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清初四僧”绘画艺术的特色
略述“清初四僧”绘画艺术的特色作者:
略述“清初四僧”绘画艺术的特色
乾虚
前言
一部中国绘画的历史画卷,实际上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华民族审美心灵发展史。不同时代人的审美心理也不同,绘画风格自然也各异。汉代与唐代,唐代与宋代,以至元、明、清及近现代的绘画都各有其显著的艺术特点。作为同是“遗民画家”的“清初四僧”,由于他们“遗民”的身份,因此,在政治上他们采取与满清统治者不合甚至对抗的态度。由于复杂的现实矛盾和痛苦的内心感受,从而使他们的绘画,形成了不同于别人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清初人数众多“遗民画家”中艺术个性鲜明而成就突出者。对中国画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略述一下“清初四僧”绘画艺术上的特点,及其对我国近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一、人物简介及其艺术特点
(一)、石涛
石涛:俗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广西全州(今全县)人。明朝宗室靖江王朱守谦第十世孙,亨嘉之子。生卒年有许多说法,现基本倾向为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生,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卒于扬州。当明朝崇祯皇帝在煤山自谥以后,石涛之父朱亨嘉在桂林以明宗室的名义,挟制广西巡抚督御史瞿式耜,自称“监国”,不到半年,为瞿所杀。当时石涛尚年幼,幸有家人托太监庇护,逃往武昌。不避免廷迫害,不久削发为僧,法号起济,后来兼用原济,字石涛。常见别号有:阿长、苦瓜和尚、济山僧人、大涤子、清汀老人、靖江后人、支下人、零丁老人等。
石涛自幼天资聪颖,十来岁就开始学画,十八岁时,他画的兰花已相当成熟。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石涛二十三岁时,来到松江,归依禅宗临济大师本月门下。本月乃天童寺道忞的高徒,师徒皆是当时著名的禅师。石涛的禅学思想,基本上是受其影响。石涛曾镌刻“善果月之子,天童之孙忞原济之章”。以示其禅学渊源。
石涛博通世学,诗文书画都有杰出的才能。其为诗含蓄,为文率真。书法工隶、行书,风格浑厚奔放。尤在绘画上表现天才横溢,卓然大家,堪称旷世奇才。石尖于山水、人物、佛像、花鸟、蔬果、兰竹无所不精,并将诗文书画篆刻融为一体。他的作品造型离奇苍古而多变,笔墨雄健恣肆,奇险而秀润,风神独具,了无俗韵,每每于豪放纵逸之中有幽微静穆之意境。石涛与八大山人、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僧”。他“一生郁勃之气,无所发泄,一寄于诗画,故有时如豁然长啸,有时若戚然长鸣,无不以笔墨之中寓之”(邵松年《古缘萃录》)。
石涛艺术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具有大胆的革新与创造精神,敢于反传统。对明末清初以画坛上奉古人画法为尊的风气扫荡殆尽。提出“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法自画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的观点。对清初画坛以临摹古人为归,只是有古而不知有我的局面,喊出:“今人古人,谁师谁体”,的确非同凡响,打破了传统画法。石涛用墨也极有特点,认为画“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他常用墨水或花青水涂染,利用其模糊来表现山川的幽郁湿润的气象,其目的在于师法自然,表现山水的本来面目。
其三:石涛一生饱览名山大川之神秀,实现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宏愿。他的山水画,无论布局还是笔法墨路都不拘一格。《山水清音图》是此种观点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幅构图十分新奇的作品。在纵横错落的山岩间,奇松突出横亘在山岩之间,一股瀑布从山头直泻而下,穿过竹林和栈阁,冲击山石,注入深潭,喷雪跳珠,动人心魄。在溪涧桥亭中二人静坐,面带微笑,陶醉在松声、水声奏成的交响典中。这幅画笔法豪放,墨色淋漓泼辣,特别是满幅洒落的浓墨苔点与尖笔剔出的丛草相配合,产生了急风骤雨般的音乐韵律。
