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随笔》
《菩提随笔》
永惺法师
序
法相有百卷之繁衍,般若有六百之宏文。空故以见空外之旨,相以见相外之实也。
惺公者,天台宗匠倓虚上人法嗣也。一九四三年受具足戒于长春般若寺;一九四六年于青岛湛山寺佛学院攻读三藏内典。解行兼重,夙慧深厚;勤习止观,妙悟玄机;教演天台,行归净土。即有法藏教海之说,亦有应机活句之吐。故能舌灿莲花,笔书宏文,以利众生也。
公于一九四九年,从上人来港,受学于华南佛学院;时日战方息,经费艰难;野草蔓径,庭院荒凉。公随僧众,劈荆斩棘;筚路篮缕,亲负木石;修建既成,培荫学子。
常近公者,知公之善营筹,修路筑舍,无一不精,工巧明也。时有同修发长者,公即执刀为削发。有衣之破者,公为缝补。有鞋之露指者,公为连缀。或乘足踏小车,为院购买菜种。或有病而卧床席者,即为服侍汤药。公以如是勤苦助人,真菩萨行,乘愿再来人也。
一九五一年,奉定西上人之志,于荃湾芙蓉山创东林净舍;挖泥挑土,躬自开荒,克苦经营,终成庄严道场。
公尤说法善巧,若遇羊牛之机,即以四谛缘起而接。若遇白牛大乘根者,即以方等、般若而接。若遇顿机上上者,即以宗门之机活句而接;若苍鹰之见狡兔,应时而擒拿也。复以三支以驳敌论之邪。更以唯识之精,以应时代科哲之学。故公说法,无有不精,无有不通也。
公于一九六五年,在香港摩顿台,购买大楼以作弘法道场,创办菩提学会,设立佛学讲座。系分多种,让百花之竞秀,诸宗学者以争鸣也。法会活动,经年不绝,化法宏通,利乐大众焉。
公热心教育,恒以培育人材为己任;诲人不倦,化雨春风;先创华夏书院、真理英文中学;后与教内大德,共创佛教能仁书院;资助国内希望学校;复办幼稚园多所,殷勤扶掖,以期永续佛法之传灯也。
一九七零年,复于荃湾三叠潭兴建西方寺,草创含辛,夙兴夜寐,愿行坚固;成立菩提佛学院,礼请大德、学者以为教师,声名大振,德披四海;然公之弘法,岂唯香江;大心大愿乃若大鹏南游,遍至澳大利亚、星、马、美、加诸洲;一九七八年于美国成立德州佛教会,一九九零年建玉佛寺;树法幢于处处,至今法水长流。
八十年代初,有感于香港安老服务之不足,于西方寺后山筹划兴建菩提护理安老院,经十多年之努力艰辛;如今院务井然,运作稳当,实在得来不易。
一九九九年初,因应西方寺寺务发展之迅速,并十方信众之需求,乃有重建规划之展开;工程期于二零零二年底圆满;落成之日,预见塔寺双辉,青山环抱;清净道埸,巍然屹立;四众皈投,檀越增信;造福香港。寺内每月定期佛七,引领信众导归极乐之邦;苦心若斯,实普贤行愿之再现也。
公大悲大舍,弘法利生,恒无倦怠;演教释迷,口吐菡萏,法语芬芳;复以成文,铿然篇章;故以拣珠以成串,缀文以成集。其文之第一集者《永惺法师文荟》,既已出版问世;遗珠尚多,复以采编成册,今为出版,题曰《菩提随笔》;再金声玉振,醒众生之迷也。唯愿见者闻者,心生欢喜,共趣无上正觉菩提。
《菩提随笔》编辑同寅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天下间哪一条路最应走?唯有“菩萨道”最应走。天下间哪一条路最难行?唯有“菩萨道”最难行。应走而不走,非智;难行而能行,是勇。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所处的境界有异,有人以玩世不恭的态度面对人生,有人茫然追求醉生梦死的快乐。今天来西方寺念佛的居士,多数是每月佛七都来的,而且坚持佛七期间天天都来;你们肯发心行菩萨道,这一信念的升起十分难得。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菩萨道更难行。佛法中有“三难”;今天在座参与佛七的居士,既然已具足因缘,就要进一步坚持三能,“能信、能愿、能行”;信、愿、行是不可松懈的三宝资粮。信:启发真诚的信仰,可坚定我们的信念;愿:发自内心的大愿,是深化我们求生净土的力量;行:行难行之事,坚持不懈,排除万难,就一定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世界。
所谓“发心之初,成佛有余”,今天在座每一位把“发心”作为一个起步;学佛必须信心坚固,才能朝向成佛的无上道。《华严经》言:“深信诸佛及正法,亦信菩萨所行道;至心信向佛菩提,菩萨因是初发心。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净信离垢心坚固,灭除娇慢恭敬本。”
人生活在物质充斥的娑婆世界中,每天都可能生起贪、嗔、痴;例如每日三餐,合口味的好食物就想多食,不合口味的就不想食;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都是一个“贪”字作怪。贪是业障之源。贪、嗔、痴会让人堕落轮回苦恼之中。
