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金刚经》四句偈之阐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金刚经》四句偈之阐述
  一、前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世尊共有六处提及四句偈,但在《金刚经》全经文中,却从无出现此四句偈之文字内涵。此六处出现四句偈品目如下:
  1. 依法出生分第八中云:“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叁千大千世界七宝)。”
  2.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中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恒河沙叁千大千世界七宝)。”
  3.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中云:“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4. 如法受持分第十叁中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5. 福智无比分第廿四中云:“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谕所不能及。”
  6. 应化非真分第卅二中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布施无量阿僧 世界七宝)。”
  因《金刚经》全经文中,从无言及四句偈内涵,故甚多解经者就说:“四句偈就是指《金刚经》卅二品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有人举说,法身非相分廿六品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为世尊所言四句偈。更有人不赞同以上说法,甘脆就说:“《金刚经》中任何四句,均是无上义,可都认为是四句偈。”
  二、《金刚经论》中出现四句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在大正藏或 字藏中,好像都无收藏此经论,但观其内容虽有些太简略,似不全符合世尊的见解,但大部份却能显现出其真实意,甚符合《般若经》的精神。目前流通的《金刚经论》版本,有人说,是由藏文翻译成中文的,非出自大藏经。罗浮山朝元洞有此经藏本,经名为《佛说大乘金刚经论》。罗浮山位于广东广州东方博罗县西北之罗浮山脉中,历代名僧如希迁、惟俨、大颠、行明等均曾留锡于此山中。
  在此经论中,文殊师利菩萨请教世尊,何谓四句偈?佛曰:“若有男女,求佛道者,欲求解悟。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叁曰空性,四曰空法。”
  如何来印证此“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四句就是《金刚经》中的四句偈呢?在《金刚经论》中,本段讨论四句偈结尾,世尊有总结说:证得初句,得预流果(须陀洹),证得第二句,得一还果(斯陀含),证得第叁句,得不来果(阿那含),证第四句,得无生果(阿罗汉)。
  再回来观《金刚经》中,世尊在第八品中云:“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之后,第九品即继续讨论说:修到初、二、叁、四果时,应不应有得此四果的念头?须菩提尊者均答言:不能有所执着。由此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中所言四句偈,应是《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也。
  三、四句偈之阐述
  11月28日法尔禅修中心高级班所讨论的四句偈,正是讲义中“发心修佛道─解脱智慧”的诠释。欲求解脱,证入清净自性,可分四阶段来修,是谓进道功程,亦即《金刚经》常提起的四句偈。《金刚经》中其实并没有列举出来,或是在其他600卷中,那一部份出现过,尚无时间探究。但是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就有列出此四句偈,从修证的过程间,如何确实及该如何知其修行的进道功程。如果能将此四句偈,解释给众生知晓,《金刚经》中谓其功德无量无边,比供养诸佛菩萨不可数的金银财宝,更殊胜、更宏大,这才是真正的法供养。
  佛曰:“若有男女,求佛道者,欲求解悟。”
  修行者如只为求世间禅定,就不见得会走此四个阶段,因只落在第一阶段,色身的修持而已,没有办法空掉心,只是从色身的一些灵通变化来求得一境性,如同色界天之禅定,初禅未到地禅,二禅喜俱禅,叁禅乐俱禅,至四禅修得一境性之定。但此行者心无法空掉,身亦无法突破,色界无法空身,因为尚有一色身微细惑束缚着身,至无色界才能空掉此身。色界的最高境界四禅,只证到一境性,自性面对的境界,没有妄想执着,但是仍执有身,没办法突破色身。无色界破了色身,此一色身如不再继续修“空心”、“空性”、“空法”,就无法证入佛道,故修佛法就必须要突破这四个阶段。
