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同教”部分之概念“乘”的解析
对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同教”部分之概念“乘”的解析
李 蓉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西安710065)
摘 要:“乘”这一词,本义是运输工具,指车乘,在佛教经典中,用它来比喻能够运送众生到解脱果地的佛陀教法。以“乘”判教的源头在印度,佛典传译到中国之后,这个词又衍化出更为复杂的涵义。《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是法藏的判教论著,也是法藏的佛学概论,其在讲说“同教”时,把佛陀一代说法,行进了分乘。我们把这些关于“乘”的名相,进行分析。
关键词:华严;同教;乘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05)01—0009—05
乘,就是“车”的意思,梵语Yana,音译为衍那,作为交通工具,“乘”有乘物、运
载、运度等作用。在佛教经典中,它用来指代能够运送众生到解脱果地的教法,有正乘、方便乘、救济乘、大乘、中乘、小乘、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无量乘等种种。不同的经典,不同的宗派,对“乘”的分类并不完全相同,因而导致了有关“乘”的含义错综复杂,如果不仔细辨析,可能导致理解佛教经典的困惑或偏差。我们平日耳熟能详的“大乘”、“小乘”、“一乘”、“三乘”等词,被各个派别各个时代的佛教“神学家”们开开合合,导致它们的内涵,在不同的语义下各不相同。在不同的宗派中,或者同一宗派的不同学者那里,涵义都可能发生或者微妙,或者明显的变化。不知道这些变化和不同,可能产生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自怨自艾,对佛教经典与经疏感到迷茫,用佛教的话说,这叫“惑业”;另一种更严重些,那就是因为“疏于经法”而产生的“疏于经法”,干脆曲解佛教经典与经疏的原意,从而可能对它进行批判,用佛教的话说,这叫“罪业”。古代的佛教徒,看到佛教典籍和我们平日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不同,非常难于理解,不禁赞叹“顿出情外,必有精义”。而今天,我们有人却容易把佛教中“顿出情外”的部分,看做一种违背常理人情的错误,从而加以批驳。看来只有耐下心性,多方采撷辨析有关“乘”的词汇,才能让我们对这些词语摆脱似是而非的认识。
乘,是一个和判教密切相关的词,或者说,它本身就是判教的一种,是从印度传来的充满了象征和比喻色彩的判教。在佛教中,根据义理的浅深、说法时间的先后等,将传世的佛教经典,加以剖析归类,叫做判教,也叫做教判。虽然判教的观念印度早些时候并不明显,但判教的事实在印度时已经产生。如《楞伽经》里说顿、渐,《华严经》里说三照,《涅槃经》里说五味,《解深密经》里说三时,《法华经》里说三车等等,都可以说是判教。在中国,判教起源于南北朝时代,到了隋唐时还继续盛行。其中以天台、华严两家的说法比较特殊,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华严三祖法藏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就是华严宗的判教要籍,它详细解说“乘”的概念,纵横捭阖,头绪众多。兹就参照它来对乘这一概念进行贴近现代人
语言和思维的解说。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简称《华严五教章》或《五教章》,唐代华严三祖康法藏(643-712)撰述,分作3卷或4卷,收在《大正藏》第45册(此处分4卷)。全文分十门:建立一乘第一;教义摄益第二;古今立教第三;分教开宗第四;乘教开合第五;起教前后第六;抉择其意第七;施设异相第八;所诠差别第九;义理分齐第十;
它是华严宗的教判论著,将释迦佛创教以来不同流派与教义,按教法分为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等五教,按教理分为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俱德宗十宗。它是法藏的华严学概论,更是他的佛教概论。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1建立一乘中,将教法分为两种:别教与同教。在讲说