石涛不仅是一位大画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绘画理论家,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有理论性、系统性的画论著作,带有很强的总结性,在中国艺术批评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石涛的作品很多,留下来的有数百幅优秀作品。其中《狂壑晴岚图轴》、《墨笔山水图轴》、《十六罗汉手卷》、《黄山图》、《石竹图》、《梅竹双清》、《溪水秋雨图》、《淮扬洁秋图》、《梅花》,以及前面提到的《山水清音图》等为其代表作。
(二)、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姓朱,名耷,原名统,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后裔。明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生,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卒。明朝灭亡之后,因深受刺激,由口吃而佯哑,遁迹奉新山以避乱。清世祖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剃发为僧,法名传綮,号八大山人,连缀于画则成“哭之笑之”四字,寓“哭笑不得”之意。别号有雪个、个山、个山驴、驴汉、哑驴、人屋、驴屋等。花押有“个相如吃”、“三月十九日”(即明崇祯帝自谥之日)、“黄竹园”、“拾得”等。
八大山人是一位诗、书、画全能的“遗民画家”,是迈绝前代、启迪后世的一代名家。在中国书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八大山人擅长山水、花鸟、竹木,尤其擅长水墨大写意花鸟画。他的绘画是“清初四僧”中最具有突出色彩的一位画僧。叶丹《过八大山人》诗日:“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藏暗户,诗画入禅真,遗逃名老,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也许因为他是明朝宗室后裔的原因,因此八大山人所绘的画,笔情恣纵,不拘成法。所作残山剩水,往往河颠树倒,满目荒凉,寄托了山河破碎的亡国之痛。正如郑板桥所说:“国破家亡鬃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八大山人的花鸟画题材广泛,师古人而有变法,强调缘物寄情,画境清奇幽冷。他所绘的画、八哥、鸭子、猫等动物,都倔强地昂着头,眼睛更是夸张奇特,有的甚至画成方形,眼珠点得又大又黑,往往点在眼眶的近上角,显出“白眼向人”、不肯妥协的神情。八大山人的绘画构图和笔法都很简炼,他画的鱼,简之又简,却生气十足;虽不画水,却满纸烟波。这就是中国画论里所说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其二:作为一位禅坛高僧,他的画中,处处透出佛理禅机。八大的绘画,笔墨造型“不拘成法”、“奇古天真”。形象组合违背常规、浪漫无羁,呈现人性的本真和生命的实在。形成了别具灵奇的意境。这种艺术特点,自然是受禅宗“物我同化”、“物我合一”的“意境说”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绘画中,常不为时空所局限。如张彦远所说:“得心应手,意到便成。造理入神,迥得天意。”这种特色,在他的水墨写意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不求形似,但求生韵”,把中国的写意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发内心情感的高境界。这就是八大山人的艺术世界和生命世界。
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流转至今的极少,还有待于发现。现今唯有《双鸟图轴》见传于世。
(三)、弘仁
弘仁:俗姓江,名韬,一航,字六奇,号欧盟。歙县(今安徽)人。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生,清世祖顺治二十一年(公元1664年)卒。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发愤攻读,习举子业,成为明末诸生,事母至孝,佣书养母。明亡离家赴闽,可能参加隆武权抗清活动,失败后矢志不与清廷合作,于武夷山回龙寺,师从古航神师出家,法名弘仁,字无智、无执,号浙江学人、浙江僧。数年后回归故里,居西郊披云峰下的五明寺,后卒于此处,因生前爱梅,死后友人在其墓地植梅数百株,称他为“梅花老纳”。
弘仁是一位诗书画皆长的和尚。诗文清新婉约,含蓄深沉,传有《画偈》、《偈外诗》、《偈外读续》。工书法,楷学颜真卿,行学米蒂,劲健放逸,纵横跌宕。尤其以画闻名,擅长山水,兼作梅竹。其画即遵传统,又师造化,自创一格。多作黄山,作画以真山水为稿本。尺幅千里,有傲然秀气,风格冷峭。