  “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
  进道功程,权宜设施,分为四个阶段,而达摩祖师中土传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标榜明心见性,就从“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一下子直接契入去悟道,但一般凡夫仍须分四个阶梯以达修行的境界,故号四句偈。
  “一曰空身,二曰空心,叁日空性,四曰空法。”
  如果身无法突破,就无法修内心,所以第一阶段须先从色身去修,色身突破后,就开始修心。修心以后,证入虚幻不实在的心灭,或对一切的执着妄想不起,心就空掉。心空掉以后,自性即显露,如不令其随缘应化,就会变成顽空。故第叁阶段就必须“空性”,把自性空掉。自性本空,但能起一切法,法起却不去执着,亦即“空法”,此就是四句偈,代表修证的四个阶段。
  前二句偈较浅,后二句偈较深邃,非一般修得到此的行者所能了解,但仍须深入浅出地略加解释。
  第一句偈----空身
  空身方面解释较简单,只从理念上去抛弃色身认为不干净、假合、虚幻不实在,但要藉此幻身来修空身。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
  正报是身,依报是福禄寿。如果出生为人,正报是身,身是父母所生,就有父母的息气(鼻息)。身上具有九孔,是身体黏液所渗溺出的孔道,仔细检视每种分泌液,皆是不净,故说是种种不净。
  “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智男女,知身是幻。”
  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缘灭,色身终归要败坏,世间的一切有相,从来都无法永住,不能永远的存在,所以寿尽,色身终须败坏。但我身有一不败坏的真我─阿赖耶识,我们要修的就是这个,不去执着一切虚幻不实在的事境。有智慧者,应观身是四大幻化假合而成,是虚幻不实的。
  “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还没死亡之前,当死一般,假借此一虚幻不实的身,学习佛陀的行谊与教化作为修行的楷模。果能如是,不溺爱色身,更能假借它来修行。如何假借身体来修行呢?因身体有气脉经络,常行打坐,能诱发丹田契机,产生真气,行于色身及脑部,以此假有的真气,来磨练吾人之心志。若能破色身束缚,即谓悟了“身空”,亦即第一句偈。
  我们须认知色身它有很多的经络、气轮,虽是假体,亦可藉其成就道业,看破色身,较能有所成就。如10月22日法尔禅修中心所举办的断食,除了断去饮食的欲望以外,更假借此一色身诱发丹田气机,经络不通顺的,令其通顺;有病痛的, 除其病原。
  譬如以前大陆的来果禅师,有段时间叁天没吃饭,虽托钵去化缘,竟然无人肯供养他,甚至被骂“臭和尚又要来化缘了”。他再到另一家去,亦是这种情况,到更远的一家亦是不给饭吃,如此经过几家后,心想:“为何要为此色身受屈辱”,干脆不吃就不用去化缘了。决定后,他往深山走去,到一山顶,只见一山比一山高,又再往另一山顶而去,如此一山一山地奔去,经过七天七夜,只喝水不吃东西,无形中此一因缘成熟,菩萨为他制造不得吃饭机会,培养气机形成,故当下有殊胜的证悟境界。
  有很多的情况,在不吃饭时,可能进入虚幻的境界,脑筋亦会产生妄想,身与心会起很大的变化,如果身体能突破,当然最好。而此处所言,只是借此幻身,学佛修行而己。11月28日星期日高级班所讨论此部份,就涉及较多,整理出来是一篇“空掉色身”方面很好的架构,这是悟到第一句偈,能够做到这样子时,就是“空身”的境界。
  第二句偈---空心
  “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
  如果色身突破,就有灵通力,心本具灵通力,只是脑壳压住它,让它起不了功用,或是习气毛病障碍它,让它不能 照一切因缘。所以灵知灵觉无法现起。如果把身空掉,亦即色身突破,灵知灵觉的心就现起。以诸根具有六结使(毛病、结缚)言,动、静、根、觉、空、灭等六,“空身”即是破“动、静”二尘及“根”之结使。空身后,随之而起的是心的灵知灵觉,进入“觉”的结使中。以身空后起心的觉知,其灵通力仍显现在此阶段。
  复观自己的心,非生非灭,此无生灭所言,是以自性体空而言;而事实现象界中,是有生灭的诸法,是现象界中的“有相”。故要这样认知:自性体空是不生灭的,观自心无所生灭;有生灭是有相法,无生灭是无相法。此两者有些差别,如突然间冒出一个念头,此一念头即是有生灭,并非你的自性生灭。自性可以感知,但没有念头,所以是“非生非灭”,即是只能体会得而无言传。譬如我们可体知:“知道这件事情该不该做,或何时要做。”若要做,时间未到也不要勉强去做,这是真心灵知灵觉的一个现象。如果对何事,有念头起,这是一个妄想,是不真实的,有时是诸佛、菩萨或护法龙天或冤亲债主给你的一个念头,非你自性所感知。故很多人被这种妄想念所迷惑,而误认为是自己的念,以为感觉是真,所想皆真,其实是外来诸缘所传递的讯息,因此还是没有体悟到自性本心。
