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文学>>正文内容

唐僧玄奘大师生年之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隆根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唐僧玄奘大师生年之研究
  隆根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8册
  页45-60
  --------------------------------------------------------------------------------
  45页
  一﹑从唐僧说起
  唐僧玄奘大师﹐为我国佛教史上极其光辉灿烂的伟大高
  僧﹐也是中华民族史上罕有的特出人物﹔而今世界学者﹐全
  都景仰他的德行。
  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提起唐僧﹐不论有学识的知识
  分子﹐或是一般妇孺们﹐一提到唐僧﹐没有不知道的。虽然
  唐僧并不即是大师的名字﹐也许有人还不识大师的名字叫玄
  奘﹐可是唐僧二字﹐在一般国民意识上﹐确是非常明白而庄
  严的。为什么会有这一奇妙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很自然的发
  展。原来大师生当李唐初叶﹐在国势隆盛之日﹐大师的壮志
  亦如丽日中天。大师孤身杖策西征天竺﹐求取佛经﹐遍游百
  数十国﹐历时十有七年﹐艰苦备尝﹐终于以百折不挠之精神
  ﹐完成空前绝后的壮举。在太宗贞观十九年春﹐满载而归地
  返达长安京城。当时朝野轰动地欢迎他
  46页
  ﹐并不是想看到他携回那么多的珍贵贝叶经与西方国家的宝
  物﹐长一下见识﹐而是感到一位手无寸铁的贫僧﹐竟是那么
  的志气凌云﹐比当朝的皇帝还要威神。拥兵百万的唐太宗﹐
  东征西讨的尚不能称心满意的遨游万里﹐一个平凡的和尚﹐
  为了实践异常的抱负﹐出生入死的远访外邦﹐却能身经百国
  ﹐随意东西的安然万里游归﹐这一个当前的事实﹐是多么地
  令人思仰﹗振奋人心﹗简直莫测高深的奇迹﹗大唐民族﹐有
  此为学不惜牺牲﹐朝野怎不涌起光荣的崇敬﹗所以唐僧一词
  ﹐因之不翼而飞的普遍深入民心。唐僧本义﹐赅摄唐代全部
  僧伽而言﹐但在唐僧取经中﹐大师有着感动天地的行迹﹐所
  以唐僧也即成为千百年来人民尊仰的口号。而大师的崇高﹐
  也即大有尽唐代一朝僧伽的荣耀了。
  然而唐僧玄奘大师﹐对于国家﹑民族的贡献﹐即是上面
  所说的一点荣耀吗﹖事过境迁﹐热闹只是一时的幻景。大师
  真正的不朽之业﹐实是翻译佛经﹐为中国文化促进壮大的文
  明。盛唐的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千百年来的光辉﹐大师有
  着宝贵的精血﹐流注在里面﹐而且直到心力竭尽才停止。大
  师的一生与宏业﹐有他的传记传述﹐欲知其详者﹐可以去阅
  读﹐这里恕不多介绍。但大师生年多少岁﹐在传记中﹐有着
  多种的传述不同。笔者想从这一问题﹐就古有的传记与今有
  的有关大师之作品﹐凡是我能有缘读到者﹐作一粗浅而幼稚