弘仁的绘画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弘仁的绘画,多取法倪云林的基础上,又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不同于前人的峻逸、宁静和沉稳、幽僻的风格。他的构图非常奇特,从他的《黄海松石图》、《黄山蟠龙图》都可以看出。两三株松树,虽于山头倒悬于下,或从峭壁悬瀑旁伸出,看似险恶,但由于他画的山石坚实,大小石间疏密有致,笔墨虚、实并出,因而仍有一种峻逸、沉稳的感觉。以书法入画,以平远构图,似嫩而苍,使其画在隽雅疏秀中得微茫清远的山水灵魂。
其二:弘仁的笔墨造型多采用“高远法”。这种“高远法”得承于“元四家”以“远”、“淡”、“疏”、“苍”为山水画审美旨归的意趣,但在弘仁的手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远”就是突破有限通向无限。山水画在本质上就是和远相联系。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过错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西岩松雪图轴》是弘仁“高远法”的代表作之一。近有登山石阶,山舍路亭,远处有层层叠叠的山峦和树林,越推越远,最远处是烟云缥缈,若有若无的一痕山影,从有限推向无限,又从无限回归有限,从无限回归自己的家园。如清人诗画曾说:“低徊留得无边在,又见归鸦夕照中。”在有限的个体生命存在上,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无限与永恒。
弘仁的绘画作品流传于世的有:《西岩松雪图》、《黄山皤龙图、《黄海松石图》、《丰溪山水图卷》、《黄山真景图》等。
(四)、髡残
髡残:俗姓刘,字介丘,号石溪,别号有白秃、残道人、石道人、天壤道人、电住道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生,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卒。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据说,其母生他前,夜梦有和尚入室。长大后,听母亲说及些事,便认定自己前生乃是和尚,所以从小就喜读佛书。成年后,父母为他议婚,他坚决反对。母亲去世后,便自剃须发,向父亲辞不孝之罪,师从云栖禅师,法号髡残,后又投拜并受衣钵于觉浪禅师,改法名为”大杲“。晚年居南京牛首山幽栖寺,度过了他的作生。
髡残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高僧,他工五言诗,善行草书,其题画诗往往文书俱佳,并与绘画相得益彰。且常寄托孤傲不羁,不逐俗流,向往林泉之意。他的画更有名,他擅长山水、人物、道释,尤以山水为最。人评其山水“奥境奇辟,画邈幽深,引人入胜,笔墨高古,高色清湛,诚元人之胜概也。此种笔法不多见于世久矣!”髡残在艺术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和程正揆,当时被称为“二溪”。后来髡残与石涛,又被称作“二石”。清人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说:“清湘老人道济,笔意纵恣,脱尽画家巢穴,与石溪相伯仲。盖石溪沉着痛快,以谨严胜;石涛排纵横,以奔放胜。”
髡残绘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髡残注意师法自然,“草木湖山信手拈”,作画好用秃笔、渴墨,长于干笔皴擦,墨色沉首,又是书法通画法,其笔墨不拘成法,一任自然,人称“粗服乱头”。这种“本自天然,不假雕琢”的特色,与其受禅宗“平常心”的观点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平常心”关键就是不执着,任其自然,无所追求。以个体心灵去体验的某种现实的过程。正如黄体复《益州名画录》中说:“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间形具,得之自然。”此中所说的自然即是禅宗所提倡的“平常心”。这种创作精神从本质上与禅的率真见性是相通的,禅宗的主张自我心灵要与自然万物融合为一体,大自然万物就是我,我就是大自然万物的精神境界。髡残以自然景物作画,目的在于,以此来体悟禅理、禅义。正因如此,故造成了他的作品与众不同的悠远意境。今古宫博物院藏有他五十岁时为“樵居士”所绘书画六开,每页均有题词,禅学机锋警人,并自谓“残僧本不知画,偶然坐禅后悟此六法”(自题《山水册》),点出了其画与禅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二:也许因为是“遗民”的原故,髡残所给的画,真正是其心灵的写照。作为“明末遗民”,遭逢变乱,身处逆境,但毫无惧色,亦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好,并以书画诗文寄托其内心世界。《达摩面壁图卷》是他心灵写照的代表作之一。图绘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深山壁观的情景。在深山大壑之中,密林幽冥,藤曼交织,达摩长发密须,面对石壁,默坐凝视,不为任何外物所干扰,其人与石、与林、与山,仿佛一起凝住,具体的地域、时空一并隐退,留下的只有禅境的永恒。
