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研究越深入,则信仰越淡薄(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研究越深入,则信仰越淡薄(1)作者:萧惑之
  作者: 芝萌
  主题: 佛教:研究越深入,则信仰越淡薄(1)作者:萧惑之
  权当絮语
  我对佛教素来未有任何研究,读过些许谈“佛”的书,也都是随便翻翻,多作为一种消遣,谈不上信仰,但我记住了一句话——“人到无求便是佛”。大约20年前,我在《文史知识》杂志上读过季羡林
  先生《我和佛教研究》的文字,至今还记得文章中的故事。有人半开玩笑地问季先生,“你研究佛教是不是想当和尚呀?”季先生答曰:“我从来没有信过任何宗教,对佛也不例外。”日前,我在国家图书
  馆购得一部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季羡林著的《佛教十五题》,实为先生佛教论文的选集,可贵之处是“文字上一仍作品原貌”,我发现《佛教十五题》的代序即是我20年前读过的《我和佛教研究》。温故而知新,在我记住的季先生故事的后面,还有极其重要的话——“我还有一条经验:对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认真地用科学方法加以探讨,则会发现它的教义与仪规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其产生根源,都是人制造成的,都是破绽百出、自相矛盾的,有的简直是非常可笑的。因此,研究越深入,则信仰越淡薄。”如今在实践“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氛围中,我见到周围的一些朋友,对佛教很是迷茫,甚至虔诚地皈依了佛门。我绝对主张信仰自由,但想到昔日“言必谈马列”,立志追求“德”“赛”两先生的战友们,坠入空门,心里便莫名的悲哀。借着国庆长假,拜读了季先生的《佛教十五题》,天头甚宽,边读边记,写些感悟,聊以自慰,并与朋友们共勉罢。
  “宗教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有宗教需要的人们所创造的。对这种“宗教需要”,季羡林先生认为有多种含义:诸如真正的需要、虚幻的需要,甚至麻醉的需要,都属于“需要”的范畴;其性质大相径庭,其为“需要”则一也。季先生对整个宗教的发展有其独到见解。他曾经与哲学家冯定先生讨论宗教的前途问题:是宗教先消灭呢,还是国家、阶级先消灭?最终两位大学问家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国家、阶级先消灭,宗教后消灭。换言之,即使人类进入大同之域共产主义社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宗教或者类似宗教的想法,还会以某种形式存在着。这看起来似“怪论”,我却至今深信不疑。
  今天学习季先生的这一见解,仍然透着智慧的光芒,这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的科学态度。读先生的论述,有三点启示:一是“对任何宗教,佛教当然也包括在内,我们一方面决不能去提倡;另一方面
  也用不着故意去‘消灭’。惟一的原因就是,这样做,毫无用处。如果有什么地方宗教势力抬头了,我们既不要张皇失措,也不必忧心忡忡。张皇无用,忧心白搭。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产生出
  来的,当然也会在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消灭。操之过急,徒费力气。我们的职责是对人民进行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至于宗教是否因之而逐渐消灭,我们可以不必过分地去考虑。”二是“我们对佛教
  的研究还非常落后”。“同日本比较起来,落后很远。这一件工作,不管多么艰巨,是迟早非做不行的,而且早比迟要好。否则我们就无法写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再细分起来,更无
  法写中国绘画史、中国语言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三是“宗教会适应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随时改造自己,改变自己。”比如说,今日的日本和尚可以结婚,能成家立
  业;中国和尚可以创收,掌用电脑,开宝马车……这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佛祖”是人