  自性本心本来不生不灭,最圣最灵,遇到境界就能感觉似有,没有境界当然无一法觉知,所以如果心无 碍,即无所事事,心忽然有感觉,却不知为何端。所以即像遇境似有,境灭,自心又没有了。有朝一日,以体性去应缘,去度化众生时,当您感觉心不太自在,心不能安定时,或心觉 扭得不舒服,就是碰到境界了,此时更须用功念佛、打坐修法,让您的心自在,让身体的气脉通顺。气通,自性所遭遇的逆境就自在,为何?因碰到障碍,会影响色身,色身亦不痛快、畅顺,故对治方法是精进用功,有如后援部队去支援它,灵通就会显现。有此境界者,即身体突破者,都会体会到这一境界。所以不要去相信妄想、念头,如误认其为自性本心,就会有生灭,圣灵也就不灵,更而迷失佛性,遍寻无着也。
  “令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一定要见到自己的真心,而令悟真心有如前述。悟得真心后,常觉不昧,自性面对一切境界,要常常有觉知的觉性,不要昏昧不清。如身体的气脉不通或妄想不静,妄想心无法克服,无法静沉下来,就会随妄想流转,无法见到自性本心。故须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依真正的体性为主行。而真实成就的法,并非由心念得知。外在的人事物,或冤亲债主,制造机会成就的法,都是不如其自性的法,这些皆非真心自性,都是妄心挂帅。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有心但无境,皆以真心自性去应一切缘,做一切事,才能有最圣最灵的样子,此名为悟到“心空”。悟心空则自性就显露,以自性去应缘,不以妄心去应缘,把心空掉,自性就显露出来,是为悟得第二句偈也。
  第叁句偈----空性
  “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叁句偈也。”
  于高级班讨论六祖所言:“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本来自己就清净的,无生灭的;本自具足,无动摇的,接着是神通变化,能生万法。
  空掉心以后,再观自性,寂寂然不为一切境界所动摇,“何其自性,本无动摇”,感而遂通,有所感应,就会发起神通灵觉。“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外来的一个念,就能去感觉,或很虔诚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当然就能感而遂通,了知您心意。除了感知以外,尚能生起神通变化,随因缘变化无穷,威灵莫测,非心意识所能推测其威力与灵感,而产生变化以后,就能有所成就。
  以空性言,一般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不能认清楚法的真实。如果空心,再观自性时,用心地观自性的灵觉,就能明明了了,不是暧昧不明。心开,亮丽了,遍照十方界,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境界。但对诸外尘缘,能明明了了,自觉自知,自己能感觉亦能知道。谈自性灵灵寂寂 灵灵是它的用之动相,寂寂是它的体之静相,当它去应一切缘时,灵灵起,成就一切的法。灵灵的法是来自寂寂的体,寂寂是无为,以无为去应缘时(感而遂通就去应缘)就是常为,有事即能生起神通变化。能观自性,证到此一境界,名悟“性空”,是为叁句偈也。证到体性空的人,就能感而遂通,现起威灵莫测的神通变化力。
  第四句偈----空法
  “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 ,令证心空法了,病退 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进一步来说,空性证到以后,就要去掉空性,所说一切法亦要灭除。如来所说经教佛法中,言及宗教,宗是体,教是手段。回过来观,开始修行以来,所学的佛法,无非是释迦牟尼佛方便所说。人有何毛病,佛即说何法以对治其病,有小乘思想,就说小乘法使其遵行,如讲戒律、守戒规 等。因缘成熟后为使其转为大乘,就演说大乘法,故叁藏十二部经,都是方便法门、引导诸人进入一乘教的法门。佛法如水般,可洗尘,如病而给与 ,有 心的毛病,就给能治去 心的佛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可去怨恨对方,换个角度去想:你就是他,他就是你,何怨之有。所以似病与 ,病是众生的业力习气, 是释尊所说的八万四千种种方便法门,令众生能证心空法了。这些经典,如水洗尘,洗掉心里的污垢,证得身空、心空、性亦空之后,这些法亦不必要了。病既无, 亦不需而去除,法就不必用了,名悟法空。一切法就多余,不用一法守真知,果能如是,就是走到最后,悟到第四句偈也。
  进道功程-----是此四句偈
  “此四句义,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叁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
  此四句之真实义,能依之而修,就能超越凡夫的形相,证入圣人的境界。圣人是解脱者,是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境界,要超凡入圣,进道门路,都依此四句深义而进展。叁世如来,十方菩萨,亦依此进道而得其功用。任何经典,皆是阐示从身、心、自性去圆融。修到以后,又有何种果位?
