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与国恩寺关系
前言
岭南古刹国恩禅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故居和圆寂圣地。它始建于唐高宗弘道元年,唐中宗神龙三年武则天赐额“国恩寺”,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中国南宗禅的三大祖庭之一。然晚近以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致使道场衰微,宗风不振,知名度骤降,国恩禅寺鲜为人知,被世人忽视。十年动乱中,国恩寺遭受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在本县有关部门的热心关怀下,加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及本地、他地广大信众的大力资助,经十多年的努力修复,国恩寺现在面貌一新,峻立在龙山圣地之上。随着近年来各方面的发展, 国恩寺的知名度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广大信众和游人,纷至沓来,朝拜六祖,瞻礼祖庭圣迹。为了让大家能更多地了解六祖的生平事迹和国恩寺的历史,今编写此册,供广大游客和信众作为参考。同时,又提出与六祖有关的一百个问题附后,待因缘成熟时,再作解答,制册出版,一并奉献给大家。唯愿有缘阅读此册的诸上善人,这将是我的最大幸慰。从中得到些许法喜,
龙山国恩寺 释如禅
六祖故居龙山国恩寺
龙山国恩寺位于广东省西部的云浮市新兴县集成镇境内。省城至新兴一百六十公里,从广州乘火车可直达新兴,更有长途汽车从各处通往新兴县城,再由县城坐1路公共汽车直达山国恩寺,交通十分方便。寺前有省内著名的温泉度假区。 国恩寺始建于唐代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它与六祖祝发道场广州光孝寺,毕生弘法道场曲江曹溪南华寺鼎足而立,并称六祖三大祖庭。国恩寺既是六祖肉身菩萨的故居,又是六祖弘法、示寂以及辑录六祖“法宝坛经”的圣地而名扬海内外。唐宋时期,国恩寺在佛教界被视为“岭南第一圣域”“中国禅文化的发祥地”。香火鼎盛,僧人甚多,来寺朝拜参学者络绎不绝,寺院殿堂颇具规模,有僧田1800亩。宋绍兴年间寺宇重修,明永乐年间再次修葺。尔后,国恩寺渐衰,僧田多被豪强侵占,寺产被变卖。至使这座被尊为“中国禅宗发源地”的古寺,殿堂失修崩塌,香火式微。明穆宗隆庆元年11567年],知县邓应平发起,官民集资重修寺宇。此后国恩寺不断扩建。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名士欧真义建龙粤庵(观音殿),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知县陶若曾建浴身亭;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新州知县吴士熙、绅士赵良洗建山门牌坊,并凿寺前镜池;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本寺方丈自现法师、名士潘文伯等建金刚楼和左右禅房。明思宗崇祯六年(公兀1633年)新州名士潘尚茂建经堂;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本县名人潘稷建珠亭;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至十二年(公元1655年)再次重修和扩建;举人麦安创建法堂,新州名士美符重修山门石桥等。至此,国恩寺便形成了较为庞大的建筑群,殿堂鳞次栉比,气势巍峨庄严,成为广东省境内屈指可数的大丛林及全国仅存的两大祖师故居之一。
国恩寺虽历经沧桑兴废,至解放前仍保存着唐朝至清代五朝古迹文物。但在文革期间,寺内佛像、法器等文物古迹均受到严重破坏,僧众被遣散。只有鼎光、自觉等几位法师坚持在寺内生活。他们常与到寺庙搞破坏者讲佛法、论道理,使搞破坏者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使整个建筑物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得以保留了部分主要殿堂。改革开放后,一九八三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在方丈鼎光法师的带领下,加上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信众及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几年的修葺,寺貌焕然一新。寺前山门大牌坊、天王殿、大雄宝殿、六祖殿及配殿、方丈室、客堂、禅堂、报恩塔、六祖纪念堂、圆通宝殿等主体建筑已经修复和重建。同时还重修了六祖父母坟、浴身池、卓锡泉,理护了六祖亲手种植的荔枝树,新建了以弘扬六祖禅文化为主的龙山碑林等。纵观国恩寺,寺字殿堂,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各具特色而浑然一体。开放后的国恩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僧众的自主管理下,来寺寻根谒祖、观光旅游的人与日俱增,国内外的佛教团体;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接踵而至,络绎不绝。每年到寺游客达数十万之众。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香客、游人来寺谒祖、观光。我寺还将筹建藏经楼、钟鼓楼、经堂、普同塔、焚香亭、僧舍、贵宾楼、重塑佛像金身,还将把现在保存的文物古迹展示出来让游人观赏。
二、禅宗与六祖惠能
