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性笔下的峨眉山
王士性笔下的峨眉山
浙江台州地区史志办公室 梁光军
明代曾出现过两位杰出的地理学家——王士性和徐霞客。他们是中国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上两座双峰并峙的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王士性要比徐霞客早出生40年,王卒时徐才12岁。徐霞客早已闻名全国,而王士性却被社会忽视了4个世纪之久,其贡献一直未被人们所认识。
王士性(1548—1598),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浙江临海人。3l岁(1577年)时中进士,先后在北京、南京、河南、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山东等地做官,以鸿胪寺卿(九卿)致仕,王士性一生喜游历,他的游历与徐霞客有不同处:徐未做官,游历除舟行外主要靠步行(也坐轿)。王则进士出身,扬历中外,京官、外官都做过。又做过几省的主考,所以主要靠坐车坐船坐轿,也骑马,即谓“宦辙所经”,王的游历所及的地区范围不少于徐。徐到过14省,独缺四川省;王也到过14省,只缺福建。按今省算,则徐到过16省(区),王到过17省(区),王比徐多四川、甘肃,少福建。王每到一地区,将山川、气候、地貌、道路、农林牧渔产业、特产、风俗、文化、民族、古迹等自然人文各要素,用笔记体,一条一条作概括性的记叙。所著有《五岳游草》、《广游记》、《广志绎》、《吏隐堂集》等书。
王士性游四川峨眉山是在1588年秋,以主考官身份去四川典试举人,那时他42岁,正是壮年,经历、阅历都已很丰富,当试事完毕后,即与邑令陈道同游峨眉山,写了一篇不朽的著作《游峨眉山记》(见《五岳游单》卷五和《吏隐堂集》)。这是一篇别开生面的游记,他采用了描摹、叙事的写实手法,把峨眉山的景观作了透视式的描绘,使人如亲临之感。
峨眉山雄踞四川盆地南端,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并称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即有宗教古迹,又多自然景观,更以能见佛光与西域雪山闻名于世。
王士性这篇游记是以游览时间顺序记叙,见物生情,遇景随录,很适宜旅游者阅读,给人引入游览路线,好似一篇导游文章。如:
次日发嘉州、十五里,乱流而渡,过苏稽镇,午至县。又西行五里,至圣积寺。左,重
廊翼然,为老宝楼,暑魏鹤山“峨山真境”四字,则峨第一山门也。别看这段似日记式的记述景观,这同一些刻板式流水账记法有很大不同,他的记述紧扣景点不放,不靠华丽的辞藻,空洞无物的形容词,从内心进发出真情实感的心声。使人觉得丝毫没有强化注入之感,好像一位亲切的好导游。
又如“见一石,远伏山口,状如舴艋,为普贤船”。说到普贤船自然使我联想到浙江普陀山的西方船,这两艘船虽在不同地点,却同在仙山佛国,莫不是都是“普度众生”的大乘船吗?
王士性游得细致,记得也具体。他云:“右去,过十二峰头,为九老仙人洞。”王士性为什么要花笔墨来记九老仙人洞,为什么对九老仙人洞如此感兴趣呢?原来九老仙人洞位于峨眉山海拔1790米处,传说古时轩辕皇帝来此游山,走到位于仙峰寺附近的九老洞旁,见一鹤发童颜的老人坐在洞口,便问老翁:“有侣否?”翁曰:“洞中还有八个。”后人因此称其为九老洞。千百年来,这里既是道教的神仙洞府,又是佛门的菩萨道场。有人说,九老洞可直通峨眉山顶,更有人说,九老洞有无法解释、无可抗拒的神功,还有数不清的稀世珍宝。
接着他又重笔记叙了峨眉普贤骑象像:
上四会亭,为白水寺,寺有宋兴国年间铸的普贤骑象像,并赐袈裟、宝环,傍有三千
铁佛,廊庑鳞集,此北麓之穷也。王士性要记普贤骑象像是因为这是一座铜铸像,为全国所罕见,又作为峨眉山普贤道场的象征,故游人至峨眉山都要观这座铜像。
普贤菩萨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右协侍,虽然很有名气,但他的来历在诸多佛经中却说法不一,有说他是妙庄王的次女(小乘经);也有老老实实承认他的身世来自于不可思议《华严经》;更有的干脆把他作为苦行的象征,“人山求道,饥寒病疠,枯坐蒲团,是曰普贤大乘经”。普贤其人虽属虚无缥缈,而峨眉山上的铜像,都是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峨眉天下秀”,景观有报国寺、万年寺、伏虎寺、清音阁、黑龙江栈道、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等十余处组成。王士性对几乎所有景观都作了记叙,所不同的是有所侧重有所详略而已。当看到老僧树,虽然他花的笔墨不多,但刻画得十分准确洗练:
树两枝直立,枯空中,一游僧来定焉,复荣,抱为一,僧定,故未出也。写这株老僧树不到50个字,就把这株树的特征,定名的来由交代得清清楚楚。看了这段文字,不得不承认这位地理学家文字修养之深了。
关于老僧树问题,《五灯会元》卷六载:
政和三年(1113),嘉州巡捕官奏:“本部路傍有大古树,因风摧折,中有一僧称定,须
发被体,指瓜绕身。”帝降旨,令肩舆入京,命西天总持三藏金磬出其定,遂问:“何代僧?”
答曰:“我乃东林(慧)远法师之弟,名慧持,同游峨眉,入定于树。”王士性所记此事,慧持所行的可能是印度瑜伽功。
又如描写“佛光”:
报午矣,一僧奔称“佛光现”,余巫就之前山,云如平地,大圆相光起平云之上,如白
虹悬挂山足。已而,中现作宝镜空湛状,红、黄、紫、绿五色晕其周,见已身像,俨然一水
墨影,摇手动指,自然呼应,而不见余影。余与元承亦各两自见也。僧云:此为摄身光。
茶顷光灭。巳,又复现复灭,至十现,此又奇之奇也。
佛光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形成的一种现象。我国五台山、庐山皆有存在。其形成的原理至今还不清楚。由于我国历史上佛教的发达,处处名山皆筑有寺院,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就与这种自然景观相结合,成为佛教文化的内涵了。
这是罕见的佛光,故王士性对“佛光”写得细致具体,非常倾慕地写下了“奇之奇也”的赞美语言。看到这段对佛光的描写,真使我开眼界,若是人们真的看到世界奇妙无穷的“佛光”,想必一定会感到十分玄秘,真有点儿想摆脱尘世的俗念呢。
《游峨眉山记》,以高超的艺术技巧,详细地介绍了《峨眉山》的风景特色。此游记不论从地理还是风景角度,都记得深刻而动人。
从此篇不朽的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王士性不愧为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游家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