“同教”时,把佛陀一代说法,进行了分乘: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无量乘。同教中“乘”之概念的分分合合,正是在这从“一乘”到“无量乘”诸概念中体现的。以下,我们将逐一分析《五教章》关于“乘”的名相,以共探讨。
一 乘
佛教教义乃是惟一的真理,因为它能教化众生悉皆成佛,故称为“一乘”。“一乘”
之语出自《华严经·明难品》、《法华经·方便品》、《胜槃经·一乘章》,又称为佛乘、一佛乘、一乘教、一乘究竟教、一乘法、一道。
大乘佛教分为权大乘家和实大乘家两派,两派对“一乘”这个概念的理解,是迥然不同的。权大乘家立“五性各别”之说,认为诸佛的教法,不可能没有“三乘”的差别,定性二乘,必定通过声闻乘和缘觉乘而
达到涅槃境界,菩萨种性,必定由菩萨乘而达到涅槃境界。至于《法华经》等所说的一乘,只不过是一种权便,防止“不定性”者堕于声闻、缘觉二乘,而使这些人能够从大乘菩萨道得到涅槃境界。所谓的一乘,只不过在申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趣入的真如之理没有差别,所达到的解脱境界没有差别而已。权大乘家眼里的“一乘”,不破三乘之疑执,亦不会二乘之行果,所以叫做“存三之一乘”,例如《摄大乘论》里的“十义意趣”所说。
法藏《华严五教章》卷1开宗明义云:“一乘教义之分齐,开为二门。一别教,二同教。”这里所说的“同教一乘”指和声闻、觉、菩萨三乘教法相通的一乘教法,一同于三,三同于一,一乘与三乘互相交参,会二乘之行果,遮三乘之别执,被称为“遮三之一乘”。
《华严五教章》在卷1“乘教开合”中的“以教摄乘”里,也提到了“一乘”这个概念。当以“教”来收摄“乘”时,会有五种“一乘”产生:第一,别教一乘;第二,同教一乘;第三,绝想一乘,是为顿教;第四,佛性平等一乘,是为终教;第五,密意一乘,是为始教。
别教一乘是圆教,绝想一乘是顿教,佛性平等一乘是终教,密意一乘是始教。与华严宗的“五教”教判比较一下,可以发现,这里没有相当于小乘的“一乘”,多了一个“五教”中没有开出来的“同教一乘”,这是怎么回事?
而且,为什么《华严五教章》卷1开始如此说:“(然此)一乘教义分齐,开为二门,一别教,二同教。”这又是怎么回事?
观想法藏《五教章》全文,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同教一乘包括着后面提到的绝想一乘、佛性平等一乘、密意一乘。只不过在讲“乘教开合”时,把同教一乘和它可以“收摄”的绝想一乘、佛性平等一乘、密一乘同时显现出来,而在以“五教”判教的时候,把“同教一乘”又融合到了三乘(顿教、终教、始教)中去了。事实上,“同教一乘”所收摄的三乘等,也可以分别叫做“一乘”。《五教章》同卷云:“依上诸义,即三乘等并名一乘,皆随本宗定故,主伴不俱故,是同非别也。”
在《五教章》看来,别教一乘是比同教一乘更高一些的境界。不过我们关注的《五教章》卷1“同教分齐”内容下的“一乘”,专指“同教一乘”。“同教一乘”如果按照法藏“五教”判教来开分,则有同教一乘、绝想一乘、佛性平等一乘、密意一乘四种,以法藏“五教”看来,“同教一乘”可以开分为以上四种,其中第一种收摄后面三种。
进一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同教一乘”也是三种,或者一种。如果脱离法藏的“五教”,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自己能力配套的意愿,把“同教一乘”开分为任意多少种。
本文的中心内容,在于分析法藏《五教章》卷1专讲“同教”这一部分,而卷一“乘教开合”中的“以教摄乘”这一部分,超越了我们解析的范围,因而让问题显得更加复杂。假如撇开“以教摄乘”,那么“同教”这一部分所讲的“一乘”,也就是“同教一乘”本身,是没有对同教进行开分的“一种”一乘。
二 乘
《五教章》此处的“二乘”有三种,分别是:
第一种:一乘、三乘。法华以前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证道有别,是为三乘,称为“临门三车”‘“临门三车,喻小乘权教也。谓《法华经·譬喻晶》中,三乘之人于火宅门外,索羊、鹿、牛三车,求出火宅,以喻三乘之人,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修行,得出生死,是名临门三车。”法华会上,会三乘归于一佛乘,是为一乘,亦称“露地牛车”。“露地牛车,喻大乘实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诸子既出火宅,到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等赐大白牛车。同归秘密理藏,是名露地牛车”。《五教章》中这一种“二乘”,把“一乘”与“三乘”相对举。这里的“三乘”指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其中的声闻缘觉,包括愚法声闻缘觉,回心声闻缘觉。第一种“二乘”,是就“一乘”教义整体来说的“此中合愚法同回心,俱是小乘,故有二耳”。表解如下:
一乘+三乘=一乘+{(菩萨乘+(回心缘觉乘+愚法缘觉乘)+(回心声闻乘+愚法声闻乘)}
第二种:大乘、小乘。《五教章》中的这]种“二乘”的精神在于把“同教一乘”合并1到“大乘”之中,把此处“小乘”的概念,约定在愚法二乘的意义上。第二种“二乘”,是就“三乘”来说的:“此则合一同三,开愚法异回心。”表解如下:
大乘+小乘:(一乘+菩萨乘+回心缘觉乘+回心声闻乘)+(愚法声闻乘+愚法缘觉乘)第三种:声闻乘、缘觉乘。《五教章》所说的这种“二乘”,包括了回心声闻、缘觉二乘和愚法声闻、缘觉二乘。第三种“二乘”,可以目之为“小乘”。因为此处不区分愚法和回心,所以省略表解。
三 乘
《五教章》中此处有三种“三乘”:
第一种:一乘、三乘、小乘。这种“三乘”分法的目的,在于显示佛法的本末区别。此处的“一乘”,如《法华经》中所说,申明一切皆成佛之义;此处的“三乘”,如《解深密经》、《般若经》等,通说三乘教法;这里的“小乘”,指《四阿含》等经之所申明。进一步说,第一种“三乘”里的“一乘”,是由《法华经》门外三车所比喻的“三乘”开分出来的,由声闻、缘觉二乘开出愚法一类作为“小乘”。“为显法本末故,上开一乘,下开愚法,故有三也”。表解如下:
一乘+三乘+小乘:一乘+(菩萨乘+回心缘觉乘+回心声闻乘)+(愚法缘觉乘+愚法声闻乘)第二种:大乘、中乘、小乘。这种“三乘”有三种约定俗成的含义。
1.就一乘教义来说,这里的大乘包含了“一乘”和“菩萨乘”,中乘指回心二乘,小
乘指愚法二乘。《华严五教章》曰:“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唯三也。”这种“三乘”是就“一乘”整体来说的,称为“一乘之三乘”。表解如下:
大乘+中乘+小乘:(一乘+菩萨乘.)+(回心缘觉乘+回心声闻乘)+(愚法缘觉[乘+愚法声闻乘)
2.就大乘来说,它也有自己的“大乘、中乘、小乘”。此处声闻乘,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习空法,最终在现世听闻到如来的声教。从而彻悟“四谛”之理,证得阿罗汉果。缘觉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习空法,最后终于不依如来的声教,因飞花落叶等外缘,而觉悟“十二因缘”之理,从而证得辟支佛果。大乘,三无数劫间,广修
“六度”之行,又于百劫间,种植三十二相福因,从而证得无上菩提。这种“三乘”是大乘中所讲的“三乘”,也是我们对“三乘”最普遍的理解,称之为“大乘之三乘”。
表解如下:
大乘+中乘+小乘:菩萨乘+(回心缘觉乘+愚法缘觉乘)+(回心声闻乘+愚法声闻乘)
密教以“大乘之三乘”为法佛内证之三密。声闻依“声教”而悟道,所以配之于语密;缘觉用“心”观十二因缘而悟道,所以配之于意密;菩萨以大悲利他,广修六度之行,所以配之于身密。三业之中,身业兼通意业、口业;三乘之中,菩萨之行兼通声闻、缘觉之行。
3.就小乘来说,小乘论典中,也有声闻法、缘觉法、佛法三种法。只是小乘论典中所
说的“佛法”,仅仅指佛的“慈悲爱行”等品德。和法藏所讲“一乘之三乘”、“大乘之三乘”所说的“佛乘”的概念涵义相去甚远。
第三种:需要说明的是,大正藏版《五教章》卷1中,没有讲到“三乘”的第三种。但根据法藏《五教章》文中“(三)明三乘,亦有三种”。这句话推断,应该还有一种“三乘”存在。法藏所说第一种“三乘”是:“一者一乘三乘小乘,此为显法本末故,上开一乘,下开愚法,故有三也。”第二种“三乘”是:“二者大乘中乘小乘为三乘,此有三义,一则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故唯三也,教理可知,此曰一乘辨。二则大乘中自有三乘,如上所说。三则小乘中亦有三,如小乘论中自有声闻、缘觉法及佛法,此中佛法但慈悲爱行等,异于二乘故也。”再往下,法藏就开始分析“四乘”了,没有谈到第三种“三乘”。