经载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当时其弟子百万,均未能达其佛意,唯独金色头陀破颜为笑。世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檠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此乃为禅宗法门,故摩诃迦叶为禅宗初祖,传至菩提达摩为第二十八祖。达摩祖师尊从般若多罗尊者的嘱咐,到东土来弘法。于梁武帝普通七年庚子九月二十一日,从印度坐船到广州,刺史萧昂礼请供养,并且上奏梁武帝。迎请达摩上京供养。后因因缘不成熟,离京独自上嵩山少林寺面壁,终日默然,后人称其为壁观婆罗门。后有僧人名叫神光往少林晨夕参承,而达摩祖师则终日端坐面壁。时值大雪天,神光于洞前侍立一夜,积雪过膝,祖师悯其诚,给予开示。神光悟道,达摩祖师赐其法号为慧可,付以正法眼藏,并传授袈裟和钵盂为接法信物。祖师对慧可 说:“内付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经定宗旨.”于是慧可便成为东土第二代祖师。自此,达摩便成为东土初祖。二祖居于少室山,有一居士年近四十;前来参谒慧可;问答相契;为其剃度并取法名为僧灿,后来慧可把正法眼藏及达摩信物衣钵传给僧灿,成为第三代祖师。僧灿得法后居于舒州的皖公山。有一沙弥法号道信,年十三岁入皖公山参谒僧灿;求解脱法门。侍奉僧灿九年,后僧灿又把衣法传给他,成为第四代祖师。道信得法后领徒众到吉州,常劝信士念摩诃般若,后来又到蕲春住破头山。有一天一位小孩前来参拜道信,此小孩骨相奇 秀,异于常童,而根性也利于常人。甚得道信喜爱,遂收其为徒,取名弘忍,后并承道信的正法眼藏和达摩法衣,成为第五代祖师。弘忍得法后在黄梅双峰山东十里的冯墓山,聚徒讲习,常劝僧俗持诵《金刚经》,会F弟子七百余人,人们称之为东山法门。而当时五祖弘忍由于慧眼独到,敢于力排众议,舍去七百高徒不择,却偏偏看上一个甫入门,不识字的舂米居士惠能作其衣法继承人,成为第六代祖师。六祖惠能大师,俗姓卢,父卢行滔;母亲李氏,唐朝新州人(即今广东省新兴县人),生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戊戌二月初八日子时。次日,有二僧来访,对行滔说:“府上昨晚生一小孩,我们是专门来给他安名,名为惠能。”行滔问: “为何叫惠能?”僧人回答说:“惠者,以佛法惠施一切众生,能者,能作佛事,弘扬大乘佛法。”说罢,二僧不知所踪。惠能三岁丧父,母李氏茹苦含辛,矢志将其抚养成人。及长;因家贫而以卖柴为生计瞻养老母。一日惠能担柴到县城卖,在金台寺(即今新兴县人民医院内)听一僧人诵《金刚经》,听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有所感悟,于是上前问日: “此是伺经?”僧人曰:“此乃《金刚经》,黄梅弘忍禅师教我们诵 的。”惠能听后顿时萌生去黄梅弘忍大师处学习佛法的念头。僧人见其有出家学佛之念,遂说:“你若前往,我可资助你。”惠能得僧人的资助并安置好母亲,准备北上黄梅之际,而舅舅不让他去,但惠能意坚,舅舅便指门前一块大石说:“你若能把大石拜开,我就让你出家,否则在家里好好侍奉母亲,别再提出家学佛之事。”惠能听罢就向着大石磕头,由于其精诚所至,结果大石被他拜开(此石后人称之为别母石,至今还保存在其舅舅家旧郎村)。舅舅无奈只好让惠能北上到黄梅弘忍大师处出家求法。
惠能历尽风霜雨露,奔波千里,于龙塑元年(公元661年)到达黄梅东禅寺礼拜五祖弘忍禅师。五祖问曰:“汝从何来?”惠能答曰:“弟子从岭南新州远来礼佛。”五祖日:“欲求何物。”惠能答: “弟子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日:“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答:“人有南北;佛性岂分南北,和尚与獦獠身虽有不同,但佛性并无差别,和尚能作佛;弟子也能作佛。”经一番对答,五祖知其根器极高,将其留下,令他随众劳动。惠能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五祖说: “这猖獠根性太利,著槽厂去。”于是惠能便在寺内随众舂米。为了加快舂米速度,惠能便在自己身上背上石头(后称附腰石),以增加重量。八个月后的一天,五祖准备选择法嗣,召集门下徒众说:“汝等各人随意作一偈呈来我看,谁的偈语能契悟佛理,印合祖心;我便将衣钵传给谁继承祖位。”当时神秀大师为僧众中上座师,博通佛学,僧众所仰。他通过—番冥思苦索,写下一首偈语贴于南墙壁上,偈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五祖见偈后对众门徒说:“后世之人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劝僧众诵读。惠能于碓坊听到僧众念诵,便问:“此是何章句。”僧人说:“此乃神秀上人所作之偈。”惠能说: “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于是惠能请别驾张日用代为写偈。别驾说: “你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视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过。”别驾说:“别说了;你即诵偈;我为你写;但你若得道,先要度我;勿忘此言。”惠能作偈日: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众人看了赞叹不已,五祖闻之,怕有人伤害惠能,用鞋底将墙上的偈擦掉,并说: “亦未见性。”众人以 五祖话当真。第二天五祖避开众人,亲自来到碓坊问惠能曰: “米熟也未。”惠能答曰: “熟也,但还未过筛。”五祖以手杖三敲碓头而去。惠能领悟五祖之意,遂于三更时分入五祖静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使人见,给惠能讲《金刚经》,传正法眼藏,并将禅宗信物——袈裟钵盂传给惠能。从此惠能便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五祖连夜亲自送惠能到九江渡口,并叮嘱衣乃争端之物,止于你身,不必再传,还嘱咐他速速南去,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惠能遵从师命,几经风险,隐遁于广东境内的四会、怀集等地达十五年。至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丙子正月初八,惠能到广州法性寺(现在的光孝寺),适逢印宗法师讲《涅檠经》。此时风吹幡动,有两位僧人在辩论,一说风动;一说幡动,如此争论不休。惠能进来听了便对他们说: “非风与幡之动,仁者心动也。”印宗法师闻知,便请惠能上座,请问其深义。见惠能回答得言简理当,不依文字。印宗法师知其慧根实深,便试探着问: “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非就是行者?”