  四句偈四果位
  佛曰:“悟得初句,依义修行,便证预流 ─ 须陀洹果。”
  预流是尚未入其圣之流,但是可视为准阿罗汉,是须陀洹果,即谓预流果。诸根对六尘已不受染着,就能得预流果,但仍得天上、人间来回七次,方能证得阿罗汉果,故身不空,无法进入修行第二阶段。故积极地突破色身,非难非易,有位同学就很容易地进去了,端视因缘,有的即使冲破头,就是进不了,缺少福德、智慧故。
  “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 ─ 斯陀含果。”
  如悟得第二句意,即“空心”,认识心性本无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等等,便证一来果 ─ 斯陀含果。此行者空身后,随而能起灵知灵觉的心,但观自己的心,非生非灭,悟自性体空,对生灭诸法,能不被转,清楚了知自性真心行相。悟第二句,是阿罗汉果的第二位阶,还得天上、人间来回一次,即一来果。
  “悟叁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 ─阿那含果。”
  悟得第叁句义,即“空性”,依义修行,便证不来果,是为阿那含。可以住到色界天的第四禅天的五净居天中。色界第四禅天为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等叁,再加上无想天(为外道不明心之真实而修的行者居住之所),及佛教修小乘佛法得解脱之圣众所居住的五净居天,五净居天者为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等五。故四禅总共有九天,得不来果者,即居住在五净居天中。
  “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使证无生 ─ 阿罗汉果。”
  悟得第四句义,即“空法”,依义修行,使证无生,即得阿罗汉果,又称为应供、无生尊者,修到此阶段,方能脱离六道轮回。阿罗汉果相当于八地不动地菩萨,八地菩萨亦即阿罗汉果。至此境界行者,舍一切法不用而能自在无碍,是谓解脱,故得无生、应供的阿罗汉果
  “此四句,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阐示的四句偈,即“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之真实义,如能为他人演说,令闻者悟得佛的正知正见,依照佛的经典,依义修行,即能成佛无疑。寂静为意,慈悲为怀,清净为本。
  UID32431?帖子988?精华9?积分121?威望135 ?金钱1025070 龙元?阅读权限200?在线时间12 小时?注册时间2007-8-4?最后登录2008-4-7?查看详细资料TOP张无屮
  分区版主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8-13 21:13 只看该作者[转帖]]《金刚经》四句偈之阐述转来拙文,请参考:《金刚经》的五层深度
  11月13日周日早7:30,小雨,练太极拳,买馒头回来,昨晚抛开一切想法好好睡了一觉,因为昨天沉在《金刚经》里不能自拔,到九点钟时,头疼的厉害且有些晕眩,看书也看不进去了,想问题也转不动脑筋了,总执着不是办法,从《金刚经》本身即找不出头绪,应先放一下,从其它经典里找一下,如《般若经》《楞伽经》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或相关内容,向上不行爬不动了,就向下挖、再扩大基础看一看,因此,放下先休息好再说!今早起来将这两天参究的想法先记下来,待后再完善:
  1、《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名称何意:
  不是众人解释的: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就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经典。那是依文解字望文生意,一看对名称解释,就知道对此经内容的把握程度。实际上应是《达到最高智慧成就的方法》,就这么简单,后人搞复杂了,达摩本、玄奘本及唐义净在前加一“能断”二字,可不是简单重复,是对经义最确切的把握后才加的提示语,后人以为是重复金刚含义则错了,能断是指《能够破除最高智慧当中的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判断是否达到最高智慧成就的标准》或程度境界,应如是理解。
  2《金刚经》实质讲的是什么?
