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敦煌写本《王道祭杨筠文》为一拟体俳谐文(节录)
论敦煌写本《王道祭杨筠文》为一拟体俳谐文(节录)
陈允吉
【内容提要】
《王道祭杨筠文》自1958年公之于世,即受到海内外王梵志诗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许多学者均肯定它是辨明王梵志信有其人的珍贵资料,对弄清诗人之生平与时代具有极高的价值。本文在爬梳中国古代俳谐文的源流和演进轨辙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王道祭杨筠文》为一拟体俳谐文,它在摹袭祭文的体制形式同时,又赋予作品同文体要求毫不相干的滑稽嘲讽内容,遂而与所拟文体之应用目的实现了完全的隔离。故它绝不是一条史实材料,若拿来考订王梵志的生平、时代,就难免会进入与探涉目标暌违的误区。
【关键词】 祭文/俳谐文/拟体俳谐文/非史实材料
自敦煌藏经洞大量王梵志诗写卷出土,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学者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寻绎原卷,考校内典外书,并根据各自对《史遗》所记王梵志传说的理解从事探讨,涉及到这些通俗诗歌的作者及其年代问题,渐次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其中一者以胡适《白话文学史》为代表,确认王梵志系卫州黎阳人,他生逢隋文帝时,其处世年代约当公元590年至660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位白话诗人;另一种观点则以入矢义高《论王梵志》一文为标志,该文注重原材料的分析,运用证伪的方法对《史遗》传说和胡适的结论提出众多质疑,倾向于肯定王梵志是个神话传奇人物,而否定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客观实在性。第论及这些通俗诗歌的创作年代,亦认为不应限定在隋末唐初的范围之内。正值如是两种观点分张角立,差不多要形成旗鼓相当局面的时候,敦煌写本《王道祭杨筠文》却于此际公之于世,从而充当一项新的因素介入这场讨论中间,乃在显著程度上制约了敦煌学界对上述问题认知的取向。
敦煌p. 4978残存《王道祭杨筠文》,为该写本正面之第二段文字,与它同在一面的第一段文字缺其前半部分,它则少了后半部分若干语句。这条材料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的敦煌文书里,原先不为世人所晓,1958年由旅法华人学者吴其昱先生首次在《通报》总第六期上予以介绍,至此我们才得以瞭解它的面貌。兹录其残留部分的文字如下:
维大唐开元二七年,岁在癸丑二月。东朔方黎阳故通玄学士王梵志直下孙王道,谨清酌白醪之奠,敬祭没逗留风狂子、朱沙染痴儿弘农杨筠之灵。唯灵生爱落荒,不便雅语,仆虽不相识,藉甚狂名。前度承闻尚书、阿盖婆并蒙见用,计兹果报,天恩不为。君囗子合思而自将,岂得重烦圣听。谚云:何年窠里觅兔,计君几许痴心;鸲鹆上于铁牛,选场中岂(以下残缺)①
虽然只是个残篇,但观其行文,显与当时祭文常用的格式差相符合,所写的内容亦大致清晰。洎于这段文字里出现了王梵志的大名,而敬祭“弘农杨筠”亡灵之当事人,据称又是他的“直下孙”王道,加诸其间关于年月、干支、地点、官职的记叙又显得言之凿凿,好像真同开解梵志诗作者的谜团深有干系。故此文一经《通报》披露,即受到海内外梵志诗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回顾王梵志诗近百年的研究史,可以说还没有一条其他的新材料,能够像p. 4978《王道祭杨筠文》那样,在很长的时间内持续地招来学人们关注的目光。面对这篇残缺祭文的发现,包括神田喜一郎、任半塘、潘重规等几位老一辈敦煌学家,均给以热情洋溢的评价,一致首肯该文是辨明王梵志信有其人的珍贵资料,对弄清诗人之生平与时代具有极高的价值。譬如任半塘先生,他在以往纂撰《敦煌歌辞集总编》时,曾经对“梵志”名下,究竟一人,抑不止一人抱着存疑态度,但接触《祭文》之后,就转而断言这为确定王梵志的真实存在“留下了铁证”。寖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梵志诗的研究进入非常热络的时期,海峡两岸发表的论文数量甚多,并先后出版了张锡厚的《王梵志诗校辑》和朱凤玉的《王梵志诗研究》。这两部专著网罗放失遗.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