惠能说:“是。”印宗法师作礼曰:“请出衣钵,令众瞻礼。”惠能出示衣钵,印宗法师及僧众皆欢喜赞叹。于是在正月十五日,印宗法师召集四众弟子在寺内菩提树下,开坛为惠能剃发。又于二月初八日集诸名德为惠能授具足 戒。西京智光律师为授戒师,苏州慧静律师为羯磨,荆州通应律师为教授,中天竺耆多罗律师为说戒,西国密多三藏为证戒。其戒坛为刘宋时求那跋陀罗三藏创建。三藏有记云: “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坛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侧手植两棵菩提树,对众人说:“此后170年有大开士于此树下演说无上乘,度无量众生。”六祖惠能受戒后,即于此树下大开东山法门。第二年春天,六祖辞别众人到曲江曹溪宝林寺。当 时古宝林寺狭小,而追随者甚多,须扩建殿宇,于是六 祖便与当地绅士陈亚仙商量捐地建寺。陈亚仙说:“和尚 你需要多少地?”六祖说:“只须一坐具之地也。”陈亚仙 说:“可以。”于是六祖将坐具向天空抛去,阴影尽罩曹 溪。陈亚仙惊服,忙说:“和尚法力无边,我愿意把所有 的地尽捐,作为寺产,但请保留我的祖坟即可。”随后当地信众大发善心,施舍财帛,在原来宝林寺主体建筑的 基础上扩建了十三所佛殿。 此后六祖在曹溪宝林寺、故居国恩寺、广州法性寺 三地大开东山法门;讲经说法三十六年,度无量众生。 其间唐中宗曾请慧安、神秀二师进宫供养,并问禅法。 二师皆说:“南方有惠能禅师,密授弘忍大师衣法,可就问彼。”唐神龙元年乙已(公元705年),中宗遣内侍薛简往曹溪诏六祖惠能进京。六祖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未赴。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复命。唐中宗和武则天看了六祖所讲的佛法后,对其更心悦诚服。故在其年九月唐中宗和武则天女皇又亲颁圣旨赐六祖新州故居为国恩寺,曹溪宝林寺为中兴寺,同时还赐磨衲袈裟宝钵;绢五百匹以资供养。神龙三年十一月武则天女皇亲书“敕赐国恩寺”匾额,永挂惠能故居新州国恩寺,韶州敕吏重修曹溪道场。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六祖命门徒回故居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塔落成,惠能对门下弟子说:“我要返回新州故居国恩寺,你们快去准备船只。”众弟子听后苦苦挽留。惠能说:“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有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门徒说: “师父此去,早晚可回?”惠能说: “叶落归根,来时无口。”众门徒说:“正法眼藏,传付何人?”惠能说: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说罢,便带弟子回到新州国恩寺最后一次登坛说法。至八月初三日子时示寂于故居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岁;肉身置于报恩塔内。其时新州,韶州、广州三郡信众,都要争迎六祖真身供养。因各执己见,故三郡 吏出面调解说: “众等皆是修行之人,请莫为此事烦恼,由六祖大师决定自身去处吧。可在净处设炉焚香,若香烟所引之所即六祖归身之处。”这一提议得到大众同意后,共同焚香祷告。但香烟直指曹溪。随后在十一月十三日众门徒迎请护送惠能肉身圣体归曹溪,永为供养。试谈六祖惠能的禅宗思想中唐时期,发生在中国佛教史里的一件大事就是六祖惠能的佛教革新。他的革新使原来的纯印度式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结合,溶为一体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直接导致确立了禅宗在佛教界的主流地位,并对中国唐宋以后的文化思想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 六祖惠能的佛教改革有其历史大背景。因为六祖惠(638-713)生活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成熟的黄金时代。惠能的青年时期正是一代佛学大师玄奘(600—664)法师取经归来,广事译述的年代。玄奘门下人才辈出,绍述师说者大有人在。另外,当时各宗各派人才济济,学说众多。惠能时期的佛教思想可说是云蒸霞蔚、杂彩纷呈;出现了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出现两种景象;一方面带来了佛学界的义学繁兴,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学佛之人舍本逐末或无所适从。当时的佛教界倾向于“名数为解”的现象,这样容易形成使佛学丧失了哲人之慧,变成经师之学,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生实际存在的自他对立,染净对立、生佛对立等千古难题。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惠能拔云见月,并以异军突起之势,高唱顿悟成佛学说,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禅宗思想体系。引导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佛学领域。作为开创中国佛教新领域的一代禅宗祖师;其禅学思想是极为丰富的。他的著作《六祖法宝坛经》系统地叙述了惠能一生开法传宗的言教,也是我们研究惠能思想的根本依据。从整个佛学界思想体系出发,对于怎样看待惠能禅学思想在中国佛学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地位这一问题,留待有关学者研究。现在我们必须认识六祖惠能的顿悟思想体系是怎样形成的呢?大家都知道要形成一个思想体系;就必须对已有的思想有所突破;有所超越的前提下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而以顿悟“自性”为特征的惠能禅学思想产生之后,经过不到一百年的发展,就使当时整个佛学界、思想界风行草偃;群芳争艳,其弟子还在全国各地发展为各具特色的五家七宗,而且影响所及;使整个文化领域因其溶铸而生机勃发,生气昂然。