归无行不成的愿海”(《报恩讲式》)。
  “真实的信心”(二种深信)一具足,即会具足“行”。因此,当系心于“报谢佛恩的念佛”,不要忘了报恩的念佛。如此的话,“行信的问题”即得解决。
  获得“信心”以后,把信心藏在自己的心中,或脑海中是不对的。这样做好像把信心当成物品一样,那是不行的。
  净土真宗是“忘己的宗教”。这样殊胜的宗教,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
  获得“信心”的秘诀,是“忘己”。其次是在“本愿力”中找“信心”。
  “不忘掉自己”,用心,使气,动脑,这些都叫做“思虑”。思虑即是自力,是无法往生的。
  忘记自己地敬信本愿力,这即是“信心”,即是“二种深信”。
  ⑴“忘记自己,敬信本愿力”。
  ⑵“敬信祖师圣人的法语”。
  ⑶“归顺敕命”。
  此三点是获得信心的秘诀。此外,皆是凡夫的思虑。守住此三条者,即名“至心信乐”(信心)。
  所谓“忘己”,指忘记自己的所听、所闻、所信·所不信、想获信·已获信、有念佛·无念佛、思己是智者·愚者、男女、贵贱、道俗等等,全都忘记,心中唯有对“本愿力”的敬信,此即名“忘己”。
  “忘己”的状态,即名“就这样地”。“想要做点什么以求往生”,“想获得信心求往生”的心态,皆非“就这样地”,非“忘己”。“要获信”的想法,并非“忘己”,“获信了才可往生”的想法亦非“忘己”。“自己相信本愿”的心态,并非敬信本愿力。已敬信本愿力之相者,即:

  【啊!月亮!
  说“啊!月亮!”也多余,
  啊!月亮!】(瑞剑)

  此诗是已“见月(敬信本愿力)”者的心态。“见月”和“忘己”一样。

  “依着月光见月”(瑞剑)。
  “松树荫暗(机的深信)月光哉(本愿力)”(古歌)。
  知道“松树荫暗”的是“机的深信”,“月光哉”是“法的深信”。

  听闻佛法,有“我懂了”的人,都还在“知解分别”的范围内,那还不是“真实信心”。“圆解证入”的真实信心,乃信受了“是·南无阿弥陀佛”。
  “若有得闻弥陀名,
  人人自会 是南无阿弥陀佛”(《御文章》)
  这里用“是南无阿弥陀佛”,而非用“拜托南无阿弥陀佛”。“是”之一字值万金。
  这首莲如上人所作的短歌,即是“至心信乐忘己”的最佳写照。不是自己能信,是如来能信自己。如来的信心是我的信心,这才是真实的信心。

  信心即如实的领受圣教,此外无“信心”。
  “敕命”,“直来”就是敕命。“直来”即是“忘己的来”,即是“就这样地来”的意思。
  “要这样才能往生”、“要那样才能往生”、“要获得信心以后才能往生”等的信心,并不是闻敕命,亦不是信顺敕命,也不是真实的信心。
  如来的名号即如来的光明,是佛智不思议。光明能破十方暗。
  “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慧日(智慧的太阳)”(“总序”)。
  破吾暗者,乃“阿弥陀如来”·“南无阿弥陀佛”(佛智的光明),此即是“本愿力”。

  到寺里听闻佛法三十年、五十年,究竟听到了些什么呢?此一句(无碍光明破无明暗慧日)应可得到满足才是。所谓“一句治万劫渴”。“一句”,指此一句之意。
  一心只想着要获信的人,是看不到掉落在自己跟前的宝贝的。这样的同行非盲即聋。
  能获“信心”,是“光明”的力量,“信心”相续为“念佛”,是“光明”的作用。
  放眼尽是“自己获得信心”、“自己念佛”想往生的人,只要“自己”一露脸,都属“自力”。
  如来以“十二光明”(八万四千的光明)照破众生的暗冥。“无碍光明”很可贵,不为众生的恶业烦恼所遮障,“就这样地(无碍)”救度我们。

  善导大师因是“观经法门”,故说“念佛往生”。亲鸾圣人因是“大经法门”,故说“信心正因”。所谓“至心信乐愿为因”,即指“信心正因”。觉悟“信心正因”,获得信心的人,自然而然会念佛不断,此即是“念佛往生”,是“念佛成佛”。因此,“念佛往生(念佛成佛)”的真精神在于“信心正因”。
  虽然讲“念佛成佛”,此“念佛”乃“称中不见称功”,故虽念佛,却丝毫无“自己在念佛”的念头,这样的念佛才是真实的念佛。真实的念佛即是“信心”。
  即使念佛,亦无“我在念佛”的念佛,这才是“信心”,如此的念佛即名“正定业”。“正定业”的真精神在“信心”。是“信心的念佛”方可说是“正定业”。
  懂得此者,即是净土真宗,不懂得此者,即是净土宗。

