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观音乡甘泉寺之研究
桃园观音乡甘泉寺之研究
郭玉承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在职进修硕士班,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桃园观音乡甘泉寺之研究
【文章作者】郭玉承
【指导教师】温振华
【文章页数】178页
【关键词】甘泉寺
--------------------------------------------------------------------------------
【中文摘要】工商发达,经济快速成长,台湾的政治亦更加民主化。在台湾主体意识的高涨下,本土化成为这个阶段的主流意识,台湾的历史及生态才真正受到重视;有别于以往大中国主义下的历史观,台湾的边垂历史、地理、人文社会等才受到在地人及主政者的青昧。生为观音乡的子弟,在返乡任教后,才发现自己对家乡的一切竟是如此陌生!故基于对乡土的关怀:更有着一份要传承的责任感。要传承文化,自然要先去了解乡土文化的变化,以期对教学资源可有所补充。卓克华先生曾指出:清代台湾土地开发、移垦社会与族群关系,及近年日据时期社会、经济建设,治台政策等等,一向是台湾史研究的热门话题。故规划此论文的作业,从此开始。
本文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探讨、田野实查、口述访谈及统计等。在田野实查及口述访谈部分,调查的重点有三:(一)乡内大姓的由来及早期的开垦;(二)宗教信仰及祭祀圈的调查;(三)甘泉寺建筑及装饰艺术的调查。本论文重点将放在“甘泉寺的信仰探源”、“甘泉寺与聚落的互动”及“甘泉寺的建筑与装饰艺术及其教化功能”。首先,“甘泉寺的信仰探源”拟依神祇供奉位置,探讨主神及从祀神明的来龙去脉、历史沿革及信仰,以及三个楼层各神龛所供奉的神祇为何,整体而言,该寺所呈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尊卑观念及伦常理念为主。其次,“甘泉寺与聚落的互动”。详究甘泉寺的建庙过程及祭祀圈的发展,以探讨地方公庙与地方开发的关系。另以甘泉寺的祭祀圈、宗教活动与岁时祭仪,及文化季活动来说明。再者,以“甘泉寺的建筑与装饰艺术及其教化功能”来做为本论文文末尾之讨论主题:首先就甘泉寺的建筑配置及架构加以详述,再依建筑装饰加以分类,如石雕、木雕、彩绘、剪贴、匾联碑等加以分析,探讨其对一般大众的教化功能。从数据中可以了解到观音乡的寺庙,以客家庄的甘泉寺及闽庄的保障宫为两大祭祀圈,而甘泉寺(公元1860建)与溥济宫(公元1807建)的祭祀村落重畳甚多,因为多重因素,显示出后建的甘泉寺有取代溥济宫成为新的信仰中心之趋向。希望藉此论文之探讨,可以在乡土课程的上,提供甘泉寺相关之更完整之数据,以期后人方便运用。
--------------------------------------------------------------------------------
【论文目次】
目 录
第壹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和目的 1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架构 6
第三节 史料与前人研究成果回顾 9
第贰章 石观音地区的历史与拓垦 13
第一节 石观音庄的开发 22
第二节 新屋四村的开发 33
第三节 草漯及新坡地区的开发 36
第叄章 甘泉寺的信仰探源 47
第一节 甘泉寺的历史沿革及信仰 48
第二节 一楼神龛所供奉的神祇 55
第三节 二楼神龛所供奉的神祇 67
第四节 三楼神龛所供奉的神祇 87
第肆章 甘泉寺与聚落的互动. 95
第一节 甘泉寺的祭祀圈97
第二节 甘泉寺的宗教活动108
第伍章 甘泉寺的建筑艺术及功能 117
第一节 甘泉寺的建筑艺术 119
第二节 甘泉寺的装饰艺术 136
第三节 甘泉寺的教化及功能 140
第陆章 结 论 145
征引书目 149
附 录一 159
附 录二 160
附 录三 163
附 录四 167
附 录五 172
--------------------------------------------------------------------------------
【参考文献】
一、 中文部份
1. 地方志书:
观音乡志编纂委员会
1984 《观音乡志》,桃园:观音乡公所。 大园乡志编纂委员会
1978 《大园乡志》,桃园:大园乡公所。 大园乡志续编编纂委员会
1993 《大园乡志续编(一)》,桃园:大园乡公所。 六十七
1961 《番社采风图考》,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90种, (内含六十七<台湾内地番地风俗考>及黄叔璥,<台湾番社图>。) 周元文
1960 《重修台湾府志》,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66种。 周锺瑄
1962 《诸罗县志》,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 范 咸
1961 《重修台湾府志》,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65种。高拱干