  的研究报告。
  47页
  二﹑传书的比较
  传述奘公的传记﹐主要而早期的有三书﹕一﹑冥详撰「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一卷(以下简称行状)﹔二﹑道宣
  撰续高僧传中「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一卷(以下简称
  僧传)﹔三﹑慧立本﹑彦悰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
  以下简称慈传)。上三传书著者﹐均与奘公同时人﹐其中道
  宣为应诏征参加奘公译场﹐是襄助奘公译事的师友。慧立为
  奘公的弟子。冥祥与彦悰﹐与奘公关系待考﹐但可能都有参
  预译场工作。三书的内容﹐大致说来﹐同一性质﹐不同的﹐
  行状简要﹐僧传略广﹐慈传最详而已。三书均在奘公麟德元
  年二月五日卒后先后问世﹐因均叙到敕葬事。如行状有「又
  奉敕旨﹐故僧玄奘﹐葬日宜遣京城僧尼﹑造幢送至墓所」。
  僧传有「又下敕﹐葬日听京城僧尼幢盖往送。」慈传有「至
  三月十五日﹐又有敕曰﹕故玉华寺僧玄奘法师﹐葬日宜听京
  城僧尼造幢盖送至墓所」。不过三书中﹐可能行状最先出﹐
  因奘公四月十五日入葬﹐行状未再说到入葬的情况﹐以及后
  来又敕改葬的事。照说行状如迟迟才写成﹐不会不记载这一
  异常入葬及改葬的事。而僧传与慈传﹐均有说到临葬情况及
  改葬的事。如僧传有「乃葬于白鹿原四十里中﹐皂素弥满。
  ……寻下别敕﹐令改葬樊川……乃又出之﹐众咸惊异﹐经久
  埋瘗﹐色相如初」。慈传有「以四月十四日﹐将葬浐之东﹐
  都内僧尼及诸士庶﹐共造殡仪送之……十五日旦掩坎讫
  48页
  ……并总章二年四月八日﹐有敕徙葬法师于樊川北原」。这
  也可为僧传后出之一说明。在三书中﹐前二都略时日的记述
  ﹐慈传能独详﹐此为优胜处。但可惜慈传所记的时日﹐也有
  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离奇﹐下当分别。在僧传与慈传比较起来
  ﹐僧传又早出于慈传﹐这从下面两点中﹐可以见到﹕一﹑宋
  高僧传中道宣传﹕「尔后十旬﹐安住而化﹐则干封十年二月
  三日也。」干封是次于麟德之年号。宣公入灭﹐只距奘公入
  灭仅三年有奇而已。僧传当在此三年内撰成﹐过此则不可能
  有僧传之作。二﹑僧传有「寻下别敕﹐令改葬樊川」﹐与慈
  传有「有敕徙葬法师于樊川北原」同。改葬的原因﹐慈传有
  「旧所密迩京郊﹐禁中多见﹐时伤圣虑」之说明。改葬法师
  的年日﹐慈传说是「至总章二年四月八日」(这是接敕之日
  ﹐实际改葬日未有明记)。总章二年﹐距玄奘卒年已五年余
  ﹐以总章二年﹐为次干封二年之年号﹐准此距宣公卒年亦近
  二年﹐这或可为僧传早慈传出之证﹐而慈传为最后出矣。不
  过﹐前说慈传时日有离奇者﹐问题即在这里﹐改葬如是总章
  二年间﹐则道宣已早卒将二年﹐必无由见闻改葬事﹐僧传如
  何会有「寻下别敕﹐令改葬樊川」之记载﹖次言僧传有「寻
  下别敕」﹐此「寻」有加注意之必要﹐寻是不会太久的﹐改
  葬当在麟德二年及干封二年内﹐才合乎慈传「时伤圣虑」的
  改葬之意。如必信总章二年间改葬﹐皇帝岂不苦死了﹐要虑
  忧五年之久才下敕改葬﹐绝无此情理。总章二年改葬﹐这显