  “至心信乐”,指如来的真实心。如来的真实心映现到我的心中,真实心透彻了的即是“信心”。如来真实心的结晶,即是“名号”。《御文章》言:
  “所谓信心,即名真实心,此非凡夫的迷心,全是佛心(如来的真实心)也”。
  有人以为救度众生的是如来,信心是凡夫所起的心。因为有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无法了解真宗的“法体成就”(二利圆满)。这样的人恐怕无法看得懂《御文章》吧。

  第十八愿,名“至心信乐愿”。“至心”即如来的真实心,“信乐”指信心。“信乐”的体即是如来的“至心”(真实心),“至心”的体即是“名号”。
  如来以“真实心”成就了“名号”,名号即是如来真实心的结晶,名号又是佛智·大悲的结晶。
  能离“杂行杂修自力的心”,乘(乘托·依靠·任凭·信)彼愿力的完全是如来“至心”的力量。只有如来的“至心”透彻到我的心,我方能真的“信赖”如来。因此《本典》言:
  “如来是真实,真实是如来”。
  凡夫无有真实,乃“虚假不实”。让虚假不实的我能“就这样地”往生的,是如来的真实。此即是如来的“至心”,“至心”透彻到吾心者,即名“信乐”(信心)。

  能领受“依本愿力往生”者,乃如来的“至心”已透彻身心故。“至心”非凡夫心,而是“佛心”,是“佛智”。
  深信凡夫是“虚假不实”、“谄伪”,是无药可救的存在的,即是“机的深信”。“机的深信”中有着“法的深信”(信本愿力的信心)。
  “机的深信”和“法的深信”,二而为一,此即名“信心”。
  同行开口闭口就是“获信”“获信”,既无“机的深信”,亦无“法的深信”,凡夫心皆是妄念。
  如来“真实心”(至心)的体(本质),即是“名号”。“至心”成为“名号”,传达到众生的心中。如来的名号(至心)透彻到众生的心中,这即是信心。凡夫所相信的心并不是信心。
  凡夫无有至心(真实心),是如来的回向故,凡夫才能成为如来至心的持有者。

  如来是真实的慈亲(“极大慈悲母”,《往生要集》)。
  “慈亲飞到我的心坎里了”(大阪的同行)。
  “慈亲在 安安安”(瑞剑)。
  “信心”,指如来把“至心信乐”回向给我,成了我的“至心信乐”,此即是“信心”。
  现在“死”的话,凡夫是“绝对无力”,是“虚假不实”,除了“地狱”以外,无处可去。思及此处,即知如来很可贵。
  “忘记信心 念如来”(瑞剑)

  (六)

  成等觉证大涅槃 必至灭度愿成就

  “等觉”即“等正觉”之意,指在现生决定“正定聚(不退转)”之位。
  “必至灭度”(十一愿),指必到涅槃的本愿。一度领受信心的人,往后不论任何业障现前,如得痴呆症也好,精神错乱也好,必定往生。
  “必至灭度愿”,即是第十一愿。其他教派中,会有“信仰冷却”等退道心的情形发生,而令人感到绝望。但是真宗的信心不会“冷却”,也不会有“开倒车”的情形出现。
  净土真宗讲“真实五愿”(即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愿),此五愿很重要。五愿由第十八愿所开显出来,圣人依此决定了“唯信正因”,著作了《教行信证》。大乘佛教的目的,即是到涅槃(灭度)。
  “灭度”,又名“常乐”、“毕竟寂灭”、“无上涅槃”、“无为法身”、“实相”、“法性”、“真如”、“一如”。阿弥陀如来乃由“真如”所出现的佛。其他宗教的神,不知从那里冒出来的。世界万物皆是“八不中道”,不论是神也好,佛也好,皆无法造万物的。
  不知“灭度”,即不知“大乘佛教”。
  阿弥陀如来的净土和“灭度”一样。“净土庄严”即是“灭度”。其他宗教所讲的天国,不是“灭度”的世界,而还是属于“迷界”的产物。
  凡夫能“就这样地”往生到“灭度”(佛果),这完全是“本愿力不思议”,“佛智不思议”。

