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无住精神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传真大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佛在《金刚经》里讲了一个故事。佛在过去世曾有一次是忍辱仙人,住在山洞里修禅。那个地方的统治者名叫歌利王,歌利是残暴的意思,歌利王则是因为他的残暴而得名。有一天歌利王带了一批宫女到郊外游玩,到了这位修行者所在的山上,他疲倦了坐下来休息,不知不觉中睡着了。年轻的宫女们看到国王睡着了,就四处散去游玩采花。其中有一位宫女发现山洞里坐着一位修行人,她好奇地招呼姊妹们一起去看修行人,并请修行人为她们说法。当大家正听得出神时,歌利王找过来了,歌利王见他的宫女们正在听一位青年的修行人讲话,心中很生气,就跑过去问修行人:“你是不是阿罗汉?”修行人答:“我不是。”国王再问:“那么你是不是斯陀含?”修行人答:“也不是。”歌利王听后大声责备:“你既然还没有证果,而且年轻,就免不了有贪欲,你怎敢贪色,和我的宫女在一起?”修行人答:“我虽未断欲结,然心实无贪。”王曰:“胡说!仙人炼气,不食人间烟火,尚且有贪,而你正值盛年,敢说无贪?!”修行人答:“见色不贪,并不要服气食果,而是一心系念于不净、无常。”歌利王愈听愈气,厉声呵喝:“你小看仙人,诽谤仙人,犯了大戒!”修行人说:“我是一个持忍辱戒的人,绝对不说谎,人诽谤我,我尚知忍辱,怎么会去诽谤人呢?”歌利王说:“好一个持忍辱戒的人,让我割下你的耳朵,看你能不能忍?”歌利王边说边抽出佩剑,嚓嚓两声,割下修行人的两个耳朵。只见这个修行人毫无反应,宫女们急得哀求歌利王:“大王,不要伤害圣人啊!”可是这个时候歌利王已气得无法控制自己,不但不听劝阻,反而大声的说:“我可看不出他是个圣人,我倒要看看他能忍多少?”说着挥动手中的利剑,在修行人身上乱砍,把修行人的鼻子、手、脚都砍下来。这时忽然天地变色,飞砂走石,原来是护法四大天王动怒了,洒下金刚砂。这一来,歌利王非常恐怖,赶紧跪下求修行人饶他,修行人说:“大王,我心中毫无瞋恨。今我发愿,如我真实并无有一念的瞋恨者,令我此身平复如故。”修行人发了誓愿后,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那些被节节斩断的手足耳鼻都还复如初。修行人又发愿:“愿我成佛时,第一个先度大王。”这位修行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而这位歌利王就是佛陀成佛后,去鹿野苑度五比丘中的第一位侨陈如的前身。
  人们总觉得在自己生命中,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作为主宰。因此,时时为我着想,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一言一行都反映出强烈的自我:我喜欢,我讨厌;我爱,我恨……如果作个统计,我们一天不知要说多少个“我”字?
  众生的执著形形色色,在在处处,遍一切时,遍一切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我法二执:无我执我、无常执常;执垢为净,执苦为乐……正是由于执著,带来了无尽的牵挂和众多的烦恼,带来了种种事与愿违的痛苦。我们只有用智慧的观照破除无明和执著,才能体会到“诸相非相”的真谛,体会到放下的自在,体会到冲出樊笼的解脱。
  境由心生 自由自在
  有源律师去见大珠慧海禅师,问大珠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禅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禅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禅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禅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这则公案真是发人深思。我们吃饭时也要“观照”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瞋恨心在吃?亦或是带着分别心在吃?是不是为了贪图口腹之欲而大造杀业?是不是为了虚荣和面子而一掷千金?如果我们不能以平常心来吃饭,遇到好吃的饭菜就会起贪心;反之则会起瞋心。为了吃给别人看,那是虚荣心和我慢心在作怪;看到别人吃得好,自己吃得不好,心里不平衡,还会产生嫉妒心。
  吃饭如此,睡觉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有自己一番事业的人,每天俗务缠身,到了晚上仍妄想纷飞,结果备受失眠折磨。凡夫的妄想总是不绝如缕,就像流水般一念接着一念,吃饭时在想问题,睡觉时在想问题,睡着了还要做梦继续想。可真正想要思考问题时,却无法集中精神。
  妄想是痛苦产生的根源,要在根本上断除我们的痛苦,就要从息灭妄想着手。当我们的妄想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们就不会被它所转,就能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我们就不会被妄想分散我们的精力,就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专心地去干任何事;我们就不会被妄想所干扰,就能把心念专注一处,进入禅定的状态;我们就不会被妄想遮蔽我们本具的佛性,就能使我们的真心得以显现,智慧得以开发;我们就不会被妄想带来的错误认识所左右,就能使我们对宇宙人生有正确的认识……所以说,息灭妄想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方才发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著妄想而不能证得。这就是说,在我们的内心,除了妄想执著,还有清净的如来智慧德相,而这正是我们真正的自己。
  明心见性是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认识自己要从心性中去认识,心指我们现前的心念,这个心念是虚妄不实的,是生灭变化的,但透过生灭变化的表面,还有不生不灭的心体。明心见性,就是要我们明了心的虚妄性,不被它的变化所迷惑,从中进一步见到自己清净的心性和真正的生命。
  六祖在五祖门下悟道时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假如我们的心充满了贪、瞋、痴、疑、慢,这个世界就会是战争、偷盗、强暴、抢劫、欺骗、淫乱;相反,如果我们心中充满了智慧、慈悲,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会变成安定、和谐、友善的人间天堂。万法唯心,境由心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
  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饱受心理疾病之苦,如恐怖、焦虑、抑郁、无助、甚至精神分裂、人格变态等。但是现在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才刚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这些困境还要靠自己去积极的化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许可以从《金刚经》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金刚经》中的人生智慧为现代人解脱烦恼、增进幸福、提升生命意义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具有一般心理学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