  然是错误。又慈传为最后出者﹐彦悰于传前序文中说﹕「传
  本五卷﹐魏国西明寺前沙门慧立所述……虑遗诸美﹐逐藏之
  地府﹐代莫
  49页
  得闻。尔后役思缠痾﹐气悬锺漏﹐乃顾命门徒掘以启之﹐将
  出而卒。门人等哀恸荒鲠﹐悲不自胜﹗而此传流离分散他所
  ﹐累载搜购﹐近乃获全﹐因命余以序之﹐迫余以次之……错
  综本文﹐笺为十卷」。此序作于垂拱四年间﹐距奘公卒年已
  约二十四年。则慈传后出﹐从序文所述慧立撰写经过与彦悰
  整编﹑补充后行世可知。又三书当时﹐均为抄写传通﹐间有
  误漏﹐亦为在所难免﹐所以三书中有记载相异之处﹐或各自
  本身有自相矛盾之处。三书的原本因转抄而差异﹐这从我所
  依凭研究的大正藏史传部行状文下校勘注栏中? (原)平安
  时代写﹑观智院藏本﹐(甲)平安时代写﹑宝菩提院本。此两
  种同一原本而不同抄写的藏本﹐前本中有「启兄此虽父母之
  邑而丧乱若兹」句﹐原无「此虽父母之邑而丧」八字﹐后校
  勘依甲本而补进﹐于此可见原本在抄写二传中﹐即有误漏的
  问题存在。了解这实际情形﹐对于三书的不合之处与自相乖
  违之处﹐即要酌情处理﹐不能被误漏而拘碍。此外有关玄奘
  大师的古传文记﹐有唐之刘轲作「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
  等﹐大多后出﹐不外参考上三书的传述。故我对奘公生年灭
  寿之研究﹐乃以上三书为主﹐从三书中﹐求其异同的原因﹐
  其它的文记为助﹐故在未入三书主题之前﹐先作如上的先后
  之抉择与说明。
  三﹑问题的提出
  三书对奘公的生年﹐均少明确的记载。如奘公卒于麟德
  元年二月五日﹐三书相同﹐但对卒年
  50页
  多少岁﹐即没有明确的享寿之定说﹐只有临卒前的预示中提
  到行年多少之说﹐但也不一致﹐这才成为一个困扰﹑纷诤的
  问题。未出三书互异之说前﹐先将有关奘公生灭之年的帝王
  ﹑年号﹑排列于后﹐以资对察与了解。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仁寿四年
  炀帝大业十三年
  唐高祖武德九年
  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高宗永徽六年
  显庆五年
  龙朔三年
  麟德二年
  干封二年
  总章二年
  行状说﹕「至麟德元年正月一日﹐玉华寺众及僧等﹐请翻大
  宝积经。法师辞曰﹕知此经于汉
  51页
  土未有缘﹐纵翻亦不了。固请不免。法师曰﹕翻必不满五行
  ﹐逐译四行止。谓弟子及翻经僧等﹐有为之法﹐必归磨灭﹐
  泡幻之质﹐何得久停。今麟德元年﹐吾行年六十有三﹐必卒
  于玉华」。是年二月五日﹐奘公示寂﹐六十三岁之行年说﹐
  于是即成为奘公在生享寿之年了。据此六十三岁说﹐向上推
  算﹐即获得奘公生在隋文帝仁寿二年。麟德元年灭﹐高寿六
  十三岁﹐这是行状的所说。
  僧传说﹕「麟德元年﹐告翻经僧及门人曰﹕有为之法﹐
  必归磨灭﹐泡幻形质﹐何得久停。行年六十五矣﹐必卒于玉
  华」。据此六十五岁﹐向上推算﹐奘公生于隋开皇二十年。
  灭于麟德元年﹐享寿六十五岁﹐这是僧传的所传。
  慈传说﹕「然法师翻此经﹐时汲汲然恒虑无常﹐谓诸传
  曰﹕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