  净土真宗是领受“信心”→入“正定聚”→至“灭度”(极乐)→“还相”,乃“现·当二益”的宗教。
  “等觉”即是“正定聚”,即是在此世获得之益(现益),“灭度”即死后获得之益(当益)(彼土之益)。
  “灭度”,指“大涅槃”,乃无生老病死的世界。故此又名“清凉”、“彼岸”、“圆寂”。此乃一大慈悲跃动的世界。
  真宗乃“往生即成佛”,即一往生,立即成佛。

  (七)

  如来所以兴出世 唯说弥陀本愿海

  释迦如来原本是阿弥陀如来,为了宣说阿弥陀如来的“本愿海”(本愿力),而出现到这个世界来,且兼说了诸佛教法(一般佛教)。禅宗等教法乃“圣道门”,又大日如来的代言者,即是真言宗,佛教以外的宗教皆是邪伪的宗教。不依“弥陀本愿”,浊恶邪见的众生是无法获救的。
  关于释迦如来出世的本意为何,各宗各派都各有见解。在此则依准《大无量寿经》之说,故言如来为说“弥陀本愿(本愿海)”而来。代表释尊出世本怀的经典有:《华严经》、《法华经》及《大般若经》。其他如《楞伽经》中,则言如来为说“秘密佛乘”(真言)而来。《和赞》言:
  经道灭尽时到来 如来出世显本怀
  弘愿真宗若逢遇 凡夫一念入定聚
  在净土真宗,则依《大经》、《阿弥陀经》、《法事赞》(善导大师)、及《和赞》(亲鸾圣人)等,单明释尊出世的本怀(目的)是为了宣说“弥陀本愿”。事实上,不依弥陀的本愿,一般的众生是无法获救的。
  所谓弥陀的“本愿海”,和“智愿海”相同。

  五浊恶时群生海 应信如来如实言

  “五浊”指:⑴劫浊(时代浊)。⑵见浊(思想浊)。⑶烦恼浊(烦恼炽盛)。⑷众生浊(社会浊)。⑸命浊(短命)。
  “如实言”,指弘传阿弥陀如来“本愿海”的言教。本愿乃真实,本愿若真实,我们的往生亦是真实。
  释迦如来深入三昧(禅定),与真理合一,如实的宣说法界的真理,因此佛说即是真实。即使用今日的科学及哲学的头脑来理解佛经的内容,仍然会有遥不可及之感。
  “佛说”是“如实言”,若不相信这点的话,是无法获信的。

  (八)

  能发一念喜爱心 不断烦恼得涅槃

  “一念喜爱心”,指“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的“一念”,名“一念喜爱心”。此即是“信心”(信一念),又名“金刚信心”。
  依“信一念”(一念净信),不断烦恼得涅槃。一般佛教是教人要先断烦恼才能到涅槃。真宗则是不断烦恼,“就这样地”得涅槃,此即名“佛智不思议”(愿力不思议)。
  同行不信“佛智不思议”,只想着“要自己获信往生”,这是错误的。此“一念”亦名“金刚信心”。
  吾等是以信“本愿力”的“一念净信”往生,然而同行却以为是要“念佛求往生”,此是不懂真宗的缘故。
  “一念净信”,一生不变,且会化为“念佛”,不断地相续。可是有些同行却以为要用自己的念佛求往生,这是不对的。
  所谓以“一念净信”往生,即是“依本愿力往生”。“净信”非自己的力量能发起,而是依“本愿力”发起。
  “信心”是自己能信如来呢?还是自己被如来信呢?答案是:自己被如来信。懒惰散漫的话,是无法“自己被如来信”的。
  用信神的心态是无法了解净土真宗的。所谓“涅槃”,即是“当益”,此乃死后之益。
  没有断除的烦恼结果会如何呢?最后亦会被“愿力不思议”所灭除。

  (九)