我们知道惠能的禅宗思想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 成佛。”他在大梵寺第一次升坛说法时就明确地对大众宣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佛教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惠能在五祖弘忍大师处因得《金刚经》里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甚深空慧的激发,使其认识到顿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他用五个“何期自性”来描述他的悟境。惠能认为人类之所以不能把握“本不生灭、本无动摇、本自清净”的菩提自性,就是因为我们一举心;一动念都是处在自他相对,主客分离的对立状态,若要打破这一自我封闭的对立局面,就必须通过“般若观照”;这样就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在惠 能看来;人类要打破自我封闭;超越对立的思维模式,只有顿悟才是最究竟的捷径。《坛经》中记有惠能不断地告诉他的门人:“如何超越对立及识心见性的重要性!”为了使门下弟子更好的超越对立,识心见性,惠能更进一步提出了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来诱导其门下弟子作为修禅的实践方法。也可以说,“三无”是惠能教导其门下弟子如何认识的一个标尺。惠能所说的“念”,从认识论来说可理解为主观的精神现象(能缘之心);“相”可理解为客观的认识对象(所缘之境),“无住”可理解为真心应物,任运随缘的主体超越,为了使我们能获得更正确的理解,在这里略举惠能在坛经中对“三无”思想的解说。
(一)、坛经中所说的“无念”是:惠能对门下弟子所说的无念是:“知见一切法;心不
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畅通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为无念。”“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我们可以看到惠能说的所为“无念”,就是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用即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的无念观点,是惠能禅学思想体系的宗旨。故曰:“无念”为宗。
(二)、坛经中所说的“无相”是:坛经云: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事以无相为体。”这也就是说惠能所说的无相就是主观的能缘之心无染无杂,则客观的所缘之境;亦能离相离名。从诸法缘起无自性的观点来看,把附随着于缘起法(即指世间的万物)上的虚妄分别之相全部消解掉,使诸法的清净体显露出来,即是无相为体。依惠能的思想来看,实际上等于说“诸法以无相为体,或无相乃诸法之体。”
( 三)、坛经中所说的无住是:惠能对门下弟子说: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从惠能的思想观点看,实际上是教导我们如何把握人之本性与世间的善恶好丑、乃至冤亲、言语触剌欺争等世间的问题都能一一参透,只要把它看成是空的;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惠能认为我们只要消除了人世间的妄情妄执,人的本性便从系缚中解脱出来,超越对立面;这样就能使人们处于高度和谐的精神状态之中,随缘应物,任运无碍。这样就叫做“无住”。我们通过学习《六祖坛经》对惠能禅学思想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到惠能的佛学思想实际上是在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基础上,总结了他以前的佛学思想,从而将《般若》等经的真空思想和《涅槃》等经的妙有思想溶于一炉,以架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惠能以其卓越的智慧,熔空有于一炉,汇真俗于一体;极大地发扬了智悲双运;真不废俗的大乘佛教精神。同时惠能提倡“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等伟大的人间佛教思想。以大悲心,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和光接物、普利有情。由此可知,惠能禅师所创立的南禅宗,不仅总结继承了原有的印度佛教思想,更重要的是惠能还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大胆地溶人到佛教思想中去,使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由此,惠能所提倡的佛教思想既清新活泼、简捷明快,又调整了佛教与不断变化的情器世间关系。从而使南禅宗成为八世纪以来独步天下,历久不衰的中国佛教学主体。
四、浅释惠能得法偈和略谈六祖惠能的禅学思想给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大家都知道《六祖法宝坛经》是佛教界的一部宝典,也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一部能够被称作“经”的著作。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六祖坛经》也是一部人生实用的经典。如果大家看过《六祖坛经》就会知道,现在有很多日常用语都出自《六祖坛经》,因此,它也是一部最早用白话文写出来的经典和人们最容易读懂的佛教经典之一。要了解《六祖坛经》就必须首先了解六祖惠能的得法偈,以下我就惠能得法偈作显浅的分析和解释:
(一)浅释六祖惠能得法偈六祖惠能本是广东省新州县的一位樵夫,三岁丧父;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一天听人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心有所悟;之后经人介绍往湖北参学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通过与他的对答看出他是法门龙象,为了保任他;让他到厨房舂米,后因要选继承人;五祖要求每个弟子都写一首偈语。当时神秀是教授师,大家都认为只有他才能有资格继承五祖的衣钵。故神秀只好写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语从文字上解释就是说我们这个假的身体就是智慧的常青树,真心——本来具足的佛性,就像明镜台一样闪闪发光,可是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染污了这面镜子,所以要时时勤拂拭,让它清清净净;明明亮亮;不要落上一点点脏的东西。后来惠能也在神秀的偈旁边请人帮他写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的偈语从文字上可理解为我们这个假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成;六尘缘影就像五蕴一样皆是虚空的;故空怎能惹空呢?只有真心才能心境一如也。从两首偈语来看,神秀所作的是呈心偈,而惠能所作的是偈则是秉吹毛剑;
斩断葛藤。与神秀针锋相对,雄狮一吼来了个“菩提本无树”的千古绝唱,结果是编氓樵子受衣钵;承法统;猖獠径登佛地,文盲直绍祖灯。这是佛教历史上空前绝后;震古铄今的一件大事。这个伟大奇迹的产生,一方面说明惠能具有大智慧;手眼独到,是佛门真正的千里骅骝。别一方面也说明五祖弘忍大师不愧为当时禅门领袖;七百高贤的善知识,独具顶门正眼;识得英才;敢于力排众议,传衣付法于一个出身微贱、甫人佛门的后 生小子。我们决不能把这一历史事件单纯地看成是弘忍与惠能师徒之间的衣钵授受问题,也不能仅仅当成是佛教历史上的一桩奇闻佳话。从历史上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弘忍与惠能之间的衣钵传承不但彻底改变了自汉迄唐中国佛教的面貌,也给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
思想揭开了新的篇章。
(二)略谈六祖惠能的禅学思想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惠能由于得了五祖衣钵而创立了南禅宗,使其思想在中华多元一体大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在纷争激烈的年代,对促进社会稳定和文化进步,提 供了一种不可多得的有益的补充条件。故武则天于唐
中宗神龙元年正月十五日,下诏书奉请惠能人京弘扬“顿悟”佛法;而惠能因年迈故上表辞疾不去,愿终老山林。其年九月武则天女皇为褒扬惠能的禅学思想对当时社会安定和繁荣所作出的贡献,故又亲颁御旨赐惠能故居州为“国恩寺”;赐曹溪古宝林寺为中兴寺。同时还赐紫金钵、磨衲袈裟一件、绢五百匹和香资等物。为了进一步追嘉六祖惠能威德;武则天女皇又于神龙三年十一月亲书“敕赐国恩寺”匾额,永挂于惠能故居新州国恩寺;曹溪道场改为法泉寺。后来唐朝大文学家王维、刘禹锡、柳宗元等为歌颂六祖惠能的功德而写碑赞扬。同时历代 帝王为崇奉惠能禅师而皆给其赐谥。惠能的禅宗思想经其弟子的传播和发扬,使中国佛教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对中国文化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给宋明理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虽然理学学说中对惠能的禅宗都有不同程度的批评,但实际上其哲理和禅宗的思想是一至的。不过其表现的手法不同而已。如朱熹所说的“去贪欲;存天理”。不就是和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同出一辙吗。另一方面随着禅宗思想的外传,又影响了朝鲜、日本等国的思想文化达千年之久。晚近以来禅宗思想飘洋过海; 流人西方;这样又给西方文化输送了新鲜的血液,引起了大批欧美人士的兴趣,其发展前途正未可限量。我于北京上学的时候听一位老居士说,毛泽东主席生前外出的时候有两本书是一定要带的;一本是《六祖坛经》、一本是《金刚经》,直到毛主席逝世后,在他床上还放着一本《六祖坛经》。据说,当年在编中国哲学史时,由于毛主席的建议,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十部哲学著作中列入《六祖坛经》和《金刚经》。不管从那一个角度来看,选择这两本经,应该说毛主席是最有卓见的。毛主席认为《六祖坛经》是把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顶峰 的一本著作。至于他对《六祖坛经》的评价暂且不去管它,但至少可以说明毛主席是在这本书上面下了功夫的,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关于毛主席如何重视《六祖坛经》的事。已故赵朴初会长给我们讲过这么一件事。在文革以前,毛主席到广东视察工作的时候,省里的领导干部在一起开会,毛主席就出了一个题目来考问大家,说“广东省在唐朝出了一个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你们知道吗?”当时在场的领导干部都说不出来,唯有时任广东省省委书记的陶铸知道,陶书记说:“那就是六祖惠能。”接下来毛主席又问:“惠能有一本著作把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发展到顶峰了,你们知道是那一本书吗?”大家依然不知道,也只有陶铸知道,陶书记说:“那就是《六祖坛经》。”毛主席说:你们有时间要好好地看看这本书,了解这本书。”毛主席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可能是抱着要知己知彼的态度,所以才认真地研究这本书。当然也可能有别的用意,也许他也要从这些哲学著作中来吸收有用的成份。应该说这两种可能性是同时存在的,否则他是不会推荐这两本经书作为中国十大哲学名著的内容。从以上所说,可以看出《六祖坛经》对我国乃至东南亚的文化思想影响之大,在佛教界地位之高。而我寺 作为六祖禅文化的发祥、传播和禅宗思想的重要著作《六祖坛经》的辑录地,应该更好地研究和弘扬六祖禅文化,把我寺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禅宗圣地.