  惧不终……至龙朔三年冬十二月功毕绝笔﹐合成六百卷﹐称
  为大般若经焉。」又「麟德元年春正月一日﹐翻经大德及玉
  华寺众﹐殷懃启请翻大宝积经。法师见众情专至俛仰翻数行
  说﹐便摄梵本﹐停住告众曰﹕此经部轴与大般若同﹐玄奘自
  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前一段引文﹐说
  于显庆五年。此与上二传不同处﹐问题发生﹐与此有很大关
  系。据此六十五岁向下算至麟德元年入灭﹐即为六十九岁。
  再回头向上推算,奘公即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了。灭于麟
  德元年﹐享寿六十九岁,这是慈传的传说。
  52页
  四﹑分别的研究
  行状的六十三岁说﹐依之而向上推算出隋仁寿二年生﹐
  与行状中其它有关这一生年灭寿的文句﹐似多有相符的证成
  之助。如行状中「若斯法师﹐还国已来﹐于今二十载」。奘
  公贞观十九年回国﹐至麟德元年灭﹐正好是二十个年头。行
  状即在是年写成﹐从「于今二十载」﹐可以证知﹐以不在是
  年即非二十之数。「以显庆五年正月一日﹐翻译大般若﹐至
  龙朔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终讫」。奘公翻大般若近四年时日而
  完成﹐不久即入灭﹐时第均相当。「法师年二十有一﹐以武
  德五年﹐于成都受具﹑坐夏学律」。奘公二十一岁受具﹐合
  于佛制满二十岁受大戒之规定。受具后即坐夏学律﹐亦甚合
  出家之规制。武德五年二十一岁﹐依此向上推算﹐与仁寿二
  年生合﹔向下推算﹐与六十三岁相合。不过行状中说「贞观
  三年﹐将欲首途……逐即行矣。时年二十九也」。此为记其
  出国西行与其时之年龄﹐极为不合﹐有关之文句。如武德五
  年二十一岁﹐向下推算至贞观三年﹐当为二十八岁﹐与二十
  九岁不合者一。如依贞观三年二十九岁向下推算至麟德元年
  ﹐则奘公灭寿又为六十四矣﹐与六十三岁不合者二。如向上
  推算﹐贞观三年至武德五年则为二十二岁﹐与二十一岁不合
  者三﹔乃至生年亦变为仁寿元年了。这是行状中自相矛盾的
  混乱地方。其实这一矛盾的造成﹐主要由贞观三年之三字﹐
  原为元字的误写。行书的元字与三字相似。又奘公自西
  53页
  域于阗上表奏文中自谓西游已一十七年。上表时在贞观十八
  年。若是贞观三年出国﹐即不足十七年﹐只有十六个年头而
  已﹐奘公当不自有如此差失。据道宣所撰广弘明集第廿二卷
  中载有请御制经序表﹐中有「沙门玄奘言﹔奘以贞观元年﹐
  往游西域」文句﹐于此可证三为元之误夺矣。其次﹐由二十
  九之九字﹐当为六字的误写﹐慈传即是说二十六岁。以武德
  五年二十一岁至贞观元年﹐正好二十六岁。否则行状明知武
  德五年为奘公二十一岁﹐至贞观元年不过五年而已﹐不觉写
  成二十九岁之错误﹐写难令人相信其大意至如此地步。如依
  上清理而无可乖违﹐则行状的灭寿六十三岁﹐即无有自相矛
  盾的问题存在﹐多能文实相合矣。佛祖历代通载﹐亦说奘公
  寂年「六十有三」。
  僧传的六十五岁﹐与传内有关此说的文字研究如下﹕依
  僧传「武德五年﹐二十有一」之说﹐向下推算至麟德元年﹐
  为六十三岁﹐与六十五岁不合。如依六十五岁向上推算至武