  凡圣逆谤齐回入 如众水入海一味

  “凡圣”,指凡夫和圣人。“逆谤”,“逆”指“五逆罪”(杀父、杀母、杀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团),“谤”指诽谤正法(佛法)(圣人)。“齐回入”,指平等地回入。即平等地入“本愿海”(信本愿)。“如众水入海一味”,指像流入大海后的诸河川水,都会变成同一味的海水一样。《和赞》言:
  “名号不思议海水 逆谤尸骸也无碍
  众恶万川一归入 功德海水唯一味”
  亲鸾圣人自称自己是“逆谤尸骸”,这是很可贵的自觉与反省。此自觉与反省是获得信心的根本,亦是获得信心的秘诀。同行虽在嘴上说自己是罪业深重的人,却没有圣人如此这般的反省。自以为是智者、学者、善人的人,是无法得到信心的。
  圣人的自觉与反省如下:
  ⑴“一切皆是佛智不思议”。
  “善恶二字也不识 世人皆无真实心
  识知善恶二字者 虚伪不实之表征”
  “不知是非 不辨邪正 此身也
  小慈小悲丝毫无
  但嗜名利 好为人师”
  ⑵“诚知悲哉愚秃鸾,沉没于爱欲广海,迷惑于名利大山,不喜入定聚之数,不快近真证之证(涅槃),可耻可伤矣”(《信卷》)。
  ⑶“虽归依净土真宗 真实之心实难有
  虚假不实是吾身 清净之心更甭说”(悲叹述怀)。
  ⑷“恶性更难止 心犹若蛇蝎
  修善杂毒故 是名虚假行”
  ⑸“罪业本无形 妄想颠倒造
  心性本清净 此世无真人”
  ⑹“圣人言:善恶二字皆不识”(《叹异钞》)。
  ⑺“烦恼具足之凡夫,火宅无常之世界,万事皆虚假邪伪,无有真实”(《叹异钞》)。
  获得信心的秘诀是:
  ⑴知道自己是凡夫。
  ⑵敬信释迦如来和亲鸾圣人。
  ⑶依止良师。
  守住右述三条者,能得信心。所谓凡夫,除了妄念外,心无其他。

  摄取心光常照护

  《正信偈》在后半段言:
  “我亦在彼摄取中 烦恼障眼虽不见 大悲无倦常照我”

  (十)

  已能虽破无明暗 贪爱嗔憎之云雾
  常覆真实信心天

  信心的人,是真实人,足以信用。如来亦称赞信心者为“希有人”、“最胜人”、“妙好人”。好好的反省自己,原来自己和圣人所忏悔的内容并没有两样。
  “阿弥陀如来看着我 护着我 等着我”(瑞剑)。
  其他宗教的人,是做善事,为善人,让神赞美到天国。《圣书》(马太福音)说:“汝们的义,若不能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又说:“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雅各书》说:“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此种类型的宗教,皆属于“伦理的宗教”。净土真宗是超伦理的宗教,是“善人尚可往生,况恶人乎?”(《叹异钞》第三章)的宗教。

  《正信偈》中有“已能虽破无明暗,贪爱嗔憎之云雾,常覆真实信心天”之语,没有自觉是罪业云雾的人,是没有救的。
  什么是“无明”呢?“无明”,指凡夫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无明”。能破“无明”者,唯有如来的“光明”(佛智·本愿力)、“本愿力”、“佛智”。没有此信念的人是没有救的。听闻佛法,若只记得一堆理论,是无有用处的。
  即使有学问,即使坐禅,亦无法破“无明”。凡夫的所思所言皆是“无明”,“无明”乃罪业的根源。
  桌面上的议论不值三毛钱。现在自己所造的“罪”要如何处理呢?心不在此者,无救。“取信心……”是以后的事。
  “无明”有四种:
  ⑴迷理无明——指不知空·假·中(三谛)的真理。
  ⑵发业无明——指起三毒烦恼。
  ⑶复业无明——指已造重罪。
  ⑷润生无明——指轮回生死。
  不论凡夫积了多少善根,“无明烦恼”是不会消失的。
  “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存”(《论注》),若如此,“念佛”如何能到净土呢?
  要想获得“信心”的话,首先当好好的研究“无明”。
  “无明”的意义非常深。其他宗教,不知“无明”,不说“无明”,因此很肤浅。因为不知“无明”,故亦不知“罪业”。因不知“罪业”,故不知“信心”,这是很可悲的。
  “无明”,第一个是“迷理无明”,指不知宇宙的根本真理的无明(无智)提到宇宙的根本真理,“八不中道”即是根本真理,又从别的角度而言,即“三谛圆融”的真理。“三谛圆融”,指“空”(空谛)、“假”(假谛)、“中”(中谛),名之“三谛”(天台宗般若的真理)。
  万物不论什么,皆由“因缘”而生。若无因缘,既无“物”,亦无“心”。
  “雨霰雪水虽不同 一融皆成川谷水”(古歌)。
  “集合捆绑成柴庵 一解皆为野原草”(古歌)。
  成冰为水皆因缘。由因缘所成者,皆是“空”。所谓“空”,非指什么都无之意,但假名为“空”也。
  虽言是“空”,山也好,河川也好,天地万物不是尽现在眼前吗。故言这些现象皆是“假”。“空”即“假”,“假”(现象)即暂时的现象。
  但是什么是真实呢?既非“空”,亦非“假”,乃“中”(中道)也。虽说“中”,“中”即是“空”,是“假”。虽说“空”,“空”即是“假”,是“中”。虽说“假”,“假”即是“中”,是“空”。
  愿有心者,用三小时,或十小时,乃至花数年好好的思惟此问题。所谓天地万物,皆是如此的存在。
  神造万物的说法,从佛教哲理的哪个角度来看都行不通的。“神”造“万物”之说,万物乃“空·假·中”三谛圆融的存在,不论神有多神通广大,也造不了这些的。又从哪里拿这些材料来呢?没有材料,即使是神也无法创造出来。又是什么目的要造万物呢?根本无造的必要,不是吗?
  空·假·中“三谛圆融的真理”,和“八不中道的真理”同样是无始无终,是自然。即使是“如来佛”,也无法动这些真理一概汗毛的。“神”也是无法动弹真理的。
  因有万物,所以人类想像万物是神所造。那么“神”又是谁造的呢?该知道这样的神是不存在的。
  无法了见“三谛圆融”的真理者,即是“无智”,此即名“无明”。不可置此无明不顾,因“无明”一在,就会造“罪业”(烦恼),导致“生死”、“生死”,而不断地流转,由中产生一切苦来。因此,要想个好法子来铲除“无明”,良策即是“佛教”。其他宗教是拿“无明”没有办法的。
  铲除“无明”的良策,即是“八正道”、“六波罗密”;即是“戒律”、“禅定”、“智慧”的三学。无法修行这些的凡夫,唯一的办法就是信弥陀的“本愿”往生成佛。
  一信本愿,即能往生“极乐”。“极乐”乃“无为涅槃界”,故能入“涅槃”。听闻佛法,乃为了入涅槃。具足“信心”者,即能到“涅槃界”。
  净土即“极乐世界”,以为往生净土,就能“享乐”;为了享乐想到净土的人,是享乐主义的人,此种人是无法往生净土的。
  “信心天”,指“明信佛智”。有“疑”,即无法得到“佛智”(本愿力)。依“佛智”信“佛智”者,即名“大信心”。
  障碍信“佛智”的,即是无明,此名“不了佛智”。“不了佛智”即是“疑惑”。
  “清净真实天”,即是“明信佛智”。

