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瑜伽之密
密教瑜伽之密
公元前1000—500年间,崇拜自然神的雅安人进人、移居恒河流域。在公元前1000—800年间,产生了[夜柔吠陀]及[阿达婆吠陀],这是原始巫术和咒语的汇集。公元前800—600年之际,为对吠陀经典进行解释,相继产生了[梵书](旧译为“婆罗门书”,亦称神学书)、[森林书](为婆罗门隐居森林修行时所用经典)、[奥义书](奥义,意为“近坐”、“侍坐”,引申为师生对坐所传之秘密教义)。这三部经典为婆罗门教奠定了“吠陀天启、祭祖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
印度密教的思想和实践传入中国,则是始于三国时代。此后在公元四世纪,东晋初期,西域人帛尸黎密多罗,将早期部分传入中国。到唐代,著名的僧人唐玄藏远度印度学习瑜伽唯识,回国后传译密典,成就一段千古佳话。此后,唐代至宋代末期,虽还陆续译出了一些密宗经典,但已影响甚微。密宗逐步传人日本后,中国汉地密宗遂失其传。然而,密宗在雪域不但保留下来了,而且有了发展。
据史料记载,早在松赞干布时期,雪域已有密部经典流传。松赞干布曾从印度请来译师,已译出显、密经典多种。最早进入雪域传教的印度佛师寂护,他本人就是印度著名的瑜伽中观派高憎.
据现代印度文献史料记载,目前完整的密教在中国.从密教上说,其在印土的发展,可略分三期。初期密教是杂部密教,称为作怛多罗,也就是作密;从西域传入汉地。中期密教是正统密教,经典部《大日经》、《金刚顶经》金胎两部独立体系,称为行怛多罗,也就是行密,由金刚智、善无畏、不空“开元三大士”,于唐开元年间传入中国,世称唐密。唐密后由中国传入日本、朝鲜。由日本弘法大师传入的东寺密教是东密,由日本传教大师传入的天台密教是台密。后期密教也可分两期,前期是瑜伽怛多罗,后期是无上瑜伽怛多罗,也就是瑜伽密和无上瑜伽密。在八九世纪由莲花生大师开始传入西藏后,流传至今,此即藏密。后期密教吸收了印度古婆罗门教和新印度教的一些东西,较之中期密教更深入发展,更高层。可以说,完整的密教是藏传密教,完整的密教在中国的康藏地区。藏传密教虽然派系很多,但主要的就是红、白、花、黄、黑这五大派别。
密的意义,密教所谓密,约有十义,即:1 尊贵密,2 微细密,3 普遍密,4 隐显密,5 总持密,6 发心密,7 次第密,8 无知密,9 盖藏密,10 慎重密。大体上说,就是瑜伽秘,众生自秘,法体秘密,言说秘密,密教之密是公开之密,即自然性,公然性之奥秘,所谓“密在汝边”,就是说秘密不在别处,就在你的身边。更深透地说,就是“密在汝身”,秘密不在别处,就在你自己身体内部。人,在自身的存在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中,留下了许多玄而又玄的千古之谜。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大谜。人类越是如此,科学越是发达,越是要了解自己,越是要了解人体。
密教谓之密,就是身口意的三种内涵的奥秘。密教认为,即即身成就是要转身口意三业成身口意三密,迷则为业,悟者为密。惑则为识,觉则为智。显教讲明心见性,讲转八识成五智,着重教相。密教则着重事相,要转识成智,首要三业转成三密,当相即道,即事而真,现实证得。密教身密,粗略讲来,具有两种意义:①身密就是人体本有的奥秘。宇宙是一大奥秘,人生是一大奥秘,人体更是一大奥秘。人体与天地宇宙万有的功能,本来便具有互相沟通的作用,用密宗的理论来讲,就是“六大无碍常瑜伽”,因为宇宙也好,万物也好,人体也好,都是“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体相用。本来是互相融通,没有妨碍,经常协调一致互相感应的。只是人们没有觉悟,没有通过大智慧去理解,没有得法,没有经过合理方法的修持,所以没有开发出人体本有的潜能,发挥出伟大的功能作用。②身密就是人体得到加持的奥秘。密宗也认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是身口意,佛也是身口意,如众生能修持三密,将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修转成身口意三密,使能得到佛的加持力量和法界的加持力量,能很快的改变人体的素质。密教根据各人的根基不同,而传授各种不同的修持人体方法,加持到修学密法的人身上,激发人体的无限潜能,发生许多不可思议的境界,所谓梵我不二,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同体,万物备于一身,人体与宇宙合体循环,用密宗的理论来讲,就是“三密加持速疾显”。
关于身密的道理和修法,东密和藏密各有不同的传承和基础。东密是透过人体两手十个指头,配上观想,契合某一修法,便互相挽成各个不同的“手印”(中国道教叫做捻诀),便可产生加持修学密法者的效力。因为人体部分信息便可获取全信息,如耳针可治全身各部之病一样,两手之五指,代表地、水,火、风、空,即可获人体五脏六腑地水火风空即人体局部和人体全部之信息。人体是心身统一的整体,局部可以反映整体。因此人体十指对外则与法界佛性(宇宙本体的功能)相通;对内则与五脏六腑相通,所以具有无比潜能的奥秘。密宗认为修习密法时,结成“手印”,便可与法界中已经成就的诸佛菩萨的身密互相感召,增加速成的效果,同时自身也就等同有佛菩萨的无上智慧功用。
在藏传佛教密宗时,无处不提到“瑜伽”这个词汇。瑜伽源于印度。它本来是独立于各教派之外的一门学科,后来被一些古典教派所吸收。瑜伽之学包含两个内涵,一是指特定的印度哲学;二是在此种哲学范围内的各种实践方法。早在公元前800—600年之际,在古印度[吠陀]和[奥义书]等典籍中曾讲过瑜伽的一些理论和实践。在奥义书时代,瑜伽的含意是依于调息等观行法,观梵我一如之理,以合于梵,与梵相结合。[利论]列瑜伽为孔雀王朝时三个主要哲学派别之一。公元前150年前后成书的[摩河婆湿耶]瑜伽经,开篇即说:“瑜伽是抑止心识活动,因为如此才能使旁观者(旁观者,即指思想意识)保持自己的形态。不加抑制时形态与活动同为一体”。可见瑜伽的目的,在于通过某些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锻炼,达到身心合一,使心灵得到纯净,并使人获得无限智慧。佛教密宗采取此法,是取观行相应之义。即将修持者身、口、意三业(亦称“三密”)与本尊神{即本性智慧}的身、口、意视为一体。因而,佛教密宗行者又被人称为”瑜伽行者”。无上瑜伽部以修中脉、调气息、专注一处为特点,重视外修对内修起的作用,更使瑜伽达到了功理功法上的圆满。
总之,密教义理,的确很玄奥、莫测,一直以来存有有争议,实在是难以叙述明白;但它毕竟是从人类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它的起源、形成、发展、传播、义理、修持、仪轨、神抵等,都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反映。因而我们当代人研究它,应该能够站在一种较为科学的角度,尽力使“藏密”——这一具有浓郁雪域特色的宗教实践活动,得以被准确地认识、挖掘。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