1696 《台湾府志》,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历史文献丛刊第65种,桃园廰
1905 《桃园廰志》,桃园:桃园廰。 桃园廰
1915 《桃园廰寺庙调查书》,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藏。 桃园文献委员会
1979 《桃园县志》,桃园:桃园县文献委员会。 桃园郡大园庄役场
1933 《大园庄志》,桃园:桃园郡大园庄役场。 桃园郡大园庄役场
1937 《桃园郡大园庄势一览》,桃园:桃园郡大园庄役场。 陈培桂
1963 《淡水厅志》,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72种。 蒋毓英
1993 《台湾府志》,南投:台湾文献会。
2. 专书著作:
1994 《佛法概要》台湾五版 大园仁寿宫
1979 《大园仁寿宫简介》,桃园:财团法人台湾省桃园县大园仁寿宫。 王世庆
1994 《清代台湾社会经济》,台北;联经。 王健旺
1998 《护乡佑民 万载香火 台湾土地神信仰及其造像艺术》,桃园:桃园县立文化中心。尹章义
1989 《台湾开发史研究》,台北:联经。 仇德哉
1979 《台湾庙神传》,斗六:信通。
1984 《台湾之寺庙与神明》,南投:台湾省文献会。 安倍明义
1987 《台湾地名研究》,台北:武陵。 任继愈
1990 《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美容
1997 《台湾民间信仰研究书目》,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林会承
1990 《台湾建筑手册--形式与作法篇》,台北:艺术家。 李干朗
2001 《台湾庙宇装饰》,台北:传艺中心筹备处。
2003 《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台北:远流。 李丰懋
1997 《许逊与萨守坚:邓志谟道教小说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2004 《台湾节庆之美》,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李丰懋、朱荣贵
1996 《仪式、庙会与小区:道教、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筹备所。李丰懋、谢聪辉
2001 《济度大事:台湾斋醮》,台北:传艺中心筹备处。 朱越利
1990 《道教问答》,台北:贯雅文化。 吕宗力、栾保群编
1991 《中国民间诸神》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卓克华
2003 《从寺庙发现历史:台湾寺庙文献之解读与意涵》,台北:扬智文化。洪敏麟
1984 《台湾旧地名之沿革》,台中:台湾省文献会。 姜义镇
1995 《台湾的乡土神明》,台北:台原。 康锘锡
2004 《台湾庙宇图鉴》,台北:猫头鹰。 马书田
2001 《中国道教诸神》,台北:国家。 澎湖县文献小组
1998 《澎湖之寺庙》,澎湖:澎湖县文献小组,6月再版。 耀明
1995 《澎湖的庙神》,澎湖,;澎湖县立文化中心。 陈正祥
1993 《台湾地志》,台北:南天。 陈孔立
1990 《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厦门:厦门大学。 陈运栋
1991 《台湾早期开发----桃竹苗地区》,台北:台湾省政府教育厅儿童读物出版部。
张素玢、陈世荣、陈亮州撰稿,戴宝村审稿
1998 《桃园县口述历史研究----北桃园区域发展史》,桃园:桃园县立文化中心。 庄伯和
2001 《台湾民间吉祥图案》,台北:传艺中心筹备处。 康 豹(PAUL R. KATS)
1997 《台湾的王爷信仰》,台北:商鼎文化。 黄厚源
1994 《桃园文献第二期 我的家乡桃园县》,桃园:桃园县政府。 黄荣洛
1989 《渡台悲歌》,台北:台原出版社,7月。 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4 《道教诸神圣纪》,台北分会,10月印。 蔡相辉
1992 《台湾的王爷与妈祖》,台北:台原。 金福
1984 《旌阳祖师 感天大帝传》,作者自印。郑明枝
1979 《大坵园乡土志》,桃园:潮音国小。 郑明枝
1985 《郭氏宗族北台移民拓垦史》,作者自印。刘文三
1992 《台湾神像艺术》,台北:艺术家。 刘枝万
1983 《台湾民间信仰论集》,台北:联经。 刘锋、臧知非
1997 《中国道教发展史纲》,台北:文津。 谢宗荣
2003 《台湾传统宗教文化》,台中:晨星。 谢宗荣
2003 《台湾传统宗教艺术》,台中:晨星。 锺华操
1988 《台湾地区神明的由来》,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印。
3.专论:
王世庆
1983 〈台湾地区族谱与古文书之搜集与运用〉,《中华民族学通 讯》19:7-15,台北:中华民族学会。
王美芳
1969 〈桃园县寺庙发展的研究〉,《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地学研究所》,6:1-11,台北: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地学研究所。