  德五年﹐当为十九岁﹐与二十有一说不合。僧传亦说奘公出
  国为贞观三年﹐年二十九岁﹐依之向下推算﹐至麟德元年﹐
  为六十四岁﹐向上推算至武德五年﹐则为二十二岁﹐也与二
  十一及六十五二说不相符。僧传共有自相矛盾者六。如将贞
  观三年之误改正为元年﹐可消除二矛盾﹐二十九改正为二十
  六﹐消除二不合﹐僧传依然有两个自相矛盾问题的存在。此
  外与僧传同说六十五岁者﹐有释氏稽古略﹐谓奘公寂寿为「
  六十五岁」。另有大正藏史传部中有寺沙门玄奘上表记一卷
  ﹐中有重请入山表
  54页
  ﹕「自奉诏翻译一十五年﹐夙夜匪遑﹐思力疲尽﹐行年六十
  」之文句。依「一十五年」﹑「行年六十」说﹐有证成六十
  五岁之一助﹐盖贞观十九年开始译经﹐至显庆四年为十五个
  年头﹐此时却为六十岁﹐至麟德元年寂﹐合六十五岁说。然
  这不能解除僧传文中内在的矛盾问题。
  慈传的六十九岁﹐就其传内去考察﹐如慈传「法师年满
  二十﹐即以武德五年﹐于成都受具坐夏」。依此向下推算至
  麟德元年﹐应为六十二岁。其实「年满二十」﹐即是二十一
  岁的通俗说。依此当为六十三岁。两均与六十九岁不合。如
  依六十九岁向上推算﹐至武德五年﹐当为二十七岁﹐与二十
  年满不合。慈传「玄奘今年六十有五」﹐此于显庆五年说﹐
  与僧传同说六十五﹐而不同其说时﹐堪可注意﹗依显庆六十
  五﹐向上推算至武德五年﹐为二十七岁﹐与二十年满不合。
  依二十年满推至显庆五年﹐当为五十九岁﹐与六十有五不合
  。此上为慈传自家矛盾处。慈传亦说贞观三年出国﹐「时年
  二十六也」。依年满二十来算﹐贞观三年应为二十八岁﹐与
  二十六不合。如将贞观三年﹐亦改正为元年﹐则武德五年至
  贞观元年﹐正为二十六岁﹐此为慈传唯一有关年岁相契合的
  文句了。此外﹐有刘轲的玄奘塔铭﹐据说有明文记载说玄奘
  寂年「六十有九」。又寺沙门玄奘上表记中载有请御制大般
  若经序表﹐有「但玄奘年垂七十」句﹐表是龙朔三年十月廿
  二日上表。「年垂七十」﹐有为证成六十九岁之说的有力文
  句。但这对慈传内在的矛盾问题﹐似亦无能帮助去消除。以
  上是三书主要不同与内在矛盾的问题﹐其它且不予论。
  55页
  五﹑综合的讨论
  奘公的传书﹐从上三书的研究﹐都存有内在的问题﹐以
  行状说﹐问题为最少﹐僧传次多﹐慈传最多﹐此可从上比较
  中而获得大概地了解﹐我想三书﹐同传大师一代生平事迹﹐
  著者又都是有德有学的高僧﹐原都很相近﹐无大差异。如三
  书中的奘公受戒时间与年龄﹐都是一致的说为「武德五年」
  ﹑「二十有一」﹑「或年满二十」﹐虽然僧传没有明说到受
  戒﹐但也没有相反的记载。受戒是一件大事﹐相信二十一岁
  之说是共同信认的真实﹐不会是巧合。出国的记年﹐都是贞
  观三年﹐又同是「元」字的误写﹐这已在前面说过﹐改正为
  元年﹐这也可见其一致的传说。据二十一岁推算至贞观元年
  ﹐慈传记奘公为二十六岁﹐这是很正确的。但僧传与行状﹐
  都记二十九﹐反与慈传唱反调﹐这本是不该有的事﹐因为同
  说武德五年二十一岁﹐至贞观元年﹐必为二十六岁﹐而二书
  却是二十九问世﹐这不是显然为传写时的误出吗﹖否则慈传
  较晚出﹐何能独异行状与僧传﹐如将这一问题改正了﹐三书
  又是很一致﹐密切而无问。唯一互相矛盾的问题﹐即是灭寿
  了。而奘公卒年也都是一致的无差别﹐只有岁数多少的不同