  (十一)

  譬如日光覆云雾 云雾之下明无暗

  不论是遇七难八苦也好,得什么重病也好,一度获得的信心是不会消失的。

  获信见敬大庆喜

  有“信心”的人,自会恭敬如来,生大庆喜。“获信”,指闻名号(本愿力)后,心安堵,此即名获得“信心”。
  “信心”和“一念喜爱心”一样。
  什么是“信心”呢?指闻“名号”(本愿力),欢喜吾身“就这样地”得救,此即是“信心”。
  不相信释迦如来,对阿弥陀如来的敕命不生惭谢,不信顺者,是无“信心”的人。心中有“自己比别人了不起”的憍慢心者,是无法得到“信心”的。
  “庆”,指“本愿力”很强,故“信心”一定能到手,得此应得的喜悦,名之“庆”。“喜”,令心喜悦者,名“喜”。有“信心”,自会生出“欢喜”来。此“欢喜”乃卸下重任的喜悦,是不安已消的喜悦,这和世间的喜悦不同。

  即横超截五恶趣

  横断地狱·饿鬼等世界。
  “即”,指此世的利益。在庆喜的一念时,地狱等恶趣的门已被关闭,故死后不再轮回
  “五恶趣”指,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界。
  现代人常说地球以外哪有“地狱·极乐”呢?光从地理学来看的话,是会有这样的问题跑出来。地狱·极乐哪里也不存在,但是这样的世界会出现于精神界,且是一定会出现。佛经所言,并无“虚假”。
  瑞剑前年在神户遇到看见饿鬼道的人,名叫永野慈海。这是我亲耳从他口中所听到的事。否定“十界十如”的人,无听闻佛教的资格。永野君在昭和十年左右,在神户成德学园教书。有关永野老师的逸闻很多,他是一位具有某种灵力的人。
  奇迹非基督教的专卖,持戒,修禅者,谁都可以办得到。基督的奇迹是有一点儿夸张。
  佛教把奇迹的发生,名之“神通”,神通有六种:
  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神足通。四、他心通。五、漏尽通(罪业消除)。六、宿命通(知道前生的事)。

  (十二)

  一切善恶凡夫人 闻信如来弘誓愿
  佛言广大胜解者 是人名芬陀利花

  “广大胜解者”,指信者安住于决定心,不为内外障所动摇,此名为“胜解者”。
  “芬陀利花”,指“白莲花”。即使是极重恶人,若对“名号无上法(本愿力)”生信,即被喻为“白莲花”。

  (十三)