  从题目分析就知直指中心内容了,般若波罗密是讲智慧成就,就是五般若成就:1):实相2):境界3):文字4):方便5):眷属。为什么加一最高呢?佛经中讲发无上正等觉心者,这可不是菩提初发心,而是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以后,也就是成就五般若后,怎么办、怎么保持,并怎样继续进步的事。最高金刚,就是指五般若后,进一步提高到金刚般若的方法,就是要对五般若有一个正确态度,要破除五般若束缚,无所住才是金刚般若成就法!这是《金刚经》经文十四章前的内容,是名《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的原因。
  这还没完,下面经典好象是重谈了一遍,阿难又问了一次,其实内容是大不相同的,是针对破五般若后,得到的最高般若进行进一步分析,破除最后无明的问题:同样最高般若除了离五般若外,更重要的是连得到最高般若的人也没有,何来最高般若,连这个世界上我们所建立的一切文字、思想、意识境界,都是从自我角度建立起来的,都要破除,而还世界本来面貌,只有最干净的无住,并且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无住,才是真正的最高般若成就。
  那达到最高般若后该怎样做呢,那就是平常心、最平实的作法,肉眼就是肉眼,砂就是砂,知识系统还是知识系统,只不过我已经彻底认识到了真性。如如不动的本质,清静虚无的状态,也认清了所有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切相,都是自性作用的显示,是过客,是暂时幻相,对自性本体无有任何影响,万物往复,我自静观。因此,虽肉眼还是肉眼,砂还是砂,但已彻底脱了束缚了,如此禅宗公案讲:见山是山、不是山、还是山的层次,就是真得了《金刚经》精义的形象说明。
  又言“片云点太清”一般理解:总是在云的角度看问题,云飘浮不定,一切皆幻、空的不可执着。如此则背道而驰,真意是讲:自性如太清,万事一切皆如浮云飘过,清清楚楚的浮云飘过,但于太清无碍,自性无碍。这才是真解!禅宗大师有一言: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明知是幻还应做!自性处世外高山崴然不动,恒与清静;肉身度世之舟,即得就应入海作舟的作用才行,就要渡人!这也是对《金刚经》最后讲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亦如幻,应做如是观的最确切把握。知幻即离,则见如来,知幻不离则行菩萨道
  3、懂了《金刚经》精义后怎样指导修行呢?
  为什么后世众多学《金刚经》者那么多,所见各异,又各有所得呢?这其实是《金刚经》的高度决定的,佛在经中已经讲了,是对大乘者说,是对最上乘者说,这可不是鼓励大家的安慰法,而是真实的情况,是对最高智慧的批驳分析,如果讲《金刚经》是在山顶上才可看到的风景,那后世众多注释则是处在各个角度,各个高度对它的见解,当然如看景一样,不能说不对,但绝不全面。也就因为如此,才更加误人子弟。因此后世注释众多,但都给人意犹未尽,甚至众多矛盾的地方,使人无所适从,就是因为它的高度造成的!