人生舞台,从生到老到病到死,活在世上的时间很短,今天不知明日事;如我认识的一位老法师,最近突然往生了,走得很快。年青的也不能幸免,病死、意外随时会发生。就是长命的也少有过百,几十年一晃就过了,而其中是苦多乐少,乐也是短暂的。人一生有好多事不能满足,娑婆世界只不过如人生的旅店一样,暂住一段时间,并非是自己的永久之家。《普贤菩萨警策文》言:“是日已过,命亦随灭,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可见人生苦短,故人不要生贪心,只有求生到极乐世界的清净国土才是我们真正的家。
人生不但苦短,且烦恼纠缠,尤如我们每天都要洗澡、洗面、擦牙,清洁身体的污洉;人的心念也由外界牵引而产生贪、嗔、痴种种烦恼,如果善根浅者,遇到业缘就不能克服。虽然有时不管闲事,烦恼也会找上门来。《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不能入佛法。无信如无手,无手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印光大师也说:“入道要门,信为第一。”可见“信”是多么重要,信心不够,信持则不力,念佛则心不专;若能以信心、愿心、行持恳切心念佛,就一定能成功,所以要以坚固之心,求生极乐净土。深信佛法,依法行持,则能离苦得乐,成就道果,正所谓:“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佛菩萨的慈悲力确实很伟大,如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如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拯救众生。当我们遇到危难之时,譬如水溺没身快被淹死,需要佛菩萨来拯救,我们定当要深心回向,求阿弥陀佛接引。
修行法门无量,可对治众生的无量烦恼,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机缘,选择一门适应自己的法门,一门深入,严持戒律。《楞严经》言:“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修学佛道,一心念佛,使心念不散乱,可获无漏智慧;求当下之开悟,使“身、口、意”三业清净,能脱娑婆世界之种种痛苦。诸佛菩萨的佛国净土也是发心愿力所成就的,我们凡夫要从信仰中安住身心,做自利利他的修行。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发大心,立大愿,行大行;用般若智慧体悟人生真理,守持利生善愿,启发良知,发挥良能,精进不懈,在生活中修行,让佛法生活化,菩萨人间化,坚定解行并重,就能往生弥陀净土。每一位在座的居士,你们发心来念佛,尤如登上了驶向般若彼岸的船,未来的信、愿、行就从当下开始吧。
学佛之快乐
吾人在世间的快乐,没有一件事可以说是完全的,因为人的祸福相倚,忧乐互参,快乐之后忧患跟随,所以富贵功名,及耳、目、口、鼻之快乐,不但时间短暂,而且有乐极生悲的可能,所以说,此乐实非真正的快乐。
唯我佛教阐明无上妙法,了然于生死之外,不以处境与物质之乐为乐,而以养心乐道之乐为乐。人生百年,不过须臾的时间,何用争荣辱、计得失,而自投苦海呢?“人之初,性本善”,其心皎洁清净,毫无纤尘;但人之稍长,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其终日营营役役于名利场中,为富贵情欲之奴仆,以致起惑造业受苦。如能了悟真空无相之理,则一切染污物欲不待驱除,而自降伏,天下无一事可动吾心,此至道之乐,实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拟。孔子乐而忘忧,颜回不改其乐,其皆是儒家修身之乐,不可以同日而语。佛教之拔苦予乐,拈花微笑,顽石点头,法喜充满,禅悦为食等,其清净自在之快乐,真非语言之所能形容。今兹举学佛之乐大略十端:
(一)尽职之乐:吾人对所任职业,往往无责任心,或怨职务之多劳,而不肯尽力,或怨薪俸之菲薄而谋改行者有之,此乃人性之劣点,唯学佛则不然。观音菩萨度生不辞劳瘁,佛祖垂训,自食其力;人之在世莫非前缘,衣食财禄,皆是前定,不要贪求奢望而生怨心,这样则职务虽劳,而精神奋勇,常视若安逸;薪俸虽薄,而淡泊自安,常视若有余也。勤劳不倦而为事功,此人必定到处受欢迎,人皆如是,各尽其力,事业安有不成功呢?