  。行状六十三与僧传六十五很接近﹐这可能是三易五的误写
  ﹐变三为五。僧传如将五易三﹐则亦完全与行状成为同一鼻
  孔出气而无自相矛盾问
  56页
  题的存在。剩下的只有慈传六十九岁﹐这相差了六岁之多。
  然慈传的六十五﹐似由僧传而来﹐与僧传同误﹐而说在初译
  般若时﹐致与行状﹐僧传相异引出六十九岁。如将慈传的六
  十有五系于译毕大般若经来说﹐即为行状﹐僧传接近了。「
  六十有五」﹐亦不过「六十有三」的错笔﹐则慈传「必当卒
  命于此伽蓝」与「死期已至」﹐即与行状及僧传﹐获得一致
  的结论﹕奘公生于隋仁寿二年﹐灭于麟德元年﹐享寿六十三
  岁。而三书的主要内在矛盾问题﹐也即能宣告消灭。我作如
  是的讨论﹐是因慈传后出﹐分两次写成﹐有参考僧传的痕迹
  ﹐如六十五岁的行年说﹐即是一个消息。而慈传本也同行状
  ﹑僧传﹐在麟德元年有行年多少一致的明文﹐但说在显庆五
  年去了﹐所以致与行状﹐僧传相异﹐而造成了六十九岁的局
  势。否则﹐为什么行状﹐僧传在麟德元年﹐都有说行年多少
  ﹖慈传独不说呢﹖而行状﹐僧传在显庆五年均不说行年多少
  ﹐而慈传却又偏要说呢﹖这是大有问题的所在﹗也是解决三
  书互相矛盾问题的线索了。不然﹐奘公传记﹐即要重编了。
  这是我的看法而已。
  六﹑时贤的考证
  梁启超着的佛学研究十八篇﹐其中有「支那内学院精校
  本玄奘传书后」一文﹐副题是关于玄奘年谱之研究。他是依
  据慈传为主体的研究奘公之灭年﹐以刘轲的「大遍觉法师塔
  铭」六十九岁
  57页
  说为其中心的信仰﹐所以他的结论也是以奘公灭年六十九岁
  为定论。他对有关奘公的一些传书中﹐推尊慈传为第一﹐塔
  铭为最真﹐所以有「诸家所记﹐什九皆取材于慧立之本书」
  的意许为诸家后出传记之蓝本﹐及「塔铭虽晚出﹐而所记最
  得其真」的信任。因此﹐他依六十九岁的信仰﹐而为奘公谱
  出很好的从生到终之按年排比简谱。对慈传本身的内在矛盾
  问题﹐也有一些精确的考证﹐如通常传记都说是奘公贞观三
  年出国西游﹐在其中年谱中即改正为「贞观元年」的考定﹐
  这是一例。其它难俱例举﹐欲知其详者﹐请读其文。而梁任
  公的治学﹐素为我国的巨子﹐虽已作古﹐但在学界﹐依然如
  生的受着崇高的敬仰。笔者浅学﹐亦不例外。不过在其本文
  中﹐所作的诸多考定及安排﹐就慈传本身来说﹐也有一些不
  无可议的地方。如对慈传的推尊﹐从「本书近百余年来﹐英
  法德俄文皆有译本」的受到世界之重视来说﹐是有荣耀的﹐
  但这并不等于慈传的没有问题的存在。慈传的后出﹔慈传的
  内在矛盾问题﹔慈传的误传奘公改葬于总章二年之说﹐这都
  显示了慈传有不尽可靠的事实。慈传本身内在的不妥性﹐要
  设法解决。要不受到外在的影响﹐导致慈传迁就客观的事实
  ﹐失去了慈传本身内在的真实。慈传叙述奘公的事迹比其它
  传记有广而详的特胜﹐但其存在的矛盾﹐并不少过如行状与
  僧传的过失。梁任公似未重视这一问题﹐有着过多信任慈传
  ﹐所以谱出奘公的年谱﹐遇到矛盾难通的大问题﹐在无法消
  除时﹐也即不免有削足就履的作法了。比如在年谱的安排中
  ﹐「炀帝大业四年(六○八)十三岁﹐始出家」。慈传﹕「又
  学严法师摄大
  58页
  乘论﹐爱好逾剧﹐一闻将尽﹐再览之后无复所遗﹐众咸惊异
  ﹐乃会升座覆述﹐抑扬剖畅﹐备尽师宗﹐美闻芳声﹐从兹发
