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武术禅问答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永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武术禅问答
  释永信
  什么是禅?
  问到禅,我们一般都这样解释:禅,是梵文Dhyāna音译“禅那”的缩写,意为静虑。什么“静虑”呢?一般情况下都会搬出《瑜伽地师论》里一句话:“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曰静虑。”为什么我们都乐于这样做?可以说是偷懒,有现成的答案就用现成的。但另一方面,要把“什么是禅”表达清楚也不是件容易事。因为禅不是文字功夫,单靠嘴巴讲讲动动笔头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去做,去感受。比如说,我们每天吃馍,你说馍到底有什么滋味?用嘴巴讲,用文字写都很难表达清楚。但想知道馍是什么滋味,很简单,自己去咬一口,去品味体会。既然现在又问起这个问题,我也努力作一个通俗化的解释:禅就是让我们不要胡思乱想,把念头集中到一个地方,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能力。在培养这种新能力的过程中,又伴随着一种有异于日常的新感受,或者说是新体验,所以大部分介绍禅的书都会加上一句:禅既是一种活动,又是一种境界。禅作为一种活动,我们又常称“参禅”。
  参禅与坐禅、禅定是同一回事吗?
  按照传统的参禅习惯,参禅、坐禅与禅定三者是同一回事,只是角度不同。参禅是指整个过程,坐禅是指参禅时采用了坐的方式,禅定则是指在参禅过程中内心所获得的安定状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坐禅并不是参禅的唯一方式。比如,念佛、拜佛、持戒等等,也是参禅的方式。我们禅宗的参禅方式就更灵活了,参话头,参公案,甚至骂祖骂孙子,棍棒一齐来,近来净慧法师提倡的生活禅,我们少林寺提倡的武术禅,都是参禅的方式。但是禅宗的禅与其他的禅有很大的区别,留待下边再谈。
  为什么大多数人参禅都采用坐禅的方式?我认为与古人的生活习惯有关,我们今天坐椅子坐沙发坐惯了的人,已很难想象古人的生活习惯。在古代,冶炼金属技术没有发明以前,没有斧子、锯子、凿子,做把椅子凳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盘腿而坐,应该是那个时代最舒适的姿势。那么盘腿而坐参禅,也就是找个最舒适的姿势参禅,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我们的老祖宗佛陀盘腿参禅,讲经说法,也是沿袭古老的习惯罢了。盘腿参禅,即坐禅,并不是佛教的专利,佛教传入我国以前,道家也坐禅,跑到深山丛林中,坐下来,数息炼气,“庄子坐忘”就是坐禅。印度的瑜伽也坐禅,并且坐得稀奇古怪。坐禅的姿势有多种,双盘,或者单盘,或者别的坐姿。我经常对人说,你习惯了双盘,觉得双盘舒适,那就双盘;习惯了单盘,觉得单盘舒适,那就单盘;如果你觉得单盘双盘,盘起来难受,找个自己觉得舒适的姿势坐下来,找个椅子坐下也行。一个原则,自己觉得舒适就行。只有舒适了,才更有助于入定。当然,不管你采用什么坐势,腰要挺直,呼吸要通畅,全身放松。
  佛家坐禅与道家、瑜伽的坐禅有什么两样?
  主要是追求目标不同。佛教通过坐禅来培养一种有别于日常小聪明的、能照亮我们生命的大智慧,断绝贪、嗔、痴,最后求得生命中烦恼痛苦的解脱。道家的坐禅通过调息炼气,达到小周天大周天的的禅定,最终目的是延年益寿,长生不死。至于瑜伽的坐禅,据书上说是唤起体内的称为“蛇力”的东西,最后获得某种特别的能力,比较玄。我们老祖宗佛陀也学过这一套,觉得与人生的根本问题无关,便放弃了。
  佛教的宗派很多,到现在还有八个宗派。有些宗派坐禅,如天台宗坐禅,净土宗就不坐禅。同是坐禅,坐禅方法亦有不同,有数息禅定,有止观禅定。各个宗派之间,尽管有这个不同那个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要参禅。宗派不同,只是参禅方法不同。
  禅宗也坐禅。禅宗祖师爷达摩在少林寺后边的五乳峰山洞里,对着墙壁坐了9年,连影子都粘在墙壁上了,可称得上是坐功第一。坐禅是我们禅宗参禅的基本功之一。介是禅宗的禅,并不指坐禅。
  什么是禅宗的禅?