卓克华
1993 〈南崁五福宫的历史研究〉,《台北文献》直(105):45-65,台北:台北市文献会。任 茹 1998 〈明清台湾中北部地区水利之开发--从北港溪到大汉溪〉,《台湾文献》49(3):137-145,南投:台湾省文献会。
李壬癸
1992 〈台湾平埔族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台湾风物》42(1):138-211,台北:台湾风物杂志。
李亦园
1981 〈台湾传统的社会结构〉,《台湾史迹源流会》:209-226,台中:台湾省文献会。林美容
1987 〈土地公庙-聚落的指标:以草屯镇为例〉,《台湾风物》37(1)53-81,台北:台湾风物杂志社。
1988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3:95-125,台北: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1989 〈彰化妈祖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68:41-10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林伟盛
1988 〈清代台湾分类械斗之研究〉,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1988 〈分类械斗蔓延全台的分析〉,《台湾风物》38(3):27-51,台北:台湾风物杂志社。
1996 〈清代台湾分类械斗发生的原因〉,《台湾史论文精选》(上),263-288,台北:玉山社。
林衡道
1971 〈台湾开拓史话〉,《台湾文献》22(4):38-42,台北:台湾省文献会。
1973 〈桃园台地的风物〉,《台湾文献》24(2):30-55,台北:台湾省文献会。
林明德
1995 〈台湾地区妈祖庙匾联之探索〉,《台湾文献》46(4):225-296,南投:台湾省文献会。
施振民
1973 〈祭祀圈与社会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36:191-20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陈宪明
1992 〈一个珊瑚礁渔村的生态:澎湖岛屿的研究〉,《地理学研究报告》18,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1994 〈澎湖村落祭祀的空间结构〉,《第一届台湾本土文化学术研讨会》。 许嘉明
1976 〈祭祀圈之于汉人居台社会之独特性〉,《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1(6):59-69,台北: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
黄素敏
1991 〈桃园与中坜之聚落发展-中路与内坜地区〉,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地理所硕士论文。张素玢
1995 〈龙潭十股寮萧家-一个霄里社家族的研究〉,《平埔研究论文集》:99-125,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1998 〈南崁地区的平埔族群〉,《平埔族群的区域研究论文集》:61-96,南投:台湾省文献会。
陈汉光
1971 〈日据时代台湾汉人祖籍调查〉,《台湾文献》23(1):55-106,台北:台湾省文献会。
陈世荣
1998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械斗」问题之研究----兼论清代桃园地区械斗与区域发展关系〉,发表于教育部顾问室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主办,「第四届历史学论文讨论会」论文稿,3月27日。
1999 〈清代北桃园的开发与地方社会建构〉,中坜:国立中央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康 豹
1997 〈慈佑宫与清代新庄地方社会之建构〉,《台北县立文化中心季刊》53:71-78,台北: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庄英章
1975 〈台湾汉人宗族发展若干问题--寺庙宗祠与竹山的垦殖型态〉,《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36:113-13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刘敏耀
1995 〈「地理」对澎湖聚落的影响〉,中坜:私立中原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论文。 温振华
1979 〈清代台北盆地经济社会的演变〉,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1980 〈清代一个台湾乡村宗教组织的演变〉,《史联杂志》1(1),台北:中华民国台湾史迹研究中心。