  弥陀佛本愿念佛 邪见憍慢恶众生
  信乐受持甚以难 难中之难无过斯

  恶人也有不同的类型。不论是当小偷,或是杀人,忏悔的话,即为“善人”。邪见憍慢的人,既不知悔改,亦不知忏悔,如此之人与佛法无缘,因之也就无法获得信心。度邪见憍慢者入信很难,没有比这个更难的了。有钱人和学者中,如此之人很多。
  佛法(真宗)虽讲任何恶人都可被救度,但是邪见憍慢者,不听闻佛法,不听闻故,无法被救度。
  “邪见”,指不信“佛智不思议”者,即是“邪见”。“憍慢”,心向名利者,大多是此型人。
  “信乐”,指“他力的信心”。信神的自力信心易得,“他力的信心”则难获。即使有在听闻“他力”的佛法,有“自己获信”之心的人,是听不到“他力”的。

  (十四)

  印度西天之论家 中夏日域之高僧

  真宗有七位高僧。即:
  印度的龙树菩萨·天亲菩萨。
  中国的昙鸾大师·道绰禅师·善导大师。
  日本的源信和尚·源空(法然)上人。
  印度在日本的西边,故言“印度西天”。“论家”,指造论书的人。此处指龙树菩萨造了《十住毗婆沙论》一部;天亲菩萨造了《净土论》一部。“中夏”,指中国。“夏”,有大的意思。“日域”,指日本。日本是“太阳升起的国家”,故言:“日本”,“日域”。

  显大圣兴世正意 明如来本誓应机

  “大圣”,指释迦如来。“兴世”,指出现此世间。“正意”,指目的、使命。“本誓”,指本愿。“应机”,机指极恶最下者,应如此凡夫(机)的法,即名“应机”。
  若非弥陀如来的本愿,如吾辈凡夫是无法获救的。
  救度者,即“法”,指“如来”·“本愿”·“名号”,被救度者,即“机”,指“众生”·“信心”。
  圣道门所讲的“法”太深奥高妙,“机”劣故,“法”·“机”不相应。净土真宗(本愿)(法),即是应极恶最下“机”(众生)的教法。

  (十五)

  释迦如来楞伽山 为众告命南天竺
  龙树大士出于世 悉能摧破有无见
  宣说大乘无上法 证欢喜地生安乐

  此文出自《楞伽经》,释尊的预言。《楞伽经》有三种:四卷经、七卷经和九卷经。
  “楞伽山”在哪里,到现在仍然不详,有的学者推测,大概是斯里兰卡(锡兰岛)的adams peak。
  “有无见”(思想),指人的思想在说明宇宙万物时,往往有二种见解,一是万物存在(有),二是万物不存在(无)。
  释尊在世时,印度盛行六十二种学派(即后世的六派哲学)的哲学,归类这些学派,皆不出“有见”和“无见”。西洋哲学皆属“有见”,基督教等讲“神造天地”,故亦属“有见”。
  从大乘佛教(般若空思想)的立场来看,有见、无见,皆是谬见。
  龙树菩萨造了《大智度论》(百卷),及《中观论》(七卷),阐明有见和无见都是谬见,并摧破二见之说,故《正信偈》赞之言:“摧破有无见”。《智度论》和《中观论》的思想,乃“三谛圆融”的真理,“八不中道”的真理。世上无思想可胜此真理。
  “大乘无上法”,《楞伽经》中,七卷《楞伽》及九卷《楞伽》都有文字记载。其文如下:
  “我乘内证智,非妄觉(凡夫的知识)境界,如来(释尊)灭世后,谁持(理解)为我说。如来灭度后,未来当有人,大慧汝谛听,有人持我法(三谛圆融的真理),南大国中(南天竺),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思想),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菩萨十地的初地),往生安乐国(弥陀的净土)”。
  这是释尊作的有关龙树菩萨的预言。
  “大乘无上法”,大乘各宗派如华严宗、真言宗等的学者,都各自称自己的宗派才是“大乘无上法”,但是只要有“往生安乐国”这句话在,“大乘无上法”即是指弥陀的本愿法门。

  显示难行陆路苦 信乐易行水道乐

  龙树菩萨大别佛教,将之分为“难行道”和“易行道”。“难行道”,指如陆路步行一样,很艰难辛苦。“易行道”,指如乘船航海一样,很容易轻松。

  忆念弥陀佛本愿 自然即时入必定

  “忆念”,指如子忆母般的爱慕之心。“本愿”非“虚言”,佛说“必定救你”,即一定如本愿所说,“就这样地”来救度我们。言“信心”者,忆念“本愿”(本愿力)即是“信心”。不忆念“本愿”,只想获得“信心”去往生的观念是错误的。

