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习武心 见武术性
明习武心 见武术性
释永信
说起武术,我还是比较熟悉的。我从小习武,至今算来已有二十多年了。但是这么多年来,有些很基本的问题,或者说是很简单的问题,却曾经很长时间困扰着我。我知道自己很喜欢习武,但为什么这么喜欢习武?到底喜欢武术什么呢?武术究竟又是什么东西呢?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回答起来似乎也不难。说为什么习武?习武么,为了增强体质,更好地工作;为了自卫;为了除暴安良,匡扶正义,保家卫国;为了继承和发扬光大祖国优良传统;为了参加武术大赛,拿金牌银牌;对我于我少林寺僧人来说,习武还可以用于修持,护法弘法等等,理由可以找出一大堆。若说武术是什么东西?又可以搬出少林拳、达摩剑、硬气功、拳击、擒拿、二指禅、童子功、刀、枪、棍、鞭,很多很多。当然,上面这些答案都是对的。但是,有时一个人坐下来细细想想,又觉得这些答案不能令人满意,事情并不象那些答案这么简单。比如说,有少人给我写信,要求习武,他们也说不出什么理由,只是一句话:“我就是喜欢武术”。按常理说,科学越来越发达,武术对日常生活的用处越来越小,洽安、保卫、竞技等职业还能用上一些,其它的就很少有机会用上。可是现在社会上习武的热情反而更高,尤其是那些青年、中小学生,来少林寺周围武校习武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甚至不少国外朋友也老远跑来,据统计,这些武校在校学生为数达几万人。有趋势很明显,人们生活条件好了,习武的人更多了。值得注意的是,来这里武校习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父母亲自送来的。近十年来,有关武打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到处风行。有人认为,这种风气就是武打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造成的,比如电影《少林寺》的影响,港台武打电视录像影响。我认为,我们不能把人们习武风气简单归结到武打文学作品和电视电视上,相反,它们作为赢利性行为是因循并抓住了人们喜欢习武的心理,才获得成功的。实际上,那些办武校武馆的,甚至那些规模很大的武术节,也是建立在人们喜欢习武的这个基础上。当然他们有些也不是为纯粹赢利赚钱。
人们为什么喜欢习武?他们喜欢武术什么?武术究竟是什么东西?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国家为什么要设立全国性的武术协会之类机构?象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为什么三番五次的来少林寺朝拜?1993年6月,我带了武僧团去台湾访问,武僧团的表演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有个常来我这里串门的十一二岁的德国小男孩,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为什么这些身为大学教授的父母愿将孩子不远万里送到这里武校习武?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人说少林寺现在是“以拳代禅”了,并不是这样的。作为佛教道场,少林寺与别的寺院确实有些不同,少林寺可以习武修禅护法弘法,很特别,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少林寺“拳以寺名,寺以拳显”。说起武术,人们就会说:“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术已名声在外,加上近些年来,海内外交流越来越频繁,全世界都知道少林武术了。说实在的,我身为少林寺僧人,对此心理压力很大。我必须搞清楚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因为这些很简单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看待和评价武术的基本前提。我们也经常在嘴边念叨,习武可以修禅、护法、弘法,但如何向大家讲透彻这个道理呢?我们禅宗讲“明心见性”,于是我在两年前,即1992年4月赵朴老视察少林寺后,我发了一个愿:我要“明习武心,见武术性”。
为了还个愿,我让徒弟把近两年来写信给我个人的要求习武的来信拣出来,共计231封,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下:
我们从这些可以看出:从性别看,习武者男性占多数,比例占93%;从年龄看,14—24之间,比例很高,占90%;从文化程度看,除文盲外,中小学文化占99%;从职业看,在校中小学生占一定比例,占25%,更主要的是社会小青年,包括职工,占67%;从习武原因看,喜欢武术的占绝大多数,达77%。由此我们能粗线条地勾画出大多数习武者的基本情况:主要是男性,年龄在14—24岁之间,以中小学已经毕业的社会青年为多,在校中小学生相对少一些,习武的的主原因就是喜欢武术。当然,上面所说的并不是习武情况的全部,但我认为反映了习武者的基本情况,也就是群众基础。