(二)知足之乐:人们多是贫贱则思富贵,有了富贵又喜功名,进一级望一级,从无满足之时,所谓贪得无厌,至死方休。世界本多缺憾,人生那有十全之理呢?所愿未能如意,不免烦恼丛生。《遗教经》中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者虽贫而富。”我佛金石良言,实是至理。
(三)明因果之乐:出世之法,无不出于因果之范围,未学佛的人,可能对因果法不甚了解,如颜子之贤,何以夭折;盗跖之暴,何以长寿,此等等问题,虽明哲之士,亦难有圆满之答覆;一读佛经,则可豁然冰释,因果报应,系之三世,绝无疏漏,明白因果,静观之乐,非学佛难以明矣。
(四)无烦恼之乐:世人不知佛理,故多烦恼;烦恼乃切身之事,其实此身乃四大组合,本来是空,烦恼何生,当知烦恼乃由恶业之知所感招,若身不作恶行,口不出恶言,意不生恶念,便永绝烦恼之根源。吾人作事,凡事必有成败,自知有定数,烦恼就不生了。
(五)诵经之乐:读诵大乘经典,每日如是,久之自有所悟,智慧大开,佛境现前,必与神会,直入朗然大觉之境地,得种种神通妙用。
(六)素食之乐:蔬菜有天然美味,非肉类之腥膻污浊之可比,蔬菜有清涤肠胃之功能,而肉类有阻碍消化之弊病,更不卫生,并有毒素。大家如能茹素,则不会染禽流感、疯牛症。看见被杀众生之惨状,何忍食其肉呢?孟子有“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之说,所以杀生食肉乃有智慧者所不为,且蔬菜之价格便宜;因此,素食实乃改良今日社会生活之一大要务,应极力提倡。
(七)放生之乐:万物皆爱惜自己的生命,反观今日人类之自相残杀,极之悲痛,但却无力挽救,唯有于畜牲之类,略尽自己的力量,买而放生,使之各得其所,亦是施行恻隐之心;视天下有情为一家,一切众生如一己,为全世界人类、物类各得其所,而后快乐;天空任鸟飞,深渊纵鱼游,故放生之事,乃人生极大之快乐也。
(八)念佛之乐:世界上一日间,不知有多少冤苦事,亦不知有多少烦恼事,而我能放下一切,安心念佛,岂不快乐?
诸佛万德庄严,所有名号皆是功德成就,称其名即召其德,念一佛名,即有万德,念百千声佛名,即有百千万亿佛德,所以念佛者,具足真净功德;同时念佛法门,为方便中之方便,胜意中之胜意,并能破烦恼、消业障,临终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岂不快哉!有念佛因缘,即具足不可思议之大慈悲力,大智慧力,大神通力,岂不快乐呢?
五浊恶世,天灾人祸,无日无之,可说天无宁日,吾人以念佛因缘而生西方,圣境现前,佛光普照,清净无瑕,寿命无量,岂不快乐呢?
(九)禅定之乐:静坐之时,身心俱空,一切烦恼无所依著,一切妄念不起,微妙禅悦,实非语言所能形容;无上妙义,细心参究,定中生慧;一切佛理,皆可迎刃而解,所以禅定之乐,是无上的快乐。
(十)佛境之乐:真修之士,若能参透本来面目,或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能所双亡;眼之所见,山色无非清净身;耳之所闻,溪声皆是广长舌,佛国境界俯仰即是,唯学佛者才能得之。
以上略说学佛之快乐,愿与大家共勉之!