五、六祖惠能之后的禅宗传承六祖惠能在弘法其间,有弟子数千人,证法得道者
不计其数,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最著名的有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慧忠、法海等四十三人。六祖圆寂后,禅宗的思想由其弟子渐渐相传,形成了五家不同风格的宗派体系。于唐末五代间,南岳怀让一系分出沩仰、临济二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合称为禅宗五家。以图表示即为:
六、民间六祖故事选惠能是由一个出身低微,而且又不识字的岭南獦獠,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后人更给他冠誉为东土小释迦。正因为他是从一个乡村小樵夫,一跃成为佛教界万人敬仰的祖师领袖人物,其一生流传着不少动人的故事。其中大部份故事均记载于《六祖坛经》或其它书籍之中,但有些故事特别是他出家前的一些生动而又神奇的故事如“与龙说法”、“别母石”等等都是《六祖坛经》和其它佛教书籍所没记载,这里仅凭民间口头传说而流传到现在,且情节颇为生动的民间故事,编录出来给大家作为参考。降服火龙民间传说惠能少年时期,龙山境内常有火龙出没,伤害村中人畜。村民请了很多能人异士均不能降服火龙,反而激怒了火龙,火龙出没的次数越来越多,故使当地的老百姓闻龙色变。此情此境,小惠能的心情非常难过,心中常念佛菩萨名号,祈求赐其法宝降服这害人的恶龙。有一天晚上惠能梦见一位老和尚跟他说:用此法宝可降服恶龙”。惠能早上起来见床前有一具锡杖,于是,惠能便非常高兴地把昨晚所做的梦告诉母亲,并在母亲的支持下把家搬迁到火龙出没地“龙山”居住。有一天,火龙兽性大发,想要置惠能母子于死地,惠能为渡此恶龙;略显神通用锡杖把火龙打得遍体鳞伤,由于火龙的逆鳞 掉到地下而温热了这里的地下水,后人称之为“龙山温泉”。从此火龙被惠能降服并成为惠能的弟子,又把温热的泉水引到后山池中供惠能沐浴。后人称此池为“六祖惠能浴身池”,称此山为“龙山”,都是因为火龙的缘故。别母学佛据说惠能把火龙降服后,便和母亲定居龙山。平日他们除了耕种外,惠能还常常担柴到新州县城去卖,帮补家计。有一天,惠能担柴到县城去卖柴时,听到金台寺僧众在念《金刚经》,当惠能听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他心中顿时有所感悟,便请教一老和尚说:“此经从何处来?”老和尚说:“从湖北黄梅五祖弘忍禅师处得。”于是惠能产生了到黄梅学佛的念头,晚上惠能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不允;经惠能再三恳求,惠能母亲还是犹豫不决,于是便把惠能带到舅父处,告知此事,其舅父也不同意。为了使惠能放弃学佛的念头,其舅父指着门前的一块大石对惠能说:“你如若把此石拜开,说明你是真心向佛,我们就不再阻挡你了。”于是惠能便走到大石前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顷刻一声惊雷把巨石从中劈为两块,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惠能母亲、舅父和其他村民目睹此神奇的情景,赞叹不已,均说,此乃天意。方才同意惠能到湖北黄梅去学佛。因巨石裂开,母亲才同意他出家学佛,故后人称此石为“别母石”,此石现在还保存在旧朗村。据村民说:只要你每天坚持在此石上静坐,很多异难杂病可以不治而愈。并且只要你坐在石上,不管蛇虫鼠蚁有多凶猛也不敢咬你。所以村民把此石视为圣石,文革其间。为防红卫兵破坏,村民把此石的裂逢用水泥补上连成一块。六祖父母坟相传在唐武德年间,有一风水大师寻龙追穴来到新州,因长途跋涉,衣衫不整;形似乞丐;所到之处无人理睬。后来到龙山惠能母子居住的地方,惠能母子看见他实在是可怜,便热情地招待他。晚上惠能还把自己的床铺让给这位老人睡,而自己则睡于地下。这位大师因连日劳累,一就枕便呼呼入睡,可是由于床凳高低不平,当他一侧身床板就摇动,如是辗转难于人眠;惠能听知;心里不安,于是便潜人大师床底以硬物垫床凳;使床不摇动,这样大师才能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大师起来,看见惠能还睡在床底下。大师看出惠能将来一定是个有所作为之人,于是便对惠能母子说明身份,并将所寻得的龙穴告诉惠能母子;让其安葬父亲。说:“我所寻得的是万佛朝宗穴,不同的向法出不同的人才。不知你要的是九代状元;还是万代香烟呢?”惠能母亲说:“他父亲就是因为当官才贬到新州的,我们安份守纪;不求九代状元;但求万代香烟;世世平安吧。”于是大师便按其母子之意把惠能父亲的骨骸安葬于龙穴内。后来惠能出家学佛得道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受世人敬仰,真可谓是万代香烟。惠能母亲去世后,六祖惠能大师又将其骨骸合葬于此穴内。故后人称此墓为六祖父母墓,并立碑纪念。文革时墓顶和碑文均遭到破坏,仅保留墓基和碑文图案。现在我们按其原有墓基重新修复,以供香客参拜。