  那怎样指导修行呢?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都知要依自性起修,否则无益,那什么是自性呢?不好讲,佛都觉得不好说清楚,但自性可从另一反面理解,就是“我相”,从“无我”就可见自性,如此最关键时问题是在“无我”上!!佛讲:通达无我法,则名真菩萨。当然这是见地方面,真通达了能不能成菩萨果位,那是要修证才可得到的!那怎么样才是真的“无我”呢?学佛的人都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不用研究了,因为一切皆幻,因此无我吗!一切都空,则我也空的吗。那是佛讲的,你强迫自己相信的,佛讲一切皆幻,如露亦如电,指的是生灭,可不是讲没有,也不是讲空啊!如果认为空、无就是无我的真意的话,那佛为什么又讲常、乐、我、静呢?岂不矛盾了吗?可见离一切相、一切生灭法、只是不断生灭而矣,并不是没有,由此得出空、无、无我是有问题的,是对佛法从一开始就入了岐途了!
  那“无我”是什么意思呢?佛讲了“无我”不是“无我”是名“无我”,众相、众法皆是!!这怎么理解呢?佛法讲的太简单了,也就太高深了,无从下手,那怎么办呢?佛讲了出路,一切佛法也就是世间法!从佛法中无法理解,那就从世间法中找吧:无我,我没有了,迷失了,世间上去哪找呢?如果将世间一切有形有象、有生命、无生命者,都称作“色”的话,那我们的认识、意识、思想及建立的文字、知识系统叫精神世界的话,则色界和精神界都是自性反映的对象!分析清楚色界、精神世界中有关无我的现象,就可以知道真的“无我”是什么情况了!
  世间最好的例子,就是神经病人了,我们一提到神经病人都知道:迷失自性的人,当然此言自性和佛法中的自性可不是一回事,是世人理解的我!神经病人迷失自己有什么情况呢?有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学此的医生,刚到一个精神病院时,觉得和精神病人最难的是无法沟通,他们都固执己见,那怎样和他们接近呢?她发现一个病人,外表无异样,也不错乱、不乱言乱语,只是每天打着伞在那蹲着不动!她想接近她,就也打把伞蹲在旁边,一天,两天,终于那病人说话了:“你也是蘑菇吗?”医生明白了她的病因!这是一个例子,这个病人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了,我们以为好笑,但她整个思想、全部意识,都是个蘑菇的样子,她的精神世界就是蘑菇本身,那里根本没有她自己,也没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与不同,这就是“无我”的状态!是彻底的迷失,彻底的投入到完全没意识到自我时的状态!这是对色法的迷失!
  精神世界的迷失,对神经病人最常见,也就是因为偏执狂、妄想症等,大家好理解,通过他们可知现实当中绝对的“无我”,是怎样的情形。或好听的佛学名词借来叫“执著”的境界,我们讲他们是“无我”的,是颠倒的。但为什么佛说我们众生也是颠倒众生呢?因为我们是迷失自己的典型,只不过程度不同,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俗语讲,干事要专心,要精力一致才有成果,其实也是一种迷失!只不过换了一个名词而矣,较明显的阶段性迷失是艺术家,在投入创造时是全身心投入的,达忘我状态,完全沉醉在自己的创作中,这里迷失又换了一个更让人有点嫉妒的词 “沉醉”!多享受,实际上也是迷失!音乐家也如此,甚至讲一个好演员,进入角色也是忘我的。平常人人都有这种体验,更多的是从爱里面体会的,不顾一切,其实就是没考虑自己得失的状态!!佛讲人是颠倒众生,是指人迷失在自己的意识世界里面,以为肉身意识心就是自己。
  当然我们之所以不是神经病,是还能将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分开来,并且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还能控制而已!如果一个音乐家,整天沉醉在音乐中,不出来,那也就是精神病了。由以上这些,可以知道世间法中无我的情形是什么样的!此中“无我”不是我没有,而是专心一致到忘我的程度!这和佛法中的“无我”是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彻底沉醉到佛法中去,就是自性修为了呢?千万不要这么想!那是一个最大的错误!世间法叫迷失了自己!佛法如此修则是迷失了自性,而不是真的“无我”,和世间执着音乐一样,执着佛法也是不对的,这里面关键道理是心性向里和向外的问题!见到自性叫明心见性,即见如来,作的可不是入法的功夫,而是离的功夫!离一切相,一切法,一切意识境界,直至破除了所有的知识体系,而后呈现的清静状态,是清清楚楚的宁静,不受任何污染影响,并且没有意识到处在这样一种状态时,那个才是自性的本性出现了。也是一种忘我的状态,是一种彻底依靠自性的状态,实在不好说,怎样讲都讲不到点上。佛也为难!但路子就是体会世间无我后,作反向功夫,离了一切束缚后,那一种忘我状态,才是真“无我”!