根据文义,法藏此处少提到‘个“三乘”是事实。不过根据文理,似乎也算不上缺少什么。他所说第二种“三乘”中,把贯通整体的几个“三乘”都已经分析全面了。
虽然以声闻乘为小乘,以缘觉乘为中乘,以菩萨乘为大乘的看法,在多种经典中存在。但是,并不能在所有情况下都能那样理解。比如在法藏《五教章》卷1讲“同教一乘”时所说的“一乘三乘小乘”、“一乘之三乘”、“小乘之三乘”中,最好不要把声闻为小乘、缘觉为中乘、菩萨为大乘的成见带进去,这么做很容易引起语言的混乱和理解的歧义。
四乘说
《五教章》此处谈到三种“四乘”:
第一种:一乘、三乘、小乘、人天乘。人天乘指佛陀成道之初,为提谓、波利二人所说之五戒。这里的“小乘”,即法藏所说“一乘之三乘”中的“小乘”,这里所说的“三乘”,即法藏“一乘之三乘”中的“三乘”,属于回心“不愚法”。表解如下:
一乘+三乘+小乘+人天乘:一乘+(菩萨乘+回心缘觉乘+回心声闻乘)+(愚法缘觉乘+愚法声闻乘)+五戒等乘
第二种:一乘、三乘。即一乘、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把法藏这里对“乘”的“开一异三,合二声闻”,表解如下:
一乘+三乘;一乘/I菩萨乘+(回心缘觉乘+愚法缘觉乘)+(回心声闻乘+愚法声闻乘)}第三种:三乘、人天乘。表解如下:
三乘+人天乘:{佛乘+声闻乘+缘觉乘}+五戒乘
五乘说
《五教章》此处“五乘”亦有三种:
第一种:一乘、三乘、小乘。这里的一乘,与天台宗的“佛乘”含义相同,即以一乘实相之法为乘,至涅槃彼岸。此处“三乘”中的菩萨乘,即以“六度”为乘,越出三
界;缘觉乘,即以“十二因缘”为乘,越出三界,并继续靠拢大乘,属于回心缘觉乘;声闻乘,即以“四谛”为乘,超出三界,并继续靠拢大乘,属于回心声闻乘。这里的小乘,指愚法声闻、愚法缘觉二乘,没有回心向大乘。表解如下:
一乘十三乘+小乘:一乘+(菩萨乘+回心缘觉乘+回心声闻乘)+(愚法缘觉乘+愚法声闻乘)第二种:三乘、天乘、人乘。即: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天乘、人乘。《五教章》这里所说,是通用的“五乘”分法,称为“通途五乘”。菩萨乘,众生以“六度”之行法为车乘,便可以得到佛果。缘觉乘,众生以“十二因缘”之行法为车乘,便可以得到辟支佛果。声闻乘,众生以“四谛”之行法为车乘,便能获得阿罗汉果。天乘,众生以“十善”之行法为车乘,即能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一个被历史记载的人,生于天上。人乘,众
生以“五戒”为车乘,能在人间成功游度,也就是作一个成功的人。菩萨、缘觉、声闻、天和人,是指凭借佛法以求解脱的人,六度、十二因缘、四谛、十善、五戒,是指人们谋求解脱所依据的佛法。表解如下:
三乘+天乘+人乘二(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十善乘十五戒乘
第三种:佛乘、二乘、天乘、梵乘。即:训、乘之佛乘、小乘之缘觉乘、小乘之声闻乘、梵乘、天乘。
无量乘
无量乘,指一切佛教法门。佛教这个整体,划分的方式不同,体征出来的法门数量就不相同。不对他进行划分,佛教就是一个法门,依照自己的思想把它划分成两种,他
就是两个法门,划分成三种,就是三个法门。佛教常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不过是把佛教整体划分成为了84000种。这里的无量乘,就是把佛教细划为无穷无尽种法门而言的。
以上是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讲“同教分齐”时对“乘”这个词的分析。因为讲的是同教一乘,所以在解释时,基本没有包含“别教一乘”。如果恰恰也适合“别教一乘”,那只能算“旁通”。《五教章》卷1中的“同教分齐”,也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曼陀罗’:。在这个曼陀罗院子里,主讲“乘”这一概念。“同教一乘”是这个院子的院墙,出了这个金刚圈,“乘”的含义会变得更加复杂,我们碰见它的话,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拘泥于某一程式。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