  “忆念”,指朝、昼、晚,经常忆念着广大无边的如来,心生喜悦者,即名“信心”。有忆念必得“信心”,“忆念”即是“信心”,亦会“念佛”出来。
  圣人说:
  “称名即忆念,忆念即念佛,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净土文类聚钞》)。
  漠视此文,只看一眼即抛到一边,故无法“获信”。
  拜读到如此伟大的文章,当朝·昼·晚地每天每时的忆念此文,五年、十年、二十年不断地忆念的话,自会渐渐地了解此文意。此文一解,自成“信心”。
  由信心所生的称名念佛,那“称名”即是“忆念”,“忆念”即是“称名”。如此,“忆念”(信心)化为“念佛”从口中出来。
  本来以为“念佛”是自己的念佛,没想到原来是“南无阿弥陀佛”变成声音从我的口中跑出来。故言此即是“南无阿弥陀佛”。
  没有“称名”,没有“忆念”,也没有“念佛”的人,只想早一点获得信心的人,不管他多么地处心积虑,也是无益。
  “称名”,乃从“信心”所发出来的称名,乃从“赞叹”所发出来的称名。故言“称名”即是“忆念”。
  真不思议呀!“本愿力”如此地跃动者。
  想“念佛求往生”的人,是无信心的人。如此之人,念佛不会主动跑出来。即使有念佛,亦是刻意的念佛,故是“自力的念佛”。刻意的念佛,也是无法往生的。
  “忆念弥陀佛本愿”很重要。
  “本愿”要如何忆念呢?即如来本愿无虚言,故必如本愿所言,众生闻信,必得往生。每天每时忆念此广大的“本愿”者,此即是“信心”,亦是“他力的称名”。
  要言之,我们即是“依本愿力往生”。
  一说到“依信心往生”,人就想要得到“信心”;一说到“念佛往生”,人又想要“念佛”求往生。
  是“本愿力好大呀,就这样地往生”的。懂得“就这样地”的滋味的,即名“忆念弥陀佛本愿”。

  唯能常称如来号 应报大悲弘誓恩

  想“念佛求往生”的人,只顾着“念佛往生”,往往忽略了如来的“本愿”(本愿力)。“忆念弥陀佛本愿”一句,很重要。忆念如来的“真实本愿”,即是“信心”。报恩的“念佛”,由忆念“本愿”起步。
  《和赞》曰:
  “获得真实信心者 弥陀名号常称持
  忆念之心恒不断 报谢佛恩长在心”
  “信心获得之行者 常应报谢佛慈恩”
  《般舟赞》(善导大师)曰:
  “长劫赞佛报慈恩 不蒙弥陀弘誓力 何时何劫出娑婆”。

  (十六)

  天亲菩萨造论说 归命无碍光如来
  依修多罗显真实 光阐横超大誓愿

  “归命无碍光如来”即是“信心”。同行不归命如来,只想着要获得信心往生。“归命”(信顺敕命)即是信心。
  “本愿”即“横超大誓愿”,“横超”指横越生死大海。

  广由本愿力回向 为度群生彰一心

  天亲菩萨为我们述说如来的“真实”。如来的真实,即是以“本愿力”救度众生,我们即是顶戴“如来的真实”往生。想自己获得信心往生的人,何处有如来的真实呢?唯有领受如来的真实方能往生。
  令我们信“依本愿力往生”的,即是如来的回向。以为“自己要念佛求往生,要获得信心往生”的想法中并无如来的回向,唯是暴露着自力而已。
  不可忘记“本愿力回向”。
  天亲菩萨表白自身的信心道:“我一心归命无碍光如来,愿往生”。若不同于天亲菩萨的“一心归命”,即无法往生。“一心归命”者,即是信顺如来的敕命,此名“一心归命”。“汝一心正念直来”,即是“如来的敕命”,故吾人闻佛语后,但老实地领受:“好,谢谢”,此即是“一心归命”,即是“真实信心”。
  不论听了多少信心的解释,若不着眼于“本愿力”的伟大处,即非“信心”。阿弥陀如来“就这样地”救度我,此即是“本愿力”。目中无“本愿力”的,既非信心,亦非佛法。
  信心非自己的知识,亦非自己的想法。能领受依“本愿力”往生的,即是信心。被本愿力吸引住的才是信心。有人只看到信心,忘了本愿力。忘本愿者,即非信心。
  在本愿力中找到信心的人,会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感觉,那即名“欢喜”,或名“喜爱心”。
  一心一意只想得到信心,眼中只有信心的人,对他来说,本愿力是不存在的。忘记信心,着眼于本愿力的伟大处,这才是信心。
  “自己”想得信心,“自己”老是出头的话,是无法得到信心的。
  忘己,心被本愿力的伟大打动的,即是信心。
  信心,乃忘记自己,本愿力。
  信心,乃“想要获信”的心休止,本愿力。