  那认识到真“无我”后,怎样修行呢?大概是两个阶段,一是罗汉以下果位,保持此清静状态从而修证到此状态,其中主要表现在肉身转化、气脉通行吧?还有就是心性坚固后,生起妙有的菩萨果位,即心能转物的能力,前面证“空”性后面生“妙有”,这是修为阶段内容!其次,就是四摄、六度、菩萨行,是行一切善法的过程,此时行善法,可不是沉醉到忘我的状态中去,叫无我相、无众生相,而是非常清楚了解自性和诸相的关系,而毫不着念的去施行,是不着我相,就是表现为无缘慈、同体悲的自然而然的程度,是一种清清楚楚的洒脱无住!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境界吧?
  理解了什么是“无我”,才可理解佛讲的经法要义,才可理解《金刚经》要达到的状态,什么才是最高般若的成就!当然这样理解“无我”,同样不要走入另一个误区,就是佛讲的一切皆妄,凡有所见皆是虚妄,最初得出一个“空、没有”所以“无我”,这时又得出一个不是真无我,而是忘我,而一切相也不是虚妄的结论,那就又错了。佛讲的诸相皆妄,指的如露如电、指的生灭无常及性质不可执着,如以为实,从而“有我或无我”,都是意识思想的作用,而不是本性作用,说无我、众相,是对自性而言的,而世间忘我与修般若智慧,达到“无我”境界中的“我”可不是一个意思,这个问题很严重,必须彻底探讨清楚,才能不谤佛法!
  佛讲了:“二无我”一是无我众相等,二是法无我,一讲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亦如幻,应作如是观”,讲相幻不可执;二是法无我,则为修行中的“无我”念,无法念,如看风景,要彻底沉醉其中,与景融为一体,才能真的体会到风景之美,而如果觉得是我在看风景,则我是我,风景是风景,你是在给风景照相而矣!知此差别,则可知“无我”的状态,但“相”无我与“法”无我作用不同,相无我可见到自性,法无我是依自性真修行,而菩萨度世中的“无我”,是最高境界的摆脱束缚后的“无我”,就是无人受度,也无度人者,也无法可度的自然而然的行为,自己真性已到了圆觉程度,自然诸菩萨行也成为了本性行为,而又无此意识才是“无我”的最高境界吧?
  4、世人对《金刚经》理解的深度?
  这里讲世人指的是自己看到的注解及常识见解,并不指一切人而言,并无轻视及自高心理,如此则负了佛恩了!为什么这样说深度问题呢?因为我这几天学《金刚经》,是经过了这几个阶段才逐步深入的,今记录下来,可知理解层次的问题,《金刚经》之所以对各个层次的理解、修证,都有益、都有指导作用,也是因为它是一个总刚,是最高目标,因此各个层次也好,角度也好,其最后归宿是一样的,因此指导的作用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各个修者受益不同而矣!今从破除五般若从而成就最高般若角度去理解,则经文中诸多说法,全都通达,并无颠倒,反复处,再看自己在《金刚经》中,随感而写的心得,才知是不到位的,而当时沉醉其中,甚以为得法,这一是自己基础浅薄,二是人云亦云,受了前人思想左右,引入了歧途,则顺路下去还不自知!多亏佛佑,求得破网而出,但是否自己今天所得就是究竟,还要验后再讲,也可能今日所得和前几天一样,只是一个过程呢?不要存已得之心,而要时刻存小心求证心态,才是基本态度!今将心路历程记述如下:《金刚经》深度,初为四种深度,差了前面讲的般若深度:
  一、空:
  世人皆从幻相得空解,是在“相”上作功夫,是意识思想对色界诸相的剖析层次,如讲经为“空”的层次不同而矣,先讲相空、法空、果位、佛空等,以“空”的层次为经文内容的解释。
  二、无所住,离一切相上:
  进一步到修证层次上,是对佛法真修证作功夫人得出的东西,而不是作理论研究者,可得出的正确理解,空不是没有而是不执着,离相,才是修证路,但是却没有打破“无我”问题,因为是在“离”上作功夫,知道是恶人,保持远离,实际上还存在“我”的思想,只是在推拒“相”的诱惑而矣!其实质和执妄是一根扁担的两头,还是挑在肩上没放下来,并且总在“离”上作功夫,其实是在忙乱中,还以为在修证呢。
  三、发其心:
  这是我第几次看时,找到的一层,已不可统计了。佛讲,当生清静心,从离相见自性,还不是目的,而是要生清静心,从这角度看《金刚经》是讲:先讲无所住,再讲发其心:而发的方法是什么,怎样发,心又是什么样子,怎样维持。如布施等内容。(这时是把经中同一问题,不同的用字一个个挑出来,对比,整理才显出来的)
  四、得无上正等正觉心
  得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如何作,离一切相,破除文字束缚,无我、无法、无众生相等作法,还要行一切善法以获得资粮,从而才能得无上正等正觉心。可是此解,对后面重复的问法没法理解,及肉眼是眼,砂是砂的问题也无法解释清楚,很矛盾,只从破除、从人角度建立的知识系统角度,理解为最后无明,以为此是“无我”的究竟。只能悟到:一切修行,都应浑然无我,彻底沉醉,才是真状态的程度!
  五、这是今天后加的,五般若破除,及最高般若破除,及破除后的修行方法。
  先讲在“六度”中作到“二无我”可得最高般若成就,进尔要在般若本身五项内容中,再逐一作到“二无我”,才是真正的最高般若,然后再作度世之行。此种深度理解最可减少经中矛盾之处,从此高度理解,则不见反复也不罗嗦,且可得收获,无疑义,也许是真解吧?(这是抛开经文后,才得出的)。
  为此,还有几个短句写当时心情:一笑:
  一是:世人只道《金刚》空,先生斟破是无住;怎知无住犹半途,到家始知寂灭心。(第三天,自加批语还不彻!!)lTzG
  二是:一杯白水以为空,喝了一口味觉全;谁知此是鸡尾酒,诸般滋味无色掩。
  5、关于“常乐、我静”
  理解了《金刚经》,才知常、乐、我、静和苦、灭、无常、无我的区别,也才知佛讲的含义是什么:发清静心可得“静、常、我”;行一切善法,可得“我、乐”。
  6、关于“一时”理解:
  时间代表历史,而历史靠时间来标明,这一切又是人类从自我角度出发建立起来的知识系统,里面充满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因此佛讲“一时”,就是破除了时间关念,除了我相,但佛法还要靠人类建立的知识系统来传播、研究,因此虽可正确看待,但更要正确运用,但对于佛法传播无重要影响的问题,则要破除人的观念,时刻提醒人类要除掉“无我”才行!“一时”就是这个作用!
  7、忽然想起了达摩祖师来传法时,人问他来此目的:
  祖师讲:“不受欺的人”。从而想到为什么,知识系统会是一个障碍;甚至文字也是一种障碍,举个例子:教室中有一块黑板,无字,则人进来一看,第一意识是一块黑板;如在黑板上写上字:“这是一块黑板”,则人进来会首先忽略黑板,看字,待看清后,才回到黑板上,并一笑,说是费话!而如果写“这是一块黑板吗?”普通教室会说恶作剧,而如果在大学哲学系,由老师郑重其事写上的话,就大不一样了,学生会立刻顺着这句话的思路走下去,运用自己的哲学思想论证这句话;而如果是佛学研究者,会马上拿空、幻、人、我 来解释,是黑 板也,不是黑板,是名黑板,来自我论证;而学文学的会展开联想,是知识的园地,飞翔的翅膀。其实,这就是一块黑板,没有别的意思!如此可知,知识的作用与反作用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