皈依三宝的利益与功德
每逢法会圆满之期,总有不少人来皈依三宝;有关皈依三宝的功德与利益,平时只是随意琐谈;故今作一较为详细的解释,给已皈依、未皈依、想皈依的人,看了之后,有个清楚的认识。
(一)、皈依三宝的意义
皈依是归投、依靠的意思,如儿女归投父母的怀抱、人民依靠国家的保护,能够产生安全的感觉;这一安全的感觉,就是出于皈依的力量。
三宝是佛、法、僧的总称,“三”是数字,“宝”是譬喻。佛是宇宙和人生真理的觉者;法是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僧是信受奉行真理的出家人。
世间珍宝,以真金、美玉、钻石、玛瑙等得来不易,所以世人以之为宝;但是三宝是通于世出世间的,我人由于三宝的化导,在世间可以修福集庆,出世间可以离苦得乐;世间珍宝,百千万倍,犹不足为喻,今只取其珍贵的意思,以彰三宝的胜德。若要强以言词来形容,乃只可说是“无价宝”了。
(二)、三宝的种类
经典上对于三宝,有多种的分类,但以下列三种说法最为普遍。
一、化相三宝(亦名真实三宝),是指佛陀住世应化之际才有的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
佛宝,在此界中,就是印度净饭王子,释迦牟尼,出家修道,道成作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德智圆满,无与伦比,人天中尊,是为佛宝。
法宝,佛初说《华严》,后至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圣谛,乃至最后说《法华》、《涅槃》。凡金口所宣,十二分教,教、理、行、果,是为法宝。
僧宝,凡是跟随佛陀出家修行的弟子,梵行具足,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为僧宝。
二、住持三宝
佛陀入灭后,觉音息演,圣僧相继谢世,佛教道场,由善知识住持,承接佛法的慧命,传播佛教的文化,令众生随缘受化,普蒙利乐,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佛宝,由像法迄今末法时代,以金铸、铜溶、王琢、石刻、泥塑、木雕、绢绣、纸绘的佛像,便为佛宝。
法宝,所有三藏经典,古今大德的论著,便为法宝。
僧宝,剃发染衣,执持应器,不违律仪,便为僧宝。
三、自性三宝:佛陀当年,在夜睹明星,证悟的刹那,曾说:“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说明了一切众生:
人人自性,本来具足,就是佛宝。
人人自性,能生万法,就是法宝。
人人自性,原来清净,就是僧宝。
所以皈依三宝,无非是藉助其力,陶冶熏修,灭除妄想,找回我人的“智慧德相”。所以佛陀在临涅槃之时,曾告诫弟子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要我们皈依自性三宝的真义所在之处。
(三)、皈依三宝的利益
三宝是漫漫长夜里的明灯,茫茫苦海中的宝航,芸芸众生们的救星;归依三宝,根据佛经所载,综合起来,能获得八种利益。
一、成为佛弟子:皈依了三宝,才正式是三界导师佛陀的弟子,在三宝庇护之下,可以过著殊胜的佛化生活。
二、不堕恶趣:皈依三宝的人,仗著三宝的功德,临终后能生善趣,不会堕落到恶道中去。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畜生;皈依僧,不堕饿鬼。
三、减轻业障:皈依三宝的人,思想与行为,有了规范,不会去造恶业,多为修行善行,历劫以来的业障无形中自然减轻。
四、能积福德:《优婆塞戒经》中说,人若皈依三宝,所得福德,广大无边,譬如一个宝瓶,全国人民,搬运七年,搬之不尽,三宝功德比这还要大千千万倍。可见皈依三宝福德之大,不可计量。
五、善神拥护:佛陀曾说过,皈依三宝的人,便有四天王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随身护持。
六、人天尊敬:皈依三宝的人,人格提升,能得人天大众的尊敬。
七、受戒基础:皈依三宝的人,才有进一步求受五戒、八关斋戒,甚至在家菩萨戒的资格。
八、能成佛道:皈依三宝的人,深植善根,将来弥勒菩萨下生人间成佛,在“龙华三会”时,都能得度。
由上述八点看来,皈依三宝的利益,不但可以求得现世的快乐、后世的快乐,更可以由此而得涅槃的究竟安乐。不过,皈依三宝,只是走入佛门的第一步,应该更求深进,把三宝安置在心田中,恭敬三宝,护持三宝,弘扬三宝。未皈依、想皈依的人,应当争取机会皈依三宝,因为娑婆世界,国土危脆,人命无常,唯有三宝,才是真正的皈依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