  归入功德大宝海 必获入大会众数

  “功德大宝海”,指名号,又指真如,又指信心。
  “信卷”言大信心为:
  “一、长生不死的神方(不死的妙法)。
  二、忻净厌秽之妙术(忻净土厌秽土的秘诀)。
  三、选择回向的直心(如来回向的至心)。
  四、利他深广之信乐(利益众生的如来的真实心)。
  五、金刚不坏的真心(不破碎的真实心)。
  六、易往无人的净信(易往而无人的净信心)。
  七、心光摄护的一心(摄取不舍的信心)。
  八、希有最胜的大信(世间所没有的殊胜大信心)。
  九、世间难信之捷径(一般人所无法相信的往生捷径)。
  十、证大涅槃之真因(觉证涅槃的真实因)。
  十一、极速圆融之白道(速得如来的功德大道)。
  十二、真如一实的信海(领受真如功德的信心)。”
  “必获入大会众数”,指必为净土菩萨众的伙伴。

  得至莲花藏世界 即证真如法性身

  “莲花藏世界”,指安养净土。“真如法性身”,指与宇宙万物的真理合一的最高身,即名真如法性身。所谓真如、法性,即指宇宙万物的真理。照见心物一如之真理,即名真如,又名法性(法身)。此是其他宗教学所想像不到的大真理。在西洋,说神造了世界,但是若问:“统一神和世界的是什么呢”,则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真如法性身”,即指贯通宇宙的法理。

  (还相回向)
  游烦恼林现神通 入生死园示应化

  “往生即成佛”,一往生即刻成佛。一成佛,即为“还相回向”的菩萨,出现到秽土来济度众生。别的宗教并没有“还相”。“往相”和“还相”,永远的相续不断,此即是真宗。
  依“还相回向”出现时,则应众生机,有时示现种种佛身(应化身),有时示现其他形相。别的宗教是不谈还相的。

  (十七)

  本师昙鸾梁天子 常向鸾处菩萨礼
  三藏流支授净教 焚烧仙经归乐邦

  昙鸾大师遇仙人赐授仙经,得到长寿之法。在返乡途中,逢遇菩提流支三藏法师,授得《观经》。于是,昙鸾大师当场烧舍了仙经,转向了净土教。
  梁朝的天子,即梁萧王。
  把佛经和仙经一起放到火中烧,结果仙经马上被烧得精光,而佛经却完好如初。

  天亲菩萨论注解 报土因果显誓愿

  《净土论》的注释,即是《净土论注》(亦名《往生论注》)。
  在“龙树赞”时,有“忆念弥陀佛本愿”,在“天亲赞”时,则有“光阐横超大誓愿”、“广由本愿力回向”。在“昙鸾赞”时,则有“报土因果显誓愿”、“往还回向由他力”。
  因此,瑞剑说“依本愿力往生”。
  老是强调要获信,乃无稽之谈。

  往还回向由他力 正定之因唯信心

  如此可明“唯信正因”。很多人虽然知道唯信正因,但仍然想要念佛求往生。不依此一句定心不行。
  为何有信心就能往生呢?乘佛愿力故能往生。说“获信”和“乘愿力”是同样的事。因此,不乘愿力,却只想要念佛求往生,这是令人费解的。

  惑染凡夫信心发 证知生死即涅槃

  由“愿力”能得信心。信心不是自己想伸手捉住,就捉得住的。
  即如《帖外和赞》言:
  “金刚坚固之信心 佛心相续所生起”。
  又“生死即涅槃”,即是“有漏秽身虽不变 心游净土乐无边”(《帖外和赞》)的领会。又亦是“众恶万川一归入 功德海水唯一味”(《和赞》)之文意。

  必至无量光明土 诸有众生皆普化

  此偈文乃述说还相回向的利益。“化”,指被化导,被救济的意思。

  (十八)

  道绰决圣道难证 唯明净土可通入

  龙树菩萨把佛教分为自力的“难行道”,和他力的“易行道”,道绰禅师则把佛教分类为“圣道门”和“净土门”。

  万善自力贬勤修 圆满德号劝专称

  诸善和念佛有优劣。“念佛往生”和“诸行往生”有优劣。万行即杂行,即是诸行。
  此偈文乃标示“自力”和“他力”之别。

  三不三信诲殷勤 像末法灭同悲引

  “三不三信”?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