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宝塔来历
又称岭山寺塔,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物系宋代重建,位于延安城东南嘉岭山上。嘉岭山与清凉山、凤凰山成三足鼎立之势,并襟带延河及其支流南河,地理位置十分显要。清嘉庆本《延安府志》卷八载:“(肤施,即今延安)县城东南一百八十步的嘉岭山,……山顶古塔九级,唐建。”《太平广记》卷一零一〈<释证类》“延州妇人”条目载:“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押呢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唐代宗)大历中(776-779),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之日: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所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销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由此可见,延安宝塔始建时,为锁骨菩萨(即观音菩萨化身)舍利塔。此塔又建于宋代。宋代名臣范仲淹在《资政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师溢忠献范公墓志铭》中记述说,宋仁宗庆历初(l041),西夏重创宋军于延安三川口(今安塞县高桥一带),生俘宋大将刘平、石元孙,进而攻陷宋塞门、安远二寨,进逼延州城下。“(延州)城中大恐,无可守之势。公(即时任延州知州的范雍)日:延安,西夏之咽喉也,如将不宁,则关辅皆危。今人力突矣,奈何?"即南有嘉岭山,其神素灵,乃望而祷之日:“我死王事,足矣。生灵何辜,为虏鱼肉?神宗庙食于兹土,其无意乎?雨幕阴晦,厥雪大下,寇兵暴露,不知所为,乃昼夜引去。延安遂安。朝廷闻之,封其神,曰‘威显公’。”《范文正公集》卷十三)。《宋史·范雍传》记述这件事时说:“(范)雍闭门坚守,会夜大雪,贼解去,城得不陷。”“威显公”即锁骨菩萨。范仲淹在继任延州知州后,修筑了延州三关城(延安北关卫城、东关卫城和南塞砭城),并将位于南寨砭城垣内的锁骨菩萨舍利塔予以重建。此后,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在嘉岭山上建岭山寺,即以此塔为寺院标志塔,并予以修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又对此搭进行了维修。建国之后,人民政府曾先于1959和1984年两次对此塔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 延安宝塔,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高44米,底层周长36.8米,辟有南北两座塔门。塔门均高2.35米。南面塔门门楣刻“高超碧落”4字,塔门内辟有塔室.塔室顶部以对层砖叠涩收分,呈八角覆斗状。北面塔门门楣刻“俯视红尘”4字,塔门内辟有砖砌梯道,采取壁内折上式结构,可登第二层。第二层以上为空心式,各楼层采用木过梁承担楼板的结构形式,用木扶梯逐层攀援而上。塔身底层无窗,第九层为四面开窗。其余2层至8层,每层各开1至2个塔窗不等。塔身外表以素面为主,各层之间以砖叠涩出檐,檐下为砖雕仿木结构椽。塔顶以砖叠压收分而成覆钵状。塔砖规格为长45.7厘米,宽23厘米,厚9厘米。塔砖砌筑方法除第一层为七顺一丁外,以上各层均为长砖平砌。塔基原无基座,现有基座系维修时加筑。延安宝塔始建时为舍利塔,此后又成为寺院标志塔。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又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 1944年春,陈毅曾写下《延安宝塔歌》,诗中写道:“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郭沫若在1965年也曾写下《题傅抱石画<延安画卷>八首》,其四日:“岭头犹见塔巍峨,不拜菩萨拜荷戈。塔是人民之所选,留为纪念换山河。”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决定将延安宝塔归入于1961年3月4日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革命旧址之中。保护范围,南、北、西三面均至宝塔山山麓,东面至摘星楼以东100米。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