髡残的作品流传于今的很多,其中《秋山钓艇图轴》、《青峰凌霄图轴》、《幽栖图》、《兰亭图》、《仿米氏山水图》、《溪山幽居图》、《达摩面壁图卷》,以及他的《山水册页》等为其代表作。
二、对近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清初四僧”他们的绘画风格,对后代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当中,尤其以石涛和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对后代绘画艺术的影响最为深广。王原祁曾赞石涛云:“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这一评价应该说是恰当的。稍后于他们的“扬州八怪”郑板桥等人受其影响自不必说,就是对我国近代画家,如:赵之谦、齐白石、吴昌硕、潘天寿、张大千、刘海粟等人的绘画,其影响也是非常深广的。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清初四僧”的绘画风格各有特色,因此他们对近代绘画艺术的影响,也就有所不同。近代绘画家,他们从技法、构图、着墨、润色等方面,都有取法“清初四僧”。如近代最早的吴昌硕,他的绘画,设色大胆、浓丽活泼、浑厚复杂、不拘成法。这种风格主要取法陈淳、徐渭、石涛、八大山人等人。成为清末近代的后期“海上画派”的领袖人物。又如后期的潘天寿亦有诗赞石涛日:“古阿罗汉是前身,五百年来无此人。岂仅江南推第一,笔参造化墨通神。”
(二)、“清初四僧”的绘画,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满了勃勃生机,这是中国绘画艺术追求的最高法则。中国哲学家认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气”,“气”是生生不息的。所以绘画艺术的最高法则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就是要表现宇宙万物的生机、生间生趣。这种特点,在八大山人的绘画上,体现的最为突出。八大山人的绘画,虽下笔不多,但其“神韵生动”,那怕是画一块石头,也是由一团元乞,团结而成,都是充满生命感的。这种“神韵生动”在“扬州画派”的“扬州八怪”,晚清的任伯年,以及近代画家的绘画的创作中,都有体现。在这当中,最有名的当属齐白石画的虾,他画的虾,灵活生动、生气十足,虽落墨不繁,但又无不形神兼备。对他同时代画家的绘画有相当大的影响,害些不能说与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不无关系。齐白石的绘画风格,不但得八大绘声绘法之神韵。同时他对石涛的绘画风格也是推崇备至。他曾题“大涤子画像”云:“下笔谁教鬼泣神,二千余载只斯僧。焚香愿下师生拜,昨晚挥毫梦见君。”
由上可见,他们的绘画风格对中国近代绘画艺术影响之大,为我国近代绘画史翻开了新的一面。
结论
“清初遗民画派”,虽非当时画坛“正宗”。但他们的绘画,从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方面,却远胜于被称为“正宗”画派的“四王”。“清初四僧”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遗民”的身世,以及他们各自强烈的性格,这些对他们的绘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们的绘画中鲜明地表现出来。他们有的豪放,有的沉郁,有的夸张,有的谨严,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遗民画派”艺术风格。虽然后人对他们绘画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总的来说,对他们在绘画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却是有目共睹的。他们的绘画风格,对当时的画坛以及近现代的绘画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一点也是无否认的。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峰《上下五千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赖永海《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会2000年版
(3)、张育英《中国佛道艺术》宗教文化出版社会1996年版
(4)、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1995年版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