  矣﹐时年十三也。」明文若此﹐并无隐显出家之意存在﹐只
  表少年振誉之时而已。而任公却安于「始出家之年」﹐此非
  有乱慈传之真的作法吗﹖慈传「法师年满二十﹐即以武德五
  年于成都受具坐夏学律」。这极明白不过的说奘公受戒是在
  武德五年﹐年二十岁满。而谱中却安在「大业十一年﹑二十
  岁﹑始受具戒」。这和慈传的明文﹐又是多么明显地相反。
  本来慈传这两项事实的传述﹐是无问题的﹐经过这一安排﹐
  反成了削足的残废了。所以笔者在这一点上﹐不免感到有些
  遗憾﹗
  又现代佛教学者印顺法师﹐于海潮音月刊四十二卷第四
  期中﹐有「玄奘大师年代之论定」一文。本文是以「罗香林
  先生承梁任公之说﹐撰玄奘法师年代考﹐坚主奘公享年六十
  九岁」说而予以论究﹑考证所写的巨作。印公是以行状为主
  体﹐僧传﹑慈传为旁依﹐作精密﹑透彻地发掘﹐一面化解罗
  教授之文中疑难行状﹑僧传的误谬﹐一面清理与会通行状﹑
  僧传﹑慈传的矛盾处﹐而结归于行状的六十三岁说。文中所
  论到的问题很多﹐从行状﹑僧传﹑慈传三书本身而到三书以
  外的有关者﹐均有缜密的考论﹐这里不能举说了﹐欲睹其详
  ﹐请去寻读其文。但于此将其考定的结论﹑抄录于后﹐俾先
  能知大概。
  依行状所说﹐考定奘公之年如下﹕
  59页
  一﹑ 奘公生于仁寿二年。
  二﹑ 奘公出家于隋大业八年﹑时年十一。
  三﹑ 唐武德五年﹑奘公受具足戒﹑时年二十一。
  四﹑ 贞观元年八月西行﹐时年二十六。
  五﹑ 贞观二年﹐表谢高昌王。时年二十七﹐出家已十
  七年。
  六﹑ 贞观十八年﹐还抵于阗﹐表奏。时年四十五(五为
  三之误排﹖)﹐西游已十七年。
  七﹑ 贞观十九年春﹐还至长安﹐时年四十六(六是四字
  误写)。
  八﹑ 显庆二年﹐至洛阳﹐改葬父母﹐时年五十六。
  九﹑ 显庆二年秋﹐表请入少林寺译经。
  十﹑ 显庆五年﹐初译般若经于玉华宫﹐时年五十九。
  十一﹑ 麟德元年二月﹐卒﹐时年六十三。
  我之研究奘公生灭年寿﹐受印公之文启发很大﹐故直从
  行状﹑僧传﹑慈传等书去探究﹐感到印公的考证﹐颇与三书
  真实相合者多﹐乃有本文的报告﹐但研究并未到彻底。我在
  本文中﹐提出「行年六十」与「年垂七十」的孤文﹐有利主
  六十五岁与六十九岁说者﹐但不知印公见到﹐有何感说﹖我
  希望有关于奘公生灭年代的问题﹐在未来能有更多新文献发
  现。
  60页
  此外于最近期的南洋佛教﹐读到从事佛教史学作者的台湾东
  初法师之「玄奘大师生平年代考」一文﹐甚为欢喜﹐东公是
  据慈传﹐与梁任公﹑罗香林教授之六十九岁说同道而发挥奘
  公的伟大﹐立意深长﹐文多精湛﹐研究奘公史传者﹐可以多
  得一份参考。
  学友幻生法师﹐数月前在台湾中央日报副刊﹐也有一篇
  「一个伟大的留学僧--玄奘」注销﹐承惠我一份﹐读了也多
  欣佩﹐文中对奘公﹐作了极为精细的叙述致崇高的评论。他
  是据慈传而以六十四岁为说。但他似说奘公十三岁出家﹐不
  知是据何本为说﹖乐观老法师也与他作了一番关于奘公译经﹐
  部分之讨论。大家都对奘公有了研究﹑发扬的心﹐这实是沉
  闷的佛教学问中﹑一点清醒的新空气﹐希望有更多的人随喜
  ﹐造成佛教文化向荣的好现象﹗
  七月十日于星洲双林寺初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