接下来分析一下这些数字的意义。习武者男性多,应该有生理上的原因,一般说来,男好动,女好静,这同时也反映着我们民族的传统习俗。习武者大都处在14—24岁这样一个年龄段,首先是因为这个年龄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适于习武,身体长定型了再习武比较难一些;其次,应该说更重要的是,这个年龄段正是形成人生观的时期,他们喜欢上武术,并且选择了习武,不会仅仅是锻炼身体,肯定是武术中某些内在的东西吸引了他们。比如说他们看《少林寺》电影,不会仅仅是武僧的武术动作迷住了他,肯定是武僧们英勇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力量感动了他们,或者是蕴含在精彩武打中我国古老文化精神吸引他们。习武者大多文化程度在中小学水平的社会青年和在校中小学生,这只能说,武术比较适应文化程度在中小学水平的社会青年和在校中小学生的追求。这并不是说追求武术的人,人生境界低,而是首先与年龄段有关,如果上了大学,读4年书,年龄就大了,再说他们已有了自己的专业后,追求的方向也变了。真喜欢武术的人,上了大学,他们照样抽空习武。人们追求生活的内容很多很多,武术只是世间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喜欢武术,与人们喜欢足球,喜欢流行歌曲,喜欢围棋,喜欢书画,甚至于人们日常的吃饭、穿衣、睡觉等等,都是一样的。
上面已经说到过,习武风气的兴起,是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分不开的。就当习武的锻炼身体吧,也只有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不再一辈子埋头为了吃饭穿衣了,才有条件讲究锻炼身体。我近来有一种想法,就是不要把习武之类看得太复杂,只要把它看成世间平平常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就行了,我们以平常心,把习武看作平常事。武术之所以成为平平常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不是我们规定的,而是有它自己的历史,也就是说武术是一种文化传统,人们习惯了它,人们需要它。
实际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信佛的人也多起来了。这是大家看到的事实。有人喜欢武术成为“武术迷”,有人喜欢足球成为“足球迷”,有人喜欢流行歌曲成为“歌迷”,有人喜欢上围棋成为“棋迷”,有人喜欢书画成为“书画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更多的这个迷那个迷。我们出家人以及信众,如果只是一心想成佛,也是一种“迷”。有东西可迷总是好的,总比没东西可迷好,总比只“迷”吃饭穿衣好。迷多是好事,说明人们日子好过了。如果人们连吃饭穿衣都成问题,谁还有心思去迷别的呢?谁还有心思去信佛悟道呢?可以说,没东西可迷才是很可怕的,我们永远没有信佛悟道的好机会,永远堕在饿鬼、畜生、地狱里。所以,做人着迷,是很自然的。人生世间,就是生在迷的世界里,我无法想象一个人生在迷的世界外。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再迷吃饭穿衣了,用我们行话说就是“明心见性”了,明白原来吃饭穿衣心是空的,也看清了吃饭穿衣是怎么一回事。现在世间迷人的东西多了,是好事,我们破迷悟道的法门也就多了。同时也要求我们更好地把据住自己,不要迷了这个又迷那个,执迷不悟,迷一辈子。一个人迷一辈子,不是迷之过,而是人之痴。悟道成佛的是人,不是迷。迷不可怕,关键要出迷,出迷时,便是“明心见性”之日。每一条迷路都通向“明心见性”的法门。世间的任何一件事情,只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了,做彻底了,就“明心见性”了。禅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就讲究在日常生活中悟道,什么书法道、武术道、柔道、花道、茶道,一大堆,甚至射箭也有道。有个西方人,好象德国人,老远跑到日本拜师,学箭悟禅,还专门写了本书,书名叫什么《学箭悟禅录》吧,这本书我翻过,但没细看。日本人千道万道,根本有一条,把手头上在做的事情,做好做彻底,便成道。看看日本人的产品就知道了,什么电视机、照像机、汽车、甚至小工艺品,很多很多,确实做得好,国内有些年轻人结婚时,还非要买松下电视机不可。我希望迷上武术的人们能认认真真、实打实地练成真功夫,练某种功夫,直把这种功夫练透。练透了便“明心见性”了,功夫也就出神入化了。有人总担心习武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总把习武与打架闹事联系起来,这是误解。打架闹事尽管也动手动脚,其实与武术不大搭界。真会武术的,很少会去打架闹事的,正如真正悟道的人,很少会随便显示自己的神通。
道、茶道,一大堆,甚至射箭也有道。有个西方人,好象德国人,老远跑到日本拜师,学箭悟禅,还专门写了本书,书名叫什么《学箭悟禅录》吧,这本书我翻过,但没细看。日本人千道万道,根本有一条,把手头上在做的事情,做好做彻底,便成道。看看日本人的产品就知道了,什么电视机、照像机、汽车、甚至小工艺品,很多很多,确实做得好,国内有些年轻人结婚时,还非要买松下电视机不可。我希望迷上武术的人们能认认真真、实打实地练成真功夫,练某种功夫,直把这种功夫练透。练透了便“明心见性”了,功夫也就出神入化了。有人总担心习武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总把习武与打架闹事联系起来,这是误解。打架闹事尽管也动手动脚,其实与武术不大搭界。真会武术的,很少会去打架闹事的,正如真正悟道的人,很少会随便显示自己的神通。
此篇是在赵朴老的激励下写成的。1992年4月,赵朴老视察少林寺时曾告诉我:少林寺“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我们决不辜负赵朴老的殷切期望。我们除了继续发扬少林武术的特殊作用,更要开展如赵朴老所指出的禅宗文化的研究和光大。1995年2月8日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