陈亚仙捐地
相传六祖惠能自得五祖衣钵后,于怀集、四会等地 隐居十五年,在广州法性寺授得三坛大戒,于菩提树下大开东山法门。随后到曹溪宝林寺讲经说法。当六祖到了曹溪宝林寺后,看到殿堂太小,容纳不了多少人,欲扩建宝林寺。周围山地均为陈亚仙所有。六祖便亲自去见陈亚仙,说:“老僧欲向檀越求坐具之地,用于扩建宝林寺,可否”?陈亚仙说:“不知和尚坐具几许阔”?六祖就把一米见方的坐具展示给陈亚仙看。亚仙心想:这和尚用这一米见方之地就能扩建宝林寺,这不是痴人说梦话吗?既然这样我就答应他,看他如何。于是陈亚仙便说:“好,我就给你一坐具之地”。六祖将坐具一展,坐具尽罩曹溪四境,四大天王现身,坐镇四方(今寺境有天王山岭,皆由此而得名)。陈亚仙大惊地说:“我不知和尚法力无边,多有不敬,罪过!罪过!我今愿意把所有山地都捐给您,但我高祖坟墓在此,望和尚建寺时,能够给予保留”。六祖同意了陈亚仙之请求。从此,曹溪宝林寺成为南宗禅第一大道场。
与龙说法
在曹溪宝林寺前有一潭,潭里有一条龙能大能小,出没无常,出现时曹溪境内,龙临之处,房屋、树木、农作物等都遭受巨大破坏。很多年来,周围百姓备受其害,人们谈龙色变。有不少地方官员因此管理不力而丢官。自六祖从法性寺来到宝林寺弘法后,此龙甚少出没,当地百姓非常高兴。有一天,六祖正在殿内大弘禅宗法门,此龙忽然从潭内跃起,现出巨形。所到之处,乌云密布,飞沙走石,众人大惊失色,皆惊慌退却。六祖见状喝叱曰:“你只能现大身不能现小身。若为神龙,当能变化,以小现大,以大现小也”,其龙忽然不见了。不一会龙现小身,跃出潭面。六祖拿出钵盂试之曰:“你且敢不入老僧钵盂里?”此龙听了六祖的话,便游扬至六祖面前,六祖放钵盂于水中,并以钵舀之,龙想挣脱钵盂,但凭它使尽浑身解数也逃脱不了,于是六祖便持钵回到 殿堂上,给龙讲经说法。此龙顿悟遂脱骨而去,再没有回来骚扰百姓,六祖后来用土石把潭填好,并在此处建了铁塔。
身在宝林 心在家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新州、广州、韶州三地四众弟子均要争迎惠能真身。争持不下,三地官员出面调停,要求大家不要争执,他们就近选择一净处焚香,以香烟所直示之向而定真身去处。结果香烟直指曹溪,祖师真身遂决定送往曹溪。但新州四众弟子认为六
祖是新州人,又回国恩寺圆寂,虽香烟指向曹溪,仍不想让曹溪弟子把六祖真身恭请回去。正在相持不下之际,有一天晚上,所有弟子均已入睡,而新州的弟子皆同时梦见六祖的开示: “汝等莫执着,吾身在宝林寺心在家,吾是有来有去,新州乃修禅习定的好道场,汝等应当勤加修持,早成正果”。又说吾有一偈语留下: “任从天下乱,此地永无忧,任从天下旱,此地一半收”。说罢,六祖离法座不知去向。第二天早上,四众弟子均说昨晚在梦中得到了祖师的开示,大家相互印证。新州的弟子们听说祖师有来有去,而身在宝林,心却常惦念家乡父老时。便愉快地焚香恭送祖师肉身往曹溪宝林寺。由于六祖留下了这一首偈,因此后人若遇着天旱或社会动荡,新州人民总会把六祖像请出来游村过庄,以祈求天降甘露,国泰民安。据说每每灵验无比。后来发展到不论年成好坏与否,村民都要到国恩寺把六祖像迎请到各村敬奉,礼拜。
二十罗汉
在中国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大雄宝殿两边供奉的罗汉一般都是十六或者十八个,而六祖惠能故居国恩寺的大雄宝殿两边却供奉着二十罗汉。国恩寺大殿为什么要多供奉两个罗汉呢?说起来这里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啊!相传于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八月初三日六祖惠能于故居国恩寺圆寂。为使祖师所创的禅宗正旨流传于世,以神会、法海为首的众弟子便在国恩寺成立”录经堂”, 把六祖一生所弘扬的正法眼藏整理辑录成书。因很多邪魔外道皆惧怕六祖禅宗正旨流传于世,故在辑录经书其间,众魔多次前来破坏,皆因有神会、法海等一批有道行的高僧舍身护法,所以这些邪魔外道每次前来兹事均以失败而告终。就在《六祖法宝坛经》将要辑录成书之际,众魔趁夜深人静大部份护法弟子都进入梦乡的时候,便放火烧“录经堂”;妄想把《六祖坛经》全部毁灭。眼看火焰将要烧到经书之际,神会奋不顾身地纵入火海并用身体遮住经书。随后法海等弟子把火扑灭了,经书被神会用身体保住了,而神会的身体和脸部却被烧伤了。通过正与邪的一番较量,最终正法战胜了邪魔,使六祖惠能所弘扬的禅宗正旨流传于世。众弟子为了表达对两位高僧的崇敬,均称其为护法罗汉。并把他们的法相供奉在国恩寺大雄宝殿两旁和其他罗汉一起永为供养。所以国恩寺大殿两旁比其它寺院的大殿两旁多供奉两位罗汉。后来佛弟子们还称神会为禅宗第七代祖师!