  这个问题无法回答。我一开口,我的脑袋就得挨棍子。有时被人问急了,就只好瞎说一通,比如“庭前柏树子”,“胡饼”之类,或者转移注意力,“喝茶去”,“出去散散步”。禅宗的公案就是这样形成的。禅不是靠想出来的,禅也不是学问。越想离禅越远,越讲离禅更远。上面打过吃馍的比方,想知道馍的滋味,别想别讲,自己去咬一口。禅就是这个馍,自己去咬一口。我不多讲了,否则,非挨棍子不可。
  对于禅宗的禅,六祖是这样说的:“外不著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内心不乱,我们有时也叫“不动心”,是禅宗的根本,表现在外面,就是“不著相”,内心不会纠缠于外在的任何东西,而外在的任何东西也影响干扰不了内心。这内心不乱,这不动心,既是一种大智慧,也是一种坚定的信念。那么这种大智慧,这种坚定的信念,是怎么获得的呢?“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说,这智慧和信念,是无法用文字能传达过去的,而需要自己直接去感受,去体验。佛陀讲经说法一辈子,最后他老人家还是一句话:“我说法49年,没有说到一个字。”这种无法用语言文字来传达,只能靠自己的内心去感受体验的东西,就是禅。所以禅宗讲究亲身去做,如果你还是要想,那就干脆让你想个够,想得你不要想为止,那就是参话头,参公案,最终还是让你放弃想。
  什么是武术禅?
  武术禅就是提供一个人可以亲身去做,最终“见性成佛”的参禅路径。什么是武术禅?无法直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但是只要你一步一步练下去,就知道什么是武术禅了。少林武术不仅仅是一系列的动作、套路,这些只是少林武术的外表。少林武术的核心是功夫。比如刚开始练习罗汉拳,与你练了20年以后的罗汉拳相比,尽管套路外形仍然差不多,但功夫却天壤之别,同样是一拳一脚,功夫完全两样。动作、套路,只是获得功夫的阶梯;如果没有动作、套路,功夫又无从学起,无从表现。少林功夫的极致是练就不动心,内心不乱,“内心不乱为定”,表现在外,就是“外不著相为禅。”外不著相,才能变幻莫测,博大精深。如果练不到不动心,在生死关头,心乱则手乱脚乱,学了功夫等于没学。古代有个人,射箭百发百中,自以为天下无敌,碰到一个禅师,要求比试箭术,禅师带他到万丈悬崖之上,禅师站在悬崖边上,从从容容地发一箭,回头看那人,只见那人浑身筛糠一样伏在地上。练就不动心,就不再贪生怕死。不贪生怕死并不是不热爱生命,相反更热爱生命。学会热爱生命,才是学禅的真正目的啊!什么样的生命才值得热爱?只有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生命才值得热爱;什么样的人才会热爱生命,只有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人才会热爱生命。要想到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只有练就不动心。武术禅就是通向不动心的一条大道。
  当然,武术禅并不纯粹是拳脚,否则就不叫武术禅,而叫武术。纯粹的武术是不可能练就不动心的。武术禅作为学佛的一个法门,是要求用一颗参禅心去习武,离开了这颗参禅心,武术禅就无从谈起。所以,武术禅不是纯粹每天习武,而是也要念佛念经,甚至也要结合其它法门,如坐禅。但是有一点不要误解,以为少林武术就是习武加念佛念经而已,不是的。由于上千年的积累和努力,少林武术中的武与禅已经有机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少林武术中的武,已经参禅化了。这是少林武术与别的派系武术不同的地方。“武术禅”三个字尽管是我最新提出来的,但少林武术的武术参禅化过程,却是伴随着少林寺的整个历史。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术名闻天下,但我总觉得大家对少林武术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解,所以把少林武术称为“武术禅”,希望有助于大家对少林武术的理解。
  术禅”,希望有助于大家对少林武术的理解。
  为什么要提倡武术禅?
  我想通过提倡武术禅,把禅的精神带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在古代,武术用于战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武术已经失去战争的意义,变成人们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项目,习武人的越来越多。只要大家来少林寺周围转一圈就知道了,武校武馆如雨后春笋,放眼看去大多是武校学生。现在的习武意义,通常说来,可以增强体魄,精力充沛,练志练胆,有利于各项工作。当习武成为佛学的法门时,习武又成了学佛的有效途径。怎样才能有效地把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到一起,是我们一生中应该全心全意为之努力的事业。古代禅师们也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如“饥来吃饭,困来睡觉”,农禅并重,等等,新中国建立以后,赵朴老提倡“人间佛教”,净慧法师近来提倡“生活禅”,都非常好。而我们少林寺则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少林武术,这可以说是上代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我们不用它,实在太可惜了,也对不起我们的上代人。所以早些年,我们少林寺成立了武僧团,把少林武术作为弘法的工具,到海内外作巡回演出,效果非常好。现在我要把少林武术再往前推进一步,于是提倡武术禅。武术禅有一个优越之处,就是少林武术,已经形成人人可以演练的很具体的参禅程式。提倡武术禅的真正价值,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禅程式。
  武术禅与生活禅有关系吗?
  有很大关系。武术禅作为群众性体育项目,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武术禅是生活禅的一个具体组成部分。实际上,禅是离不开日常生活的,离开了日常生活,禅就成了枯禅,象花离开了泥土,就枯萎了。六祖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我希望看到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遍地开花结果。我现在搞武术禅,也衷心希望不久的将来能看到足球禅、围棋禅等,以及象日本人那样的茶禅、插花禅,这个禅,那个禅,样样成禅。千禅万禅,一个目标,就是为人们生活带来幸福。1995年3月13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