1996 〈寺庙与乡土史-以淡水福佑宫与鄞山寺为例〉,《北县文教》,49:1—10页。
1996 〈芦洲涌莲寺-一座乡庙的形成〉,《北县文教》,50:15—23页。
1983 〈清代台湾的建城与防卫体系的演变〉,《台湾师大历史学报》,13:253-274,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盛清沂
1980 〈新竹、桃园、苗栗三县地区开辟史〉(上),《台湾文献》31(4):154-176。
1981 〈新竹、桃园、苗栗三县地区开辟史〉(下),《台湾文献》32(1):136-157。 杨淑玲
1978 〈桃园台地之水利社会空间的演变〉,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所硕士论文。 廖秋娥
1993 〈观音乡闽客村落的宗教组织与生活方式〉,《台湾文献》:42(2):117-207,台中:台湾省文献会。 刘枝万
1963 〈清代台湾之寺庙〉,《台北文献》4:101-120,5:45-110,6:48-66,台北:台北市文献会。 李文良
1996 〈日治时期台湾林野整理事业之研究--以桃园大溪地区为中心〉,台湾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 曾秋美
1996 〈南崁媳妇仔习俗之研究(1846~1970)〉,中央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 赖玉玲
2000 〈新埔枋寮义民爷信仰与地方社会的发展—以杨梅地区为例〉,中央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
游振民
2000 〈当客家遇到福佬—中坜地区的社会变迁研究(1683~1920)〉,中央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
黄月秋
1997 〈区域经济发展下边陲地区之人口变迁—以桃园县大园乡为例〉,台湾师大地理所硕士论文。4.期刊论文
1983 〈台湾地区民间宗教的发展:寺庙调查资料的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5:P.67-103。 李丰楙
1995 〈台湾庆成醮与民间庙会文化-一个非常观狂文化的休闲论〉,收录于《寺庙与民间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册》,P.41-64。 林美容
1986〈有祭祀圈来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62:P.53-114。
1987 〈土地公庙-聚落的指标:以草屯镇为例〉,《台湾风物》,37(1):P.53-79。
1988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收录于《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三)》,抽印本:P.95-125。
1996 〈祭祀圈、信仰圈与民俗宗教文化活动的空间形构〉,收录于《地方文化与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国立中兴大学都市计划研究所,P.123-137。
1997 〈妈祖信仰与地方小区-高雄县妈祖庙的分析〉,收录于《妈祖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抽印本:P91-109。 林伟盛
1996 〈清代台湾分类械斗的原因〉,收录于《台湾史论文精选上册》,P.263-288。
许丽玲
1995 〈台湾民间庙会中神猪竞祭的几个现象与分析-北部几个客家乡
镇的实例〉,收录于《寺庙与民间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册》,P.171-188。
郑志明
1995 〈台湾神庙的信仰文化初论-神庙发展的危机与转机〉,收录于《寺庙与民间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册》P.20-40。
5.口述历史
许文中老师口述历史,〈板桥林家与观音〉潘忠政老师撰稿,观音人杂志76、77期,民国87/8/15年。
邱家博老师口述历史,〈邱老师谈保障宫〉江季芳撰稿,观音人杂志83、84期,民国88/3/20年。
李金凤老师口述历史,〈草漯忆旧〉潘忠政老师撰稿,观音人杂志50期,民国85/4/20年。
二、日文部份
石田浩
1985 《台湾汉人村落の社会经济构造》,关西大学。
丸井圭治郎
1919 《台湾宗教调查报告书》,台北:台湾总督府。
宫崎直胜
1938 《中坜郡祭祀联盟.郡下寺庙整理》,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藏。桃园廰
1915 《桃园廰寺庙调查书》,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藏。 漥德忠
1983 《道教入门》,东京:南斗书房。
1986 《道教神》,东京:平河出版社。
1995 《道教百话》,东京:讲谈社。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