七、国恩寺六祖圣迹简介
国恩寺是六祖的故居,因此流传下来的应化圣迹甚多。但因大部份圣迹于文革其间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现只能就寺内仅存的遗迹作一简单的介绍,我在第六章民间故事选里已讲过的遗迹,这里就不再重述(如六祖浴身池、六祖父母坟等)。
敕赐国恩寺
“敕赐国恩寺”是六祖惠能于宝林寺大开禅宗法门时,因其南宗禅的顿悟思想传遍全国各地,感动了当时也信奉佛教的唐中宗和武则天。于是在神龙元年正月十五日,中宗下诏书奉请六祖进京弘扬顿悟禅法,后因六祖惠能年迈有病,而辞谢未去。其年九月,则天女皇颁御旨,褒扬六祖禅宗思想对社会、国家的贡献,诏赐水晶钵磨纳袈裟,香资等物,并册封六祖祖居为国恩寺,亲书“敕赐国恩寺”匾额以示对六祖的敬仰。文革期间,为了使“匾额”免受破坏,曾铲去敕封皇印,用泥巴把字封上。因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匾额”缺玉玺。
六祖手植荔枝树
在寺的东北面有一棵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古荔。是六祖惠能带领门徒回故居时亲手种植的。虽历经兴衰,甚至在文革期间遭人用火烧过,但至今仍茁壮成长,巍然挺拔,枝繁叶茂,高十数丈,盛夏结果,优于它荔。日本、韩国等佛教信徒来寺寻宗访祖时,均视此树为圣物,予以参拜,且称此树为“圣树”,是“佛荔”。每逢荔果成熟季节,海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信众们常来此品尝佛荔果。有些信徒把荔枝叶也当成了驱邪去病的灵药,认为喝了荔叶泡的茶能使人身体健康且延年益寿。
卓锡泉
卓锡泉是六祖惠能回故居讲经说法时所开凿的。因当时追随六祖的门徒很多,用水不足,有些弟子与六祖商量,六祖就在寺后用锡杖击地,令弟子于此处掘地而成泉。后人为了纪念六祖,故叫此泉为“卓锡泉”。此泉不管年节是旱灾、还是涝灾、多用还是少用,其水位始终保持不变。据科学家测验,此水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因此很多信徒均视此泉水为圣水,常用来治疗肠胃病和风湿病等。据说,对心诚者有缘者皆十分灵验。
国恩寺楹联选
①大牌坊联:
(其一)
白米福田,万善化行天以外;
黄梅法乳,众生回向岭之南。
菩提无树,东土有缘传善种;
明镜非台,南天留偈证前因。
②第一地牌坊联:
进步方知山第一,入门始觉地无双。
③大门联(明心如和尚):
百城烟水无双地,六代风幡自一天。
④天王殿两侧门联:
(其一)
这里壶天形万状,个中洞宇影千重。
(其二)
花飞净界香成雨,月照禅心色是空。
⑤天王殿天井窗联:
(其一)
鸟纵忘机知客到,云如有意带僧归。
(其二)
壁立无尘云匝地,窗依有影月移林。
⑥大雄宝殿联
色非色,空非空,佛国有缘从此入;
来者来,去者去,禅门无禁不须关。
朝朝朝,朝朝敬,朝朝朝敬;
齐齐齐,齐齐戒,齐齐齐戒。
⑦六祖殿联:
(其一)
亿万劫佛国长春,任他局变沧桑此地常留干净土;
五百年禅灯不灭,可是界开金粟大家同在化光天。
(其二)
菩提无物还真本,明镜非台证色空。
(其三)
无住无念无相,不生不灭不迁。
九、历代皇帝赐谥六祖惠能大师封号
唐宪宗皇帝:谥大师曰大鉴禅师。
宋太宗皇帝:加谥大鉴真空禅师,诏新师塔曰太平
兴国之塔。
宋仁宗皇帝:天圣十年迎真身及衣钵,人大内供养。
加谥大鉴真空普觉禅师。
宋神宗皇帝:加谥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