  季羡林先生在第二题“论释迦牟尼”中,用极其简练、准确的文字为读者勾画出“佛祖”的一生。释迦牟尼是“释迦族圣人”之意,“释迦”是部落的名字。季先生驳斥了盛行西方的“根本没有释迦牟尼其人”的说法。释迦牟尼的少年时代过着王子的生活,其父净饭王为他修建了三座宫殿:春季、夏季、雨季各有一宫。他受到了当代极好的教育,取妻后过着幸福的生活,“贤妃美容貌,窈窕淑女姿,瑰艳若天后,同处日夜欢”。最值得重视的是他们生育了一个儿子的历史事实。因为佛教规定和尚是不能结婚的,可是佛祖却结婚生子,未免让佛教徒有些尴尬,于是佛徒才编织出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其实也大可不必,只要“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就是了。佛祖出家的原因,至今也未有太让人信服的说法,其“苦行”磨炼和“成佛”的过程充满着艰辛,让后人十分感动。比起今天的“高干”或“富家”子弟理所当然的接班不可同日而语。
  释迦牟尼修炼成佛祖和“发达”起来的几招路数,对今日立志成为中国“CEO”或走仕途者仍然很有启发,可视为“秘笈宝典”。
  “释迦牟尼与国王的结交”。据记载,佛祖在招收弟子的过程中,有幸在王舍城见到了瓶沙王。佛祖略施小计,让弟子用现身说法,便得出了“是故今舍弃,更求胜寂灭,离生老病死,无尽清凉处”的结论。瓶沙王一听,顿时感动,成为佛友,护法大王。最让人震惊的是,瓶沙王之子阿阇世王弑父自立后,又后悔了,向佛祖坦白自己的罪行,释迦牟尼竟然加以安慰。佛经里有道是:“此阿阇世王,过罪损减,已拔重咎。若阿阇世王不杀父者,即当于此坐上法眼净。”可见人们心中的佛祖,为争取国王,用心良苦。史料记载,释迦牟尼与迦尸国王波斯匿、拔蹉国王优填、王都人民之主恶生、南海之主优陀延等国主都有交谊。看来佛祖也要找靠山!
  “释迦牟尼联络商人的情结”。季先生的笔下有准确的描述:释迦牟尼成佛后不久就接受两个商人奉献的食品。经瓶沙王介绍又结识了大商人给孤独,这位巨商在憍萨罗王都舍卫国布金满
  园买下祗林精舍,赠给释迦牟尼,而自己则成为佛教的居士。释迦牟尼还结识了淫女庵摩罗,这位富婆在社会上很有地位,在朝廷上广通声气。她请佛吃饭,并慷慨送给佛一座花园,佛祖皆笑纳。“如来佛
  在几十年传教活动中,到过许多国家,走的路也都是当时的主要商道。在涅槃前游行时也走的是商道。同商家的接触自然很多。居士中间阔人富人占多数。”可见,佛祖考虑问题比较现实,“佛以食为天”,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想到此,我们对今日少林寺主持的经济头脑也就不必批点非议了。
  可见,今日之“傍大款”、“找靠山”,始作俑者实乃佛祖也。
  我们很赞同季先生的见解:“释迦牟尼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有不少矛盾的人物。但他之所以成功,佛教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宗教,一方面说明它满足了一部分人民群众的宗教需要,同时同他这个教主有一套手段,也是分不开的。”
  “玄奘”佳话
  读关于佛的书,虔诚拜佛的人,不能不读玄奘。季羡林先生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玄奘是“舍身求法的人”,诚然如是。典籍中记载,玄奘(公元602-664年)洛州缑氏人,俗名陈褘,出身于一个儒学世家,他“备通经典,而爱古尚贤。非雅正之籍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足见其儒学家风。季先生潜心研究后指出,在隋唐时期,富家子弟中“有些人世家地位逐渐降低,命运多舛,因此就转入佛学以求安慰。”玄奘也大抵如此罢。
  “凡人能否成佛?何时成佛?怎样成佛?”这是信佛的人渴望得到回答的佛性问题。玄奘带着这个难题到印度取经,历尽艰险,饱经忧患,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寻求大乘《瑜伽论》的精髓,终于得“道”——在当世即可成佛!在古今的佛徒们看来,这是何等鼓舞人心的结论啊!
  季先生给读者作了透辟的分析:“从佛教发展的历史来看,小乘佛教声言必须经过累世修行,积累功德,然后才能成佛。这就需要个人的艰苦努力。结果有人望而却步,天国入门卷卖得这样贵,不利于麻痹人民。……大乘空宗应运而起,它不要求累世修行,只须归依三宝、礼拜如来,就能达到目的。”看来玄奘善解人意,又能与时俱进,抓住改革的契机,得到众多信徒的欢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